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在韩世忠的问题上秉公尽义,因此更得罪了秦桧,也得罪了赵构。七月间,岳飞从楚州回到临安。十六日,秦桧唆使右谏议大夫万俟呙首先发难,上书指责岳飞“爵高禄厚,志满意得,日渐颓惰”。具体“罪状”有二:一是柘皋之战,违反诏旨,不及时发兵,很久才到蕲、舒;二是扬言楚州不可守,沮丧士气,动摇民心。万俟呙请求罢免岳飞的枢密副使。赵构亲自出场配合,首肯万俟呙的话,说:“岳飞公然声称楚州不可守,修城有什么用,这是因为将士久戍楚州而感到厌烦,想弃城而到别处去,岳飞的用意是附合下级以钓声誉,所以说出这种话来,叫朕去依靠谁!”秦桧乘机推波助澜,说:“岳飞的话说到这个地步,而朝廷内外有的人还不知道。”接着,御史中丞何铸、殿中侍御史罗汝楫也交章弹劾岳飞,大意跟万俟呙所说相同,请求赵构“速赐处分”。岳飞立即连上三奏,要求辞职。八月九日,赵构罢免岳飞枢密副使之职,改任万寿观使的闲职。
岳飞居闲后,既无兵,又无权,但是,赵构和秦桧对岳飞的迫害并不到此止步。他们觉得岳飞虽已罢官,但他的爱将王贵和张宪仍分别担任岳家军的都统制和副都统制;同时,英勇善战的岳家军依旧存在。这些都使他们不能放心。因此,他们又施展一系列阴谋诡计,以达到杀害岳飞和解散岳家军的目的。
还在六月间,赵构和秦桧就已派林大声为湖、广总领官,不仅总管岳家军粮饷,还有权统率各军。林大声到鄂州后,想方设法收集岳飞的材料,网罗败类,企图使岳飞的部将们互相攻击,然后牵连岳飞父子。岳飞手下有一个叫王俊的前军副统制,屡次因奸贪而受到张宪的处罚,对张宪怀恨在心。林大声觅到王俊,如获至宝,便向王俊暗示了秦桧的意图。王俊受宠若惊,觉得这是难得的升官发财的好机会,还可乘机报复张宪。
林大声和王俊经过精心策划,由王俊出面诬告说,张宪曾对王俊谈及,为岳飞罢官,准备裹胁大军由鄂州移屯襄阳,逼迫朝廷释放岳飞,并把兵权交还给岳飞。如朝廷派兵来剿,则请番兵帮助。王俊的状词破绽很多,最明显的是张宪和王俊原来关系并不融洽,王俊又是尽人皆知、专事告密的无耻之徒,张宪决不会跟他推心置腹地商议这种大事。
张宪原准备去临安朝见赵构。等张宪经过镇江时,王俊的诬告状已送到了张俊手中。张俊立即在镇江将张宪拘押起来。根据宋朝的法制,枢密院无权审讯犯人,但张俊求功心切,不等将张宪解往临安,就在行府私设刑堂。张俊使用种种毒刑,把张宪打得体无完肤,企图逼迫张宪承认收到过岳飞的亲笔信,信上命令张宪设法使朝廷将兵权归还岳飞。并把王俊叫来当堂对证,但张宪宁死不屈,不肯诬认。张俊见动刑和对证都不能使张宪屈服,便假造供词,上奏说:张宪已供认“在收到岳飞文字后谋反”。
按照事先的策划,不论指使王俊诬告,或者胁迫王贵,拷打张宪,无非是为了顺藤摸瓜,以牵连岳飞父子。十月十三日,赵构传下“圣旨”,命令在刑部大理寺设立制勘院,以审理此案,然后“闻奏”。于是岳飞和岳云都被逮捕,押送到大理寺狱之中。与此同时,朝廷还出榜公布,说张宪一案“其谋牵连岳飞,遂逮捕归案,设诏狱审问”。此案由赵构亲自审理,可见关系重大。
