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也是一种情感,而且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它的表现就是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而使自己处于一种激动或愤怒的状态。例如当某个孩子遇到一些挫折,或出现自己认为不合理的情况,或受人恶意中伤时就容易爆发,产生冲动,轻者大喊大叫、动手打人,重者可能对生活悲观失望,产生轻生的念头。
显而易见,冲动会给人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因为人处在这种状态下,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与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力都会大幅度降低,容易“意气用事”,缺乏“三思而后行”的理智,往往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
孩子情绪冲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有些孩子的情感兴奋性高、稳定性差,导致由于一些细微小事就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产生冲动。
二是小学生年龄小,知识贫乏且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低,容易造成感情用事。
三是个别儿童从小被娇生惯养,心理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任性暴躁、容易冲动的性格。
那么如何教育和纠正感情易冲动孩子的毛病呢?家长应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第一,如果是由于孩子年龄小致使感情带有冲动性、易变性的特点,家长不必担心,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辨别是非能力的发展,他们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会逐步改善。此时可帮助孩子提高认识,丰富知识,树立是非观念,使他们能够对事物的好坏、美丑、善恶进行鉴别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相应的爱憎、好恶的情感。还要教育孩子学会克制违反社会要求的个人愿望,使自己的情感服从于社会要求,并且能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集体利益。
第二,如果有些孩子是属于神经兴奋和控制不平衡,兴奋占优势而产生的冲动,家长可教给孩子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预防冲动的发生。如提醒自己“不要感情用事”,或强迫自己“考虑一下后果”,这样做可以使情感状态达不到爆发的程度。应该说,冲动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一个人的自我修养,因此家长可鼓励孩子陶冶情操,做一个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和文明习惯的人。
第三,如果孩子是因为被娇生惯养导致的任性暴躁、容易冲动,家长应进行反思,变无原则的溺爱为有理智的严爱,在生活中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对于一些无理的要求则要耐心说服,坚决制止,不要一味牵就。此外在家庭中要营造一种温暖、舒适、和谐、文明的环境,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有益处的。
应该说,孩子的可塑性很大,易于接受教育,只要家长认真对待,坚持不懈地做工作,就会有收获,就会使孩子控制住易冲动的情感。
消除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不仅可使人的心情变坏,严重的还可导致疾病,因此要想尽办法消除不良情绪,一般可采用如下方法:
自我控制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来消除不良情绪。
自我转化也可以采取迂回的方法,将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自我发泄消除不良情绪最简单的办法是“宣泄”,当孩子悲伤时,可以让他放声大哭一场,或者向他可以信赖的人倾诉。
自我安慰假如孩子遇到挫折和不幸,你应该让他想到:事情原本可能更糟也说不准。
别太在意自己孩子做错了事他自然是很伤心的,你可以在旁提个醒说:“要是我,也有可能做错的。”
开始行动吧若孩子把本来可以做好的事做砸了,你可以对他说:“开始行动吧,这次肯定能做好。”
暂时避开只要让孩子离开使他伤心的地方就可以了。
幽默疗法给孩子讲讲笑话,让他听听幽默故事,也可以排遣不良情绪。
广交朋友特别安排孩子和心胸开阔、性格开朗的人交朋友。
拥有宠物此法可以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宠物身上,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当然,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绝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种方法。总之,你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便可以帮助孩子消除不良情绪。纠正孩子的撒泼行为现代绝大多数小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孩子,他们享受着过去的孩子所享受不到的良好的生活条件。娇气任性,由于一些家长过分的溺爱和迁就,使这些“小皇帝”动不动就发脾气。对于这些不良行为,必须及时加以矫正,以确保孩子的顺利发展。
要想矫正孩子的这种行为得彻底改变家长过分溺爱和迁就孩子的态度,消除他自己是“小太阳”、“小皇帝”的优越感。假如孩子已经形成了撒泼习惯,并且通过一般的说服方法也不起作用时,不妨按下列方法去试试。
如果孩子撒泼时,父母暂且不要理睬他(她);也不要流露出迁就或怜悯之情,更不要站在旁边说赌气话:“让你哭,看你哭得了多久……”。此时的父母可以适当收掉一些孩子撒泼时可能碰坏的东西,然后关上门离开,让他独自表演。
要注意教育的一致性,此时切莫让爷爷、奶奶心肝宝贝地去护着孩子,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责备孩子的爷爷奶奶或拿出好东西给孩子。不然,就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使孩子觉得自己有后盾,以后还可以故伎重演,越来越糟。
下点“狠心”,不能半道易辙,成为孩子泪水的俘虏,向孩子检讨求和:“妈妈不好啊,宝贝不哭了,一切都怪妈妈……”细心的父母只要留意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此时的哭闹撒泼具有鲜明的表演性,如果家长不理他,让他去哭闹,过不了多久,当孩子透过泪水发现屋里没人时,他就会很快地停止哭泣。但是,如果家长马上出现在他面前,或听到附近有人活动、说话时,他往往又会很快地进入角色,大哭大闹起来。
在撒泼的气氛淡化后,孩子也不再打滚时,可以给孩子讲好孩子不应该这么做而应该怎样做之类的道理。使孩子感到父母并不是不喜欢自己,而是讨厌自己撒泼。这样,就可以防止孩子产生情感错觉,把父母看成凶狠的人。
对于爱撒泼的孩子,父母只要认真地、坚持不懈地按照上述方法去做,使孩子感到用那一套办法既费力又不管用时,就不愁他们不改这坏习惯了。注意问题正确对待宝宝的抗拒行为孩子1岁半以前一直都很乖,逗他说话,或给他玩具,他都能作出灵活的反应,给了我们很大的快慰。不知为什么最近他却很不“听话”了,好像故意跟我们对着干,你让他吃饭,他偏偏不吃,却要玩小车;你让这样,他偏那样,弄得我们很生气,有时着急了,恨不得揍他一顿。
出现这种抗拒行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时的宝宝已开始初步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有时候甚至不接受成人的劝阻,孩子明明知道是成人不同意的行为,这时候只要转移孩子注意力也许就能很有效地对付孩子的抗拒行为:孩子要玩一个脏东西,你可以给他一个新鲜的玩具取而代之,或开始一项有趣的活动,这样比简单地禁止玩脏东西的效果要好得多。
如何对待孩子的抗拒行为,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孩子任性的程度,孩子的主动表现和自我主张是培养独立性的起点。父母应该知道开放式的关怀可以长期影响孩子的自我形象和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甚至是他们的健康。这里给父母提以下几点建议:
适当地赞扬孩子的行为,如“你搭的塔真大”等。当然,这种赞扬应该准确、真诚,避免过分的言辞。
不要提问或发布命令。你的任务只是观察,说出你的所见,而不是去控制或指导孩子。
当孩子开始调皮时,应警告或提醒他们,这是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最佳办法。
用表扬或欣赏来肯定好的行为,以此塑造积极性的行为,对孩子故意吸引你注意的行为不要去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