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的集团发布消息公开招聘企业发展资深顾问、高级营销策划专家、驻京首席代表、国内高级商务代表、国际贸易专家、高级法律顾问、高级投资顾问、金融证券专家等10个高层岗位的41名高级人才。并且特别要求“所有应聘人员均须在国家、省属机关从事相关工作三年以上”。美的集团此举很快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美的集团是我国四大家电基地之一,素以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著称,曾因引进“珠江三角洲”第一位博士而在全国传为佳话。集团总裁何享健有句名言:“宁可放弃一百万利润的生意,也不可放弃一个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人才。”
现在,美的集团进入资产重组、大规模扩张的二次创业阶段,急需各类高级人才。负责此次招聘计划的集团高层人士指出,国家机关行政人员高学历、高素质、敬业精神强,他们的加盟将为美的二次创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这次人才招聘针对性强,他们将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广阔天地,让这批人才在国家机关多年积累的经验、增长的才干到美的集团充分释放,让他们在国家机关“一次创业”的基础上来与美的共同实现“二次创业”的飞跃。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华工商时报》等首都有影响的媒体都对美的抢人才的新闻作了报道。
美的抢人才的新闻浪潮很快又波及华南、华东、西南,迅速在全国蔓延,广州、上海、南京、成都等地的媒体也纷纷对美的抢人才作了报道。
香港的《文汇报》、《明报》甚至日本的中文报纸也对此事予以报道。
广州一家报纸每期在报眼部位都有对本期重要新闻的导读。1998年4月17日,该报在报道“美的集团求贤若渴,政府官员响应热烈”的同时,又在报眼的部位非常抢眼地介绍了美的集团总裁何享健。
焦点人物——何享健
本届政府的******机构改革方案对于很多做官的人来说是一个坏消息,但对于美的集团总裁何享健来说,这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好消息。
尽管美的做得很大,又是上市公司,但它毕竟是从一间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做大以后最感头痛的就是高层次管理人才的缺乏对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
中央政府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所以美的第一时间向有可能“下岗”的官员们抛出“绣球”,据说目前反应热烈,短短两三天就有数十名应聘者。
何享健此举既得了实惠,又造了新闻,确实高明。
美的集团招聘广告发布后,迅速引起政府机关人员的强烈反响,集团人事部咨询电话一直响个不停。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有数十名应聘的人员。应聘人员有来自国家计委、交通部、冶金部等******有关部委,也有来自北京市委,北京市公安局等省(市)属机关。应聘人员中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26岁,平均年龄则35岁左右,学历大都为本科以上,不少人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应聘者的职位之高也出乎意料之外,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员都是副处级以上职位的干部,其中职位最高者为副厅级。
由于当时国家机关具体的人员分流计划尚未出台,不少人言语谨慎,行动犹豫。为此,美的集团在招聘计划公布的一个星期后,就派出了以集团人事部部长为首的招聘组专程赴北京对初步筛选出的80多名应聘人员进行面试。
美的集团的招聘组一到北京就又成为新闻媒体跟踪的目标。为尊重应聘者的要求,美的集团一直极力回避新闻媒体。但是,《经济日报》1998年4月17日还是跟踪报道了美的进京揽人才的情况。
美的进京抢人才
本报讯4月13日,以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事部部长梁洁银为首的5人招聘组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成为继华西村后的又一个来京争抢国家公务员的大企业。
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人员分流,不但为企业提供了吸纳人才的良机,也为人才提供了重新选择发展空间的机遇。美的集团总裁办公室副主任黄健道出了这次招聘人才的动机:国家机关聚集着一批高知识结构的人才,在长期的工作中,他们对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有全面的了解,并掌握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善于用宏观战略眼光分析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此外,他们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各界都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吸引着“美的”赶紧行动,进京招聘。
