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创新
6705000000063

第63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统一战线——振兴中华(9)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和对象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一部分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代表人物数量减少,作用减弱。如原工商业者健在的已为数不多;起义投诚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从1988年到1997年,黄埔同学会成员自然减员30%;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已逐渐被新的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所代替。二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宗教界人士,港澳台同胞等在结构和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三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迅速扩大,出国留学人员和移居海外的华侨等不断增多,成为新的重要的统战对象。因此,江****同志在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根据新的变化,把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概括为12个方面,即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和回大陆定居的台胞,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原工商业者,起义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等。

2006年7月,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新情况,把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概括为15个方面,即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原工商业者,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及眷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增加了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3个方面。

(4)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任务和重要原则

第一,指导思想: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统一战线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努力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第二,发展目标:全面加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建设,推动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更加巩固,各民族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更加协调,宗教与社会主义更加适应,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更加密切,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战线,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激发社会创造力提供广泛支持和有力保障。

第三,基本任务: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服务。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提出的基本任务与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相比,有以下明显发展变化:

一是增加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统一战线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发展服务,就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领域的工作。

二是增加了为社会建设服务。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就要求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实际行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三是增加了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服务。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崭新课题。在中发〔2000〕19号文件“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服务的内容,第二十次统战工作会议表述为“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这样更有利于全面体现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重要原则:必须保持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为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服务,必须坚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必须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坚持“团结——批评——团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照顾同盟者利益。

2.提出新时期新阶段把握和处理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外同胞关系的原则

(1)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于支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

(2)正确认识和处理各民族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

(3)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必须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

(4)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必须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全面兼顾和实现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5)正确认识和处理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关系,必须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做好对台湾人民的工作,坚持把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根本利益作为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实现海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3.对新时期新阶段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开展统战工作作出规范

(1)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认识: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是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新的社会阶层与新的生产力紧密相联,有1亿多人,是天生的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派。非公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4.5%,解决了社会就业的部分压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为社会稳定和繁荣作出了贡献。没有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和壮大,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诞生。新的社会阶层汇聚了大量高科技人才,是实现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依靠力量;新的社会阶层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是建设民主政治国家的重要力量。

(2)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党的群众工作的新领域,统一战线要把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作为新的着力点,要最大限度地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团结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是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明确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20字方针,即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

充分尊重就是要尊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劳动创造,尊重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创业精神,肯定他们为发展生产、解决就业、提供税收、增强国力作出的积极贡献。

广泛联系就是要广泛加强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系,了解和掌握新的社会阶层的基本状况和发展变化,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畅通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

加强团结就是要凝聚他们的聪明才智,有计划、有系统地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培养,扩大他们有序的政治参与。

热情帮助就是要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维护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合法权益,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掌握的资本、技术、劳动、管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积极引导就是要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自觉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造福人民,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4)重视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引导和政治安排: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各类人才纳入党和政府工作范围,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人才思想观念和人才创业机制。民主党派可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有代表性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纳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并适当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数量,以及推荐适当数量的党外人士在有关人民团体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比较集中的行业协会中担任领导职务。

(5)明确了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开展统战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坚持以社团为纽带、以社区为依托、以网络为媒介、以活动为抓手,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更广泛地团结和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

[1]《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000年12月4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495-1496页。

[2]《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000年12月4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494-1495页。

[3]《人民日报》,2005年2月5日,第1版。

[4]《人民日报》,2005年3月21日,第1版。

[5]《******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页。

[6]《******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1页。

[7]《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页。

[8]《******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91、92页。

[9]http://www.cctv.com/science/20060110/100625.shtml《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京隆重开幕》。

[10]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61/56107/56109/56121/3918958.html《新时期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

[11]《人民日报》2002年12月5日。

[12]http://www.ah.xinhuanet.com/news2005/2005-10/11/content_5317353.htm《非公有制经济相关概念》。

[13]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82429/83083/6359065.html《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取得新成就》。

[14]http://www.p5w.net/news/gncj/200812/t2071394.htm《民营经济30年发展备忘录》。

三 民族团结平等 宗教信仰自由

民族工作实现重点转移

1.以经济工作为中心,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规定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方针,使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开始发生变化。

从1980年到1981年,**********继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先后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云南、新疆、内蒙古等省区和海南岛的工作汇报,分析各地区各不相同的情况,研究民族工作,作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指示,进一步明确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在批转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中指出,民族问题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是关系到边防巩固、祖国统一、安定团结和四化建设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绝不可以有任何粗心大意。要坚定不移地关心、帮助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