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十一月,扬州之乱消停下来,刀枪入库。从李敬业占据扬州,向天下宣布起兵,仅仅过去四十多天,一切又恢复平静。
裴炎参与谋反一事,也尘埃落定。武则天对平叛胜利是非常得意的,为庆贺这次胜利,她召集群臣于武成殿,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与大臣们举杯共饮。她本来是不大喝酒的,而这一次,或许是因为兴奋,她喝了过量的酒,脸色泛红,头脑昏然。但这样一来,倒显得年轻了,六十一岁的老妪俨然风姿绰约的中年妇人。
或许是醉意醺然,她借着酒意向群臣训话:“朕于天下,无所亏负,汝等可知?”
武则天接着又道:“朕辅佐先帝,二十余年,为天下忧劳,竭尽忠智。公卿爵禄富贵,全系朕所赐予。天下安乐,全系朕休养生息之功。自从先帝弃群臣,以天下托顾于朕,朕从未将自己放在心上,只知爱天下苍生。叛军兴起,首魁竟皆出自将相大臣,何负朕之深也?似伉扈难制,谁能胜似裴炎?将门之子,谁能胜似李敬业?宿将善战,谁能胜似程务挺?彼等皆系人杰,不利于朕,朕能戮之。汝等如果自以为才略胜过彼等,尽可早日起事;如若不然,忠心事朕,切勿自作聪明,为天下耻笑。”
群臣顿首,不敢仰视,说:“唯太后所使!”
这番话字字千钧,如重锤一样敲击在大臣们的心上。在武则天想来,一群中下级官员登高一呼,居然能号召十余万人造反。朝中官员竟然遥相呼应,以此相威胁,由顾命宰相带头逼宫,这种情势让她感觉心为之寒。对武则天来说,叛乱虽然没有带来严重的后果,但让她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武则天和裴炎曾经是帝国权力场上的一对最佳拍档,然而这次叛乱让他们彻底走向决裂,并以惨烈的结局而告终。更让武则天耿耿于怀的是,那么多朝廷重臣站出来支持裴炎。
支持裴炎,就是支持裴炎的观点——只要太后能将政权奉还皇上,不用出兵,贼军就失去大义名分,扬州之乱自然就会平定。
作为太后的武则天知道,除非她依照传统惯例还政于已成年的嗣君,否则“先帝以天下托顾于朕”的说辞,群臣是不会相信和心服的。然而以她的性格,如今难得独享大权,又怎能轻易放弃?现在满朝文武大臣虽然一时慑服唯唯,富有权术和斗争经验的她并不相信眼睛所看见的一切。
以事理而论,武则天是在代子临朝。她可以名正言顺地向天下人宣告,自己并没有失当之处,更没有背叛李唐皇室。在没有将自己的面具完全撕破之前,她仍然是仁慈之主,她仍然是自认“不爱身而爱百姓”的女人。
当下的武则天君临万民,至于将来会发生什么,她也无从把握。不过她始终相信一点,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要做千年万载女中魁元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无论面对怎样的境遇,武则天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的治国才略不输给古往今来那些自以为是的男人。
武则天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她想着即将过去的一年,没有多少收获的喜悦,感觉到的却是阵阵的寒意。总结起来,她有“三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像李敬业这样的中下级官员,随便找个假太子,就能煽动十万余人造反;
二是没想到裴炎和程务挺作为自己的人,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带头逼宫;
三是没想到竟有这么多大臣对自己拍板的事一再反驳。
三个没想到,像是武则天内心世界燃烧的三把火。如果她不想放弃权力则必须面对巨大的压力,甚至要面临残酷的权力斗争。她必须使用手段,越过法律,破格用人,并从中拉一群人来严厉打击另一群人,才能制造长期的震慑效果,也只有成功地营造这种政治环境与气氛,才能收到有效的统治效果,而不管臣民们是真心臣服,还是假意“革心事朕”。
武则天要继续清洗,她要用一些手段警告那些有事没事给自己找麻烦的老臣。
宰相刘景先、郭侍举被重新审理,贬为外地刺史;
胡元范流放琼州,死在当地。
当年高宗亲自去嵩山请出来的隐士田游岩,也被扣上一个结交裴炎的帽子,放还嵩山。
夏州都督王方翼为废后王氏的亲属,是个政绩突出的好官,立过战功,多次大败突厥。武则天也借着清洗,一并办了。罪名是结交程务挺,于是流放崖州(今海南三亚),时间不长,他就得了大病。
这场清洗,天罗地网。文臣倒下去,罪名是结交裴炎;武将倒下去,罪名是结交程务挺。总之让你躲得了初一,也绝对躲不过十五。只要有幸上了武则天的死亡名单,只有回家写好遗书等着最后一刻的到来。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清洗,整个朝堂空去了大半。有人贬就有人升,有人哭就有人笑,这就是权力世界的真谛。
