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6708200000006

第6章 佛陀(3)

摩耶王后去世后,释迦族决定由摩耶王后的妹妹波阇波提·乔答弥(Prajāpatī、Gautamī)作为养母,抚育太子。在巴利语三藏中,已有波阇波提·乔答弥(Prajāpatī、Gautamī)是佛陀的姨母和养母的记载。但在后出的佛典中,波阇波提不仅是佛陀的养母,而且是净饭王的妃子。

然后,阿私陀仙人来访,对太子作出预言。这个传说在巴利语三藏中已有记载。《经集》中的《那罗迦经》叙述阿私陀仙人看见众天神欢欣鼓舞,询问他们为什么这样高兴。众天神告诉他说:

无与伦比的宝中之宝菩萨为了人间的利益和幸福,降生在蓝毗尼城释迦村,所以,我们非常高兴快乐。

他是众生之最,人中之主,人中之公牛,人中之魁首,他将在名为“仙人”的林中转动法轮,像威武的兽王狮子发出吼声。[10]

阿私陀仙人闻听此言,立即降临人间,来到净饭王宫中。他精通相术,看到这位王子相貌非凡,满怀喜悦地说道:“这是人中之魁首,至高无上。”而想到自己即将去世,便神情沮丧,落下眼泪。释迦族看到仙人哭泣,便问道:“是否王子有不祥之兆?”阿私陀请他们放心,说道:

这位王子将达到最高智慧,看到最高纯洁,转动法轮,怜悯众生,他的梵行将传扬四方。

而我在这世剩下的寿命不长了,在此期间就会死去,不能听取这位举世无双者的正法了,因此,我伤心,难过,痛苦。[11]

最后,阿私陀仙人勉励自己的外甥那罗迦追随这位“举世无双者”的正法。

在《神通游戏》中,阿私陀仙人指出太子具有三十二大人相和八十种好,预言他在家则成为转轮王;出家则成为佛陀。然后,阿私陀勉励自己的外甥将来皈依佛陀。

《神通游戏》还描写净饭王听从释迦族老人们的建议,安排太子拜谒神庙。太子从波罗阇婆提那里得知这个消息后,说道:“我是神中之神,高于一切天神,没有哪位天神比得上我。怎么会有比我更伟大的神?但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妈妈,我就去吧。”[12]太子一进入神庙,湿婆、室建陀、那罗延、俱毗罗、帝释天和梵天,等等,所有神像全都从座位上起身,匍匐在他的脚下。玄奘《大唐西域记》中也记载有这个传说,称迦毗罗卫城东门外有“自在天祠”:“祠中石天像,危然起势,是太子在襁褓中所入祠也。……是时傅母抱而入祠,其石天像起迎太子。太子已出,天像复坐。”[13]

注释

[1]《经集》Ⅲ.422、423。

[2]与汉译《中阿含经》第32《未曾有法经》相应。

[3]《中尼迦耶》Ⅲ.120-123,译文略去原文中一些重复的套语。

[4]《神通游戏》(S.Lefmann校刊本,1902),第12页。

[5]在觉音《因缘记》中为沙罗树(Sāla),在玄奘《大唐西域记》中为无忧树(A′oka)。

[6]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5页。

[7]《诗经·商颂·玄鸟》。

[8]《太平御览》七八引《诗含神雾》。

[9]《神通游戏》,第64、65页。

[10]《经集》Ⅲ.683、684。

[11]《经集》Ⅲ.693、694。

[12]《神通游戏》,第119页。

[13]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0页。

三、早年生活

在巴利语三藏中,有关佛陀早年在家的生活情况记载极少。《增一尼迦耶》的《柔软经》[1]中,佛陀自述早年在净饭王宫中的舒适生活:

我很娇贵,非常娇贵,无比娇贵。在我父亲家中,为我建造了蓝莲花池、红莲花池和白莲花池。我不使用不是迦尸产的檀香木,我的头巾、内衣和外衣都用迦尸布料。在我的上方,日夜撑着白帐篷,以免我受冷、受热,沾染尘土或雨露。

我有三座宫殿:一座冬宫,一座夏宫,一座雨宫。在雨季的四个月里,女歌手们侍奉我,我从不下殿。别人家的奴仆吃碎米粥,而我父亲家的奴仆吃米饭和肉。[2]

在巴利语三藏中晚出的《佛种姓经》中,还提到这三座宫殿名为“快乐宫”(Ramma)、“妙乐宫”(Suramma)和“幸运宫”(Subbaka),并说有四万妇女侍奉太子。

