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六日,武则天把文武百官都召集到东都洛阳宫乾元殿,决定强行把中宗李哲拉下马。为以防万一,武则天亲自坐镇乾元殿,由左右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带兵闯入皇宫。
文武百官一见这架势,知道要有大事发生,上上下下没人敢吱一声。多事之秋,还是夹起尾巴过好自己的太平日子吧。中宗察觉到了气氛的异常,在初冬黎明熹微的晨光中闪耀着寒光的刀剑,仿佛在冷冷地嘲笑着他这个可怜的君王。
中书令裴炎和中书侍郎刘祎之满脸写着严肃地出列,宣读太后的敕令:“即日废中宗为庐陵王。”话音刚落,两名羽林军立即上前,一左一右就将李哲架下了皇帝的宝座。
大臣们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如此简单粗暴的做法还是让他们目瞪口呆。他们看见中宗站在龙榻下,朝身后木然顾盼,他那张平日白皙的脸一半写着愤怒,一半写着迷茫。他不解地质问:“朕有何罪?朕是皇帝天子,何人能废天子?”
“你有何罪?”帘后传来太后武则天冷冷的笑声。
“你把江山社稷都要送给你的岳丈大人,如此昏庸无知之君怎可端坐皇位之上?我受先帝遗旨辅助朝政,出此下策完全是为了杜绝江山易主的危险,相信你们会赞成我的敕令。”太后武则天的声音柔软而威严地穿过乾元殿偌大的空间,传至每个在场的文武官员的耳中。
中宗突然大叫:“母后,那不过是我的玩笑之语,你怎可当真?”
“天子无戏言,你难道不知道什么是玩笑吗?你难道不知道什么是君王的玩笑吗?”武则天的声音犹如撕碎紧张空气的铁钩利爪,大殿内外一片鸦雀无声。
中宗无言以对,他朝天子龙榻最后注视了一眼,身子犹如散草瘫倒在两个羽林军士怀里。两位羽林军兵士神情肃穆地将中宗架出了乾元殿。
中宗李哲做了三十六天的皇帝,就这样被迫离开那似有若无的皇位,被武则天囚于宫中别院。紧接着,李旦完成册封仪式,成为新的君主。
这次废黜中宗李哲,站在朝廷立场而言,是一次极成功的非暴力政变。
唐朝在此以前只有太宗皇帝的玄武门兵变成功的先例,但是流了很多血。如果站在家庭的角度看,这无异又是一次严重的家庭权力斗争。
新丧父的成年嫡子,丧期满后向新寡生母争家产管理权和所有权,争家长权;却反而被以母权摄理家长权的母亲所严惩,并将其赶出家门另行囚禁。
作为太后的武则天专权到连皇帝都要轻易废了,可见此时的她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君权。不过碍于遗诏并没有临朝称制的委托,武则天仍然没有临朝称制的依据。毕竟她能有今天的大权独揽,法源依据还是来自于高宗留下的那份遗诏。此时正值政权交替之时,情况未稳,破坏遗诏对她相当不利。
当李哲后来与韦氏在禁宫别苑相拥而泣,想起那短暂的帝王生涯犹如一场了无痕迹的春梦。他常常为那句轻狂之言后悔不迭,认为那是所有灾祸的起源,而聪明的韦氏则冷笑着告诉他,千万别那么想,那不过是太后的一个借口。大唐天下不会姓韦,却迟早会姓武的。
同年四月流放房州,后又改为均州,关押在贞观后期魏王李泰因为争权被贬黜的旧院里。落魄至此,李哲庆幸身边还有韦氏相伴。韦氏是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宽慰自己的男人,人生在世,祸福无常,人总难免一死,有什么可怕的呢?
