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CL帆布鞋的西班牙设计团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浮出水面的。这家名为Actionshoes的西班牙工作室,主要为ZARA、Pull&;Bear等品牌服务,被VANCL的一个供货商推荐而来。在打造出VANCL帆布鞋这一冠军级产品后,这一西班牙团队甚至把工作室搬到了北京。
在接下来的印花T恤产品线上,陈年开始复制这种设计众包理念,邀请数十位原创设计师为产品创作图案。
13.创新就是乱来。“乱来”是陈年在内部经常说的话,意思是你要多尝试,多犯错。但是,“乱来”的背后有一条红线,就是“结果导向”,只有达到良好结果的“乱来”才会被大力鼓励。
陈年说:“很多人问我怎么驱动应用创新的?我说你就乱来,你去拿一堆东西来,看结果。以至于最近各部门都在说,大家实在争论不休的时候,他们部门经理就会说:陈年说了,让我们乱来就行了。
VANCL有一款热卖产品帆船鞋就是“乱来”的产物。
就这样,一个服装业“微杀手”横空出世!
一条“围脖”引发的风暴
2009年9月1日,下午3点34分,明星姚晨说,“支持朋友的新店‘乐宠’,一起善待小动物”。
2009年11月3日,下午1点24分,明星赵薇说,“正在3.3五楼,乐福餐厅跟吴老师学习使用围脖。希望我的围脖热情可以保持长久”。
2009年8月27日,下午3点11分,明星经理人李开复说,“祝贺新浪微博客上线”。
这是三个人新浪微博的第一句话,他们分别是新浪微博人气关注榜的前三位,拥有百万级粉丝。很难想象,一种最多只能发送140字的微博客,竟然引发了一场博客风暴,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2009年8月底,新浪推出微博。而当时,美国的Twitter已经火得一塌糊涂,中国已经有几家微博网站,比如饭否、嘀咕、叽歪,甚至网站巨头腾讯早就推出了滔滔。但是,他们就像在海洋里投下了一个小石子,几乎没有闹出大的声响。
而新浪之所以引爆微博风暴,就在于它进行了一系列杀手级的“微小创新”。
其中一个重要的小创新是名人微博,吸引名人、明星开微博,甚至名人八卦一度成为关注焦点。比如,2009年9月,正值李开复离职谷歌一事成为关注焦点,李开复在微博里不时公布自己的最新状态,也给微博的成功造了第一轮势。
每个博主都有“关注者”,新浪微博则称之为“粉丝”,这种叫法带有一种调侃,也带有一点小花招,不管如何,“粉丝”也成为微博文化的一个热词。
对于一些已经经过新浪验证的名人博客,他们采取了一个策略,在博客名字后面加了一个“V”,不要小看这个“V”,它使得微博成为一个更具可信力的平台。过去,网上的交流方式都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人还是一条狗,原因之一是身份验证很难实现。新浪微博通过加“V”这种人工验证的笨办法,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个难题。
140字的发稿限制,使得微博客和博客的区分更加明确。
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最关键的是,新浪内部如何催生了这一系列微小创新。
从内部来看,名人效应也是新浪做博客项目的基因,早期,新浪推博客的时候,也采取的是名人博客模式。为了推名人微博,新浪几乎是全员上阵,每个人有20个名人微博的任务。这种强悍的执行力使得名人微博在短时间内就吸引了不少名人,更吸引了不少眼球。
这种强悍的执行力背后,是新浪的文化变革。这就是新浪于2009年下半年进行的MBO计划,管理层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员工也对新浪有了归宿表示欢迎,用曹国伟的原话说就是让他想象不到的“兴奋和积极的态度”。新浪执行副总裁、总编辑陈彤,为新浪微博的研发和推广忙得不亦乐乎,在微博上以“老沉”自称的他,短短几个月内发出了2500条留言,是微博人气王姚晨的4倍。
更为关键的是,对用户体验的深度观察也是新浪成功的一个原因。作为中国互联网门户的老大哥,新浪并不强在技术,而是强在用户体验创新上。
比如,新浪的用户体验部曾就一个微小细节进行过研究——网页上文字大小和行间距。他们发现:
网易:比较而言,网易全站的文字链间距相对比较规范,14号黑色文字链间距为 23px,12号蓝色(或黑色)文字链间距为20px,不设下划线。
和讯:和讯全站的文字链间距也比较规范,除了首页外,其他重要二级都采用14号黑色间距为24px、12号蓝色(或灰色)间距22 px的文字链规范,整体感觉比较清晰、整齐。
搜狐:搜狐各页面行距并不统一,在下划线的使用上没有统一化,除首页链接统一使用下划线外,其他有下划线的页面中通常采用大字、下划线,而小字并不采用的形式,这种方法的使用能比较好地体现重点突出的特征,值得借鉴。
淘宝:淘宝在文字行距的处理上相比各大门户网站并不考究,尤其一些细节的列表部分处理得不好,导致页面看起来并不规整。
统计来看,14号文字链的间距一般在23px~28px之间,12号文字链一般在19px~22px之间,呈现的效果有较大区别。哪种间距最利于阅读?是否受其他因素影响?
