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韩忠玉信心教育大讲堂
64628100000013

第13章 使命,给弘扬龙马精神插上翅膀

(2014年2月在教师开学大会上的讲话)

使命比喻重大的责任,指奉命出行。使命是与生俱来的责任,只有自信者才能发现自己的使命并为之奋斗坚持。

先给大家说一个佛家故事。

释迦牟尼佛对他弟子们说:“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是良马,能日行千里,快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扬起鞭子,它见到鞭影,便知道主人的心意,前进后退、或快或慢都能揣度得恰到好处,不差毫厘。”

“第二种是好马。当主人的鞭子抽过来的时候,它不能马上警觉。但当鞭子扫到马尾的毛端时,它能知道主人的意思,奔驰飞跃。”

“第三种是庸马。不管主人多少次扬起鞭子,它见到鞭影都毫无反应,甚至皮鞭抽打在皮毛上,它都反应迟钝,无动于衷。只有主人动了怒气,它才开始察觉,顺着主人的命令奔跑。”

“第四种是劣马,主人扬鞭时,它视如无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仍毫无知觉;直到主人盛怒至极,双腿夹紧马鞍两侧的铁锥,霎时痛入骨髓,皮肉溃烂,它才如梦初醒,放足狂奔。”

释迦牟尼说:“弟子们!这四种马好比四种不同的众生。”

第一种人知道时间有变化无常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肃然警惕,奋起努力,立志创造崭新的生命。就好比第一等良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

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月圆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也能及时鞭策自己,不敢懈怠。这就好比第二等好马,鞭子才触到皮毛上,便知道奋蹄驰骋。第三种人看到自己的亲朋好友有经历死亡的煎熬以及肉身坏灭,看到颠沛流离困顿的人生目睹骨肉离别的痛苦,才开始忧虑恐惧,善待生命。这就好比第三等庸马,非要受到鞭打的皮肉之苦,才能恍然醒悟。

而第四种人只有当自己病魔侵身,如风前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这就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髓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为时已晚了。

马年了,我们四中人都要争当第一种马;马年了,我们呼唤进取向上、追求卓越的“龙马精神”,四中教育需要争创一流、勇于担当的“龙马精神”。

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像龙的骏马。龙马精神,就是像龙马一样精神。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

今天是2014年新学期开学,我们要努力弘扬四中人的龙马精神。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把热爱学生当作最神圣的使命

《中国教育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某调查组从5所学校随机抽取10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0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2%。这样的结果,肯定出乎百名老师意料。心里肯定也不好受,甚至有些愤然了:我们当教师的不计地位、不计名誉、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倾注满腔心血,不就是为了学生吗?难道他们麻木了?不然怎能没体会到?

老师们,请好好反省反省我们自己:我们的要求是不是太苛刻了?我们的语言是不是太刻薄了?我们的脾气是不是太急躁了?我们的行为是不是太粗暴了?……

我们“爱之深”,但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责之切”。你给学生一枝花,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你给学生一块冰,学生却会感觉到冬天的严寒。所以让我们牢记一句话:“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

有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25年前,美国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组织到某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对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

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组织做后续调查,结果发现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跟当年的孩子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教授找到当年的老师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

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在我们现实的教育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太多了!

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不是循循善诱,而是充当“教育警察”,毫不留情,横加呵斥,甚至挥以老拳;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

不止一例的植物人因为得到亲人细心呵护而从梦魇中走了出来,重新拥抱美丽的人生。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没有“植物人”,我们的奇迹并不那么难以创造!

真正的教育不仅要有赏识,也要有惩戒。但是惩戒的方式中杜绝体罚。因为:

第一,体罚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心悦诚服,不能从根本上感化学生的心;

第二,体罚往往使人自暴自弃,滋长仇恨的心理;

第三,体罚往往容易使学生模仿暴力。

老师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赏识学生,激发学生,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准则;认识学生,发现学生,引导学生,调动学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弘扬龙马精神必须把爱放在第一位,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当今学生的诸多不良状况:

①有脾气,无志气;

②有乱想,无理想;

③有冲动,无行动;

④有情绪,无情感;

⑤有顽固,无顽强;

⑥有自大,无自信;

⑦有试题,无问题;

⑧有智力,无智慧;

⑨有共性,无个性;

⑩有制造,无创造;

有体格,无人格;

有自己,无自律;

有妥协,无和谐;

有文凭,无文化。

面对这一代孩子的诸多毛病,我们怎么办?

