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导向认为:产品决定一切,生产创造销售。营销导向认为:推销至上。广告导向则认为:广告是营销渠道中最强大的推动力。营销之中须广告先行。
广告增加销售的秘决:诱致性消费
消费分为自发性消费(autonomous consumption)指人之维持生活基本消费;和诱致性消费(induced consumption)乃由于所得增加而诱发之消费,亦包括时尚诱发之消费,广告主要导致诱发性消费。
改变消费者态度的方法有:
劝说宣传法:
利用传播者特性:
(1)专家身份
(2)社会身份
(3)吸引性
(4)相似性
(5)可信赖性
在行销运作上,当我们思考要如何增加销售时,我们首先要界定出生意来源来自何方。它可能是推出新产品,涨价或降价,开发新的销售渠道,或在消费者身上下功夫,其中与广告动作比较相关的是消费者方面,而这也是广告与“增加销售”最密切相关的地方。
以广告刺激消费常见的手法包括:
1、增加商品新用途
美国斧头牌酵母粉因家庭烘焙市场日渐萎缩,而陆续开发出放在冰箱可以消除异味,倒入厨房水槽可以消除恶臭等新用途,而使其销售量大增。
2、增加使用频率
如奶粉厂商希望消费者从一天只在早上饮用牛奶,改变为早晚各饮用一次,甚至最好是泡好一壶冰在冰箱,想喝可以随时喝;肥皂厂商鼓励大家经常洗手,保持卫生;牙膏厂商则从每天早上刷牙,到早晚刷牙,到三餐后刷牙,到建议消费者吃完东西就要刷牙,以增加消费者的使用频率。
3、增加每次使用数量
美国有一个牙膏厂曾征求增加销售量的创意,结果最后中选的是把牙膏管口加大,以便消费者每次挤出更多的牙膏;即使是台湾的牙膏厂商,在广告里也是以把牙膏从牙刷头挤到牙刷尾,希望消费者照样学样,每次挤出更多牙膏;奶粉厂商也希望消费者从一次饮用300亳升的牛奶,增加到500毫升,以增加每次使用数量。
4、增加使用时机
如可口可乐打出“任何食物的好搭档”。
5、增加购买量
如饮料厂商推出2公升大宝特瓶(反正多买多喝);有人则以多罐装一起卖的方式,使消费者一次购买多罐;卫生纸、面纸、卷筒纸业者也经常以多包的包装套起来一起出售;卫生棉业者也常用这招,显然是希望能维持住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广告管理的集权原则:
广告管理是品牌管理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大而言之亦乃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无论企业在组织形式上采取何种形式管理,广告必须采取集权管理,由企业最高决策者亲自主抓。这是整合营销传播的要求,也是品牌一律的要求。
广告循序渐进法
相对于广告的密集轰炸、立体投放,广告循序渐进法采用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尤其是遇到市场壁垒,或开拓新市场时。
步步为营,逐渐渗透乃广告致胜法则之一。
早在1992年,亚洲第一、世界第八大涂料生产商日本立邦公司就悄然进入中国,当时只是从其设在新加坡的工厂向中国输入少量产品作试探性进攻。1994年,当它确认本土的企业尚在睡梦中的时候,开始全面进入。最初立邦打算在工业涂料上大施拳脚,然而该领域国家指令性计划占了相当份额,一时难以立足,于是把攻击重心转向民用涂料。
90年代中期,国内的内墙多用墙纸和多彩涂料,国际上流行的乳胶漆在国人的心目中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国内还没有生产乳胶漆的厂家。立邦看准这个缺口,大胆培育市场,立体推进。
首先,立邦每年投入7000万元用于品牌建设,中央电视台有史以来第一次播出了涂料业的广告;同时在全国各地搭建媒体平台,不间断发布软性文章,引导消费。而在广告创意上立邦更是煞费苦心。
立邦漆最早引人注目的是一则平面广告:一个高楼林立的城市,上半部份画面处理成黑白效果,下半部份因为用上了立邦漆就变成熠熠夺目的彩色。与其宣传口号“处处放光彩”浑然一体。首先竖起白旗的是市民的眼球-因为它的礼堂效果确实咄咄逼人,禁不住多看两眼。
后来见到这么一个平面:一群小孩,光着的屁股上涂着各种鲜艳色彩的漆料。构成了一种奇怪的视觉张力,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戏剧性,冷冰冰的化工产品开始灌入人情味,立邦漆试图利用小孩唤起用户的喜爱之情。
再后来是电视广告“草原篇”:天空湛蓝,草原一碧,充满愉快的草原风情音乐响起,快乐的牧民粉刷着自己的房屋,立邦漆所过之处,旋出一个个绚丽多彩的家。当消费者被广告里的愉悦感染时,立邦漆也就随风潜入夜了。
