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移鼎,皆由于其末期最高执政者的权力分配不均,引起权力内讧而致。大清王朝也不例外。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在瀛台病死。载沣之子溥仪,奉慈禧太后懿旨,入承大统,为嗣皇帝。随后,载沣也奉“病势危笃,恐将不起”的慈禧太后之命监国,嗣后“军国机务,中外章奏,悉取摄政王处分,称诏行之,大事并请皇太后懿旨”。11月15日,掌握清朝政权48年之久的慈禧太后也凤驭上宾。12月2日,太和殿上举行了清入关后的最后一次登极大典,溥仪登极。清代历史从此进入了溥仪临朝、载沣摄政的宣统朝。
以溥仪坐皇位、载沣掌权的宣统王朝,在内外矛盾丛集中艰难度日。
载沣监国摄政后,来自于皇族亲贵内的权力争斗日益激烈,逐渐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慈禧太后当政时,皇族亲贵中纵有门户派系也不敢张扬。慈禧太后一死,载沣虽贵为摄政王,但他既没有慈禧太后在朝中具有的那种巨大的威望,也不懂得运用慈禧太后那一套恩威并用的用人手法,皇族亲贵内部很快四分五裂,政出多门,相互倾轧。
孝钦训政时,权尽萃于奕劻,凡内外希图恩泽者,非夤缘奕劻之门不得入。奕劻虽贪,一人之欲壑易盈,非有援引之人亦未易掇身而进。至宣统初年奕劻权力稍杀,而局势稍稍变矣。其时亲贵尽出专政,收蓄猖狂少年,造谋生事,内外声气大通。于是洵贝勒总持海军,兼办陵工,与毓朗合为一党。涛贝勒统军咨府,侵夺陆军部权,收用良弼为一党。肃亲王好结纳勾通报馆,据民政部,领天下警政一党。溥伦为宣宗长曾孙,同治初本有青宫之望,阴结议员为一党。隆裕以母后之尊,宠任太监张德为一党。泽公于隆裕为姻亲,又曾经出洋,握财政全权,创设监理财政官盐务处为一党。监国福晋雅有才能,颇通贿赂,联络母族为一党。以上七党皆专予夺之权,茸阘无耻之徒,趋之若鹜。
皇族亲贵内虽然派系林立,政见分歧,你争我斗,但在抑制奕劻的问题上,倒形成了完全一致的意见。奕劻为了对付各路敌党,于是在上述诸党之外,拉拢那桐、徐世昌等人,别树一帜,以达到保护自己的地位。
奕劻系乾隆17子永璘之孙,16岁时,就被升为贝子,21岁升郡王、授御前大臣,38岁,授命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晋升庆郡王,40岁,内庭行走,48岁,慈禧太后亲自封他为亲王。奕劻在同治年间就已经参与朝政,内心精明,娴于宦海之术,朝廷内外皆有势力。1903年荣禄死后,慈禧授奕劻为军机大臣,不久成为领衔军机大臣。慈禧末年,奕劻一身而兼数任,集中央的财政、外交、军事大权于一身,成为皇族亲贵集团中辈分最高、年龄最长、资望最深、权位最高的一位亲王。载沣监国摄政后,失去慈禧庇护的奕劻陷于四面楚歌,然而,载沣因顾及奕劻与列强的关系,也因与隆裕太后的矛盾激化而打消了排斥奕劻的念头。载沣欲倚奕劻以防隆裕太后,反而对奕劻优礼倍加。这样,奕劻在慈禧太后死后不仅没有垮台,反而在宣统朝成立内阁时,摇身一变又成了国家的内阁总理大臣。
载沣对奕劻的态度使亲贵中的各派势力十分不满。尤其是亲贵中的载泽一党,与奕劻更是势不两立。载泽出身于远支宗室,1905年曾作为五大臣之一出洋考察过西方宪政,加上其妻为隆裕太后之妹,尝往来宫中通外廷消息,因而恃内援而气焰益张,有时还私传隆裕言语以挟制载沣。载沣视载泽为亲信,令其掌管度支部,掌握财政大权。载泽眼看奕劻揽权纳贿危及清王朝统治,可又搬不倒他,这使他常常愤愤不平,又因载沣对奕劻的态度,使载泽在和奕劻的明争暗斗中,失败的总是载泽。为此载泽对载沣大嚷:“老大哥这是为你打算,再不听我老大哥的,老庆就把大清断送啦!”