也正因为韦氏的安慰扶持,才让李哲走出人生的低谷。感动之余,李哲对陪难妻子发誓:“如果有一天能够重见天日,我一定会毫无保留地报答你们。”连韦氏在此时此地所生的幺女——安乐公主,也连带地被宠幸。可见李哲这时候已因极度恐惧而产生了对妻女感恩与补偿的心理,为日后韦后和公主恣权乱政埋下了祸根。
李哲是因为要拜岳父为相和纳妻子乳母之子为五品官而遭到废黜,这件事可能出于韦后的主意,所以韦后在他身边一起受难乃情理之中,只是祸延了娘家。她的父亲韦玄贞据说只是一个淡薄达观、喜欢游山玩水的人,此时也被免黜,与家属都被流放至钦州,后来死于钦州,母亲崔氏则更为钦州首领所杀。
诸位皇子跟随父亲前往被贬之地,十六岁的三弟和十五岁的四弟也先后病逝于钦州。此情此景如墓志铭中的铭文所说:“迁徙何酷,凋零可叹!”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许多人都在猜测武则天下一步到底要干什么?虽然很多人都猜中了结局,可没人愿意相信那一幕会真正上演。但是,个人的命运有时与历史的轨迹并不是在一条线上,所以才有英雄创造历史,抑或历史造就英雄的争论。
皇朝新开,是一个国家最有希望发展的时候。此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历史期待”。国家渴望有强人出现,老百姓渴望明君圣主的出现。可这种期待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到底历史会将这一棒交到谁的手上,往往取决于权谋、时势和机遇。
在皇权体制下,不可能产生全民意志的选择机制。因此,一个王朝的命运如何,就要看揭幕以后,是哪一个人最先跳出来。
秦灭六国,隋定天下,基业不可谓不大,但是紧跟着雄主后面站出来的人,并没有接好这个班,才导致国运转瞬而衰。古代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君主的性格、能力和品质,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没当过一天太子的豫王李旦,梦游一般地被人接出宫来。然后稀里糊涂地当上了皇帝,时年二十二岁,早已成年,当皇帝在年龄上没有任何问题。他的王妃刘氏,就是被吐蕃俘虏后死在异乡的将军刘审礼的孙女,被立为皇后。长子李成器被立为太子。当年改元为文明,大赦天下。
为争取臣民的支持,特赐文武官五品以上晋爵一等、九品以上勋官连升两级。
2
在普天同庆的欢呼声中隐去了前皇帝李哲苍白木然的面孔,一夜江山易主,太阳照常升起。这天夜里洛阳城爆发出一条令人心悸的新闻,十几名禁军飞骑在一家妓馆里饮酒作乐,结果酒后胡言全部被斩首。
那么当时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回到那夜一探究竟。
洛阳,某娱乐场所。一帮下了夜班的禁军兄弟聚在一起喝花酒,酒喝多了,话就多。其中就有人发起了牢骚:“大唐皇帝走马灯似的说换就换,荣华富贵总是归于李姓家族,我们一年四季辛辛苦苦为皇室守戍,有谁得到了好处?如果早知道我们禁军飞骑的奖赏就这几文酒钱,不如拥护庐陵王复位,也许会多赏几个钱呢。”
借酒壮胆的同伴们跟在后面随声附和,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们中间已经出了“内鬼”。有人策马奔往玄武门,告发检举了还在醉乡中的酒肉朋友。
羽林军的百名将士很快就包围了那家妓馆,酒后胡言的兄弟被当场斩杀。其他人用绳索捆成一串,一个个被推到了绞刑架上。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流行一套新的准则,刀剑大过道理,良心让位于利益。
几天后,那个告密的飞骑兵因有功受封为五品武官。十几个兄弟的鲜血,换来了一个人的前程,或许这才是游戏的规则,别问值不值得。据说当时有庆云的祥瑞出现,百官于是上表庆贺,认为连上天也因为武则天杀得对,所以展现祥瑞来表示嘉慰。这是武则天专权以后的第一件祥瑞事件,用天意来彰显肃反正确的意识形态。
武则天就是要用最严厉的手段告诉所有的人,不听话,只有死路一条;乱说话,也是死路一条。从此告密的风气由此盛行。在利益面前,兄弟是用来挨刀的,朋友是用来出卖的。
第三天,高宗生前所册立的皇太孙李重照被废为庶人,房产充公,留京指标没收,随中宗迁谪房州。
政治手段越来越高明的武则天,不会因为废帝李哲随便说错一句话就废了他,也不会因为新嗣帝李旦是其宠儿而夺了他的皇位。武则天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要以武力做后盾,用暴力手段控制皇帝并威慑朝臣,完全而长期地操持君权。
每个人都清楚武则天废立的动机,中宗李哲被废黜之后,她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就册立皇子李旦为新皇,这使裴炎、刘祎之等人颇感意外。朝中大臣们看得很清楚,武则天是在故意拖延这件事,她是在利用旧君已废、新君未立的时间差来察看一下朝廷群臣的反应。
满朝文武在国不可一日无君的焦虑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无眠的夜晚,在长达半月的对峙中,朝臣的态度,百姓的意见,武则天深不可测的愿望三者之间进行了一场潜在的、无声无息的较量,这一较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权力走向的风向标。
