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航空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年
6461000000002

第2章 开篇(1)

2008年12月15日上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北京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中航工业党组书记、总经理林左鸣出席座谈会,并以《再造中国航空工业的魂与魄》为题发表讲话。

林左鸣回顾了航空工业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指出航空工业抓住第一轮经济发展浪潮,在“军转民”浪潮中进军民用产品领域,有力地推动了机电产品、家电产品大发展,军工行业也顺利度过了军品任务陡降的严冬。在第二轮涉及千家万户、拉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建筑、汽车、计算机等行业成为拉动内需的热点。航空工业虽然涉足汽车行业,但也只是打了“擦边球”,没有进入核心地带。现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经济发展,航空工业要认真思考产业发展,分析判断在新兴的生物遗传工程、新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新型材料等可能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领域寻找突破口,以解放思想带动发展,为中国和世界发展做出贡献。

林左鸣在讲话中着重阐述了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要求全集团上下同心协力,统一集团形象,强化航空品牌,重塑集团文化,再造中国航空工业的魂与魄。

中航工业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高建设主持座谈会并指出,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最快、质量最高、效益最好的时期。他说,今天我们在这里共话改革,共体感悟,总结经验,架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超高强度钢专家赵振业,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监事会主席王心阔,党的十七大代表、中国航空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生产经营处马艳红,中航工业企业文化部部长刘洪德及来自中航工业总部有关部门、在京部分直属单位的领导专家共同畅谈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航空工业发生的巨大变化。

再造中国航空工业的魂与魄

———访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林左鸣

《中国航空报》记者李雨农刘文波特约记者付明耀

2008年11月6日,重组整合后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完成工商注册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以全新的企业形象站在了世人面前,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踏上了注入现代企业制度基因、实施再造的全新历程。此次不同寻常的大力度整合,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航空工业对行业发展基本规律的大觉醒?是否意味着再造自我的大涅槃?世人在看它是否真的能够新生,并期待着它的示范意义。在我国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国航空报》记者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林左鸣进行了独家专访,请他就集团公司的整合方略、未来的发展方向、集团公司面临的经济形势等进行了分析。

静不安定经济状态,速度为王

记者: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新的发展战略被概括为“两融、三新、五化、万亿”,请问,新战略、尤其是挑战“万亿”目标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林左鸣: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提出挑战“万亿”的目标,基于几点考虑,一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二是国内外的经济形势,还有就是集团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能否对自己所处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环境做出准确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判断准确了,基于这个判断所做的一切决策以及相应企业管理措施就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但如果判断错了,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应该说我们所提出的航空工业下一步发展的目标设想,还是冒了一定风险的,比如说我们提出挑战“万亿”的奋斗目标,本身就很具挑战性。但我觉得做企业就像打桥牌,要精确叫牌。面临看好的机遇,抓了一手好牌,叫不到位也是失败。做企业,叫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危机叫牌法,一种是愿景叫牌法,提出挑战“万亿”的目标,对集团公司来讲是愿景叫牌,而对很多企事业单位来说,就需要认真衡量一下自己与战略目标的差距,那就是危机叫牌。

“万亿”目标在中国一航的时候就提出来了,那是在党的十七大刚开过后不久。紧接着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针对这一现实调控政策,一般企业可能会选择“收缩”战略,而我们却提出挑战“万亿”目标,并没有“收缩”。当时有人不是很理解。现在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中央提出要扩大内需,防止经济下滑,有人认为我们是“歪打正着”。实际上我们始终认为,航空工业作为高科技产业,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了是要重点发展的,因此我们当时提出挑战“万亿”的目标,即便是在中央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样的宏观调控下,也仍然是正确的。因为党中央还提出要调整结构,因为我国经济存在严重结构性的矛盾,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产值与规模所占比例还太小,而粗放的、非集约产业的产值所占比例很大,这种经济结构是需要调整的。航空工业属于高科技产业,属于“保”的范围,需要大力发展。我们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中央的精神,提出挑战“万亿”目标。

长期以来对经济学的思考使我明白,当全球经济从过去的实体经济、物本经济转向广义虚拟经济和人本经济的时候,用航空工业的语言来描述,整个经济状态就从“静安定”走向了“静不安定”,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速度变得很重要。第二代飞机是按“静安定”状态设计的,即所有翼面的升力汇集点和飞机的几何重心是一致的;到了第三代飞机,发展成“放宽静安定”,也就是“静不安定”,所有翼面的升力矢量合成作用点和飞机的几何重心并不一致,因此必须通过电传技术,敏捷地控制各个翼面,实现正常飞行。

我认为,中国的经济正是处在一种“静不安定”状态,必须维持一定的发展速度。这就好比一辆负重的独轮车,必须一路小跑往前推,太慢了就会倒下去;又好像一只转动的陀螺,必须不断给它新的动力,才能正常运转,所以静不安定经济状态,速度为王。集团公司提出挑战“万亿”的目标,就是基于对宏观经济状况的认识和判断。我们这样的企业成本是刚性的,甚至呈棘轮效应,只增不减,没有速度,形不成规模,往往就维持不了健康的发展。而提出挑战“万亿”,当时确实有点“赌”的性质,现在越来越觉得,我们这把没“赌”错。企业管理者做出重大战略决策,一定要了解宏观经济,对宏观经济走向要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因此只研究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经济。