黄健说,美的集团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家电行业中居重要地位的家电集团和上市公司。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新的产品、产业领域的拓宽,迫切需要一批研究了解市场、掌握高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到企业中来。美的集团从4月6日起,先后在广州、北京等一些重要媒体上发布公开招聘国家机关分流人员的启事后,很快,来函、来电登记应聘的人纷至沓来。美的集团人事部部长梁洁银告诉记者,截止到13日来京前,登记的有80多人,其中有40人分别来自国家机关。从年龄上看,最大50岁,最小26岁,较多集中在35岁上下年龄段,学历有博士、硕士及本科,职务级别最高为副局级。
据了解,此次“美的”计划招聘企业发展资深顾问、高级营销策划专家、驻京首席代表、国际贸易专家、高级法律顾问、高级投资顾问、金融证券专家等10个高层岗位的41名高级人才。4月14日、15日,“美的”在京陆续约见了20位前来面谈的国家机关公务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人之所以选择“美的”,有的是为自己寻找出路,也有的是想进一步求发展。一位面谈应聘者坦言:“其实我在原单位已经干得挺不错,继续干下去可能还会有发展。但我想,也许这里能有更多的机会,有更适合我的舞台。”
据黄健透露,这次来面谈的人员,知识结构和学识水平普遍较高,他们对待遇问题都很关心,特别是对职务、住房、汽车、工资及工作地点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同时也注意到,大部分人对自己到企业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黄健表示,作为大企业,“美的”有能力也十分愿意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投资。因为“美的”总裁何享健说过:“宁可放弃100万元的利润,也不放过一个到企业来的人才”。下一步,“美的”将对来面谈的人作初步筛选,然后再做进一步面试。
1998年4月18日,美的集团经过连续5天的紧张工作,完成了在北京对应聘者的初步面试,带着丰硕的成果返回广东。他们拟对初试合格者再在广州进行复试。
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人大代表们也很清楚,机构改革决没有象按表决器那样轻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了3次风风雨雨的机构改革。对这次机构改革,亿万民众有很高的企盼;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很大的决心,主持这项改革的******领导曾表示:“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义无反顾。”
因此,有关政府机构改革的话题将是一个长期的新闻热点,美的集团此次招聘人才的广告效应也会是长期的。在美的招聘广告刊登的两个月后仍有媒体在讨论美的抢人才之举。
这次政府搞精简,企业抢人才,美的集团进京招聘公务员却因策划周密颇得赞誉,又因新闻性强而引起广泛关注。
美的集团一向作风稳健,有专家评价他们总能“悄悄地赢”。
这次招聘过程中,美的集团从向新闻界宣布招聘公务员的消息,到正式刊登招聘广告,再到组织专门班子赴北京面试,虽然根据应聘者的要求,最后招聘的结果没有太多声张,但是美的集团求贤若渴、诚恳务实的姿态已有目共睹。
1998年5月,北京一家周刊对4月份在京城发生的人才争夺战作了一个综述性的深度报道,其中有不少篇幅谈到美的集团。这篇报道应该说是对美的集团此次招聘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
4月18日,广东美的集团招聘组带着5天面试的结果,从北京天伦王朝饭店撤兵。由于尊重应聘者的要求,招聘者完全回避新闻媒体。从投放广告到进京招聘环环相扣,前后仅相差几天时间,“美的”可谓兵贵神速,较之其它公司的争抢行动又胜一筹。在此之后,初试合格者将受邀专赴广州进行复试,这个天南海北的求贤之举不啻为“美的”增添了更美的意义。
新闻广告的形式有两种:一即企业通过策划,引起新闻记者关注,在大众传媒上发布有利于企业和品牌形象的新闻;一是企业以新闻形式发布的广告,此类广告,如果报纸版面选择得当,巧妙地和新闻混排,可是消费者难以分辨。
下面是一家房地产公司在报纸的本埠新闻版发布的广告:
你不买,我们就不结婚!
天河某IT公司的副总王先生最近走了桃花运,与某地产代理行的市场部经理张小姐(标准美人)对上眼,闪电式恋爱过后,两人商量,先买套有身分的房,就准备结婚。
尽管是卖楼的出身,但张小姐为自已买楼却跑断了腿,几乎把城里所有象样的楼盘都看个遍,最后还是认为非罗马假日不。前天,她把男友王先生也CALL到罗马假日售楼部,要求“未来的丈夫”掏钱在买罗马假日套房。
王先生看了罗马假日的样板房,也是满口的啧啧称赞,但他还是觉得,罗马假日好是好,就是离天河远了点。
“哪里远啦?”张小姐有点生气了,“番禺不远么?”东圃不远么?白云山不远么?你从天河北走内环线开车过来,不很快就到了吗?我在环市路办公,回家更近了。两个人都方便不行吗?
生性内向的王先生还地犹豫,说:“我们还是买套毛坯房,自已装修吧”。
这回张小姐终于沉不住气了,厉声说:“你不买罗马假日,我们就不结婚了”!自已装修,能装修罗马假日这种水平吗?人家房间的门都是樱桃木的,还有桑拿浴室,防虫地漏·你自已能装得出来吗?再说,自已装修成本又高,又费时间,好东西你不要,就爱拣麻烦!
被骂得云里雾里的王先生也生了气,一声不吭就走了,留下张小姐干跺脚。可是第二天一早,王先生和张小姐高高兴兴地出现在罗马假日售楼部,不到10分钟,就办完了购房签约手续。张小姐幸福地向售楼部小姐小声炫耀说:“昨天晚上,我把他搞掂了。”
售楼部里所有的购房者和售楼员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这对幸福的小俩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