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高宗皇帝在武则天面前念及远在长安的太子李贤时,武则天都无法掩饰对太子的不满和怨意。她经常在高宗李治耳边念叨:“太子在长安临朝受政所取得的成绩固然可喜,难道陛下不觉得太子有违孝悌之道吗?终日厮混于弄臣娈童之间,却抽不出时间来洛阳稍尽人子之礼。虽然陛下宠爱太子,但我想起他就觉得心生寒意。”
武则天每次在与高宗皇帝谈起太子李贤时,脸上总是带着不悦之色。
李治以为武则天主要是讨厌李贤与侍奴赵道生的同性之好,很多人按照世俗的标准,通常都会对此类事情鄙夷厌恶。这时候,高宗皇帝总是会列举历代君王与男宠们之间的逸闻趣事以消除皇后的妇人之见。他并不知道,自己这么做不仅于事无补,更让母子相背之症结越来越严重。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太子李贤总是难以入睡。自己是谁?自己究竟从何处而来?如果那些传言是真的,自己又该何去何从?
不管李贤是否笃信这一传闻,韩国夫人、魏国夫人、武敏之的先后死去使他对母后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疏离与畏惧。在兄长李弘为太子的年月里,母后武则天除了在每年的节庆日派人送来几封“劝进”的书信外,平常很少注意到他的存在。
确立皇太子是关系国家稳定的大事,太子通常都是以皇后亲生嫡子为准则。东宫之位的重要性,武则天比任何人都清楚。
当初为了巩固李贤的东宫地位,武则天采取了一些断然措施。
三皇子杞王李上金在李贤新立不久,就被流放至沣州安置。紧接着四子李素节被诬罪,降为鄱阳郡王,安置袁州。第二年又进一步将他禁锢终身,改于岳州安置。如果李贤不是武则天的亲生之子,武则天是不可能为了一个非嫡子而费尽心机。
长子李弘病死后,武则天还有两个年幼的亲生儿子,如果李贤不是她的亲生之子,她怎会舍弃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把自己的情敌之子扶上太子的宝座?更何况李贤自幼聪敏俊秀,立他为太子,对自己和孩子以后的前途命运都是极大的威胁。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正月初四,武则天单独登上光顺门,接受文武百官及四夷酋长的朝拜。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正月十九日,武则天又一次单独登上了洛阳城门楼,以主人的身份宴请诸王诸司三品以上官员及诸州都督刺史,宴席上的伴奏音乐则是太常新编《六合还淳》舞。五十九岁的她俨然已成为大唐王朝政权的当家之人。
随着势力的扩张,武则天揽下越来越多的朝务,掌控着越来越多的事情。而与此同时,高宗的病情趋于恶化,不过他对皇后与太子之间的明争暗斗,能够看出端倪。
荣华于我如浮云,母子闹得再凶,终究还是母子,且随它去吧!对高宗来说,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身体是当皇帝的本钱。
李治开始学前朝那些一心想要通过服用丹药得道成仙的皇帝们,他也开始不断地服药,以寻求精神与肉体上的自我麻醉。
这些官僚宰相们都是高宗李治所信赖的人,武则天对他们也无可奈何。如果日后太子李贤顺利继位为皇帝,她要怎样自处?武则天内心的焦虑可想而知。
此时,朝廷开始广征方士合炼丹药,前前后后找了将近有上百名的方士,都是全国有名的炼丹专家。人人都好像在憋着一股劲,不把高宗吃爆了,就不算大唐帝国的炼丹第一人。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术士明崇俨闪亮登场。
明崇俨出身名门士族,其父为豫州刺史明恪。名门望族出身的孩子,按道理说不应该与降妖捉怪扯上多大关系,但明崇俨却偏偏干上这一行。据说他父亲手下的一名小吏不花钱也能使鬼推磨,神乎其神,明崇俨深得其真传。
明崇俨在十年前就已经是大唐官僚体制内的一员,任黄安丞。
作为朝廷的公务人员,明崇俨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经常是借着鬼神之道来忽悠人。当时他的顶头上司的女儿得了一种怪病,病入膏肓,请来的医生都束手无策。明崇俨居然用摄取的异域奇物治愈了怪病,可见他也并非浪得虚名。
