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近代天津十二大名医
7192900000007

第7章 跨越两个世纪的百岁大夫一一孙璧儒(1)

王慰曾

历经 19、20、21世纪,跨越两个世纪的医学博士孙璧儒,诞生于19世纪的 1899年3月,走过了20世纪的百年风云。谢世时度过102岁高龄的寿辰,于2001年2月病故。孙璧儒老大夫一生从医。淡泊名利,医德高尚,直至逝后将遗体捐赠医科大学,作为 一生医学事业的最后归宿。

一、晚年的遗愿

请先看老人的遗嘱。

因念生和死是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生是起始,应多贡献少索取;死是归宿,应补生前贡献之不足,为此则死而无憾矣。故此我自愿在死后不举行任何仪式下,将全部遗体无条件地贡献给医学院备用,做教学标本和科研之用,以提高医学教育和防治工作水平。

这是1990年医学博士孙璧儒大夫91岁时所写的一份关于故后将捐赠遗体的遗嘱。此后,每年元旦,孙老大夫都要给原天津医学院一一现天津医科大学寄一张贺年卡式短信,并附笔 申此遗嘱,请校方等待他故后必当如约前往“报到”,做出自己一生对医学事业最后的一次奉献。

2001年2月25日(旧历二月初三),老人以102周岁又两天的高龄,跨越两个世纪,安详西逝。2月27日上。天津市卫生局、天津医科大学及长征医院联合举行仪式,将医学博士孙璧儒老人遗体转交给天津医科大学教学解剖室。对此,天津市有关媒体都进行了重点报道。故后哀荣,昭示着老人在自己一生从医的道路上又跨越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人景仰。

二、幼即有志于医

1899年3月12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二月初一),孙璧儒降生在天津县南乡灰堆村(现属河西区)一户经营米面铺的小康人家中。伯父孙平怡(原名平仪,1909年溥仪登基后为避圣讳,改仪为怡)当家,又是中医,故这个米面铺也是他为乡民义务看病的地方。他热心公益,口碑甚好,在当时南乡的二十五村中有一定的声望。1906年袁世凯在直隶天津推行地方自治的新政时,孙平怡被选为县参议员,后又在废庙兴学过程中将灰堆村内的小菩萨庙改为民立第二十四初级小学,被誉为当地的新派人士。孙璧儒的父亲孙平和一生都在自家经营的米面铺里照应门市,是自东自伙的小买卖人。

孙璧儒是孙平和的长子,成年后字璧儒,即以字行。他幼年曾读过几个月的私塾,继又在村内五年制初级小学毕业,1910年到海河东岸的问东大直沽民立第六小学读高级小学课程,住校,时年12岁。三年毕业后,经伯父支持,先后在外国人办的成美学校(即汇文中学前身)和新学书院读了初中和高中,以后又报考海军医学校(前身是李鸿章办的北洋医学堂)。毕业后被保送留学法国的波尔多大学(法国海军大学)医学系,开始走上终身从事医学事业的人生道路。

孙璧儒老人谈起他一生的以医为业,与他在小学读书时经历的三件事有关,有偶然也有必然。

一是他的伯父孙平怡早年为中医,悬壶济世,行善救人,受到当地乡民的崇敬,其榜样作用给幼年时代的孙璧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萌生了民大从医的志向。

二是他母亲早年患过一次病,经诊治见效慢,就让孙璧儒向附近村庄一个“跳大神”的巫医求治,这个巫医竟说是因孙家带头拆菩萨庙立学堂“遭祸”,是神灵怪罪而致浮肿、憋气、胸闷,必须把锁放泥菩萨的屋子打开门窗透气才行,实乃无稽之谈。于是孙璧儒回家后谎称已将门窗打开,以应付母亲。后来母亲吃了一位西医的药治愈了,这也是孙璧儒学习西医的一个缘由。他从医后知道母亲的病是因操劳过度、体弱心衰而致浮肿,也和缺少营养有关。

三是孙璧儒在一次小学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以天下何种事物最大设题问学生,他未写天地、宇宙和巨、大诸字,而写了一个事业的“事”字,受到老师的赞扬。在老师的肯定和教导下,他以后更进一步理解事业对人生的重要,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孙老晚年仍再三对人讲,说他把事业看成是一生的追求,并终身为之奋斗, 一往无前。

三、勤奋的中学生活

孙璧儒终身感念他的伯父孙平怡,说伯父是新派人物,辛亥革命后就让他的子、侄分别考入由外国人办的德华学校(现海河中学前身)和成美学校,学习西方文化,是够开放的。孙璧儒考入的成美学校是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所办,内有两种学制,一种是全科正班,四年毕业;一种是单科副班,也称选择班,即随意选学单科,及格就毕业,无时间限制。孙璧儒当时报考副班,选学英语、算术和汉语三门课程,主要是为学好英语,并为以后进一步深造打基础,做准备。

