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中的女人养生养颜经
6547200000007

第7章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之道(1)

“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黄帝内经》指出了养生与自然变化的紧密联系。人与天地深深地融合在一起,我们的身体也随着四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只有适应自然变化,用《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方法来调养身体,才能真正做到益寿延年、内外兼修。

春天,该如何养生

一到春天,很多女性就会流鼻涕、打喷嚏、咳嗽,还有人全身会长出很多疹子。《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际,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天阴消阳长,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阴气减少。“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为阳,地为阴,阴阳之气都生发起来了,万物开始生长发育。人体与自然界相应,生理功能开始活跃,新陈代谢日渐旺盛。春天,人的活动量开始增加,阳气开始生发,气血渐渐运行活跃,皮肤腠理变得疏松,毛孔开合。这时,人体的阴阳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很不稳定,一旦调节不当,就很容易生病。

“夜卧早起”,健康作息以养生

春天到了,女性可以稍晚静心安寝,但最好不超过12点;清晨日出,早早起来,“广步于庭”,在草长莺飞的院落里缓步行走,让气慢慢生发。

“被发缓行”,随心所欲保肾气

这是指职业女性下班后就可以放松心情,披散发束而不苛求外表严整。可以很随意地在家里起居,不要约束自己,时时保有“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逸怀。“肾藏志”“以使志生”,这种做法能使肾的精气一点点地生成勃发。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春天不能起杀心,春折一枝花,秋少一个果。春天,人体内也有“花儿”(气机)在生长,请不要刻意压抑,尽力给予“花儿”营养,浇水培育,让它生长并盛开,不要挫伤“花儿”成长的势头,减损人的生机。“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上述三点,是与春天气机适应的养生之理。

春季常用养生中药

治疗气虚无力,多汗的中药

人参:生晒参每日1~2克嚼服,可大补元气,补肺益脾。

党参:30~60克,与黄芪、大枣、当归炖肉。用于体虚、气血不足的人。

黄芪:10~20克,煎汤、炖肉皆可。用于气虚汗多的人。

养肝补肾的中药

枸杞子:用10克泡菊花茶,或煮枸杞百合粥。能滋肝补肾。

白芍:白芍15克,当归9克,熟地15克,水煎服。能补血养肝。

春天养生先养肝

很多女性逢万物之春却莫名出现情绪不好、不易开心、常爱流泪、眼睛胀痛、指甲无光等症状,这是肝功能失调在作祟。

《黄帝内经》云:“肝应东方风木,通于春气,为阴中之少阳,内合于胆肝藏血,为罢极之本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充筋华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即春季气候与肝脏密切相关,春季养生应以保养肝脏为主。“肝主疏泄”,说明肝的主要功能是保持和维护全身气血的疏通畅达。肝功能正常了,人体的气血就会通畅顺达,脏才能正常发挥功能,否则将气血瘀滞,百病丛生。所以,春天养生宜先养肝。

春天应如何调养肝脏呢

情志养肝

修身,就是要提高品德修养;养性,就是要学会调节控制自我情绪。烦躁不安时,可闭目养神,气沉丹田,30分钟即可心平气和,精神内守,舒畅无比。

食疗养肝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趋于表,聚集一冬的内热向外散发,肝气充足,此时的饮食应为清淡之品。

胡萝卜猪肝粥

做法:胡萝卜100克,猪肝100克,粳米200克。有补益肝肾、养血明目的作用,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视物昏花、两目干涩、夜盲症等。

生地猪肝羹

做法:生地20克,猪肝100克,加入葱、姜、醋、盐调味,煮40分钟。可滋阴补血、养肝明目,用于肝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

枸杞甲鱼羹

做法:枸杞子50克,甲鱼500克,加葱、姜、盐、醋调味,煮40~60分钟。可补益肝肾、滋阴强身,用于躯体虚弱、肝肾不足所致的体弱无力、阴虚盗汗、视物不清者。

菊花茶

做法:菊花6克,开水浸泡代茶饮。可清肝明目、清热降压,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头晕目眩、高血压等。

