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鼓吹:终结帝制的集结号
6513900000006

第6章 从檀香山到香港

1894年秋,孙中山重新出国,来到檀香山,开始了他联络同志、筹款起义,旨在推翻清政府腐朽统治的革命活动。

据冯自由在《华侨革命开国史》一书中记载,孙中山这次檀香山之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拟向旧日亲友集资回国,实行反清复汉之举”。

孙中山的行动,得到了他哥哥孙眉的支持。

孙眉愿意拿出一部分财产来资助孙中山的事业,同时他还劝说在檀香山的其他华人也来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然而,当时华侨信息尚极闭塞,听说孙中山有作乱谋反言论,都认为这是违反国法的事情,足以破家灭族,故虽亲戚故旧亦多掩耳却走。经孙中山多方游说,奔走逾月,才仅得同志数十人。

不过,孙中山并没有绝望,他就在这数十人的基础上组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反清的政治团体——兴中会。

在孙中山的奔走努力下,1894年11月24日。 兴中会的成立大会在卑涉银行(Bishop Bank)经理何宽的寓所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何宽、李昌、邓荫南等二十余人,孙中山任会议主席。他提议新成立的组织定名为兴中会,规定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为宗旨,并宣布章程九条,众无异议,遂进行投票选举,选出永和泰商号司理刘祥及何宽二人为檀埠本会正副主席,永和泰商号司账黄华恢为管库,程蔚南、许直臣为正副文案,李昌、郑金、邓松盛、黄亮、李禄、李多马、钟宇、林鉴泉等为值理。会毕,孙中山让各会员填写入会盟书,其内容是:“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宣誓时由李昌朗诵誓词,众人各以左手置基督教《圣经》之上,举右手向天依次读之,如仪而散。

这批最早的兴中会会员,大多是较富有的华侨资产阶级。据冯自由《革命逸史》记载的材料,这批早期的兴中会会员共有126人。其中,华侨80人中,商人74人,农场主4人,畜牧场主1人,银行家1人。应当说,这些会员还不是坚定的革命者。

兴中会的章程由孙中山亲自起草。其全文内容是: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仰诸同志,盍自勉旃!谨订规条,胪列如左:

(一)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二)凡入会之人,每名捐会底银五元。另有义捐以助经费,随人惟力是视,务宜踊跃赴义。

(三)本会公举正副主席各一位,正副文案各一位,管库一位,值理八位,差委二位,以专司理会中事务。

(四)每逢礼拜四晚,本会集议一次。正副主席必要一位赴会,方能开议。

(五)凡会中所收会底各银,必要由管库存贮妥当,或贮银行以备有事调用。惟管库须有殷商二名担保,以昭郑重。

(六)凡会中捐助各银,皆为帮助国家之用,在此不得动支,以省浮费。如或会中偶遇别事要用小费者,可由会友集议妥允,然后支给。

(七)凡新入会者,须要会友一位引荐担保,方得准他入会。

(八)凡会内所议各事,当照舍少从多之例而行,以昭公允。

(九)凡以上所订规条,各友须要恪守。倘有善法,亦可随时当众议订加增,以臻完美。

这个章程,内容详细,观点鲜明,概述了兴中会的缘起,饱含了孙中山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从兴中会的宣言及其宗旨来看,明显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兴中会成立之时,正是中日战酣之际,清军节节败退,给了无数中国人一个很深的警醒。兴中会的成立,显然也是受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章程中所讲的“辱国丧师”、“剪藩压境”、“不齿于邻邦”、“被轻于异族”皆是就当时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情形而发。章程中所说的“维持国体”,其含义也就是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章程虽然批评清政府“因循苟且”、“庸奴误国”,但从宣言的字面看并没有明确提出推翻清王朝的政治主张,整个基调是温和的。章程中之所以没有公开提出反清的主张,这很大程度上很可能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一方面是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查,另一方面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民众加入。从入会者宣誓誓言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国”的词句,以及后来兴中会的活动来看,兴中会把握住了国家政权这个革命的根本问题,并且把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结合了起来。

但是,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后,发展缓慢。

孙中山事后回忆说,兴中会成立后,“不图风气未开,人心锢塞,在檀鼓吹数月,应者寥寥,仅得邓荫南与胞兄德彰二人愿倾家相助,及其他之亲友数十人之赞同而已”。

为了筹集经费,兴中会除收会底银外,另设股份银,规定每股10元,成功后收回本利百元,但筹集到的经费很少。

据统计,从1894年11月24日到1895年6月2日,共有114名会员交来会底银228元,股份银l100元,共1328元。幸得邓荫南倾家相助,孙眉贱卖了一些牲畜,方得美金6000余元。

此外,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华侨兵操队,准备使会员接受一些军事训练,以便将来可能回国参加起义,报名的也只有二十多人。

因为在檀香山的筹饷起兵的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孙中山决定前往美洲发展。就在他准备前往美洲的时候,他接到了上海宋耀如的来信,催他归国。

宋耀如在信中说,“时适清兵屡败,高丽既失,旅、威继陷,京津亦岌岌可危,清廷之腐败尽露,人心愤激”,极有利于革命活动的开展。于是,孙中山“美洲之行,因而中止。遂与邓荫南及三五同志返国以策进行,欲袭取广州以为根据”。

