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安徽母教故事
69957600000008

第8章 千峰历尽古今云——吴旷之母方氏

歙县吴旷家的故事要从明代天启年间说起。那时,他的父亲、太学生吴一初正在京都一带游历,与河北固安县令王九鼎成了肝胆相照的好朋友。不料,天下大势骤变,李自成的部队眼看就要兵临城下。王九鼎急急找到吴一初,让他赶快逃命,吴一初却坚定地回答:“安而相依,危而去之,非义也!”城破之日,这对生死相依的朋友同时葬身血火之中。

不幸的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徽州歙县,吴家上上下下哭作一团。吴一初的妻子方氏刚刚二十九岁,婆婆、母亲都已年过八十,膝下还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吴旷。此时此刻,对于方氏来说,生比死难。死了,一了百了,还能博一个烈妇的美名;活着,苦难的日子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但方氏最终还是决定活下去,不为别的,只为要向两位老母亲尽孝,更为吴氏血脉的传承。

可是,活下来的艰难还是远远超出了一个年轻女人的预料。没多久,吴氏家族中一个卑鄙阴毒的家伙,为了夺取孤儿寡母的财产,强令方氏将儿子交给他抚养。方氏不从,义正辞严地告诉他:“我不死,就是为了抚养我的儿子,为什么要交给别人?”那穷凶极恶的亲戚讲不出道理,竟然强力逼上门来,要劫走孩子。一边是穷凶极恶的强人,一边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老母亲和弱小的儿子,方氏临危不乱。她藏好儿子,一个人挺身站到门口,大声呼叫:“我与儿子同生共死!”那气势,竟然吓退了抢劫者。

儿子保住了,可家里的财产还是渐渐被侵吞。面对四壁空空的家,出身名门、从来衣食无忧的方氏淡然一笑:“只要能成全我的儿子,穷有什么可怕?”转过身去,她就开始了以洗涤、缝纫养家的日子。时间长了,曾经玉指纤纤的两手不仅粗糙,而且已经无法伸直。但她依然坚强地支撑着,没有叹息,没有眼泪。只有在婆婆病重,难以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她才放声大哭,并向婆婆发誓:“等到吴旷成人,我一定好好安葬您老人家!”

就这样,在年复一年的苦苦支撑中,母亲去了,儿子大了。年年岁岁,方氏将吴门儒雅、侠义的家风一点点灌输到儿子心中。身处明清鼎革之际,吴旷虽然一生贫困,一生未能入仕,但他诗才勃发,心地善良,风骨傲然。在一首题为《由小心坡登莲花峰》的诗作中,吴旷慨然高歌:“嵯峨一线望中分,削出芙蓉迥不群。万里忽开江海色,千峰历尽古今云。”此中有想象,有写实,是写景,更是写自身。由于全诗气度远大,境界奇特,被载入《黄山志》,一直流传至今。

可惜的是,天有不测风云,吴旷年仅四十八岁就因病告别了这个世界,为年迈的母亲留下四个孙子。历尽人间坎坷的方氏又一次擦干眼泪,挺起腰板,与儿媳一起,尽心尽力抚养孙辈长大,并将吴氏前辈侠义、好学的故事一一讲给他们听,督促他们勤学向上。十几年后,孙子们渐渐长大,一个个英姿勃发,都成了有才华、有担当的好男儿。尤其是长孙吴苑,他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考上进士,官至主管国家教育大计的国子监祭酒,一生如祖父、父亲一样,为人坦率刚毅,正直无私。在位期间,吴苑不仅剔除旧弊,振起士风,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而且钻研学问,深有所得,成为程朱之后徽州理学的复兴者。为了家乡的繁盛,他还组织力量重新修缮了渔梁坝,并立志重修紫阳书院。

又是二十多年过去,康熙四十二年(1703),吴苑之子、方氏的重孙吴瞻淇得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他与哥哥吴瞻泰一起,遵照父亲的嘱咐,修缮了紫阳书院,并合力补撰《紫阳书院志》十八卷。

此时,曾祖母方氏已经作古,但她对儿孙的付出与期待,依然深深镌刻在子孙后辈的心上。

文献资料:

[清]黄宗羲《吴节母墓志铭》

节母方氏,歙人。夫吴一初,少义侠。天启时,肄业太学,数年不归。与知固安县某善。会有警,某劝之去。一初曰:“平时与公依,今有急,去之不义。”卒不去。城破,死焉。节母年二十九,闻之号哭累日夜,将死之。子旷,方九岁,而姑唐氏、母许氏皆年八十余,抱其子,泣谓节母曰:“若死诚善,顾吴氏无期功亲。我两妪旦暮人,孤安所托?若死,孤必死。孤死,尔夫斩然绝矣。死与抚孤孰重?”节母爽然,收泪谢曰:“二母言是。”遂不死。

节母读书识大义,为人机敏,强力多才能。族有黠儿,利其有,强节母托孤于己,母笑曰:“我不死,为孤也,胡复托孤于尔为?”黠儿欲劫孤去,母匿孤他所,誓以死。黠儿计沮,然稍稍蚕食之,由是家日贫。未几,姑疾革,谓之曰:“我死不瞑。”节母泣问故。姑曰:“祥车入山,执绋者谁氏子乎,而能不悲?”节母泣曰:“待孤能执绋,然后葬姑,姑无憾。”姑卒,殡于家七年。子旷成人,始成礼,哭踊尽哀以葬。

初,旷之幼也,母教之严。及长,游胶庠有声,善诗文,工书,为人慷慨有父风。尚气,好急人之难。国变,数危困,徙居梅庄。子四:苑、蔚、荃、菘,皆负才。年四十七卒。苑登丙午贤书。……人皆谓苑善承母志,不以世俗之荣荣母也。……母年七十有五终。苑壬戌成进士,官翰林院检讨。

[清]康熙刻本《黄山志》

吴旷《由小心坡登莲花峰》:“嵯峨一线望中分,削出芙蓉迥不群。万里忽开江海色,千峰历尽古今云。”

《民国歙县志·人物·文苑》

吴苑字楞香,莘墟人。由翰林历官国子监祭酒,振兴文教,严绝苞苴,整理历代进士题名碑,寻获旧碑重建。每疏陈国学所宜行,皆如所请。在官日常寓书紫阳集讲之儒,深究太极、西铭、河洛之理;迨奉假省亲,入院释菜,更相诘难。著书十余种,综名之曰《北黟山人集》。

[清]西林鄂尔泰《紫阳书院志序》

(麟潭)先生居新安也,去紫阳之山甚近,每谈及紫阳书院中事,上自紫阳所以肇基之故,下逮数百年来院中建置沿革、兴废盛衰之由,并其间人物、言语、行事、讲论、著述之数,无不言之娓娓。……余同年友漪堂者,麟潭先生仲子也……一日出《紫阳书院志》以示余,曰:“紫阳书院者,余先大司成尝请先帝御书以颜其堂者也,余与伯兄东岩承遗命修葺之。旧有《院志》十卷,余兄弟增订为十八卷,并《紫阳书院四书讲义》五卷,藏之箧,衍有日矣,必待其人而序之,以不朽斯编也。愿锡一言以弁于首。”(编者按:麟潭,吴苑晚年号;漪堂,吴苑次子吴瞻淇字;东岩,吴苑长子吴瞻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