文明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十二日武则天亲临武成殿,嗣皇帝李旦率文武百官重上尊号给太后,正式确定皇太后临朝称制的合法地位。
二月十五日,武则天临轩,完成嗣皇帝李旦的正式册封仪式。
从此之后,太后武则天常御紫宸殿,在浅紫色的帐内视朝听政,旁边的新皇李旦几同虚设。这次大典的主持人,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随后,唐朝任命礼部尚书武承嗣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是带着编制下去的宰相。
七月,帝国的天空有一颗不祥的彗星高挂于西北方向,持续二十三天闪烁刺眼的凶光,寺庙道观里祈天法事烟火鼎旺,各地的百姓手指彗星的尾光人心惶惶。许多悲观的忧患被证明是无知百姓的杞人忧天,洛阳宫里的太后武则天正弄权于乾坤之上。这一年武后似有天赐的箭镞射落了那颗凶兆之星,充分显示了她非凡的补天之力。
这一年夏季,突厥军队大肆入侵北方边境,当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的精兵悍将在北方战场浴血奋战时,高宗的灵柩也从洛阳的殡宫移往长安,数千名兵士们顶着炎炎烈日护卫着那具沉重的灵柩,步行在洛阳通往长安的黄土路上。
这一年夏季,影子皇帝睿宗仍然在早晨驱车前往母后膝下请安,而五十七岁的太后武则天在洛阳宫运筹帷幄,眼观八路,耳听四方。
八月,庚寅(十一日),葬天皇大帝于乾陵,庙号为高宗。
除了应该有的,大赦天下,更改年号,武则天要将整个帝国都打上属于自己的烙印:旗帜用金色,寓意富贵;八品以下官员原穿青色服装的,现改穿深青色。
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改宫名为太初。
又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六部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侍中为纳言,中书令为内史;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设右肃政台;其余省、寺、监、率的名称,全部按意义分类加以更改。
武则天这种疯狂的举动,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也如梦方醒,原来如此!而被立为皇帝的李旦,则被安置于别殿。
在废立之前,作为皇帝的李哲还享有若干权力,太后临朝称制还不是那么名正言顺,裴炎还可以在皇太后与皇帝之间舞智弄权,左右逢源。现在却越来越难,虽然同样是皇帝,但李旦却是一个毫无权力的皇帝。李哲对政事还能进行若干干预,而李旦则一点也不能插手。
武则天在高宗时期往来于长安、洛阳之间,执政以后则长期住在洛阳。近二十年,东都洛阳已成为朝廷的政治中心。
闯过了一道道险风恶浪,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这个多谋而刚强的女人终于在六十一岁时实现了她的愿望,掌握了大唐的最高权力。从眼前看,她是一个胜利者,一批又一批的对手都惨败于她的手下。但是,今后的道路是否就一马平川呢?是否还会有新的反对者呢?武则天知道,只要自己居于高位一天,就不会有高枕无忧的时刻。她在深沉地思索着,不安地注视着朝堂内外。
武则天临朝称制的做法令朝臣们大为不满,可那些识时务的官员们只是将不满放在心头。谁也想不到,第一个站出来批判武则天的是老臣刘仁轨。
刘仁轨与裴炎的不同在于:裴炎是以传位斗争起家的,而刘仁轨发迹是在高宗朝前期。他因在百济作战有功,被提升上来,是功勋之臣的代表人物。
在上元年间的传位斗争中,刘仁轨并没有采取趋附武则天的态度,他倒是发出了一些讥讽言论。当年李治与武则天并称“天皇”“天后”,刘仁轨就提出了“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观点,便是对“二圣”和“天皇”“天后”的一种讥刺。
刘仁轨发出这种言论的时候,正是裴炎与皇后亲密合作的时候。
武则天并没有因此而打击刘仁轨,李哲遭到废黜后,刘仁轨反而受到重用。就在武则天免除李重福西京留守职务的时候,她反而提升了刘仁轨的官职,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专门主管西京留守事务。
刘仁轨的态度很坚决,并提出要告老还乡以明志。
武则天知道刘仁轨的分量,也知道他提这个建议是出于公心,于是以出奇温和态度予以劝解。武则天给刘仁轨写了一封亲笔信,在信里劝解:“从前汉朝把关中的事情委托给萧何,现在委托你还是那样的用意。”
刘仁轨上书说:“我年纪大了,不能胜任留守职务,太后和我都应该主动退居二线,给年轻人出头的机会。当年汉朝吕后祸败,就是因为不能做到急流勇退。”
这句话明显是在劝诫武则天,少插手朝政,不然最终会落得凄凉的下场。
武则天特地向他解释,自己临朝,是因为权力处于交替阶段,皇帝还没正式履职,官员们还不认可。等到过了这一阶段,临朝称制也就结束了。
至于刘仁轨提到的吕后事例,武则天也没恼火,反而说“引喻良深,愧慰交集。公忠贞之操,终始不渝,劲直之风,古今罕比。初闻此语,能不惘然?静而思之,是为龟镜”!也就是说,你提的意见我一开始很茫然,但仔细一想,可以无则加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