企业的发展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我认为企业家有七种精神特质,其中有一种是进取精神。如果我们不提“万亿”目标,很多人就不知不觉进入了“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所谓“小康”境界,就会不思进取。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就是“丛林法则”,优胜劣汰,不进则退、慢进则退,如果我们航空工业的主力军不能发展壮大起来,就会有很多竞争者冒出来争夺航空工业市场,反客为主。其实,在今天的经济发展中,经济永远不会过热,如果有问题,那不过是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而绝不可能是速度太快的问题。我们今天在忧患汽车产业太分散,全国的轿车产量加在一起赶不上西方1~2家汽车公司的产量,造成这个原因应该是原有的汽车企业发展太慢了,结果引来了国内外纷涌而至的竞争对手,对此汽车行业已经有了深刻教训,如果航空工业固守现有的体制机制,不出10年就会重蹈汽车行业的覆辙。我们应该引以为戒,要有忧患意识。我们必须下决心进行重大战略转移,否则,我们航空工业的前景就很危险。

要实现“万亿”目标,显然不能照搬过去的思维来做。以前我们军工企业立足于打仗,地处三线,有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旱涝保收不需要我们到市场上去寻找商机,市场就是国家的采购计划,这是一种“静安定”状态。到了今天,情况变化了,我们当然必须到最能捕捉到商机的前沿阵地上去占据市场的桥头堡。

不做“减法”做“加法”,未雨绸缪

记者:2006年6月,您担任中国一航总经理后,提出来要推行“三化”,在2006年底2007年初又陆续提出“四化”“五化”,现在明确提出“五化”,其中“市场化改革”和“国际化开拓”是后来才加进去的,从“三化”到“五化”,这期间经历了怎么样的思考历程?

林左鸣:2006年提出“三化”的时候,有一个前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取向的改革,实现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产业化发展。这不是我个人的意见,而是集团公司领导班子集体的智慧。

当时也提到要推进国际化开拓,但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什么时候是最恰当的时机?有没有能力融入?怎么融入?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市场化改革也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比如说我们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管,就是要打破多年来政府机关沿革下来的等级工资制,采取谈判工资。推广年薪制以后,同样是“正局级”干部,由于市场表现和经营业绩不同,个人的收入差距非常大,这本身就是一种市场化改革。现在我们强调市场化改革,主要是针对我们内部再造,就是要把这种改革扩展到整个企业内部组织,对外我们早就是市场化运作了,签合同、卖产品、做服务,哪点不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呢?市场化改革对于我们整个集团的战略调整来讲是一个很有力的“推手”,不推进市场化改革,“两融”、“三新”也将成为空谈,这与集团整个大的战略变革是紧密相关的,但真正做到市场化改革还需要一个过程。

接下来,我们还要推进EVA考核。如果没有市场化意识,EVA考核也做不下去,一个经营者,按照EVA规则发放奖金,可以不封顶,但并不是马上给你,一年给你20%,这实际上已经不是简单的干部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而是把经营者当做人力资本来考虑。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中央也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这种有利的大环境,意味着我们提出市场化改革的战略时机成熟了。

记者:在贯彻“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战略思路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林左鸣:贯彻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既要大刀阔斧改革,又要保持稳定,宁肯多出成本。我们不能像当年国企脱困一样,采取下岗、买断工龄等“减法”,这在当时是正确的做法,现在就不合时宜。我们现在要做“加法”,要利用新的上市公司平台,来进行专业化整合,进行内部流程再造,以此来提高生产力水平,形成更大的规模、更高的EVA值。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一些资产会分离出来,我们将建立地区资产管理公司,使其融入非航空业务,比如地产、商贸、服务等行业。所有这一切,都必须用“加法”来做。短期内我们的成本可能会增加,效益不是很明显,但只要完成这一轮改革,厚积薄发,以后的发展将会势不可当。由于美国“金融海啸”的影响,全球经济出现了整体不景气,这对我们做“加法”确实造成一些障碍,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要坚持做“加法”。

记者:您对集团公司未来的产业规划有什么设想?

林左鸣:2008年,冰冻、地震、全球经济危机,对我们非航空类民品的经营带来很大影响,这种影响,2009年一季度甚至上半年将表现得更加严峻。针对当前的经济危机,我们提出党政一把手要重视市场营销,要从订单、质量、服务、现金流等全方位关注,把目光投向未来发展上,做到未雨绸缪。

思考未来的产业发展规划,就不得不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做一个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次经济危机?表面上是金融监管出现问题,在我看来,根本原因还在于IT泡沫出现以后,没有一个类似IT的新技术来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今后的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的周期缩短,过去我们说技术创新的长波理论,50年一个长波,其实,一个长波里面有很多短波,现在波长被压缩了,必须不断地推出新技术,而且新技术必须很大程度上寄托人们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