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最好的成绩,是让孩子爱上学习
65763200000001

第1章 推荐序:当我们用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分数

宜兰大学博雅教育中心主任 陈复

很高兴在新书出版前,就已有机会拜读亲子畅销作家彭菊仙女士撰写的《最好的成绩,是让孩子爱上学习》。这本书充满着辩证性的思维,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讨论分数对于孩子学习的意义。

书中认为“在乎成绩”并不能跟“不快乐的童年”画上等号,“不喜欢读书”同样不能跟“不需要努力”画上等号,她觉得常见的“分数至上”或“分数无用”两种论点都是极端思维,因为我们其实根本无法摆脱考试制度。多数家长对于成绩有着传统的观念与迷思,与其让分数破坏亲子感情,不如务实面对这个事实,引导孩子看见自己真正的兴趣,将精神对准正确的方向,体认分数的真正意义,展开适性的学习旅程。

我常觉得,各种不同阶层的系统,要就拔擢合适的人才展开合作,就不可能没有考试制度。然而,不同形态的考试制度会拔擢出不同形态的人才,讨论“分数至上”或“分数无用”前,如果能优先讨论到底什么形态的考试制度,更能帮助我们看见与发掘孩子更多元的潜能,或许对于“分数”这件事情会有跳开二元对立的思维。

现在的大学入学制度已有多元入学方案,繁星推荐(由高中学校向大学推荐优秀的学生)[1]、个人申请与特殊选才的管道都已经挣脱只看纸笔测验成绩的传统,真正相对应于往日大学联考(类似大陆地区的高考)形态的指考其名额正不断缩减,我们面对“分数”这件事情,岂能继续保持相同的保守思维,督促孩子只要熟悉纸笔测验,就能获得优异的成绩?

我平日教书,期末自然要打成绩。然而,尽管我开设的“宜兰历史踏查”“成为完整的人”或“王阳明带你打土匪”这些课程的类型各异,我都会采取多元形态来考核同学的学习成效。诸如到某个历史景点探查并制作纪录片或微电影,或借由团体实际行动来展开对社会某个角落的关怀,或在磨课师学习平台上探讨具体生命议题并提交研究报告,这些课程的期末成绩都会有“分数”,然而因为考核的形态不一样,就会激发同学不同层面的潜能。这并不是只有在大学能如此,现在全台湾如雨后春笋般设立的实验教育团体、机构或学校,都更愿意采取这类体验教育的办法来教学与评量,“分数”对于孩子的意义,自然变得不一样。

现行的教育形式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铁板。我认识很多学校的校长,都正在其校内采取各种翻转教学来调整教育的轴线。因此,家长如果还使用自己过去三十年来受教育的经验来面对孩子的教育,那不只会耽误孩子的人生,更会对教育产生错误的印象,误认为只有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去,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继续获得如同自己曾经拥有的教育质量。然而,时空背景已经发生剧烈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主流教育主事者都已经觉得不能再拘泥现代主义的工具思维,继续拿纸笔测验的单一量化指标来衡量学生的表现是否认真,我们这些关注孩子前景的家长,岂能继续置身事外,抱着极其简化的思维来帮孩子诊断未来?

彭女士在书中表示,她相信绝大多数的父母在心底深处都重视成绩,或有完全不看重者,但绝对是少数。为什么总是有人口口声声地说“分数不重要”呢?站在新教育理念浪头上的教育先锋们,真的完全不在乎自家孩子的成绩表现吗?

我有两个女儿正在念初中与小学,当我把这个问题拿来审问自己,我会坦白说我同样不可能不在意自己孩子的成绩表现,但我更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能成为“真正意义的精英”,这种精英已经不再是只会考试、但却不懂得做事的人,而是具有整合已知、开发未知,并能借由实操来验证所学的新青年。我个人觉得当前教育改革引发的争议,已不是“精英”与“反精英”的对立,而是对何谓“精英”的标准讨论。

我的大女儿从传统教育体系念到新型的教育体系,在非学校形态实验教育里经历过个人自学与团体共学,再回到学校形态实验教育,从公办公营到公办民营的实验教育,无不乐在其中。她深受不同阶段老师的恩泽,从来不会只批评教育体制的缺点,更没有放大体制外教育的优点,她只是有机会做自己的主人,在不同阶段选择自己想要经历的教育。

我不晓得多数家长是否能放得开或想得开,让自己孩子悠游于各种不同的教育形态,但我相信家长如果自己没有辩证性的思维,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教育的真正意义,并了解孩子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体,却只是常活在自己想象的恐慌中来面对教育,这并不会有益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这本书不只能让我们看见彭菊仙女士作为三个男孩的母亲,如何面对孩子课业成绩与教育制度的问题,更能让我们看见彭女士对自己学习历程的全面检视,尤其当她诉说自己念北一女时刻骨铭心的经验,到后来选择就读政大新闻系的奇幻历程,以及直到从海外学成归国后,才发现以创意为导向的电视节目制作路线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作者的这些经历都能让我们感同身受认识到,发现自己的潜能真是一趟不简单的旅程。

彭女士长年深耕亲子议题,不论是借由媒体文章的发布,或是在演讲活动中与家长的交流互动,都流露着丰富的经验与独到的见解,我相信这本书将能帮助家长采取更宽阔的视野来思考孩子学习这件事,因此向大家热情推荐这本书。

注释

[1]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编者特意在附录部分对一些标*的词语,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加深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