立邦漆的层级递时广告模式,让国内企业和消费者大开眼界,立邦品牌迅速鹤立鸡群。
文化亲善法广告
可口可乐近来在全球力推“本地化思维,本地化营销”的市场策略,调动运用全球不同市场资源,使可口可乐品牌散发多元的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跨国公司新世纪的市场灵感。可口可乐2001年春节推出阿福新年特别包装,正是取其“年年庆有余,岁岁添欢乐”的寓意,将可口可乐与中国特色相结合,以新年吉祥的本土形象与消费者达到进一步沟通,这是可口可乐继“大风车”“舞龙”广告之后的第三部专为中国市场推出的“新年贺岁广告”。
喜洋洋的“阿福”因能增添喜庆气氛而深受中国人喜爱,可口可乐包装瓶上的一双金童玉女正是人们熟悉的泥娃娃阿福,他俩怀抱可口可乐瓶,笑容可掬,在新年热闹的市场上显得亲切醒目。广告的主角是一些木偶,背景颜色以红色为主,夹杂有明黄色。红色主体代表的可口可乐,明黄色主体则是代表中国。木偶形象非常中国化的阿福形象出现。引起广告受众心理共鸣,从心理上认同可口可乐的新包装——类似于阿福的胖胖的样子。广告主要剧情为——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北方小村庄覆盖着新年的冬雪,一对可爱的小兄妹正在帖对联。可是门太高了,他们使劲也够不着,雪团掉下来砸在他们的小脸上……爸爸、妈妈听到了门外的声音,走出来鼓励小兄妹加油。美味怡神的可口可乐终于令他们想出了解决办法,最后全家人一起在新年的鞭炮声中欢庆新年。剧情外环境包括:小村庄,积雪的远山(山水景色),天空里的烟花,广告主题思想表现为:通过贴春联,放烟花等行为形成可口可乐和大家一起过春节的感觉;利用精良制作的动画形象,轻松地表现出真实环境下无法表达情景语言;在春节这一中国人阖家团圆的日子,用家庭形象推广2.25升可口可乐,全家福的形象暗示着产品的目标对象,而2.25升更适合请客吃饭时候的饮料消耗量。所以这个广告体现出进入中国市场20多年后,可口可乐其实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中国化的可口可乐肯定在中国大陆更好卖。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内地推出了一套十二套生肖的易拉罐,据说是全球首次中国主题的一套纪念品,惹得连香港的朋友都从北京成箱地运可乐。胖乎乎的泥阿福也一夜之间登上了国内可口可乐的塑胶机包装,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国娃娃”做形象大使不仅是为了给大伙拜个年更为推行“本土化”的战略。
广告中的恐吓性诉求
所谓恐吓性诉求就是透过耸动人心的表现手法,将某种行为或状态与某种可能出现的负面结果连结在一起,从而对目标视听从威胁、施压,使他们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产生紧张、不安、焦虑,甚至恐惧等情绪反应,以刺激或提高其内在驱力,进而积极寻求趋吉避凶、缓解紧张之道。在其中,广告主的企图在于希望说服消费者将其广告讯息如果视为顺理成章的解决问题之道,如选择某个品牌,或摒弃某种行为等。当然,问题本身如果愈引人关切,表现手法如果愈耸动人心(但不能太过火,否则会有反效果),解决之道如果愈简单,愈直接,愈有效(但不能是八股说教或老生常谈),广告讯息愈具说服力,则恐吓性诉求就可能会愈有效。
广告在推销产品时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时故意用:“恐吓”的手法,故意把问题说得很严重,声称只有用广告中推销的产品才可以解决困境。
1925年,广告撰写人密尔顿·弗斯利为特灵清新剂创作的广告语是:
“Often a bridesmaid but never a bride.”
(常作伴娘的女子,却怎么也嫁不出去。)
埃德娜的问题真是个哀婉动人的故事,像每个女人一样,她当初追求的目标就是结婚。她那个小圈子里的姑娘大都结婚了,或者就要结婚了,不过没有一个姑娘比她更优雅、更迷人或是更可爱。而当她的生日年复一年慢慢地快要爬到悲剧性的30岁界限时,婚姻似乎离她的生活比以往更遥远了。她常作伴娘,可是从来没有作过新娘。
那是隐隐袭来的口臭(令人不快的呼吸)使然。你们自己,就算是有也很少自己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而你最亲密的朋友也不会告诉你。
口臭被夸大成一个老姑娘嫁不出去的原因。这种吓人的手法至今仍有商家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