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男人要懂经济学
6542300000003

第3章 创业经济学,致富要趁早(2)

第一,如果是你不可以选择的项目,那就不属于你的机会。因为机会成本中的机会,必须是你可以选择的项目。比如你只想吃巧克力薄饼和豆沙糕,那么,油饼就不会成为你的机会;又如农民只会养猪、种蔬菜和小麦,那么,搞房地产也就不可能是农民的机会。

第二,机会成本必须是指放弃了的、收益最高的项目。也就是说只有放弃了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才可以是机会成本,所以机会成本不是放弃项目的收益总和。像农民只能在养猪、种蔬菜和种小麦中选一个,可是种蔬菜的收益大于种小麦的收益,而养猪的收益却比种蔬菜与种小麦都大,这是三者的收益关系,那么养猪就成了种小麦与种蔬菜的机会成本,而养猪的机会成本却仅为种蔬菜。

由此可见,农民要想获得利润,只有把地用来养猪,若他把地用来种蔬菜,或者用来种小麦,那么他的经济利润就会亏损。

经济学假设人们为了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在理性的指点下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可见,资源稀缺是产生机会成本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一种资源是无限的,而有限的资源又可以同时有好几种用途。把资源用在某一种用途之后,同时就会放弃其他的选择。

很多领域都包含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处,理性的人都擅长利用机会成本来分析利和弊做出的效用最大化。

1999年3月27日,比尔·盖茨的母校哈佛大学,邀请他回校参加募捐会,当记者问到他是否愿意再回到哈佛大学继续学习,以拿到毕业证时,他没有给予回答,只是对那位记者笑了笑。

说起这件事情,还得从1973年说起,那年,比尔·盖茨进入哈佛大学的法律系学习。可是他并不怎么喜欢法律,反而对计算机十分感兴趣。在19岁那一年,有两种选择摆在他面前:一个是立即辍学,去创办软件公司,另一个是继续学习法律,直到毕业。若继续学习,就会失去创业的最佳时机,若辍学办公司,就会拿不到让很多人向往的哈佛大学毕业证书。思来想去,盖茨最终选择了辍学,创办了自己的软件公司并取得了很大成功。

显而易见,看到这里,这个答案所有的人应该都知道了:比尔·盖茨绝不可能用失去世界首富的地位作为代价,来换取再回到哈佛大学继续学习的机会。假如那样做,那么这个机会成本实在是太大了。

人的一生都是在选择中度过的,尽管每日、每月的选择有大也有小,但所有的选择累加起来,就能左右你人生的结果。如早上你一起床,就得选择今天要穿哪一套衣服出门;中午你又要选择去哪里吃饭;女孩有很多追求的人,在考虑结婚时,要选择到底哪一位追求者更适合自己;男孩在找工作时,面对很多家公司,要选择哪家公司更有发展前途等。

有些人整天忙忙碌碌,却只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有些人却能挣许多钱,生活过的是高品质的,且身体健康,人际关系也很好。导致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你是否善于选择。那么,选择是什么呢?选择可以看成是一个舍弃与判断的过程,在许多种可能性中,一个最理想的标准是:机会收益效用与机会成本效用之差最大。

人生是一个时刻面临选择的过程,你不能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如果那样就极有可能既丢了芝麻,又丢了西瓜。所以无论怎样,你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正确清楚地计算成本与收益,评估风险,尤其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才是明智的选择。我们的选择不管是好的还是一般的,但总的来说,任何人都希望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要想做出正确的选择,有什么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呢?看看以下几个步骤,也许可以有所帮助。

第一,决策是从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选出来的一个,那么,我们要把所有可以采用的行动以及不可以采用的行动都一一列出来。

第二,如果有可能,我们要尽量把每个行动的可见后果都列出来。

第三,对评估每种结果可能发生的概率这一点要认真加以讨论,尽量不要被忽略。

第四,你对每种结果的恐惧程度或渴望,都要尝试着去表达。

第五,最后,把所有经过考量完了的因素全部放到一起,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

我们一定要先解决两个问题,那就是列出选择的方案和可能的结果,假如你说不出选择方案,那就更谈不上做出任何决策了,因为从许多的选择中挑出一个最好的,这是我们决策的本质,其目的是要达到最好的结果。