教育的最高使命是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最大的张扬、最大的成长、最大的发展。我们最大的成就不仅是帮助最好的学生成长,更重要的是让那些落后的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我们要关注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个心理,关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后进的学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们不是医生,不能总是看学生的不足与缺陷;我们不是警察,不能总是像盯着可疑的人那样只看学生的阴影。我们要做寻找宝藏的人,在学生心灵的土地上,寻找、挖掘生命的潜能。我们不仅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其闪光点,使他们形成自爱的心态。

看见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图办,我们不要急着“恨铁不成钢”。铁就是铁,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变成钢?除了钢和铁,还有金、银、铜、锡、铅,只要他们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世界就会精彩。

我们要像种庄稼一样耐心等待每一个学生慢慢成长。庄稼生长,得有土壤、空气、阳光等条件,还得有松土、除草、施肥、扶正、浇水、防蛀、防盗、收割等环节。真正的教育不能急,揠苗助长,只会被贻笑大方。

优秀的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

确认每一个学生都有价值的肯定;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评价;

每一个学生都有兴趣的对待;

每一个学生都有办法的;

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有理由的;

欣赏每一个学生都有快乐的。

我们的最大愿望是:

让每一学生都成为合格的公民;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真正的成长与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梦想并帮助其实现自己的梦想;

把“追求教与学的卓越”落实到每天的行动中。

有句话说得好:“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生涯中一直在做着两件事,一是执著于学术,二是倾情于学生。他三十年如一日,基本上每天都坚守他的“五个一工程”,即“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他努力追求教与学的卓越,这种执著与动力直接决定了他人生的幸福度和在教育上达到的高度。

新的一年,我们要以大师为师,主动追求教与学的卓越,努力做一个乐教会教的优秀教师。

会教的老师与不会教的老师的区别:

会教的老师上课跟着学生走;

不会教的老师则始终牵着学生跟着老师走。

会教的老师自己悠闲让学生忙;

不会教的老师则让学生没事自己忙。

会教的老师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

不会教的老师只关注学生“掌握了没有”。

会教的老师把教后反思当作课堂的延续;

不会教的老师教完课就“完事大吉”了。

会教的老师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不会教的老师千方百计让学生配合自己。

会教的老师及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不会教的老师只关心学生的回答是否完整。

会教的堂上关注后进生,课下个别辅导;

不会教的只满足于大堂讲,谁会谁不会心里完全没底。

会教的不仅带领学生学习知识,而且重视学生书写、表达等方面的习惯养成;

不会教的只管学生的答案对还是不对。

我们要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在备课、上课时常常回答三个问题:本节课我想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得到什么能力?

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知识掌握了吗?能力提升了吗?

我们要让学校因我而骄傲。不给学生成长留空白,不给自己的进步留不足,不给学校的发展留障碍。

我们要让集体因我而强大。不给教学质量留隐患,不给同伴添不快,不给学校声誉造污点。

我们要让工作因我而精彩,不给工作留漏洞,不给自己留遗憾,不给学生、家长留不悦。

我们要让人们因我而幸福。不给学生留不便,不给家长留非议,不给同事添事端。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的老师吊针刚拔下就匆匆去上课;有的老师从早到晚,除了无休止地工作,不给自己一点休闲的时间,在他们的字典中,没有“锻炼”这个词;有的老师除了教学,一点业余爱好都没有;有的老师教育学生很有耐心,教育自己的孩子缺乏耐心……

确实,伟大的教育事业需要我们老师赤诚的燃烧。但是,老师们,我们不是圣人,当老师不只是吃苦、受累,更要会享受教育!

享受教育,享受生活,才能还给学生真实的生活,才能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才会呵护孩子的情感,才能关爱孩子的生命。

所以,我心疼这些老师的同时,我要说,教书育人,需要发扬奉献精神。但是,奉献不等于忘记自己。我们既要教育好别人的孩子,也不能牺牲自己的家庭,不能牺牲自己的孩子。片面的奉献是无情,是残忍,我们要追求智慧的双赢。

工作与锻炼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追求的龙马精神要有充沛的朝气、充足的勇气,不能拼掉身体这个老本,不能让身体超支、透支。

锻炼的好处除了强身健体,更是使一个人精神保持清新旺盛的最佳途径。一个人长久不做锻炼,不但身体逐渐衰弱,思想也会呆滞。为了教育生命之树保持郁郁葱葱,请推掉一切借口,从今天开始锻炼。

我们还要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我们要感受生活的斑斓、时代的风云,让月光的朦胧、泉水的丁冬、交响乐的优雅都融进我们的生命!

让阅读提升我们的生活品位

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民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犹太人在亡国两千年之后,又能重新复国,迅速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在流离失所中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和门德尔松等无数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不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有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一句话:酷爱读书使犹太民族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热爱读书的国家,必定是不断向上的国度。

伟大的人总是能从最广泛的阅读中不断地塑造自己。俞敏洪曾经笑称:“在大学的时候,因为没有女生跟我谈恋爱,就自己读书,反而慢慢让自己丰富起来。”工作至今,他一直保持着每年至少60本书的阅读量,家里的每一面墙都做成了书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大多数真正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阅读就是他们教学工作的一种继续和深化。

某日语学习班来了一位老者。“给孩子报名?”登记小姐问。“不,给自己报名。”老人回答。小姐愕然。屋里那些年轻的报名者也愕然,有的还嗤笑。老人解释:儿子在日本找了个媳妇,他们每次回来,说话叽里咕噜,我听着着急。我“想听懂他们的话”。“您今年高寿?”小姐问。“68岁。”老人答。“您想听懂他们的话,最少要学两年。可两年后,您都70岁了!”老人笑吟吟地反问道:“姑娘,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以后就是66岁吗?”