岳飞被投入牢狱后,由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共同审讯。何铸原来附和秦桧,曾参预弹劾岳飞。审讯时,何铸传岳飞到庭,要岳飞交待“谋反”的罪行。岳飞撕开衣服,袒露背部,叫何铸看他背上刺着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这几个字深深透入肌肤,是他老母姚氏早年亲手刺上的。何铸不禁深受感动。在继续审讯时,何铸逐步发现王俊的状词、张俊的奏章等都是无实据的诬陷之词,说明岳飞蒙受了不白之冤。他把这一看法禀告秦桧。秦桧听罢,大为不满,便向何铸透露,这次逮捕和审讯岳飞不是他秦桧的主意,而是“圣上的意思”。何铸不听,仍然据理力争,说:“我何铸岂止是为了一个岳飞!强敌未灭,无故杀一名大将,会失去士卒的信心,不是社稷长久之计!”秦桧无言以对,愤愤而去。
何铸为岳飞鸣冤,审讯工作自然毫无进展。赵构和秦桧就用别的名义,将何铸调离御史台,不久后又将他贬官。十一月二十一日,改由万俟呙、罗汝楫、周三畏等人重新审理岳飞这一案子。
万俟呙以前任湖北提点刑狱时,岳飞宣抚荆湖,曾对万俟呙很不客气,万俟呙一直耿耿于怀。这次,万俟呙主动要求负责审讯岳飞,显然不怀好意。岳飞和张宪第一次受审,被带到堂上,蓬头赤脚,浑身血染,戴着沉重的枷锁镣铐。万俟呙等人向岳飞大声呵斥道:“国家哪里亏待你们,你们二人却要谋反?”岳飞理直气壮地说:“对天起誓!我绝对不辜负国家。你们既然主持国法,就不该损陷忠臣。否则,我到冥府也要与你们对质到底!”万俟呙又追问岳飞说:“你既然不想谋反,你记不记得游天竺寺时,在壁上题有‘寒门富贵在何时’一句,这是什么用意?”罗汝楫等陪审官员一齐随声附和说:“你既然写这些东西,岂不表明想造反吗?”岳飞看到这些审讯官员无一不是秦桧的党羽,跟他们讲道理还有什么用处呢?不禁长叹一声说:“我现在才知道已落入****秦桧手里,使我为国尽忠之心都白费了!”说罢,闭上眼睛,再也不说一句话,任凭狱卒去拷打。
在以后的许多次审讯中,岳飞屡经酷刑的折磨,但始终以坚强的意志、非凡的毅力,忍受肉体上的极大痛苦,拒绝回答万俟呙们提出的任何问题,拒绝承认王俊、张俊等人捏造的“罪状”。为了表示抗议,岳飞开始绝食。连续好几天,岳飞一口粥也不吃。他终于病倒了。
秦桧、万俟呙还继续派他们的党羽搜检岳飞的文书档案,又派党羽分头到各地去罗致别的“罪证”。他们说,在当年淮西战役中,岳飞故意藐视同朝大将,而且是想残害友军。又说,岳飞有一次召集诸将开会,他忽然扬言:“国家今天的景况不得了啊,官家(指赵构)又不修德!”这是“指斥乘舆”,即攻击皇帝。他们还说,几年前,岳飞第一次作节度使时,曾经高兴地向别人夸耀说:“我三十二岁建节,自古少有。”而在这个年纪做节度使的,只有开国皇帝宋太祖。这是与太祖皇帝相提并论,显然怀有不测的野心。此外还编造说:岳飞罢兵权后,曾经命幕僚孙革写信给张宪,叫张宪“采取措施,另行筹画”,又指使张宪谎报金兀术大军侵犯襄、汉一带,以便占据襄阳作乱。万俟呙等人还捏造了岳云的一些罪名,说他写信给张宪,要张宪想法把岳飞弄回军中来,并说这封信已经焚毁。
在这样的“罪状明白”以后,万俟呙决定立即结案定罪。按照宋律,应该召集此案审讯官和刑部、大理寺官员一起集议。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由提出,岳飞的罪依法只可判处两年徒刑,不应判死刑。万俟卤等人置之不理,仍然决定岳飞、岳云、张宪三人犯下了“私罪”,应该判处岳飞斩刑、张宪绞刑、岳云徒刑,并将所定罪名奏报朝廷,请赵构最后“裁断”。
