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在拜洛大典举行的同时,一场更大规模的杀戮也在迅速推进之中。武则天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可圈可点,既听取了建议,又保全了自己的面子,更重要的是借掀起的疯狂杀戮,起到立威的作用。
越王李贞打着捍卫李唐皇室尊严的旗号,发动了这场前后时间不足一个月的所谓抗争。李贞父子走了,可很多人不还是活得好好的吗?尤其那个唱高调比唱歌还好听的常乐公主。
博豫事件之后,武则天勒令韩、鲁两王来到京师,武则天将他们交给监察御史苏珦。其实早在四年前,武则天刚刚临朝称制之际,就想杀掉韩、鲁诸王。那时候条件还不够成熟,而现在,她不需要再顾忌什么。
武则天在漫天血雨之中,将韩、鲁诸王及常乐公主夫妇等一起收审下狱。
如何将李唐皇室作为釜中之物一锅煮成为武则天权力之路上的新课题。她要在称帝之前摆平一切。如果等到她称帝之后再大开杀戒,效果和当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到那时她会戴上一顶窃国僭主的大帽子,就算登顶权力巅峰也换不来民心。
现在的她是皇太后,是自己的皇帝儿子哭着喊着让她代为临朝的当国之人。反对她就是与整个帝国为敌,人人得而诛之。
为了表明自己并不是存心冤死李唐皇室这帮人,武则天没有动用那些说话就能杀人的酷吏,因为她知道这帮人什么样的场面没见过。武则天派监察御史苏珦来审理此案,结果苏珦的办案能力让她大失所望。
苏珦折腾了很长时间,始终无法定案。苏珦不是办案能力差,而是他与韩、鲁二王有着难以言说的合作关系,他也是士族地主人物。武则天召来苏珦,责问他折腾半天为何不能结案?是不是庇护逆贼?苏珦不解释,不辩论,一句话也不说。
武则天看着眼前的苏珦,想骂又不忍开口,说一个书呆子谋反实在是太过牵强,最后只好一声叹息:“爱卿乃大雅之士,朕当别有驱使,此案就不劳烦爱卿了。”
武则天没有找苏珦的麻烦,怪只怪自己用错了人,只好将其打发去了河西做监军。
通过这件事,武则天悟出一个真谛:一个君主要做到人尽其才。会绣花的,你不能让他去抡大锤,弹棉花的你不能让他去弹钢琴,不然浪费人才不说,耽误大事就后果严重了。
武则天把主审李唐皇室的任务交给了周兴,事实证明,武则天这次没有看错人,周兴也用实际行动回报了主子的信任。以周兴取代苏珦,是武则天政策转向的明确信号。她在推动恐怖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在士族成员中找不到忠心于她的人物,只好起用庶族。
自周兴被起用之后,来俊臣、侯思止、万国俊等大群出身低微的人被提拔,成为酷吏,同时成为重要的司法官。
这个外表慈善如老妇、心如蛇蝎的周兴有个牛头阿婆的称号,他绝非浪得虚名。苏珦埋头折腾半天都没结果的李唐宗室谋反案,到了周兴手里不过是小菜一碟。
离越王父子败亡不到一个月,韩、鲁诸王及常乐公主夫妇通谋案便尘埃落定。周兴这个杀人机器,他创意十足的杀人方法让李唐皇室的这些人也难逃其魔掌。以杀韩、鲁两王为起点,武则天开始清洗李唐皇室及亲附于他们的士族。
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其权势虽与女皇已经没有任何分别,但毕竟没有黄袍加身。不过随着权势欲望的增长,这一天迟早要到来。
虽然如此,想要真正登上皇帝宝座,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反对她的人,前有李敬业、后有越王李贞等人,而以李唐皇室为成员的反对派仍有不容小觑的实力。
武则天既然已用强有力的铁腕打败了那么多的政敌,还何惧之有呢?