资源最佳配置,将资金最大利用

春秋时期,鲁国有很多人在其他国家做奴隶,因为鲁国很弱小。鲁国国君为了振兴国力,发布了一条法律:假如鲁国人遇见在其他国家沦为奴隶的同胞,可先赎回这个奴隶,赎金在回国后由国家给予报销。

子贡是孔子的一位学生,家里还算富有,他经常把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赎回来,并且事后也不去找国君报销赎金。子贡自己觉得不错,心里十分得意,因为他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在执行老师的“仁”。

没过多久,这件事被老师孔子知道了,反而把子贡训斥了一顿:“我知道,你有钱,不缺钱花,你现在自己拿钱去赎人,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但是你在追求高尚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如果以后,当别人再在国外碰见沦为奴隶的鲁国人时,他就会对自己是否该去赎人而产生疑问,为什么呢?因为他要是去赎了人,回国后,如果不去找国君报销赎金,那么自己就会亏损一笔大钱;如果去找国君报销赎金,那么他又会被别人嘲笑。如此一来,身为奴隶的鲁国人如果再被他们看到,就会假装没看见,你的这种行为不就正好成了阻碍解救沦为奴隶的鲁国人的根源了吗?因此,你的赎金必须去找国君报销!”子贡听完老师的这一席话,顿时觉得羞愧万分。

还有一次,孔子的另一位学生把掉进河里的遇难者救上了岸。为了表示谢意,被救的人把一头牛送给了孔子的这位学生,这位学生收下了牛。学生的这一行为被孔子称赞不已,因为这样就会激发并鼓励更多的人去做这种好事。

孔子的这种行为正符合了经济学原理,他的这两件事,正好把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效率准则体现出来了。帕累托效率准则就是经济的效率体现在配置社会资源以改善人们的境况,主要看资源是不是已经被充分利用了,若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了,要想再做改善,就只能损害别人的利益。这是曾经被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帕累托针对资源的最佳配置提出来的。

“帕累托最优”这个理念的提出,是帕累托最伟大的成就。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一旦进入这种理想状态,你要想有所得,就必须让别人有所失,你的所得是以别人的失去为代价的。也就是说,想要使自己的境况变好,就必须要使别人的处境变坏。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认为,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理想王国”是帕累托的一个最优。反之,假如某个人的处境还可以在不损害其他人的情况下得到改善,那么,我们就能认为没有充分利用资源,这样,帕累托最优也就没有实现。

根据帕累托的说法,如果社会资源配置的状况属最佳的、最有效率的,那么,这种资源的配置已经到了任何调整都没有可能在不使他人的情况变坏的基础上,使任意一个人的情况变得更好。如果社会资源配置的状况属最差的、最没有效率的,那么,这种资源的配置即使做任何的重新调整,都会使某人的情况变好,而不会使其他任何一个人的情况变坏。

其实鲁国以前的制度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人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开始自告奋勇地把沦为奴隶的本国人赎回来。但是,当子贡做出这些改变后,很有可能使人们产生消极的态度,进而使鲁国现有的制度出现问题。

帕累托效率准则应用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是要学会合理利用。当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的时候,你只要保持,就能创造出效益的最大化。

成功的捷径之一—创新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因发现美洲大陆而名垂千古。他在当时也被称为时代的英雄,但与此同时,他的这一称谓也受到了许多人的猜疑与非难,他们认为这没有什么了不起,无论给谁一艘好船,一直开到西班牙,新大陆谁都可以发现。

有一天,哥伦布当面跟猜疑和刁难他的人说:“你们有谁能把鸡蛋竖着立起来吗?”周边的人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能回答。因为每个鸡蛋的两头都是椭圆形的,怎样才能竖立起来呢?这时,哥伦布不慌不忙地把鸡蛋的尖端轻轻地敲开了一点,这样,鸡蛋就竖着立在桌子上了。“这么简单,我也会!”这时,有人大叫了起来。哥伦布听了,慢慢地说:“不错,这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可是有的人能发现它,有的人却不能发现它,第一个发现的人才是不简单的。”

