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出轨的盛唐2:武后
7041800000006

第6章 一场风月撩人的死亡游戏(1)

1

母子二人的针锋相对,让身边的局外人也能感受得到那种凛冽。而作为一个病人,高宗李治同样也能嗅到与死亡有关的不祥气息。

高宗皇帝已经预感到,武则天要对太子李贤动手了。自己如果再不出手,等到武则天把该干的活都干完,该办的事都办妥,那么留给他这个皇帝和整个帝国的将会是一地鸡毛,而他将有可能成为大唐帝国的千古罪人。

这件事很难办,都是自己的心头肉。一边是皇后,一边是太子,他夹在中间又能怎么办?只要一想到自己百年之后,帝国的命运,高宗就会头疼欲裂。

高宗皇帝知道,自己不会在这时候倒下去,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他还要继续撑下去,为太子李贤保驾护航。于是,高宗李治下诏让太子监国。长久以来喝药服丹的高宗皇帝已经搞不清楚,时下到底流行什么?

高宗李治真应该好好问问他的那些大臣们,也许他会得到这样的答案。时代不同了,这是世风豪放、人心浩荡的大唐盛世,男女的身份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女人开始当家,男人只好俯首称臣。

其实长久以来,高宗皇帝也在身体力行——放权,放给皇后更大的权力。高宗皇帝虽然头痛,痛起来恨不得一头撞死,但是他的内心并不糊涂,还跟明镜似的。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高宗拖着病体专门跑到嵩山拜访当时著名的隐士田游岩。史料对田游岩的记载不多,田游岩是个有文才的人。那时候的文人只要能够写得一手好诗,画得一手好画,在功名进取遇阻的时候,往往都喜欢跑到深山老林里隐居。皇帝与隐士见面,互致问候,相见恨晚,谈得很是投机。

高宗李治就问田游岩:“先生隐居在此山中潜心修道,想必生活过得还不错吧?”

田游岩也是一个实在之人,答曰:“托皇上洪福,微臣在这里过得挺好,山好,水好,身体好。真是赶上好时候了,才让我这个修道之人,如此逍遥快活。”

深陷权力牢笼的高宗皇帝,真想握住田游岩的手跟他一起走。可他不能,他是堂堂一国之君,面对眼前的烂摊子,他不能说关门就关门。

他长吁短叹,说出自己的此行目的——请田游岩想办法保住太子李贤的位子。

田游岩很爽快地就答应出山去帮助太子李贤,结果武则天没被斗倒,自己先倒下去了。事实证明,在权力世界里,靠人不如靠己。由此也间接地反映了高宗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对朝政的控制权。

调露二年(即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四月,几位老宰相先后去世,朝廷又任命了四位宰相,其中就有黄门侍郎裴炎。虽为宰相,但他当时的官职仅为四品,低职高用。

明崇俨死后的第二年,太子李贤和男宠赵道生的事情传得满城风雨。太子李贤动了真感情,将东宫许多金帛都赠予赵道生。太子敢送,赵道生就敢收,二人情比金坚。

这件事情越闹越大,很快就传到了武则天的耳中,御史台的官吏奉诏前来东宫带走了太子李贤的户奴赵道生,太子李贤竟然还与赵道生上演了一场执手相送的戏码。

太子李贤在赵道生耳边喃喃低语,以示安慰:“他们若是逐你出宫,不出五天我就会把你重新接回身边。”

或许是太子李贤当时已经忘记了明崇俨命案的风险犹在,也许是太子李贤对赵道生的信赖和爱怜注定是一出作茧自缚的悲剧。李贤后来每每想起他送赵道生出宫时那份眷恋之情,那种无所防备的麻木和懈怠,都会追悔莫及,他知道那是他一生的大错。

据说御史们把赵道生送入刑房前轮番奚落了他在东宫的断袖之宠,而赵道生对此毫不讳言反而扬扬自得,扬言他有家传的床笫之术专门用来取悦太子,言辞之间充满了挑衅和炫耀的意味。

御史们对这个来自太子封户的农家少年恼怒厌恶之极,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无耻放荡的贱奴,竟然在朝堂之上肆无忌惮地口出秽言,由此看来武则天的授意确实是明察是非、去除祸害的圣旨了。当刑吏把赵道生架到第一道刑具面前,他已经瘫倒在地。

可怜的赵道生没有扛住专案组的酷刑,很快就供出了太子李贤,还向御史们泄露了东宫马厩的秘密。马厩里藏了盔甲刀枪,是他奉太子之意偷运进宫的。

武则天派人从太子府的马厩里果然搜出了数百副铠甲,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太子府的定制。