当时,成美学校的学生共有300人左右 学生的宿舍是在大屋子里打隔断墙,分成许多间小屋子,每间小屋四名学生,分住两个上下铺,晚间在屋内门口有一个尿桶,有堂役应差提倒。孙璧儒在校学习较好,每次考试均名列榜首,被选为学生会主席,经常在校长的指导下,做学生会工作。

一年后,孙璧儒选学的三门课程全部考试及格,于1914年插班到当时的法租界海大道上的新学书院继续读书。主要原因是新学书院由英国教师以英语授课,发音纯正,不是美国味的英语。

新学书院相当于高中程度,是英国伦敦会主办,创办人为哈特博士,共有8个班,另有两个预科班。在这里,物理、化学、数 学、历史、地理全部是英文课本,中文课每周讲一次《古文观止》, 是由中国老师主讲。在新学书院两年学习当中,孙璧儒也是学习优秀者。这时有一外籍教师担任班主任,每周三都让孙璧儒到他家中喝茶,其夫人也陪同,用以联络感情,其目的是劝他信基督教,但他始终未入教。

四、投考海军医学院

1917年至1922年,孙璧儒在天津海军医学校读书五年,大学毕业。

“海军医学校”的前身名“北洋医学堂”,是中国在华北建立的唯一培养西医的学府,为清朝光绪年间由李鸿章在天津创建。 民国以后更名为海军医学校,隶属于海军部,至1930年学校关闭,前后约30年,共有21届毕业生(孙璧儒是19届毕业生),毕业学生被称为中国医界的“北洋系”。该校校址在旧法租界海大道(现和平区大沽路),西邻新学书院,东邻医学堂的附属医院。 附属医院对外应诊,和对面的马大夫医院并立多年,到 1933年停办。

该校为官立五年制大学,免费,还供学生食宿、服装和课本,若中途自动退学,是要退赔学校许多大洋(银元)的。孙璧儒考取了这所大学后,走上了一生从医的道路。

报考海军医学校是孙璧儒自己的意愿,他的伯父和父母都不知道 在这以前,伯父己托人在英美烟草公司为他谋到一个做翻译的职务,月薪80元大洋,足可养家或贴补家用 伯父听说他考医学校后,一时不太满意,但因上学费用不用家里出钱,又是学医,也就同意了。

1917 年孙璧儒入学时,法籍教师有罗彬(ROBIN)、卢梭望(CLOUSSOUN兼管医院后院的巴斯德化验所)、杜瓦勒(DUVAL)、赖皮那斯(LESPINASS)四人。中国教师都是本校早年的毕业生,除校长经子清(不讲课)外,还有张子翔(广东人,教师兼学监)、罗汝藩(广东人)、张子修(天津人)、沈鸿翔(天津人、本校第一期官费留法学生)、唐佛春、梁承藻(均为广东人)等。以上 中外教师也都是附属医院的应诊大夫,兼职不兼薪。其中部分教师半日在家私人开业。此外,还有中文教师和体育教师各一人。校方的外籍教师之所以要由法国人担任,是因为建校时和法租界当局有过协定,法国租界工部局不收学校的房地产税,而交换条件是在校任教的外籍教师必须由法国人担任。

这所学校每两三年招生一次,每次录取30人,使五年制大学总保持有两个班级共60人上课 。在海军医学校的五年时间里,孙璧儒是班长,也担任学生会的工作。1919年五四运动时他也参加了,负责组织和带领同学们参加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中,孙璧儒牢记了两件事: 一是学生领袖马骏自己破头,以示决心; 二是他们学校的一位教师被刺杀,这件事是过去外界少知的。

一件事是在南开中学体育场开会时被军警围住,上下午都不让出来。到晚上官方人员让学生排成四路纵队,左右两边都有军警跟着,押送回学校。转天,学生联合会通知去商会请愿罢市,各校学生会的负责人都在东马路青年会等候消息。当时,孙璧儒亲眼看见学生会的领袖马骏(南开中学学生,后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用砖头打破自己的头表示决心,脸上留了许多鲜血,很受大家拥护。另一件事是:他们学校的外科教师梁承藻有一天乘自有的日制小汽车去东马路看望友人归来,在将要上车时被一青年误当作日本驻津领事刺杀身亡(梁老师身材矮小,留着连鬓胡 子)。事发后,那个行刺青年还在东门里的一小饭馆内喝酒,并说自己刺杀了日本领事。此案以后不了了之。

