让国产民用飞机飞上祖国蓝天一直是航空工业从业人员的理想。
在“军转民”过程中,航空工业的领导、员工从“找米下锅”到“航空为本”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逐渐认识到“民用飞机是航空工业最大的民品”。
民用飞机研制、发展几起几落的过程,反映出改革开放进程中航空工业领导和员工为实现理想不屈不挠奋斗的历程。
1991年4月17日上午,航空航天工业部在北京首都剧场举行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40周年庆祝大会,10名专家荣获航空金奖。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出席大会,并向在京的顾诵芬等4名专家颁发了航空工业最高荣誉———航空金奖。
薄一波曾长期担任主管工业的副总理,他在庆祝大会上首先向航空工业全体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向全行业离退休的老同志和所有为航空工业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和亲切慰问。
然后,薄老放下讲话稿,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有人说中国航空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20年,我看,你们不要老说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国航空工业如果能够保持20年差距不再扩大就很不容易了。
话音未落,全场爆发出一阵热烈掌声。持久不断的掌声来自会场1300多名航空工业机关干部及在京企事业单位的代表,来自主席台上关心与支持航空工业的领导。这些行家们深知薄老这番真情实语的分量,深深体味到革命前辈语重心长的嘱托和期望,更真切地感受到肩负振兴祖国航空工业的使命与重任。
不屈不挠地走向市场
———从运7飞机说起
荣为人
研制生产民用飞机是中国航空工业改革开放30年中不屈不挠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运输迅猛发展,中国民航走上腾飞之路。2007年,中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达到365.3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达到1.86亿人次,货邮运输量401.8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22倍、80倍和63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3%、15.7%和14.4%。中国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迅速的航空大国。
迅速发展的民航运输给航空工业带来一个巨大的市场。改革开放初期,刚刚通过设计定型的国产支线飞机———运7迎来了大显身手的好时机。运7飞机是第一种进入民航客运的国产飞机,在中国民用航空运输市场上,曾经“半分天下”,成为国内航线最大的机群,为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从幕后走到台前
运7是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西飞公司)研制生产的双发涡桨支线运输机,1970年12月首飞。虽然当时中国还没有建立民用航空适航管理制度,但是按照民用客机要求,运7要通过设计定型还必须突破三大关键:换装发动机,完成补充静力试验,进行单发起降试飞。在第三机械工业部组织领导下,西飞公司和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安公司)等单位共同努力,1980年完成涡桨5甲1发动机的论证、设计、生产及鉴定试飞,补充静力试验工作也顺利完成。1982年4月,航空工业部在天津张贵庄机场组织了运7单发起降试飞,验证了运7作为民用飞机应具备的飞行可靠性。
几天以后,******副总理耿飚和张爱萍接见参加运7飞机单发起降试飞的机组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张爱萍副总理说:“我们的运7飞机已经不是‘瘌痢头’,而是年轻貌美的英俊少年了。”没过多久,******同志在中央一次会议上提出:“今后国内航线统统都要使用国产飞机。”
1982年7月24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运7飞机设计定型,投入小批生产。7月30日,国家正式批准运7飞机设计定型。运7-100是运7飞机第一种改进机型。为了达到民用客机运营要求,1984年12月底,一架运7基本型飞机飞到香港,由西飞公司和香港飞机工程公司合作,改装电子设备、空调系统、内部装饰,加装了翼梢小翼,增加失速告警系统;驾驶舱改为三人体制,载客增加到52人。
改装后的运7-100飞机从1985年11月20日到12月5日进行了长航线、大区域适航飞行,验证改装的设备、系统对我国地理、环境、气候及机场设施的适航能力。除飞行表演外,共飞行6个航段、6次起落,共计飞行22小时17分。12名专家组成的适航鉴定小组认为,运7-100飞机改装的设备性能稳定,仪表指示准确,雷达图像清晰,信号强度优良,尤其是导航仪完全可以满足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和进场着陆的要求。
运7改装为进入民用航空市场做好了准备,也激发起人们乘坐国产飞机翱翔蓝天的梦想。中顾委常委段君毅和中顾委委员赵健民参观西飞公司时看到国产运7飞机有较大改进,十分高兴,于1985年11月14日联名向******总理和万里副总理提出发展国产运7飞机的建议。两位老同志指出,运7-100客机还有发展余地,航空工业部正在安排下一步改进,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成熟一项改进一项的思路是正确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应该鼓励和支持使用国产飞机,将国家有限的外汇用到更加急需的地方。两位老同志还具体建议把运7-100成批投入国内航线使用;国家对民航或地方航空公司购买运7-100客机给予卖方信贷;航空工业部要支持工厂继续改进运7飞机。******阅后于11月22日批示:原则上同意所提建议,请****、谷牧同志阅处。
运7进入民航领域得到了国家大力扶持和支持。1985年11月22日上午,******副总理万里、****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等领导在航空工业部部长莫文祥陪同下,到首都机场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运7-100和运12Ⅱ型飞机。万里副总理对莫部长说:虽然我们的发动机落后些,耗油量大些,但落后也得用,这是自己的嘛,比别人便宜嘛;先想办法在国内销售,我们能少进口就是了不起的贡献。万里副总理说:国内航线应当用这样的飞机,各省都要用,这类飞机今后不要再进口了。