是的,学与不学,两年以后都是70岁,差别是一个能开心地和儿媳自由交流,一个依然是什么都听不明白,干着急。无论是走着还是跑着,明年我们都会增加一岁。所以,不要再等待,现在就开始,通过阅读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位。

让心态变得更加阳光

当教师真累。

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

急难险重必须到位,教书育人终日疲惫。

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费。

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

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

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

……

唉,当教师真累!

自我陶醉,投身教育英勇无畏,

西装革履貌似高贵,其实生活极其琐碎。

为了生计吃苦受累,鞍前马后终日疲惫。

家长投诉照死赔罪,点头哈腰就差下跪。

日不能息夜不能寐,校长一叫立即到位。

一年到头吃苦受罪,劳动法规统统作废,

身心憔悴暗自流泪。

你的心里是否也常常有一些抱怨?请看看山里娃的艰辛求学路,看看山里教师的艰辛教学路,你还有什么好抱怨的?(插入音乐《秋日的私语》)

陕西丹凤县竹林关镇的范家塬和商南县梁家湾镇魏家湾村多名小学生,每天要从这个“天梯”上爬上爬下,到河对面的雷家洞小学去上学。

李桂林是四川凉山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的教师,妻子陆建芬是代课教师。二坪村小学建在峡谷悬崖峭壁之上,孩子们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每次放学、上学,李桂林夫妇俩都要把孩子们一个个背上背下,18年如一日。

山下汹涌咆哮的大渡河,横切出了一条俊美壮阔的大峡谷,迈错一步就会有危险发生。学生们虽然害怕,但是他们还是愿意从天梯上下,走这里要比另外一条路节约近2个小时的路程。老师下去探路,学生们或坐或站的等候休息。

每周,学生们都得从接近90度的天梯上下各一趟。李老师小心翼翼保护着孩子,遇到危险的地方,李老师得把小一点的孩子背下去。下天梯的时候,李老师在下接,陆老师在上抱着学生往下放。

要说上学最难的那要数云南怒江大峡谷福贡县马吉乡山寨的孩子们了。孩子们上学心切,一串地用滑轮把自己挂在溜索上。这里的孩子是勇敢的,以勇气坚守着求学梦,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愿望,于他们而言却要负累许多。60多个孩子因为读书,频繁来往怒江两岸,命悬一线。

曾读过一个故事:

有人问禅师:“夏天天气太热,冬天天气又太冷,有什么不畏寒热的秘方吗?”禅师说:“既然无可逃避,冷时就承担你的冷,热时就享受你的热吧!”

我想,既然无可逃避,我们无法重新选择职业,那么我们就努力改变我们的心态吧。

新的一年,我们要学会更爱自己,爱自己就是要栽培自己,栽培自己就是要努力用良好心态提升自己。

对待未来——乐观地面向未来,用激情和诗意去追寻人生理想,锲而不舍地向理想迈进。

对待工作——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处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对待社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见义勇为,乐于助人。

对待学习——抓住各种机遇,利用点滴时间进行学习。

对待他人——与他人和谐地相处,主动帮助别人,理解别人。

对待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拥有自信,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把握各种机会锻炼自我。

言为心声,我们要不断历练说话的艺术,借此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

急事慢慢地说;小事幽默地说;

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地说……

亲爱的老师们,成功路上需要选择,但会选择的人不多。

成功需要贵人指引,但有导师的人不多。

成功需要不断学习,但会学习的人不多。

成功需要付出,但舍得付出的人不多。

成功需要目标,但知道方向的人不多。

成功需要全力以赴,但能集中精力的人不多。

成功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

“脱鞋的时候,你习惯于先脱左脚的还是右脚的?”

“将自己的两手交叉相握时,你的右手拇指在上面还是左手的拇指在上面?”

这两个平时都没怎么留意的问题,一时之间回答不出来。原来我们的很多习惯,都是在不经意间形成的。我们的优秀也是在不经意间形成的。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让优秀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具备的习惯,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一个人是可以成长的,包括个性、胆量,甚至人格的改变,都可以历练出来。但是成长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在身上不断聚集那些使你成长的要素。“潜龙飞升,古来今往多励志;骏马奔腾,天高地阔任驰骋。”新的一年,让我们四中人大力弘扬龙马精神,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勇于担当,追求卓越,争创一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