正当秦桧、万俟卤等人迫害岳飞的时候,朝廷内外许多主持正义的官员展开子营救岳飞的活动。一个宗室首领力辩岳飞无罪,他说:“中原未宁,祸及忠义,这是忘记二圣,不想恢复中原了。臣愿意以全家百口,担保岳飞没有罪。”福建布衣范澄之上书指出,全国百姓不知道岳飞因犯何罪而被逮系诏狱,但又怕指责为造谣惑众,所以都不敢说话。宰辅大臣献媚虏人,急于求和。陛下正下定决心恢复祖宗大业,岂可叫将帅们互相屠杀!希望陛下特予赦宥,释放岳飞。抗金名将韩世忠不顾个人的安危,亲自责问秦桧,秦桧含糊其词地回答说:“岳飞子岳云写给张宪书虽然不清楚,但是这件事莫须有(也许有)……”韩世忠听了,义愤填膺,说道:“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从此,“莫须有”成为冤狱的代名词,后代还称冤狱为“三字狱”。在赵构和秦桧一伙操纵下,爱国的官员和士大夫的营救活动都成为徒劳。
岳飞被捕入狱后,赵构、秦桧一伙加紧向金朝投降。十月,赵构派吏部侍郎魏良臣等出使金朝,在兀术面前再三叩头,哀求甚切,兀术才准议和。十一月,宋、金和谈成功,金朝规定宋朝投降的条款为:划定两国的国界,东从淮水、西到陕西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全部归金朝所有,宋在京西割唐、邓二州,陕西割商、秦二州之半给金;仍向金称臣,每年奉送金朝银子二十五万两和绢帛二十五万匹。
赵构和秦桧一伙屈膝投降后,又按照金朝统治者的意旨,决定对岳飞下毒手,置岳飞于死地。
绍兴十一年冬,岳飞经过许多天的绝食,身体已经极度衰弱。赵构审批尚书省转呈的刑部大理寺奏状,当即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命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将兵防护。”刑部大理寺原来议定不杀岳云,但赵构和秦桧一伙连岳云也不肯放过。
当天,大理寺执法官遵旨进入狱中,作最后的处决。他们再次提审岳飞,逼他在供状上画押。岳飞知道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坚持自己抗金爱国无罪,决不乞求开恩赦免。不过,他觉得如果老天有眼,一定会证明自己的一生光明磊落,无辜被害,于是他镇定自若地取过笔来,在供状,上写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狱吏拿来毒药,放入酒中,岳飞一饮而尽。张宪、岳云同时也被押赴刑场。三位民族英雄就这样没有战死在抗敌的疆场上,却惨死在妥协投降派的毒刑下。这时,岳飞仅三十九岁,岳云二十三岁。
岳飞等三人被害的同时,岳飞和张宪的家属也受到株连,按照赵构的“圣旨”,被分别押解到广东、福建拘管,家产被查抄,没收入官。岳飞的许多部将都卓有战功,这时都被作为岳飞的同案犯,根据赵构的“圣旨”,被判处流放、监管、杖脊等刑罚。一些曾为岳飞鸣冤的官员也都受到牵连,被贬官或罢官,不一而足。岳家军由张俊的心腹田师中接管,牛皋被毒死,很多将领被田师中用各种名义驱逐。至此,岳家军实际上已被瓦解。
岳飞被害后,不断有人为岳飞喊冤。二十年后,赵构才下诏释放岳飞和张宪的家属,准许他们随意定居。直到宋孝宗即位后,为了平息民愤、鼓励将士抗敌,才正式昭雪岳飞的冤狱,追复他原有的官职,并将他的遗体依礼改葬。后来,在鄂州替岳飞盖造“忠烈庙”,表示纪念,迫封鄂王。宋理宗对岳飞改谥“忠武”。至此,岳飞终于恢复了他的抗金名将的名誉,受到后世的景仰。岳飞一生英勇抗金,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操,这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