1985年12月1日上午,****、胡启立、姚依林等中央领导同志到首都机场乘坐运7-100飞机在北京上空飞行20分钟后,随即在首都机场召开******民航办公会议。****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及有关部委负责同志100多人参加了民航办公会议。
****副总理说:今天我们来参加这个现场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支持国产飞机。他说,从目前中国航空工业的现状看,当然还需要购买国外飞机,特别是干线和国际航线;但是我们不能长期依靠买飞机来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必须立足国内,要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民用航空工业体系。****副总理说,如何更多地使用国产飞机,民航应该不是在口头上而是要以实际行动支持发展国产飞机。
****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飞机、汽车都买国外的不行,支线飞机要立足于国内。
姚依林副总理也在会上要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国内的飞机制造业。
航空工业部部长莫文祥在会上说,从今天起,我们国产民用飞机制造将有一个新的转折。他说,我们要长志气,不能躺在保护政策上,要严格要求自己。我们决不满足于现有的这几种还比较落后的飞机,这只是过渡性的,将来一定要搞出具有80年代甚至90年代水平的飞机来。
******召开的民航办公会议打开了运7进入国内民用航空市场的大门。这是中国支线飞机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确立了国产飞机在中国民用航空市场上的主导地位,是中国民用飞机制造从幕后走到台前的重大转折。
二、从工厂走进市场
1986年1月23日,时任****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阅读了新华社的《运8飞机大有发展前途》一文后批示:“航空工业要通盘考虑。定型好了的好飞机生产要支持。”
在中央领导和******支持下,中国民航局和航空工业部加快了推动运7飞机投入客运的步伐。西飞公司从1984年1月到1985年12月向民航交付了14架运7,其中交付民航承担领先飞行的运7飞机在两年内飞行了1570个起落,累计飞行1002小时。1986年2月底,中国民航局和航空工业部在首都机场召开会议,研究将民航已接受的运7飞机投入客运。经过两年使用,民航方面对运7正式投入客运信心很大,会上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逐个商讨,议定具体措施。与会领导强调,运7由货运转客运是对运7飞机的严峻考验,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促进,要认认真真地把会议确定的事项办好。
运7飞机投入客运,推动了中国航空工业民用飞机的发展。“七五”期间,民用飞机研制、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86年3月,时任航空工业部民用飞机办公室负责人朱育理在航空工业工作会议期间宣布:“七五”期间国产民用飞机将有较大发展。他说,面对民用航空事业要大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中央对发展民用飞机实行保护政策的有利形势,民用航空工业要抓住时机冲上去。
“七五”时期航空工业在运输机方面的规划是:20座以下的飞机有已获得型号合格证的运12多用途轻型运输机,在取得国际适航证后争取向国外出口;30~40座的飞机准备同国外合作研制;50~60座的运7系列飞机要逐年增加,使之成为今后5年国内航线使用的重点机种之一;80~100座飞机由运8改气密舱,成为军民两用、客货两用的混合型飞机;150座飞机是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装配的MD-82飞机,准备1987年首架上天,5年内生产25架。此外还有通用飞机和直升机方面的规划。按照这样的布局,民用飞机基本上可以涵盖不同座级需要。在这些飞机中只有MD-82是喷气式飞机,其余都是螺旋桨飞机。
与此同时,在民用航空体制改革过程中,地区、部门兴办航空运输和专业航空方兴未艾。据统计,至1986年2月,全国各地有12家航空公司已经组建或正在组建。这也为国产飞机开辟了新的市场。1986年10月10日,四川航空公司购买了2架运7、1架运12,成为第一家购买国产飞机的地方航空公司。
刚刚迈向市场的航空工业想方设法让人们接触国产飞机,了解国产飞机。1986年4月10~20日,航空工业部在北京主办了首届国产民用飞机展览会,以实物、模型、录像、图片等方式展出16种飞机23个型号以及2种热气球、1种模拟机和7种农业飞机的投标方案,约2万名观众参观了展览。4月11~15日在首都机场举办了飞行表演。5架国产飞机———运7-100、运11、运12Ⅱ、运8、运5共飞行40个起落,1000多人乘坐了飞机。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防科工委、经贸部、石油部、海洋局、民航局等部委领导以及一些外国友人参观并乘坐了飞机。
1986年4月29日,运7飞机正式投入客运,首航仪式在安徽合肥骆岗机场举行。崇尚务实的人们以最简朴的方式见证了中国民用飞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10时10分,46名旅客和部分新闻工作者乘坐运7B-3460号飞机从骆岗机场起飞,11时17分飞抵上海虹桥机场,下午按计划返回合肥。自此,国产飞机正式在国内航线投入客运飞行,打破了进口飞机一统天下的局面。
随着民航事业飞速发展,在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下,运7飞机生产销售也出现良好势头。1986年10月22日,在历时7天的国产民用客机订货会结束时,中国民航与西飞公司签订了分批购买总共40架运7飞机的合同与协议。
实事求是地说,“六五”、“七五”期间,运7飞机成功进入民用航空市场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力支持,依靠的是国家对航空工业的保护政策,也有赖于民航运输部门对国产飞机的期盼与支持。随着运7飞机逐渐成为民航国内航线最大的机队,航空工业逐步了解了市场对民用飞机的要求,认识到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飞机就是产品,工厂完成研制、生产,交付用户就算完成任务;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飞机就是商品,不仅要体现制造价值,还要在运营中体现使用价值,这样才能赢得用户,占领市场。
运7飞机以不俗的业绩赢得用户青睐。据首开运7航线的民航安徽管理局统计,到1987年运7投入客运一年时,安徽民航5架运7飞机共飞行近2700架次,累计飞行5500多小时,安全飞行200多万千米,共运输旅客97800人次、货邮1500吨,总周转量500多万吨公里;运7客座利用率将近90%,载运率超过80%,均超过民航总局考核指标,成为国内同类飞机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