尽管享有荣华富贵,但他性好思索,一想起人人受缚于老、病和死,便对青春、健康和人生深感失望。

《中尼迦耶》第36《萨遮迦大经》记叙佛陀的修行经历。其中,佛陀回忆早年的一次入禅体验:“我记得从前我的父亲释迦进行耕种(仪式)时,我坐在阎浮树荫下,远离欲乐,远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因远离而生喜乐,进入初禅,住于其中,这岂不是通向觉悟之道?”[3]

后来,《因缘记》对这件事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净饭王举行耕种仪式时,将太子安置在阎浮树下的卧榻上。后来,侍奉太子的妇女们前去观看耕种仪式,太子见周围无人,便起身盘坐,进入初禅。那时,别的树影都移动,唯独太子头顶上的树影保持不动,在地上形成圆形。妇女们回来看到这番奇景,便报告净饭王。净饭王见此奇景,便向太子礼拜。

《神通游戏》中的描述又有所不同:一天,太子与众大臣的儿子们一起访问农村。观看农夫耕作之后,他进入一个花园,看到一棵可爱的阎浮树。他坐在阎浮树荫下沉思入定。这时,有五位仙人从空中经过,感到行动受阻,不能前进。于是,他们停下来称颂太子,然后向太子右绕致敬,腾空离去。净饭王发现太子不在宫中,派人寻找。后来,找到太子,并发现其他树的树影都移动,唯独太子头顶上的树影保持不动。净饭王见此奇景,便向太子礼拜。

《大事》中还具体描写太子在阎浮树下沉思入定的缘起:他看到犁地的农夫扔出青蛙和蛇。小孩子捡吃青蛙,扔掉蛇。他深感震惊。

玄奘《大唐西域记》也记载有这个传说:“城东北四十余里有窣堵波,是太子坐树荫,观耕田,于此习定而得离欲。净饭王见太子坐树荫入寂定,日光回照,树影不移,心知灵圣,更深珍敬。”[4]

巴利语三藏中没有关于佛陀早年学习情况的记载。而《神通游戏》采取神化佛陀的手法,展现太子上学的奇观:“一万童子环绕,八十万乐器演奏,花雨撒落,十万车金银,十万车美食,沿路布施。……八千妩媚少女盛装严饰,手持吉祥珠宝,走在菩萨前面,沿路喷洒香水。天神、龙蛇、药叉、犍达缚和阿罗汉,出现在空中,显示上半身,摆动花朵、绸衣和花环。这样,菩萨前往学校。”[5]一进入学校,老师众友(Vi-vamitra)不能承受太子的光辉,伏倒在地。太子列数包括婆罗迷字、佉卢字、汉字和匈奴字在内的64种文字,询问老师教哪一种?老师听后,自愧弗如,说其中许多文字,自己连名称都没听说过。当老师开始教字母时,由于太子这位菩萨的威力,一万童子每念一个字母,就能说出以这个字母起首的一句箴言。

在巴利语三藏中,没有具体记述佛陀结婚生子的情况,只是在律藏中提到佛陀的儿子罗睺罗(Rāhula)以及罗睺罗的母亲(Rāhulamātā)。罗睺罗的母亲即佛陀的妻子,她的名字究竟是什么,不很清楚。在巴利语三藏的个别晚出经典以及注疏作品中,提到佛陀的妻子名叫跋陀迦旃(Bhaddakāccā)、耶输陀罗(Yasodharā)、频婆提维(Bimbādevī)或频婆孙陀利(Bimbāsundarī)。《因缘记》称“罗睺罗的母亲”是佛陀的“第一夫人”(aggamahesī),这种称谓也可理解为佛陀原本不止一位妻子。汉译《佛本行集经》中就写到佛陀除了耶输陀罗之外,还有两位妃子,一位叫摩奴陀罗(即Manodharā,意译为意持),另一位名叫瞿陀弥(即Gotamī)。

《神通游戏》对太子娶妻的经过作了详细描述:在释迦族会议上,净饭王采纳一些老人的建议,决定为太子娶妻,以免他离家出走。太子经过七天考虑,表示同意。家庭祭司依照太子提出的品德条件,选中释迦族执杖(Daapāi)的女儿瞿波(Gopā)。净饭王为了让王子亲自相中瞿波,为他举行无忧花施舍大会。所有的女子都承受不了王子的光辉,不敢正视他,只是低头接过礼品便赶快离开。唯有瞿波睁大眼睛直视王子。但轮到她时,所有的金银珠宝都已施舍完毕。太子便取下自己手上的戒指给她。瞿波收下戒指后,问道:“我就值这点价钱吗?”太子准备把自己身上的所有首饰都给她。但瞿波没有接受,便离去了。净饭王知道太子相中瞿波,便派人前去求亲。但瞿波的父亲执杖要求按照祖传家规,比武选婿。净饭王为此愁闷不乐,而太子劝慰他说:“城中青年的武艺,无人与我匹敌。”