菊花决明茶

做法:菊花5克,决明子10克,用开水浸泡代茶饮用。可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用于肝火上炎所致头胀痛、眩晕、目赤肿痛及便秘等。

护肝保健操——保肝、降血压

推搓两胁法:双手按腋下,顺肋骨推搓至胸前两手接触时返回,来回推搓20次。

揉大敦穴: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大敦穴(足大趾甲根部外侧),左右各旋按压15次;右手按压左足大敦穴,手法同前。

揉三阴交穴:用左右手拇指按压对侧三阴交穴(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处),各旋按压15次。

按太冲穴:用左右手拇指按对侧足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趾骨之间),从骨缝的间隙按压并沿前后滑动,各20次。

风者,百病之始也

春天是出游赏花的最佳时节,但有人游玩后容易出现头痛、流涕、鼻塞、怕风、咳嗽等症状,更有爱花之人与花儿亲密接触后全身出现过敏症状:大片大片的红疹、风团,瘙痒难忍。

《黄帝内经》说:“风者,百病之始也。”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风邪密切相关,如头痛、流涕、鼻塞、怕风、咳嗽、咽喉痛等。

“肺为娇脏,其位最高,风邪上犯,肺先受之。”春季风邪最易伤人肺部,可导致肺失宣肃、营卫不和、卫气不固。春天发生最多的感冒、肺炎、支气管炎都是肺部病变的表现。又皮肤出现风疹,时隐时现,其痒难忍。

“风者,善行而数变。”风邪变化无定,病变很广,在表可稽留于皮毛之间,在里可游走于经络之中。风邪侵犯肌表,就会出现风疹。荨麻疹、风疹、猩红热都是常出现的疾病。

春天生病,最易出现抽搐、痉挛、抖动。

“风胜则动。”空气是流动的,由此产生风,古人因此推论风邪犯病以动为特点。春天容易发生的小儿惊风、破伤风、面神经炎多表现为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状。

《黄帝内经》中的防风养生法

春天常风和日丽,使人心情开朗、情绪乐观。适当游山戏水,气血会更加通畅,精神调养得更旺盛,不惧风邪入侵。

春天人体代谢旺盛,体内阳气渐升,饮食要以富含营养、健脾扶阳的食物最好,特别是各种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菜花、大白菜、芹菜、菠菜、韭菜等。此外,不要过食冷饮,以免伤害脾胃。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人的气血活跃,最宜锻炼身体。年轻女性可选择户外活动,如登山、跑步、骑车等;老年女性可以打打太极、踏青。人体正气强盛,抵抗力提高,自然不怕疾病侵袭。

春季防风常用中药

感冒流清涕、鼻塞、怕风、咳嗽用什么中药

姜汤方

做法:葱白、生姜、红糖煎水。可发散风寒,解表,是治疗春天感冒的良方。

全身风疹时隐时现、奇痒难忍用什么中药

消风散

做法:当归、生地、防风、苦参、胡麻仁、蝉蜕、知母、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6克,甘草、木通各3克。是治疗风疹、湿疹很好的方剂。

夏季养生重在养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季属火,暑邪当令,天气炎热,暑气迫人,人体阳热偏盛,腠理开泄,汗出过多,耗气伤津。暑为阳邪,其性升散,体弱者易为暑邪所伤而致中暑。人体脾胃此时也趋于减弱,食欲降低,若饮食不节,贪凉饮冷,容易损伤脾阳,出现腹痛、腹泻等脾胃病症。古人还认为,长夏属土,其气湿,通于脾,湿邪当令。湿属于阴邪,易损伤人体阳气。每当梅雨季节,湿邪充斥,人体脾胃最易受湿邪所伤。归纳起来,湿热之夏,养生须防损伤阳气。夏季要尽量选择能引起食欲的食品,不可多食苦味食品。

现代科技改变了四时规律,室内能够保持恒温。夏阳烈焰,空调却可令室内外温差达到十几摄氏度,加上大量食用冰品冷饮,怎么不更伤阳气呢夏天养生重在养阳。

夏季养阳要两防

一防“因暑取凉”