第一个站出来揭发裴炎“有异图”的监察御史崔察,以五品官被提拔为宰相。
主审此案的左肃政大夫骞味道,被提拔为宰相。
一直坚定地认为裴炎必反的凤阁舍人李景谌,仅仅是中书省的五品官,就破格提拔为宰相。
五品官提拔为宰相,创下了大唐开国以来最低级别官员拜相的历史纪录。在权力这方舞台上,只有不敢想,没有不敢做。
记录仅仅保持了半年,武则天又再度抛出重磅炸弹,提拔起居舍人沈君谅为宰相。而这一次,沈君谅的级别只是从六品,也就是把一个副厅级干部直接提拔为国务院副总理。沈君谅做梦也没有想到过,自己能够一步登天。
在一片惊叹声中,大家知道,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到了,要想继续在这个圈子里生存下去,他们必须适应武则天的这种玩法。武则天也知道,如果自己不想放弃权力就必须面对巨大的压力,甚至要直面刺刀见红的残酷斗争。
她必须采取手段,越过法律,破格用人,并从中拉拢一帮人来打击另一帮人,才能达到长期的震慑效果。只有成功地营造了这种政治环境和氛围,才能收到成效。
不管天下臣民是真的臣服于自己,还是为了生存,假装臣服,而这一切都改变不了大局。
2
几十年来,她一直在政治风浪中颠簸起伏,险恶的环境锤炼了她坚强的意志。表面上她对一切都视若等闲,但她内心却是一个极不平静的世界。她时刻都没停止过精心勾画,每天都在思考着如何防范对手的致命一击,如何给对手以无情打击,以便清除任何可能潜在的威胁和危机。
她知道,依照自己的性格,退是不可能的。如果要稳固自己的权位,就必须用自己人。
按照唐朝组织部门用人条例,干部的使用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格,每年根据政绩考评,称为考课,最后的用人权在宰相手里。这套程序虽然烦琐死板,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官僚队伍的质量。
武则天把人事权直接从宰相手里抓了过来,动不动就玩破格提拔的游戏。由此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是兼而有之的。
好处是打破了以家庭成分取人的弊端,不管你是不是出身地主还是贫下中农的后代,都有资格。
弊端是武则天一个人的能力和才智是有限的,在官员的使用上,免不了凭主观好恶取人。就拿这次用人来说,才能是居其次的,权力均衡的政治需要才是第一位的。
李景谌在拜相的当月,因不能胜任而被罢。崔察也在半年后被罢,这位首先告发裴炎谋反的“言官”,后来还被秘密除掉。
武则天这么做,就是为了让朝臣们认清一个现实:我才是决定你们命运的第一人!
做宰相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容易,也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危险。容易是因为天上掉馅饼的机会随时砸到你的头上,让你一辈子可能都捞不到的政治资本,瞬间实现。危险是因为,你在踩别人上去的同时,也面临着被踩的危险。
当年许敬宗踩掉长孙无忌,坐上当朝第一宰相的交椅;今天的崔察和骞味道又踩掉裴炎,走马拜相。朝臣们这才发现,踩一踩,原来前途是可以更美的。
武则天以超常规的手段平息了这场风波,面对文武大臣组团群殴,武则天貌似武林高手,见招拆招。事实证明,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团结不是力量,团结有时候等同于集体自杀。
同样的事情,武则天不会允许发生第二次。所有朝臣都深切地感受到,武则天变得空前易怒,使得朝堂上空弥漫着浓浓的肃杀之气。
也就在裴炎被处死的第二天,武则天下诏,废除李敬业祖父——李勣的官爵,并掘其坟墓,将他早已腐朽的遗骨连同棺椁一切粉碎,同时剥夺了当年太宗赐给他的李姓。这不免让人想到,李勣在临终病床上,将后事托付给弟弟李弼的遗嘱。
由于长孙李敬业的缘故,使李勣的愿望,连同腐朽的尸骨,一起被粉碎殆尽。
嗣圣、文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要结束了,新年新气象。武则天在平定李敬业叛乱之后,决定改元“垂拱”。她登上紫宸殿,女人的翩翩裙袂也可以卷起男人世界的万丈雷霆,整个帝国在她的脚下战栗。
紫宸殿上,淡紫色帷帐随风而动,轻盈曼妙。佛曰,旗未动,风也未吹,是人心在动。整个朝堂在动静之间让人的内心笼罩上一层恐惧和绝望。对武则天而言,当务之急,是如何挑破紫帐正式走上前台。
新年伊始,武则天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依然大权独揽,她要逐步消除裴炎事件所带来的影响。
