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师想到,原来这些骄傲的孩子,是希望自己不停地夸他们呀。于是,这位老师就每天寻找孩子的一些优点,对他们进行夸奖。在他不停地鼓励和赞美下,孩子们的作业写得越来越认真,交得也越来越齐。第二次测验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不交卷子,并且成绩相对上次提高了不少。
期终考试的时候,他们班考出了全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校长惊奇万分地说:“你真有办法,你是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一群调皮蛋调教得这样好呢?”
“我没做什么呀,我只不过是每天不停地夸奖他们而已。”到这时,老师才明白自己搞错了,这个班原来是年级里最差的一个班,但现在竟然是全年级成绩最好的。
由此可见,每一个孩子都是聪明的,他们缺少的只是夸奖。
夸奖孩子,让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继而产生积极的心态动力,这对父母来说,是非常容易做到的。而当孩子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时,他们才会觉得学习有意义,才能激发起孩子对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当你不吝惜对孩子进行夸奖时,孩子也会无私地回报你的夸奖——用他们被夸奖激发出来的勤奋和行动。
有一位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许多年前,他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因为作文写得相当好,每次都忍不住夸他:“你太优秀了,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当时,老师只是欣赏孩子的作文,忍不住随意对孩子夸奖了一番。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这番话的作用之大。许多年后,一位著名作家回到家乡,回到他的母校,去拜见他读三年级时的老师。看到著名的作家竟然是自己多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老师也非常惊喜。这位作家告诉老师,这些年自己走得非常艰难,没考上大学,就出去打工了。但不管在多艰苦的环境下,他都坚持写作,因为老师的夸奖一直在他耳边回响。他觉得,如果自己不努力,就对不起自己的老师。经过多年的奋斗,他终于成了著名作家,而最想报答的就是在童年对自己抱以期望并真诚夸奖过自己的老师。
只是因为老师随意的一句夸奖,就让孩子心甘情愿地付出这么多的努力,可见夸奖让孩子产生的自信和责任是一种多大的力量。
然而,夸孩子不是无原则地给孩子戴高帽子,也要讲究方法。我们夸孩子勤奋,要避免孩子浮躁;夸孩子进步快,要避免孩子骄傲;夸孩子的进取精神,但不要使孩子居功自傲;夸孩子的自信,不夸孩子的自负;夸孩子不拘一格的创新,不夸孩子照猫画虎的重复。
有研究说,经常受到父母夸奖和很少受到父母夸奖的孩子,其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五倍。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说:“教育孩子的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夸奖孩子,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潮不断涌现的当今社会,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培养孩子坚定、执著的性格以及良好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父母最基本的责任。那么,就从夸奖开始吧,让孩子在自己的夸奖中不断进步。
天才也可能大器晚成
天才(genius;talent;endowment;gift)是指拥有一定的天赋(即天分,不是可以学到的东西),包括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拥有天然资质(如体质、嗓音等)的人。
一般认为,智商在80~120之间叫做正常,其中110~120属于较聪明;达到130叫做超常;超过160叫天才,也就是具有卓越想象力、创造力和突出的聪明才智的人。天才分两种:一种是天生的天才,一种是潜质天才。天生的天才很容易就能让人们看到他们的优秀。但属于潜质天才的孩子,他们的潜力却不太容易被人发现,甚至在教育他们时,也会让老师和父母感觉吃力。
超前教育的蓬勃发展,的确培养出了一些“超常儿童”,同时也让许多父母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和那些所谓的“超常儿童”相比,他们差了许多,他们不聪明,笨手笨脚,甚至有些木讷。这样的孩子,大概谁也不会认为他们会是天才。于是,许多父母在没看到自己孩子的潜质时,往往会感觉绝望,甚至把怒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其实他们并不明白,天才并不等于“超常儿童”。因为,许多优秀的人在幼年的时候,都表现得非常平常,甚至还比不上一般的孩子,但在随后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渐渐发挥他们巨大的潜能,甚至超过那些早年成名的“超常儿童”。
