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先驱
7090600000003

第3章 《东方见闻录》的启示

工作之暇,哥伦布开始尽量抽出时间学习拉丁文。在罗马帝国时代被定为国语的拉丁文,无论是读或写都是相当困难的。

然而,如果不学会拉丁文就没有办法读书。据说,因为哥伦布的父亲和织布师傅们没有能力教他识字,而他又急于看航海术和地理、历史方面的书籍,哥伦布在14岁时就上了巴比亚的学校。

“哥伦布,顾客对你上次送来的上等布料反应非常好,很快就卖完了。下次再送十套来吧。你现在的拉丁文学得怎么样?”有一次巴罗尼愉快地向哥伦布问道。

“还好,考试成绩还说得过去。我今天想请求您答应我一件事情。”

“哦,我知道了,是这本书吧?你拿回去慢慢看好了。”

巴罗尼从书架上取下《东方见闻录》(又名《马可·波罗游记》)交给哥伦布。这本书的作者马可·波罗也是意大利人,但在哥伦布出生前大约一百三十年就已经去世了。

马可·波罗在世的时候,很多人讥笑他是“吹牛大王”,甚至连“马可·波罗”这个名字,也被人当做“吹牛皮”的代名词来使用。但是,他这本《东方见闻录》却不是在吹什么牛皮,这是欧洲人所写的第一本亚洲游记。然而,对亚洲懵然无知的欧洲人却不肯承认这本书的价值。哥伦布的父亲把它斥为“杜撰的故事”,也是基于同样的心理。

哥伦布一开始读这本书,就再也无法停下来了。他异常兴奋,完全沉醉于故事之中,觉得自己仿佛就是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威尼斯一个富商的儿子,在他17岁那年,跟随经营贸易的父亲和叔父从威尼斯出发,经过塞浦路斯、土耳其、小亚细亚等地到达了蒙古,途中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当时的蒙古皇帝忽必烈很器重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曾经在元朝当了17年的官,游历了中国的许多地方,庄严华丽的宫殿、辽阔无垠的国土、先进的租税和法律制度、被用来支付军饷和进行物品买卖的纸币、大元帝国的庞大财富以及首都燕京的盛况等等情形,在他所著的《东方见闻录》中都有生动的描述。其中,使哥伦布最感兴趣的是被马可·波罗称作“黄金之国”的中国的情形。书中写道: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这个国家,住着黄皮肤的人,他们很有礼貌,又有高度文化。物产也很丰富。

那里有取之不尽的黄金,但是国王却禁止输出,而且因为该地民风很保守,东西交通又极为不便,所以西方的商人也没办法和他们来往。

那里的黄金真是多得不可胜数。统治者所住的宫殿屋顶上都是用黄金修葺的,宫殿内的房间和道路铺着厚达4厘米的纯金板,窗户是黄金制成,玫瑰色的珍珠也出产得很多。人死了以后,要把珍珠含在嘴里埋葬。此外,那里宝石的产量也极其丰富。

读到这些,哥伦布心中有说不出的兴奋。

他想:既然如此,只要我能航行到中国,那里的黄金、珍珠和宝石岂不是唾手可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