1.不要在露天及阴冷的地方过夜。

2.睡觉及乘凉时要盖好腹部。

3.夜间空调的温度不要开得太低,最好在26℃以上。

4.不要在冷气的环境中待得过久。

二防“湿邪侵袭”

1.居住环境不要过于潮湿。

2.饮食要清淡,少吃油重食物。

夏季常用养阳中药

健脾除湿药

1.藿香、佩兰:能解暑化湿,理气和胃。

用法:藿香、佩兰各10克,水煎服。可治暑湿感冒、腹泻呕吐。

2.荷叶:能清热祛暑、健脾升阳。

用法:鲜荷叶1张,大米150克,熬粥。是夏季解暑佳品。

益气养阴药

1.黄精:有补中益气、除风湿、强筋骨、填精髓的功效。能补诸虚,可延年益寿。

用法:黄精、西洋参各10克,枸杞子10克,大枣10个,煎水服。每天一剂,分两次服。

2.沙参麦冬饮:能补阴润肺、生津止渴、止咳祛痰。

用法:沙参、麦冬各10克,生扁豆10克,煎汤,加入梨、冰糖服食。对暑热口干口渴者最好。

3.人参地黄汤:有滋阴补肾作用。

用法:人参10克,生地黄30克,小米100克,先煎人参、生地黄,去渣后加入小米煮粥,最后加入冰糖服食。适用于伤暑感气虚口渴者。

解暑清热药

1.金银花:有清热解毒作用。

用法:可直接加白糖泡茶饮,也可加入乌龙茶适量,一起泡茶饮。

2.菊花: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解毒作用。

用法:菊花、金银花各10克,泡水代茶饮。

3.薄荷:有清利头目、解毒透疹作用。

用法:a.薄荷10克,荷叶15克,金银花20克,煎水服,为消暑佳品。

b.薄荷与绿茶同泡,能治头痛、风热感冒、目赤肿痛。

夏季清热宁神经络按摩

给女性朋友推荐三种简单易行的穴位自我按摩方法。

1.按压后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能够起到清热除湿的作用。

2.按压手少阴心经(手臂内侧外缘)和心包经(手臂内侧中线),每天一次,对心痛、心悸、心胸烦闷都有缓解作用。

3.按压太阳穴、印堂穴,有提神宁心作用。

夏日防中暑

在夏天,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室外高温作业的人突然昏倒,全身大汗,四肢发凉,甚至抽搐不止,这便是中暑了。

“暑是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暑邪侵入人体,常见汗多。汗出过多就会导致体液减少,这就是伤津的因。津液受损,水分不足,就会有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心烦不安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汗出过多,人体阳气外越,就会有生命危险。

夏季防暑方法

起居防暑

1.居室一定要凉爽。夏天应保持居室整洁,留出宽敞的空间。每天打开门窗,让自然风在室内流通,可使满屋生凉透爽。

2.在向阳的窗户上方装上凉篷,遮挡阳光。用淡绿、浅蓝、乳白等色彩装饰墙面、天花板、窗帘、家具等,令人更觉清凉。

饮食养生

1.多喝清凉饮料,多吃西瓜。既解渴、补充水分,又改善食欲,祛暑消夏。

2.在饮料和汤中要适量加盐。高温环境下,人体大量出汗,体内的盐分随汗排出。过犹不及,盐当然也不能加多了。

3.适当补充维生素。最重要的是补充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等水溶性维生素。最好每日饮食中含有维生素B1 20.5毫克,维生素B2 0.3~0.5毫克,维生素C 1 50~200毫克。