爱因斯坦是众所周知的科学家,但这样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在童年时,却表现得非常愚笨,甚至是低智商。他小时候既不活泼,也不聪明,甚至三岁了还不会说话。父母很是担心,怕孩子是智障。但他们怕打击到孩子,从来不在他面前表示出对他未来的担忧。直到有一次,母亲坐在钢琴旁弹钢琴时,幼小的爱因斯坦突然来了兴趣,歪着脑袋静静地坐在一旁听,眼睛里闪烁出快乐的光芒。母亲很是惊喜。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当母亲的万分高兴,从此,一有时间,她就给孩子弹钢琴。在母亲的熏陶下,爱因斯坦迷恋上了音乐,甚至不久就学会了拉小提琴。
就这样一直到九岁,爱因斯坦依然没有表现出超越其他孩子的优秀之处。他成绩平平,做什么事都是慢吞吞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不喜欢他。他呢,因为没有太多的朋友,常常独自闷坐在房间里。父亲怕他不开心,于是拿个罗盘来给儿子解闷。让父亲没料到的是,正是这个小小的罗盘,叩开了孩子向往科学的心扉。
从研究罗盘开始,他的兴趣越来越广,最终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他的成功,来源于父母的爱心,来源于父母对他的肯定。他们从来没有嫌弃过他,总是默默地陪在他身边,才让他感觉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废柴”,所以才有了信心不停地积极进取。
许多孩子很可能在学校或考试中表现并不出色,但他们在其他方面却拥有过人的才能。然而,如果父母不细心,或者没有耐心,这些才能很容易就被扼杀。有人曾经说过,500个潜在天才,也许最后只有1个能表现出来,而其余的499个则被扼杀了。
孩子的优秀与否,跟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就如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说的:“父母生育的孩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天才,另一种是普通人。父母对孩子实施教育,实质上是转基因教育。要么将天才转变为普通人,要么将普通人转变为天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也曾说:“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不同的智能强项,而每一种智能强项的充分培育和发展都能导向成功。”
这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天赋,或者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而决定他能否成为真正天才的条件是:他所受的教育方式是欣赏、鼓励,还是批判、指责。而这些,全来自于他们的父母。
在当今教育上,许多家长都混淆了一种概念,即天才就是“超常儿童”。这些父母把眼光只盯在那些小小年纪就有些小小成就的孩子身上,觉得人家才是真正的天才;而自己的孩子成绩平平,甚至不如别人,真是一个笨孩子呀。于是这些父母在言行中,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孩子的失望,有些甚至是对孩子的挖苦。这样做,会严重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而让他自己就觉得自己真不行!一个孩子,从心理上一旦颓废下来,行动上也会失去进取的心。
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的优秀,并不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有些孩子可能在小学时一直平平常常,但升入中学,他们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一跃而起,成绩步步提高。因而,激发一个人的兴趣,是他成功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陈宏文,他一生从事建筑,退休后才开始从事绘画事业。十年磨剑,七十岁时,他的书画开始走向各级展厅和报刊,被中国艺术国际交流中心以及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中心评定为一级画师,并授予“21世纪亚洲华人书画艺术500杰”称号。
被评定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的丘吉尔,在小时候,他因为缺乏父母管教,缺少关爱,性格变得乖张。在全班同学中,他是最顽皮、最贪吃、成绩最差的学生。为此,老师被气得头昏脑胀,对他进行体罚也是家常便饭,甚至把他从学校开除了。可以说青年时期以前,他一直是一副吊儿郎当的公子哥模样,到了骠骑兵团以后,他才开始奋发图强,决定不再浪费生命,最终成为集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于一身的成功人士,并且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黑格尔说:“人应该尊重自己,并应该拥有自认为配得上最高尚东西的勇气。”所以,当父母的要懂得维护孩子的自尊,允许他在少年时不如别人,要让自己和孩子深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自己的孩子有一样,哪怕只是一丁点的优秀,那也是未来的天才,就应该加以肯定、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