裴炎两袖清风,程务挺过分张扬。相对而言的是李景谌、崔察、主审此案的骞味道等人不过是跳梁小丑。尽管武则天利用他们扳倒了裴、程二人,但在心里看不起他们。
令武则天苦恼的是,朝中越是有才华有德行的人越会反对她,只因她以女主身份走到前台指点江山,这与儒家传统道德相悖。
武则天并不想搅得天下秩序大乱,借此机会,她要在人事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
李敬业的叛乱,虽然在短期内得以平定,没有导致严重后果,但叛乱本身给武则天内心带来的强烈冲击,和她表面上的故作冷静并不成比例。
裴炎的确是一个能力很强的宰相,不然武则天也不会将其视为自己的左右手。
这次叛乱使他们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并最终走到你生我死的地步。在此之前,许多重臣在朝堂的会议上,以极其热烈的口吻支持裴炎,这让武则天很不满意。随着叛乱事件的深入,裴炎的态度,群臣的呼应,都成为引发武则天采取风暴般措施的催化剂。
李景谌拜相不到一个月就被武则天拿下,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开始的三个月内,刚提拔上去的几位宰相沈君谅、崔察、骞味道,一个也没有留下。
有人走,就会有人来。新提拔上来的几位宰相为裴居道、韦思谦、苏良嗣、魏玄同等,这些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得到武则天的提拔重用,只能说明一点,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表现,取得了武则天的信任。
就算他们内心一百个不赞同武则天执政,但只要没站出来把话挑明,都是可以利用的干部。武则天除了对赏罚区别十分严格,也能迅速辨别人才贤能以及是否适才适用。武则天对官员们才能的评分,和以前相比越来越严格。
对那些自信有才能、有作为的人而言,武则天的务实作风使他们产生了无穷的希望;反之,对于那些毫无实际能力的人来说,武则天的凌厉作风实在是可怕的状况。
文官被折腾得差不多了,该轮到那些知识水平不高、荷尔蒙乱飞的武官们登场表演了。
首当其冲的是李孝逸,这个平李敬业之乱时颇受重用的李姓武将,现在已被武则天弃而不用。理由很简单,他是李唐宗室。
武则天的一个眼神,武承嗣就站出来诬告李孝逸谋反。武承嗣指使人诬告李孝逸说自己“名字中有兔,而兔是月亮上的吉祥之物,当会有做天子的名分”。为什么又是谋反?因为只有谋反之罪见效最快。
武则天借力打力,很快就将李孝逸拿下,念在他有功的份儿上,将其流放儋州。不久,他就死在流放地。突厥克星程务挺被除掉后,大唐边境形势一度吃紧。这时候,武则天手里可用的武将少之又少,就算是有,她也不敢放心大胆地使用。
虽然高宗朝留下的武将不少,但大多深受李唐厚恩,比如百济名将黑齿常之、靺鞨酋长李多祚、高丽权臣后裔泉献诚。
黑齿常之号称名将杀手;泉献诚射箭的技术堪称天下第一,每次朝廷举办的武将射箭比赛都拿金牌,最后他都不好意思再参加了。后来他脖子上挂着金牌,专门来到武则天跟前炫耀。他敲着大拇指说:“太后,我老是拿第一,恐怕从今往后,汉将不会再有机会拿金牌射手了(臣恐自此以后,无复汉官工射之名)。”
李多祚是个直肠子,一等一的杀人王,不战斗到最后一刻都不歇气的勇猛之人。三人接过程务挺的枪,抵御突厥,捍卫北疆。
武则天给了他们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本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取消了原来的御史监军制度,让他们不要有什么后顾之忧,安心保家卫国。
那个时代虽然看重武功,但是朝廷对领军之人也有制约。监察御史就是皇帝的耳目,替皇帝收集军事情报,监视在外的武将。武则天解除监督,鼓舞了士气。黑齿常之和李多祚于黄花堆一战,大破突厥,一口气追敌四十余里。
安抚完文臣武将,剩下的就是李唐皇室。
为了安定人心,武则天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她采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一边血腥压制,一边虚伪尊崇。她下诏从今后凡是祭祀天地,也要配坐高祖、太宗等历代帝王,并于洛阳建高祖、太宗、高宗三庙,四时享祀一如长安宗庙的礼仪。
睿宗的几个儿子,也得以封王。后来开创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在此时被封为楚王的。他的几个兄弟,李成美为恒王,李隆范为卫王,李隆业为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