这边刚取得物证,那边就敲开了人证的嘴。办案的三个宰相让所有人大感意外,他们的收获也大大超出了自己的想象。私藏兵器,除掉天皇、天后的宠臣。这两项罪名叠加,后果难以想象。

在唐朝,像铠甲此类的军队装备运入京师,需要经办手续,以防军火流入民间。

东宫是未来储君居住的地方,有着严密的护卫措施。保障太子安全的军事系统是十率府,东宫十率府是唐府兵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唐制,东宫设立十率府,仿国家军事十六卫建制,为太子直属的亲兵,由其直接调度。

这次在太子李贤的宫中搜出数百副铠甲,且于马坊中查处,确实让所有人都大为吃惊。东宫拥有一定量的甲胄器仗实属正常,但兵器有专门的机构管理,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绝不是放在马厩里储藏的。兵器由卫尉寺长官卫尉卿先登记造册,再由下面的武库署保管。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再由武器署按照所需数量向武库署领用,用过以后再由武器署交给武库署保管。

太子李贤将这些兵器藏于此处,肯定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从小耳闻目睹宫中许多政治斗争引发的血腥事件,深知母后做事之果决,手段之狠辣。李贤被召回洛阳东宫后,一直处于武则天的严密监控之下,高度惶恐不安的状态让李贤体会到生存之艰难。

太子李贤这时和武则天的关系已经很紧张,面对势力强大、威严无比的母后,处于被动局面的李贤内心的惶恐越来越强。或许是为防不测之用,他才做了如此愚蠢之事,私藏数百件甲胄、刀枪于东宫马厩中。

根据大唐律法,任何人不得私藏甲、弩等兵器,违者将被处以极刑。李贤面对从东宫马厩搜出的这些实证,只能无以言对。

当太子洗马刘讷言看见禁军们从马厩里拖出了许多涂了油脂的盔甲刀枪,他也错愕万分。直到这一刻,他才知道太子私藏兵器的秘密。因为数量不多,不足以造反。更何况身为太子,地位显赫,离登基皇位已经不远,没有必要犯险谋反。

此时此刻,太子李贤的心中充满了绝望。平日里那个口口声声要追随自己一生一世的男人赵道生出卖了自己,试问这世上还有什么忠义恩情可以让人信任?他观望着马厩的动静,长时间地沉溺于悲伤之中。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到了该谢幕的时刻。

太子李贤那张英俊的面庞在火把光亮的映照之下苍白似雪,他的脑子里一片空白。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他突然仰天发出一声短促而悲怆的笑声,转身对太子洗马刘讷言说:“母后果然下手了,事已至此还有别的办法吗?”

刘讷言轻轻地摇了摇头,望着窗外的秋日天空,泪水顺着脸庞悄然滑落。

2

在不应有武器的地方搜出了武器,一定有造反的嫌疑,不容争辩。要坐实太子谋反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几个主审宰相互相串通起来做一场局,就算是高宗李治也只能徒唤无奈。武则天要拿下太子,首先要拿下参与主审的宰相们。案发前宰相班子里实际有八个人,他们分别是:

左仆射兼太子宾客、同三品刘仁轨;

侍中兼太子宾客郝处俊;

中书侍郎、同三品兼太子右庶子李义琰;

中书侍郎检校左庶子、同三品薛元超;

黄门侍郎、同三品裴炎;

黄门侍郎、同三品崔知温;

侍郎、同三品王德真;

太子左庶子、同三品张大安。

武则天考虑的是,到底挑选谁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把这个案子办成无法翻供的铁案,能够堵住芸芸众生之口。武则天在心里来了一次排除法。刘仁轨、郝处俊、李义琰是朝中最为执着的反武派人士,大有一条道走到黑的架势。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更不用说是太子李贤的人,曾经和太子李贤一起编注《后汉书》,警示武则天。

崔知温是官场老油条,通常情况下,这种人做事的原则是两边不得罪,要从他身上轻易打开缺口,又谈何容易?

王德真在案后便被罢免相职,武则天在当时很难拿他当自己人看待。

经过一番挑选,武则天最后将宝押在了薛元超和裴炎这两位新近提拔上来的宰相身上,让他们会同刚由宰相降为御史大夫的高智周来共同主审。

高智周是薛元超推荐并提拔上来的,在他们三个人中间,他的级别是最低的,也是干活最不卖力的甩手派。高宗皇帝将其换了个岗位,右散骑常侍。但高智周是铁了心不愿意再给别人当枪使,也不愿意再做官。高宗虽然极力挽留,但怎奈对方去意已决。

高智周不愿参与定罪太子一事,只好用辞职以示清白。他的人格受到高宗李治的褒扬,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高宗偏爱太子的现实。高宗的立场如此明显还是不能保护太子,显示出大权旁落的疲态。