于是,七天后,在迦毗罗卫的校场举行比武大会。五百位技艺高强的释迦族青年参加了比武大会。提婆达多首先来到城门口,见到一头迎接太子的白色大象。他心生妒忌,空手打死大象。继而,难陀出城门时,见到死象,用手倒拽,置于路旁。而太子出城门时,坐在车上,伸足用大脚趾夹住象尾,往空中扔去。死象越过七重城墙和壕沟,掉在郊外,砸出一个深坑。

到达校场后,首先比试书写。太子精通各种字体,名列第一。接着比试算术。太子给一个青年出题,那个青年计算不出。而五百青年一一给太子出题,太子对答如流,无一差错。太子还与考官比赛计算亿以后的数字。结果,考官败北。然后,比试武艺。先是跳和跑,太子依然名列第一。接着,进行角斗。难陀和阿难冲上前来,太子只用手一碰,他们便倒卧地上。提婆达多傲气十足,猛冲过来。太子轻松地用右手提起提婆达多,抛入空中,如是三次,以挫其傲气,而不伤其身体。最后比试射箭,以铁鼓为靶。阿难射中二拘卢舍远的铁鼓,提婆达多射中四拘卢舍远的铁鼓,难陀射中六拘卢舍远的铁鼓。而太子每次挽弓,弓弦就断裂。于是,人们把供养在神庙里的祖传之弓取来。五百青年没有一个能挽开此弓。而太子单足跪地,左手执弓,用右手一个手指挽开弓弦,放箭射中十拘卢舍远的铁鼓,并穿透七棵棕榈树和铁猪,钻入地下。这样,执杖同意把女儿嫁给太子。

《神通游戏》中的这些描写显然是袭用印度古代史诗和往世书传说中的“比武选婿”模式。

而据《大事》中的描述,太子娶的是释迦族摩诃那摩(Mahānāma)的女儿耶输陀罗。

在《因缘记》中也有太子献艺的描写,但不是为了赢得妻子。释迦族人看到太子终日享乐,不习技艺,担心有朝一日发生战争,难以应付,于是,太子当众演示各种非凡的技艺,消除族人的疑虑。

关于太子出家的动因,巴利语三藏中的记载也很简略。《中尼迦耶》第26《圣求经》[6]中,佛陀自述出家修行经历,说道:“在我觉醒之前,我只是一个尚未开悟的菩萨,自身受缚于生、老、病、死、忧愁和污秽,也追求受缚于这些的事物。于是,我想,自身受缚于生、老、病、死、忧愁和污秽,为何还要追求受缚于这些的事物?我想,自身受缚于这些,看到其中的祸患,能否追求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忧愁、无污秽,达到无上解脱,达到涅槃?”[7]

在《中尼迦耶》第36《萨遮迦大经》中,佛陀也说:“在我觉醒之前,我只是一个尚未开悟的菩萨。我想,在家生活是充满尘土的拥挤之路,出家生活空间广阔。住在家中,很难从事纯洁完美似贝螺的修行。我想,我能否剃去须发,穿上袈裟,离家出走,过出家人的生活?”[8]

《经集》的《出家经》中也说:“看到在家生活是桎梏,是藏污纳垢之地,而出家生活自由清闲,他便出家了。”[9]

在巴利语三藏之后的佛典中,普遍采用太子“四门出游”的传说,即太子先后四次从都城四方城门出游,分别遇见老人、病人、死人和出家人,深感人生无常,决心出家。其实,这个传说出自《长尼迦耶》第14《大本经》。然而,在《大本经》中,佛陀讲述的是过去佛毗婆尸(Vipassi)太子的出家故事:

众比丘啊!毗婆尸太子乘车前往花园,看见一个老人,弯如屋脊,手持拐杖,步履颤巍,痛失青春。他看到后,询问车夫道:“好车夫!这个人怎么啦?他的头发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身体也与别人不一样。”“太子啊!这就叫老人。”“好车夫!为什么称他为老人?”“太子啊!称他为老人,因为他活不久了。”“好车夫!我也会老吗?能免去老吗?”“太子啊!你和我们都会老,不能免去老。”“那么,好车夫!今天游园到此为止,驾车回宫吧。”“遵命,太子!”车夫送毗婆尸太子回宫。众比丘啊!太子回到宫中,郁闷不乐,思忖道:“这种名为生的东西真可鄙,因为它引起生者衰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