4.另外,要多吃水果、蔬菜、瘦肉、鸡、鸭、蛋等。应减少脂肪的摄入量,以免过于油腻,导致厌食。

夏季清凉饮料

盐茶饮

做法:绿茶10克,食盐2克,泡茶饮用。能生津止渴,清热除烦,是夏季防暑好饮料。

双花白菊饮

做法:金银花、白菊花各10克,用沸水冲泡,加白糖3~5克。代饮料服,可清热解毒。

玉米须茶

做法:取玉米须20克,沸水浸泡饮用,有通便利尿的作用。

五味枸杞饮

做法:取五味子50克(纱布包好),枸杞子50克,入砂锅中加水1500毫升,文火煎30分钟,去渣加白糖20克,分次饮用。有健脾胃、补肝肾和生津止渴的作用。

中暑的中医治疗

突然高热、头痛头晕、汗多口渴、苔黄燥、脉洪数等,这是暑热伤气、热盛阳明所致。可以白虎汤加减,可清暑泄热。

白虎汤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芦根30克,西瓜翠衣30克,粳米10克,甘草10克。

发热心烦、多汗口渴、神疲倦怠、苔少、脉虚无力等,这是暑热伤气、津气两伤所致。治疗以清暑益气汤加减,可清暑泄热、生津益气。

清暑益气汤

处方:西洋参10克,石斛10克,竹叶10克,荷梗10克,知母10克,麦冬10克,黄连6克,甘草10克,粳米10克,西瓜翠衣30克。

发热骤降、大汗不止、心烦口渴、精神倦怠、脉虚无力等,这是暑伤津气、气虚欲脱所致。治疗以生脉散加减,能益气,生津,固脱。

生脉散

处方:人参10克,麦冬30克,五味子10克,粳米10克,石斛10克,西瓜翠衣30克。

发热、肢体抽搐、牙关紧闭、神昏不醒、脉象弦数等,这是暑热炽盛,引动肝风所致。治疗以羚羊钩藤汤加减,可清暑泄热、平肝息风。

羚羊钩藤汤

处方:羚羊角粉1.5克(冲服),桑叶10克,钩藤10克,川贝6克,鲜生地30克,菊花10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10克。

情况紧急时,可根据病情给予紫雪散、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鼻饲。

治疗中暑验方

①食盐30克,用食盐揉擦患者手、足、胸、肋、背等处,以擦出红点为好。

②黑芝麻3克,将黑芝麻炒香研细末吞服。

③生藕50克,捣灌服。

④明矾5克,研末,每次0.5克,和凉开水服下。

⑤鲜菠萝1~2个,去皮壳,捣成浆,随意食用。

秋季,养生的关键时刻

杨某以前身体很好,去年刚当上局长,每天晚上都有宴请。喝完酒又去桑拿、K歌。到了冬天便开始咳嗽,一直咳了一个月才好些。去看老中医,老中医说其病因是秋天没有好好保养,病气伤了肺,天气一冷,就发作了。

为什么秋天伤肺会在冬天生病呢《黄帝内经》指出:“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生之道。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这时天气已凉,人应使意志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天肃杀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秋气与肺紧密相关,必须调理养肺让身体与秋天干燥的气候相适应,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

秋季是养生的关键时刻,若不注意秋季养生,损伤了肺气,使人体免疫力减弱,不适应冬天的寒冷而生病,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就会找上门来。

“燥”是秋天的主气,秋天的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滋润,干燥,使人易患“秋燥病”。燥易伤肺,肺失津润,宣发与肃降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气急鼻燥、唇干口渴等症候。“肺外合皮毛”,如果肺失去了滋润,它所影响的外部器官——皮毛也同样会出现干燥症状,如皮肤干涩、毛发枯燥、大便干结等。

因此,在秋季应保持一定的湿度。秋季干燥凉爽,此时肺气旺盛。与秋气相应,在饮食上应少食辛味而增加酸味,多食滋润的食物。此时虽多风燥,但秋季食品相当丰富,尤以蔬菜水果品种为多,只要不过多吃辛温燥烈食品,其余均可多食,中医养生称为“秋宜平补”。“秋不食肺”,指秋天肺气偏旺,不宜再补。

秋季养生四防

一防“秋燥”

燥邪伤人,尤易伤人体津液。津液既耗,就会出现“燥象”,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肺喜润而恶燥,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就会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