再来说说薛元超,他应该算初唐时期著名的才子,当时的文坛领袖,曾经引荐推崇过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此人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因为薛元超曾经与李义府和上官仪有过交往,受二人牵连,遭到两次流贬,他的身上似乎有依附权威的个性。他曾经对外宣称,自己这一生有三大憾事:一憾没有高学阶,不是进士出身;二憾没有家族背景,不得娶五姓女;三憾不得修国史,人品不行。

尤其是第二条更让人怀疑其人品有问题。第二条的意思是,自己是庶人,想要娶一个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都没有这个资格。骨子里的犬儒心态昭然若揭,也可见在门阀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夜,仍有相当多的官场文人将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从天帝、天后的宫中传出的消息让太子李贤难以心安,有人看到他的父皇和母后因他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高宗下诏时的犹豫和武后大义灭亲时的慷慨陈词,让人大惑不解。

高宗对自己最爱的皇子的罪责采取一种避重就轻的豁免手法,而武则天则是怀着忧虑的心情向高宗回忆了当年先帝含泪废黜太子李承乾的往事。前车之鉴,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

武则天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让高宗皇帝一时之间也束手无措。他希望作为母亲的武则天能够和自己有着同样的亲情体验,不管怎么说,李贤都是他们的孩子,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吧!

武则天坚决反对高宗表现出来的暧昧态度,她的理由很简单。作为人子最起码应该懂得孝顺父母,可李贤身为太子,不但没有体谅父母当国的艰辛,反而想着如何除掉自己的父皇和母后,这是天地不容的事。

在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中,从表面上看,下诏组建三司庭审判决的是高宗,确定太子李贤有罪且下令执行刑罚的也是高宗李治。但是到底是谁遣人告发太子?是谁让这样一次行为失检的案件变成谋逆大案?是谁又坚持给太子李贤扣上谋逆之罪?

可怜的高宗李治,先前已经无法保护他的叔父、姑姑、前妻、爱妾、兄弟和庶子女们,如今连他与武则天的亲生之子也没有能力去保护。虽然身为一国之君,高宗李治一路走来,也常常感到普通人才有的有心无力的挫败感。

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几位宰相的态度应该是一致的,就看武则天如何收场。

母以子为贵,李贤是武则天的儿子,且处于东宫之位,如果武则天没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她还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作为母亲的她一定会想方设法保护太子,为其开脱,更不会力谏高宗李治废掉自己亲生儿子的太子之位。

高宗不想让事态扩大化,可武则天却寸步不让。

武则天说:“先帝曾有言,法非天子一人之法,乃天下人之法。因一己之私利违国家大法,并非明君之举。作为一国之尊,更应该心存公心,大义灭亲,对逆谋造反的人,绝不能心慈手软。否则,将何以示诫后来者,又何以坐稳江山。”

武则天再言:“不管有什么样的理由,身为人子,而且又是太子,竟然阴谋造反,这种事不可原谅。难道皇上忘了,当年李承乾有谋反企图,先帝诸般不舍,但还是流泪废太子,将其贬为庶人。怜子之情人皆有之,贤儿堕落到这个地步,我作为母后更为伤心。但现在朝臣的眼睛都在盯着圣上,若一味顾念亲情,恐怕会造成文武众卿离心离德,那时候,后悔就晚了。”

武则天说这些话的时候,情绪很是激动。高宗李治被说得哑口无言,因为武则天的话听上去句句中肯,字字千钧,无一处不合天地之正理,无一语不符国家之大法。

武则天言必称先帝,让李治无法反驳,也无力反驳。

高宗李治只好沉默无语,无奈地将处置权交由武则天。最后他只能无奈地在武则天拟好的废太子李贤为庶人的诏书上盖上了印。

如果太子不倒下,那么倒下去的就将是几位宰相和武则天。

在裴炎坚持、薛元超附议、高智周弃权的情况下,太子李贤的谋逆罪名正式成立,皇后与太子之争,也就此分出胜负。

李贤被废后,查抄出的数百副铠甲被搬至天津桥南当众烧毁,他的住宅也被里里外外,掀了个底朝天。

案子审到这个地步,还不算完结。在抄检东宫的过程中,居然还抄出了太子洗马刘讷言为李贤编写的《俳谐集》,一本低级趣味的书,从各处收集而来的笑话段子。

这本书交到高宗的手里,他差点没气得当场昏厥。他将书狠狠地掷于地上,愤怒道:“刘讷言害了我儿,作为老师,就是一天到晚手捧着《六经》来教育学生,还担心教不好。他倒好,居然能够弄出这么一本低俗不堪的书,这哪里是教人学好,分明是要毁我大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