1895年1月26日,孙中山抵达香港。孙中山此行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准备在华南地区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据《孙中山年谱长编》一书记载,他在与日人梅屋庄吉谈话时,就坦诚地表露了这样的想法:

怎么办?睡着的人太多了,你不感觉吗?所以欧美各国人都称中国为睡狮。如果是狮子,要醒起来才有用,睡着的虽不是整个中国国民,但眼睛被蒙蔽,不管事的人实在太多了。这就是清朝的腐败政治所致。在中国所谓清国只是一个名称,国家只是在形式上存在,实际上等于没有国家。不独这样,将来沦为白种人奴隶的命运,也是不可避免的。

接着,孙中山又对梅屋庄吉说:

现在的情况,如果继续下去,中国就会被西欧列强殖民主义者所瓜分。不独是中国,所有亚洲各国都将成为西欧的奴隶。中日两国不幸发生战争,但我们非团结起来不可。使中国脱离殖民化的危机,是保卫亚洲的第一步。为了拯救中国, 我与同志们正准备发动革命,打倒清朝;我发誓要建立一个真正汉民族的国家……不打倒清朝,中国是没有前途的。

孙中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在抵达香港的当天晚上,就乘船到广州找到陈少白,次日晚他们便返回香港,寻找活动地点。之后,陈少白又到澳门去把郑士良找回来,一切准备就绪后,孙中山就召集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创设香港兴中会,同时决定联合各地群众,扩大兴中会组织。

当时,香港有一个“新学”团体,叫“辅仁文社”,该社发起于1890年,正式成立于1892年,成员在16人左右。该社以“开通民智”,“尽心爱国”为宗旨,但其成员大多具有反清思想。社长杨衢云即“具有种族思想”,“自中法战役失败后即有志于反清复汉”,其志向与孙中山等人接近;该社的另一主要人物谢缵泰也有反清倾向,其自称1887年入香港中央书院读书时,即“开始觉醒到计划组织一个中国亿万人的革新运动,一个驱逐满洲鞑靼篡夺者的运动,正好是时候了”。

在共同目标的纽带下,孙中山遂与杨衢云联系,商讨共同组党事宜,杨衢云及一部分社员欣然赞成。这样,1895年2月21日,兴中会与辅仁文社合并为一,正式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总机关设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对外称“乾亨行”,装着做买卖的样子。之所以取名“乾亨行”,“盖取乾元奉行天命,其道乃亨之义,借避警探耳目”。辅仁文社的杨衢云、谢缵泰、周昭岳三人加入兴中会。凡入会者,均按檀香山兴中会宣誓方式,以左手置于《圣经》上,举右手向天宣誓,誓词与檀香山兴中会完全相同。

孙中山也为香港兴中会制定了章程。

香港兴中会章程上有这样一段话:

夫以四百兆人民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本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政治不修,纲维败坏,朝廷则鬻爵卖官,公行贿赂;官府则剥民刮地,暴过虎狼。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呜呼惨哉!

这段话自“政治不修”后,是原来檀香山兴中会章程中所没有的,原来章程中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显然,到香港兴中会时,革命党人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已经大大加强。

关于兴中会的宗旨,香港兴中会章程除了继续保持檀香山兴中会章程“振兴中华,维持国体”的提法外,也增加了大量内容,迸一步强化了对清政府的批判。同时,章程的其他各条的内容也大大增加,较檀香山兴中会章程更为具体。

此外,香港兴中会章程还对檀香山兴中会章程个别字句做了细微的改动,但却透露出某些思想变动的信息,如将“中国积弱,非一日矣!”改为“中国积弱,至今极矣!”其不满情绪更为强烈;又如将檀香山兴中会章程中的“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几个字去掉,并把“不齿于邻邦”改为“不齿于列邦”,这大概与孙中山试图寻求日本的帮助有关。再如将“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改为“夫以四百兆人民之众”,将“用特集会众以兴中”改为“用特集志士以兴中”,则反映出兴中会成员构成的变化及民主主义色彩的加强。事实上,香港兴中会章程第七条规定,“无论中外各国人士,倘有心益事,肯为中国尽力,皆得收入会中。”以上这些变化,都反映出香港兴中会较檀香山兴中会民主革命的色彩更强一些,更能起到号召起义和唤醒民众的作用。

应该说,从檀香山兴中会到香港兴中会,并不是同一事情的简单延续,而是孙中山在反清革命事业上跨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香港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便决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希望在两广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此,孙中山在广州设立起义机关,组织扩充会员,制订作战计划。

1895年10月25日,孙中山等人发动武装起义,但由于准备不足等诸多原因,广州起义还没有来得及正式发动,就被清政府发觉,派兵镇压而胎死腹中。

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反抗清政府的第一次起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企图用暴力革命的手段实现民主共和的第一次尝试,在鼓吹共和、反对帝制的历史上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等人逃到日本。

从此以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逐渐被国人所注意。

20世纪初年,孙中山所以能够成为国人心目中的反清反专制的一面鲜明的旗帜,与他是中国革命党的创始人有着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