武则天想要乘着平叛胜利的东风,向着既定的目标一路挺进。正因如此,当武承嗣建议“尽诛皇室诸王及公卿中不附己者”的时候,武则天没有反对。
怎样才能做到尽诛皇室诸王及高级官僚中的反对派呢?对于那些公开的反叛者,可以出兵征讨;但对于那些分布于朝廷内外、全国各地的潜藏的政敌,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利用酷吏的非常规手段,掘地三尺。
虽然唐初以来实行的法律主要是维护李唐皇室和旧臣利益的工具,但是当这个工具一旦成为武则天的法器,她就可以用它来维护自身及支持者的利益。
当李唐宗室和旧臣危害到她的利益时,武则天毫不犹豫地将法律变成了镇压对方的工具。
在剩余的李氏皇族之中,武则天的第一目标是申州刺史东莞郡公李融,他是高祖李渊第十五子故虢王李凤的第五子。
李融自幼就以武艺闻名,当黄国公李撰与越王李贞共谋举事之际,李融受他们的邀请,订下起事时支援的盟约。
虽然越王李贞举兵,派密使来游说,希望他能遵照盟约给予支援,可是李融佯装病重,没有前去帮忙。
越王李贞死后,司刑寺(大理寺)审理宗室诸王造反一案时,李融坚持说没有答应越王李贞的要求。
由于他坚定的态度最初赢得了武则天的信任,因此被任命为右赞善大夫,正五品。
李融正在暗自庆幸,自己躲过了这场清洗大劫难。不料却有人事后告密,揭穿他以前和越王李贞订盟约之事,李融被投入大牢。
本来,知道造反而不报者,视为与造反者同罪,加上他事先又和造反者订有盟约,自是死罪难逃,被处以斩刑。
武则天锁定的第二目标是济州刺史河东县侯薛顗及其弟薛绪、薛绍。
薛顗的母亲是太宗皇帝第十六女故城阳公主。而薛绍是武则天的宠女太平公主的丈夫。
作为驸马的薛绍没有理由参与这场叛乱。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母亲是李唐的公主?这个理由显然站不住脚。
史料给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记载。一是《新唐书·公主传》,说:“琅邪王冲起兵,顗与弟绍以所部庸、调作兵募士,且应之。冲败,杀都吏以灭口。事泄,下狱俱死。”
按照这种说法,薛绍兄弟确实已经出钱招兵买马,准备造反,可惜李贞父子太窝囊,还没等他们响应就失败了。薛家兄弟为了掩盖罪行,又杀了手下的具体执行人员灭口,但最终事情暴露,所以被武则天处死也算是罪有应得。
但是,《旧唐书·外戚传》中却说:“绍,垂拱中被诬告与诸王连谋伏诛。”也就是说,薛绍本来没有谋反,说他谋反是一种诬陷。对于不同的记载,哪一种才接近于事实呢?
真实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薛绍的哥哥薛顗参与了谋反,而薛绍并不知情。
薛绍的哥哥对武则天心有忌恨。因为当年薛绍的两个嫂子因不是名门大族出身,差点被武则天强行休掉。武则天认为自己的女儿与小门小户的人当妯娌,是辱没太平公主金枝玉叶的身份。
当初太平公主和薛绍的婚事就曾经让薛府上下忧虑重重,如今,太平公主为薛家又生下三男一女,她的尊贵身份更是让薛家不敢稍有怠慢。
尤其让薛家人感到羞辱的是,武则天要薛家兄弟向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持以侄儿之礼,这种屈辱感更令人难以接受。
正因如此,李唐宗室联合造反,薛顗几兄弟群情振奋地准备响应,这也并不奇怪。
案发后,太平公主曾经当面向母后求情,希望能够留下薛绍的性命。
太平公主乞求母亲能够不杀薛绍,她说:“我们刚刚结婚七年,感情这么好,最小的一个孩子才满月,您怎么能够忍心把他杀死呢?再说您说他谋反,证据在哪儿啊?您仅仅怀疑他,就能把他杀死吗?”
在江山稳定和女儿的感情之间,武则天选择了前者,最终还是把薛绍以谋反罪论处。
为了照顾太平公主的颜面,武则天并没有将薛绍直接斩首,而是将其打了一百大棒,扔进监狱里活活饿死。
这一年,太平公主刚刚二十五岁,一个女人在最好的年华里失去了自己深爱的夫君。
父亲因叛乱罪被诛杀时,通常他的儿子不是被杀,就是被处以流放之刑。可薛绍的三个儿子崇简、崇敏、崇行在母亲太平公主的极力庇护之下,得以保全。
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轨本来就和越王李贞共谋,自知事到如今已无法逃避,在战战兢兢的等待之中,最后被流放黔州。
在押送重犯的槛车里,从青州到黔州的漫漫路途中,忧闷的心情,加上难以下咽的食物,刺骨的寒冷,槛车剧烈的震动,押送士兵的苛刻言辞,使得霍王李元轨大病一场。
在没有药物和得不到任何休息调养的情况下,他的病情日渐恶化,终于死在半途。
李元轨的长子金州刺史江都王李绪被处以斩刑,尸体曝晒示众。
即使如此大规模扫荡,但在李氏皇族及朝臣中,对太后武则天持有反感或叛意的种种行动,今后仍会继续进行。
慎重多谋的武则天,并没有对与越王李贞的叛乱无直接牵连的人下手。她准备耐心地等待机会,另一件重要的大事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