哥伦布取得的伟大成就,凭借的就是能将鸡蛋竖着立起来的创新意识以及冒险精神。他的发现成了新大陆的开发和殖民地的******,全球的文化交流也被进一步推动起来,与此同时,为西班牙的王室带来了很大的物质财富,使西班牙成为欧洲当时最富裕的国家。

这种能将鸡蛋竖立起来的创新精神在经济学中同样重要。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概念,他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中称之为创新,也可以是新产品的开发、生产方法的更新、新市场的开辟,获得原材料新的供应渠道。企业家利用创新可以获取新的利润,这种利润主要来自于以下3个方面:

(1)奖赏企业家在创造性破坏活动中负担的风险。

(2)由于市场的不均衡所带来的暂时性利润。

(3)通过不公平交易获取的不正当利润。

在以上利润中会受到非议,最不应该去争取的是第三种利润,而其他两种利润的获取,是值得人们去大力学习的,无论多少都不会受到非难,这种创新的动力来源也正是许多企业家所执著追求的。

“祸福相依”是中国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创新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创新研发在短时间内是看不到效益的,因此创新研发的成本特别高,而且,随时都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敢于创新追求风险的“哥伦布精神”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

三星能够缔造企业创新的传奇,能够占有全球半导体市场第一的位子,就是凭借着它不断创新的研发精神。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当三星集团宣布他们自己要进行半导体的创新研发时,三星一半以上的员工与民众,甚至包括政府都对它的这一举措感到怀疑和恐惧。因为半导体的研发和生产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稍有不慎,整个三星集团都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再加上半导体的国际市场在当时也很不稳定,就算研发成功,万一半导体的国际市场已成明日黄花,又该怎么办呢?但是,对要将三星转型为高附加值、尖端技术产业和节约资源型产业的这一决定,在当时,三星集团的会长相当坚持。三星要想有更好的前途,就必须创新半导体。

所谓冒险,就是失败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很大,不是所有的创新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只有具备了高度的创新精神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企业家才能看清形势,抓住机遇,并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地去投资表面上好像异常艰难的创新研发。如果企业家是个“风险偏好者”,就算企业投资的创新资本利润在50%以下时,他也一样会选择投资;相反,如果企业家是个“风险回避者”,他就会经过仔细调查和研究后,在确认利润在50%以上时才会投资。

很多国家为了维护创新者的切身利益,都颁布了一系列的制度来保护因创新而破产或失败的企业家,让他们不用因担心后路而退缩,毫无疑问,这是因为创新能为个人、企业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收益。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勇于冒险和创新的企业越多,那么,它们为社会创造的利益也就更多,市场的发展速度也就能更快。尽管企业已破产,但是,企业家本人与企业的员工都不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越是在发达国家,这种保护创新的制度就越完善。

做好企业,规模很重要

20世纪中期,王永庆接手台塑,当时并不被人看好。台塑生产的是PVC塑料粉。在当时,因日本的PVC塑料粉生产成本低,价格就更低,从而导致中国台湾的市场主要被日本人占领。当时,王永庆对PVC生产进行了仔细分析。氯气是PVC的主要原料,台湾是烧碱生产基地,而烧碱产生的废品正是氯气,所以价格非常低。台湾当时的劳动力和电力价格都比世界水平低很多,并且政府制定了很多的优惠政策来大力扶植民营企业。只要台塑的平均生产成本可以实现和日本的一样低,且按货币计算的话,比这些国家还要低,那么,台塑就一定能够成功。

王永庆通过精密的思考与研究,把家族的其他产业卖掉,又通过贷款扩大了台塑的产量。到1960年,台塑的月产量高达1200吨,成为当时PVC行业的龙头。通过降低成本,使产品价格下调,且远低于世界同类产品。这样,台塑不但让日本从中国台湾的PVC市场产品消失,而且产品还出口世界各国。台塑终于获取了巨大的成功。

台塑之所以能成功,跟企业的内部管理以及与政府的良好关系等各方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台塑制胜的法宝是它通过扩大自己的产量,从而达到最低成本,这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