一传十,十传百。这件事很快就传到高宗李治的耳朵里,刚好高宗这时候也正在满世界寻找这种稀缺人才。高宗皇帝活得也挺不容易,撑了五十多年,没过几天生龙活虎的日子。他从登上皇位之日起,就一直在与人斗,与病魔斗。听说有这样一号人物,赶紧将其召入宫中。
高宗皇帝立即给他安排了一个冀王府文学之职,也就是李旦的僚属。
为了测试明崇俨的法术,高宗李治特意让宫女们在一地下窟室中奏乐。然后将其找来,让他用法术将音乐停止。明崇俨用桃木画了两道符,用刀将符插在室上,乐声立即停止了。据演奏音乐的宫女们说,当时她们看见了一条怪龙,恐怖万分,吓得停止了演奏。
高宗和武则天见明崇俨的法术如此神乎其技,对他非常器重。于是明崇俨被提拔至正谏大夫,成为一名副部级高官。另外附加特权,可以随时随地入阁面见高宗和武则天,相当于皇帝的私人保健医生。
但明崇俨的脑子太活,心思也太多,这样的人往往有一个共性——花心。
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明崇俨对政治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巫术救人。古代士大夫对这种旁门左道不屑为之,一旦有人具备了这种能力,就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关注。
高宗李治喜欢听明崇俨不着边际地胡侃,因为能够解除病痛给自己带来的苦闷,天后武则天也很敬重他。
提拔后的明崇俨开始与京城那些有头有脸的官员频繁走动,拉帮结派,官僚习气渐长。因为他是高宗和武则天身边的红人,人家也愿意与他交往。
他每次被召见,都假以神道,陈述时政得失,很得高宗器重。他偶尔会借着给高宗看病的机会,假借鬼神之名对太子评头论足。
一次,他当着李治和武则天面鼓动三寸不烂之舌,他说:“昨日我与安期生下棋,谈到如今天下大势,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叹气。叹气是因为我们的太子实在是一个庸才,难成大器,天下黎民从此该多灾多难了。”
见天皇与天后面有不悦之色,明崇俨继续言道:“倒是英王李哲(即后来的唐中宗李显)的容貌很像已故的太宗皇帝,有帝王之相。若论相貌,诸皇子之中还是最年幼的相王(即睿宗李旦)最为尊贵。至于太子,不说也罢,实在不堪继承大统。”
明崇俨当着皇帝和皇后的面如此诋毁太子,应该是揣摩或者掌握了武则天对太子李贤已经心生不满的现状才对症下药的。
高宗和武则天在听了江湖术士如此大放厥词后而没有追究,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母子俩不能妥善处理这些闲言碎语,时间越久,彼此之间的隔阂越深,猜疑越重。母子关系也由紧张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矛盾,为随后的正面冲突埋下了深重的伏笔。
这让人不由得怀疑明崇俨的真实身份,他怎么会选择这样一个节骨眼出现在高宗面前?他大肆诋毁太子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谁给了明崇俨大师这么大的胆子?显然,除了武则天,还会有谁?
高宗皇帝已经完全被武则天所掌控,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木偶人。除了生活起居,就连每天见谁,不见谁,都由武则天一手安排。没有武则天的点头,一个江湖术士又怎能得到这样近距离接触皇帝的机会?更不用说附耳对高宗说出那样一番大逆不道的言论。
而明崇俨与武则天来往密切,也是人尽皆知的事。他经常进入后宫为武则天施法驱鬼,二人甚至传出秽乱宫闱之事。
当东宫坐探从洛阳宫带回消息称,明崇俨在天后武则天面前攻讦太子。
李贤听到这个消息后,一脸的茫然无解。他除了震惊之外,就是愤怒。自己与此人素不相识,更谈不上因何结怨。
正谏大夫明崇俨远在洛阳,太子李贤真的记不起自己是否与他有过一面之缘,或许是在洛阳宫的某次聚会上见过他。他只是听说明崇俨的法术精深,祛病诊疾自成一路,父皇和母后对他视若神明。
如果武则天没有废太子之意,一个仰人鼻息的江湖术士是绝对不敢如此大胆在太子的母亲——当今皇后面前搬弄是非,非议储君的。没有人敢轻易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明崇俨这么做,也预示着太子地位已经开始动摇,并且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