五、难忘的防疫实习

在海军医学校学习期间,孙璧儒曾两次参加了当时的防疫工作,算是他从医实习的开始。其所遇之事多奇特,鲜为人见,从中可见当时推行防疫工作的艰难,也反映当时的民智民情。

1920年夏,天津发生霍乱传染病。警察厅长杨以德和防疫处长刘国庆联名布告,开展防疫工作。措施之一,是抽调海军医学校10名优秀学生参加防疫,给一定报酬。这10名学生被分派到一些警察分所值班,每个分所有“医官”一人,消毒、担架人员等十多人,孙璧儒担任了河北大经路(现中山路)警察分所的“医官”,住进分所后日夜值班,须臾不离岗位。有一天夜间接到电话,说堤头有一孕妇得了霍乱症。得信后,防疫人员立即赶往现场,有人在院内撒白灰,有人宣传防疫知识。给病人打针后,按规定让护送队将病人送到传染病院隔离治疗。病人的婆婆听后,转身进屋拿了一把菜刀出来,先跪在地上给孙璧儒磕头,后躺在地上撒泼,要和防疫人员拼命。哭喊着说,儿媳有孕,连她三代人三条命,都死在家里也不去医院。无疑,当时人们是不信任医院。孙璧儒无法,推说自己只管着病,送不送医院是警察厅的事。他们一行人刚回到警察分所,就接到堤头打来的电话,说病人已经 到医院了。实际是病家给了警察“酒钱”了事了 。转天一早,防疫处长刘国庆电话中批评孙璧儒“死心眼”,给他招惹是非。孙璧儒听后很不服气,就将电话挂了。等防疫工作结束后,孙璧儒才听那些同学说,他们都是白天值班,晚上各自回家,从来没值过夜班。而一旦接到疫情报告,“医官”只负责写个转院单完事,很少像他那样认真,人们说他是个“大傻子”。

1921年夏,处在津浦路上的桑园和德州附近发生鼠疫传染病。北京内政部派特派员罗伯特 ?俞(华人)为总医官,聘海军医学校法籍教授罗彬为顾问,组织一部分医务人员到疫区防治,天津医务处的一位科长带着海军医学校的部分同学前往。罗伯特?俞总医官领导防疫工作,在桑园火车专列上办公。

孙璧儒和海军医学校的阎锡毓、魏毓麟三人被分派在德州车站。为上下车的旅客试表、检查,遇有发烧的进一步确诊,是鼠疫患者即打针防治,予以隔离,这属于“延缓治疗”,实际没有特效药,故死亡率较高。当时防治人员每人都发一身防疫服,从头到脚罩在外边,只露出鼻孔和眼睛,给人一种神秘与恐怖感。有一次吴桥某地发生疫情,防疫人员乘专列赶到桑园车站,又换乘轿车向吴桥县城出发,中途被一伙手持棍棒的乡民拦住,扒下防疫服就把防疫人员赶回来了。到桑园车站后,向俞总医官说明情况后,俞也没有办法。正议论间,有吴桥县县长在站外求见,由孙璧儒代表防疫人员出迎,相见之下,该县长跪地磕头不止,连说:“小民无知,多有冒犯,请医官赏饭吃,请医官赏饭吃。”

在这次防疫中,防疫队出现了两件意外事:一是总医官罗伯特 ?俞被染上鼠疫,不治身亡,葬在桑园火车站附近;另一是孙璧儒和阎锡毓、魏毓麟等三名防疫人员也被单独隔离7天,虽幸未被传染上,却都受了一场虚惊。特别是魏毓麟的突然“失踪”, 更为吓人。三个被隔离的人每人一室,不许出入,吃喝拉撒都在室内,由专人送饭和倒屎尿,但是不锁门。突然有一天,发现魏毓麟不见了,痰桶内还有血丝,使大家更为吃惊。因为鼠疫有两种, 一种叫淋巴鼠疫,一种叫肺鼠疫,后 一种是呼吸道传染,患者必吐血。经派人到天津送信,却发现魏毓麟已回到家里。原来他牙龈出血,又耐不住独居的寂寞,于夜间偷着跑回来了。

参加了两次防疫工作,按规定每个同学发给300元报酬,而后防疫处一再拖欠,那位处长一见学生去找就躲起来。有一次被同学们堵在厕所里,才答应由学校转发。一直拖到孙壁儒和阎锡毓赴法留学前,这笔钱才算领到,如果不是催问得紧,很可能就被防疫处的官员贪污了。

六、赴法留学深造

海军医学校规定:凡在校生四、五年都名列第一的,由我国海军部官费保送去法国波尔多大学(法国的海军大学)医学系进修;在校名列第二的,由直隶省政府官费保送波尔多大学医学系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