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曹龙笙惋惜的是秋瑾。秋瑾是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民主革命志士。她是第一位牺牲的女性先驱,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女性,秋瑾出身名门。秋家世代为官,秋瑾的父亲秋寿南,是湖南郴州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高官。母亲单氏,也是浙江萧山望族之后。
秋瑾幼年即随哥哥读书,她好文史,能诗词;15岁时,还跟表兄学会了骑马击剑。
1894年,其父将秋瑾许配给双峰县王廷钧为妻。秋瑾生得秀美端庄,聪慧可爱,她对于这桩婚事十分不满,但在封建社会里,儿女的婚事只能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当时的秋瑾,也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1896年4月20日,王家彩銮花轿吹吹打打把秋瑾迎了过去。
王家虽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秋瑾并不喜欢过养尊处优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王廷钧,在志趣、爱好上也与自己毫无共同之处。她叹息道:
“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
王廷钧一不好读书,二不务正业,每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当时正值中日战争结束,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秋瑾时常劝丈夫: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要好好读书,为将来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个人的前途着想。”
王廷钧却说:“朝廷只能割地赔款,委曲求全,我们这些匹夫有个屁责。”
还有一次,他们谈到了谭嗣同,秋瑾赞扬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视死如归,是一位伟大的维新志士。而王廷钧却大骂谭嗣同是中华乱党、士林败类。两人互不相让,差点吵了起来。秋瑾内心十分痛苦,她在一首诗中写道:
“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
表达了她对王廷钧的不满。
秋瑾在湘乡荷叶塘和湘潭两地苦度了六七年时光,生下一儿一女。尽管王家生活优裕,但她与周围的人毫无共同语言,内心异常苦闷。在感情方面,她极力排拒王廷钧,对其言行嗤之以鼻。后者屡遭冷落,又无力抗衡,便另寻温柔之乡,流连秦楼楚馆,攀折倡条冶叶。
这世界原是非常奇怪的,评议同样一件事,人们所持的却往往是双重标准。王廷钧不是蔡松坡那样伟大的革命家,也不是苏曼殊那样潇洒的名士,他眠花宿柳,风流便成下流。
秋瑾嫉恶如仇,平日最看不惯男人蓄妾的陋俗和嫖妓的淫性。当年,湘人陈范家中饶有资财,携二妾湘芬和信芳远赴东瀛,红袖添香读洋书,好不惬意,秋瑾哪能看得惯他这副德性?她认为陈范拥妾而骄是玷污了同胞的名誉,便极力促成湘芬和信芳脱离了陈范的掌控,从此人格独立。
后来,陈范见利忘义,竟将女儿陈撷芬许配给广东富商廖某为妾,又是秋瑾公开反对,使婚事泡了汤。
有一次,她游上港张园,小憩品茗时,秋瑾见一名留学生挟一名雏妓乘车而来,在这花娇柳媚之地,露出一副轻狂放浪之态,她忍无可忍,立刻上前用日语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那人还算识相,赶紧灰溜溜地走了。朋友打趣秋瑾,说她横加干预是“真杀风景”。秋瑾则爽爽脆脆地答道:
“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1903年,王家花大钱在北京为王廷钧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官职,秋瑾也随丈夫迁到了京城。秋瑾初到京城,住在绳匠胡同。她人生地不熟,生活也不习惯,常常感叹:
“室因地僻知音少,人到无聊感慨多。”
后来她又搬到南半截胡同居住,在这里认识了王廷钧的同事廉泉的夫人吴芝瑛。廉氏夫妇思想较开明,且在文学、书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诣。秋、吴二人很快成为知己。
秋瑾的革命志向与理想,不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训斥:
“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乱想。”
秋瑾也不示弱:“我要去寻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国救民的责任。”
两人吵得互不相让。王廷钧知道秋瑾是个说得到做得到的倔强女子,要说服她是不可能的,只好采取卑劣手段,趁秋瑾不备,偷偷将她的珠宝和首饰及积蓄全部窃走,妄图以此来阻挠她赴日。秋瑾气愤地说:
“你可以窃去我的钱财,但你捆不住我出国留学的决心。”
秋瑾变卖了仅剩的财产和衣物,加上吴芝瑛等人的资助,于1904年4月只身东渡日本,从此迈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她不顾丈夫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
她经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女权道理。之后,她在横滨加入了三合会。
1905年,秋瑾归国,春夏间,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革命诗篇,慷慨激昂,表示:
“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刘道一正在衡山,闻讯后准备发动新军举旗响应,不幸被清军逮捕,在浏阳门外就义。其未婚妻曹庄时尚在家垫读书,闻此噩耗,不胜悲恸,即在学校宿舍自缢而死。
秋瑾与同盟会其他会员密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震动中外,意义重大,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成为辛亥革命的预演。
同年,秋瑾与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这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事情泄露了。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3日,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秋瑾是为中国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位女烈士。终其一生,她都在为伸张女权而奋斗,在为革命建国而努力。
这些起义将士所表现出来的慷慨赴难、英勇顽强、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深深地震撼了像曹龙笙这样的年青一代;极大地振奋了广大革命党人和群众,从而推动了革命的浪潮,使它一浪高过一浪;仿佛钱塘江的怒潮,迅速席卷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