亲贵中的肃党也是一支具有左右政局能力的势力。肃亲王善耆在宣统朝一身而兼数任,是一位颇有政治野心的人物。他任民政部尚书,领全国民政、警政;他又受命筹建海军,参与军政。善耆与奕劻是宿敌,在光绪末年,善耆就日夜谋夺奕劻之席,只因财力、权力实不能敌,故而未能如愿。到了宣统朝,善耆看到奕劻因贪污已成中外攻击之地,身败名裂只是迟早的事,强弩之末的奕劻已不足顾虑,开始将矛头指向大权在握的载沣兄弟,企图另立山头,取而代之。为了实现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梦想,善耆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向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暗中输忱。其中最突出的一件是对谋刺载沣的革命党人汪精卫、黄复生、罗世勋的开脱和优待。1910年春,汪精卫等人潜入北京,企图刺杀载沣,但被禁卫军发现,汪、黄、罗先后被捕。当时,法部尚书廷杰主张立即判处死刑,而善耆反对重判,主张采取“怀柔”政策。这样,汪精卫、黄复生被判为终身监禁,罗世勋被判有期徒刑10年。在汪、黄被监禁期间,善耆还一再探监,常馈送食品,赠以钱款,极尽安慰之能事。武昌起义后,汪精卫等人在善耆的竭力促成下,得以出狱。汪精卫出狱后,亲至肃亲王府致谢,感谢其救命之恩。善耆这种脚踩两条船的行为,渐渐地被载沣兄弟看破。他们对善耆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因此,善耆虽然参与了建军活动,但却始终没有获得军权。后来,载沣干脆把他的民政部大臣也给撤了。
皇族亲贵中,隆裕太后一党也是令载沣最伤脑筋的一股势力。溥仪继位后,隆裕被尊为皇太后,并在国家遇有重大事件时,有参与军政事务的权力。隆裕太后在慈禧太后死后,有垂帘听政的意图,皇族亲贵、清朝遗老对这件事说法不一。
有人说:
隆裕初无他志,唯得及时行乐而已。
有人说:
光绪故后,隆裕一心想信效慈禧垂帘听政。迨奕劻传慈禧遗命立溥仪为帝,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之旨既出,则隆裕想藉以取得政权的美梦,顿成泡影,心中不快,以至迁怒于载沣。因此后来常因事与之发生龃龉。
不管上述说法是否可靠,但宣统朝初始,隆裕和载沣,各遵慈禧太后懿旨,各司其事,这种相安无事的局面不可能维持长久。这不但因为溥仪继位后的权力分配过程中,隆裕太后对于监国摄政王的权力过大很不放心,而且满洲贵族、皇族亲贵中在隆裕太后面前中伤、攻击载沣的人也为数不少,至外间一度哄传“满洲八大臣联名请隆裕垂帘,如孝钦故事”之事。此传说虽然没有成为事实,想来也并非空穴来风,故而使“监国大惧”。以致载沣后来“无日不揣”。
慈禧太后死后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的极端混乱局面将载沣置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载沣原本是一个胸无大志、庸懦无能的人。这从他书房里悬挂的一幅自书“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的对联中即可见一斑。他对于朝中当权亲贵的权力倾轧,中央政府内部的抽心之烂的状况毫无对付的办法。监国后他“性极谦让,与四军机同席议事,一切不敢自专。躁进之徒,或诣王府献策,亦欣然受之”。当初,当慈禧决定把溥仪立为皇嗣,任命他为摄政王时,他也曾叩头力辞,惹得慈禧对他不争气的举动大动肝火,当众叱之曰:“此何时而讲谦让,真奴才也。”庸懦成性的载沣不要说对政出多门的局面完全没有控制能力,即便对醇王府内福晋与老福晋争权,把醇王府闹得鸡犬不宁,亦坐视无可如何,遑论其他?载沣福晋为慈禧宠臣荣禄之女,在娘家时很受宠,从小养成了骄悍的性情。她甚至连慈禧都不怕。后来,她成为当朝小皇帝的生身母亲后,自然腰杆更硬。她内与载沣母亲争权,外与外廷打通关节,时常有所祈请,载沣亦不得不屈意从之。老福晋与另外两个儿子载洵、载涛结为一党。当载洵、载涛倚老福晋之势多所要求时,载沣也只能尽量满足。发生在醇王府内的家庭纠纷直闹到“操刀寻仇”的地步。为躲避家庭纷争,载沣只得避居在外,兼旬不敢还家。国家中枢权力运作如此状况,大清王朝的丧钟已经隐然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