如果说新浪微博掀起了一场风暴,那么,这场风暴之源则是众多的“微小创新”,这些微小创新背后,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创新冰山”。
海平面以上的部分是人们看得到的微博创新;海平面以下所隐藏的巨大冰山底部则是名人微博、粉丝计划、执行力、用户体验……
事实上,新浪微博也引发了连锁反应,搜狐、网易等都推出了自己的微博系统,张朝阳甚至说微博已经成为门户网站的基本配置。
而这一切,都是源于新浪微博采取了“微杀手”模式。
个人“微杀手”李小龙
也许,1962年才是李小龙功夫生涯的转折点,这一年李小龙21岁,这一年并没有什么大事件发生,都是一些小事件。李小龙在西雅图唐人街开设“振藩国术馆”,刚开始问津者寥寥。据说,李小龙声名鹊起是源于一次比武,他在短短11秒内就击败一名出言相讥的日本空手道黑带三段武师;更大的知名度则来自于“英雄救美”,他在佛罗里达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了4个持刀歹徒,救下华人少女。新闻登上了报纸,慕名投到门下的学生越来越多,更关键的是,这些事件强化了李小龙的激情和方向感。
身为功夫之王,李小龙的主业是武术,独创了截拳道。他一生留下了七本学武笔记和数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记录》、《二节棍法》、《布鲁斯·李拳术图解》(英文版)和《布鲁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等。靠着强大的功夫实力,他在美国开设的截拳道班声名远扬,授课1小时收费275美元,仍然门庭若市,并在西雅图、奥克兰、洛杉矶等地连开了四家“振藩国术馆”。
李小龙以电影闻名于世,但电影只是他的副业。在早期,拥有真功夫的李小龙并不受好莱坞青睐,好莱坞拍《功夫》电视剧,李小龙竞选男主角失败,深受打击,后转到香港发展。当时,接受嘉禾邀请的李小龙把香港功夫电影贬得一无是处:“人人都是千篇一律地打来打去,一见面就打,无缘无故就打;为打而打,不打就不成戏。既不真实,又太过火!打法毫无新意,主角也好,配角也好;正角也好,反角也好;男角也好,女角也好;南派也好,北派也好……统统是一个打法!”
没错,李小龙正是凭着自己的“创新”开辟了一个新的功夫电影模式。如果你认为李小龙在电影上的成功完全基于“真功夫”的话,这并不恰当。打一个比方,武术算是李小龙的“技术创新”部分,电影则是李小龙的“应用创新”部分,事实上,李小龙电影的成功,离不开李小龙更加强悍的“微小创新”。不过,他的这种“微小创新”隐藏在“真功夫”背后:
李小龙独创的“啊咋”声。李小龙独特的“啊咋”怪叫声是从第二部电影《精武门》开始的,也成为李小龙的符号。据说,早期,李小龙创造的这种怪叫声并不被制作人员接受,但李小龙坚持己见。更鲜为人知的是,在电影中,李小龙的声音都是由配音演员完成的,但是只有这个怪异的“啊咋”声却是李小龙亲自配音,因为配音演员配不出他想要的那种凌厉和杀气,所以,这种“啊咋”声也是李小龙的杀手级应用。
奇门兵器双节棍。也是在《精武门》中,李小龙首次使用了双节棍这种原来一直不广为人知的武器,甚至让它成为等同于李小龙的存在。李小龙为何选择双节棍,除了携带方便,杀伤力惊人外,最大原因是表演漂亮、特色鲜明、无预兆、多变、刺激观众神经。在《猛龙过江》中,李小龙甚至把他的经典武器——二截棍上升到了双二截棍。这种左右开弓的双二截棍动作更加潇洒,视觉效果登峰造极。
“李三脚”的背后。“连环三脚”是李小龙的成名绝技,在《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中,李小龙是凌空飞跃踢出脚。事实上,李小龙跳不了那么高,但他在合作者嘉禾电影公司老板邹文怀的说服下借助了弹簧床才达到了那种不可思议的效果。李小龙的截拳道讲究“简单”、“直接”、“快速”,并不适合表演。后来,李小龙接受了邹文怀和导演罗维的建议,把原来快如闪电的截拳道招式作了一些表演上的技术改进,让动作变得更有观赏性。而李小龙在打斗中更加突出表情、声音、肢体语言等,就是为了弥补截拳道不适合表演的缺点。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更具杀伤力。再比如,李小龙也是用替身的,在《功夫》中扮演包租公的著名武星元华当年就是专门替李小龙翻跟头的替身,因为李小龙是学咏春拳出身,不会翻跟头。
对观众心理的深刻把握。李小龙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的拍摄地在泰国,主要对手是泰拳,为什么?这是因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香港曾掀起一个功夫擂台赛热,在当时,泰拳的硬朗打法把中国功夫打得稀里哗啦,泰拳一度被誉为是最厉害的功夫。李小龙刚从美国回到中国香港时正值泰拳热,他敏锐地把握了这一趋势,并通过电影传播自己的武学思想“最厉害的功夫是什么,我就用最好的功夫打你”。
在《精武门》中,李小龙的挑战对象选上了日本传统的功夫——柔道和空手道,以及日本剑道。在接下来的《猛龙过江》中,李小龙又把挑战目标转向西方最受推崇的西洋拳、跆拳道、空手道和踢拳道。而在《龙争虎斗》中,李小龙又对“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少林功夫进行了探究和挑战。对观众而言,李小龙这种挑战极限、与最厉害功夫PK的策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应用为王”哲学。2005年7月20日,英国第五频道电视台为纪念李小龙65岁冥寿,播放了李小龙的纪录片。在纪录片中,媒体采访了已步入老年的李小龙遗孀的莲达。这么多年以后,莲达回忆起李小龙说:在他喜欢讲的话中,有“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要加以应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不管是“啊咋”叫声,还是双节棍,或者是那种独特的黄色功夫服,都是李小龙“应用为王”哲学的体现。
“应用创新”高手李小龙,也开创了强大的票房业绩。1971年10月,《唐山大兄》上映后不到三周便打破了中国香港以往电影票房的纪录,总票房竟高达350万港币。1972年6月13日,《精武门》在中国香港首映。影片刚上映就刷新了《唐山大兄》的票房纪录,总票房高达443万港元。1973年,《猛龙过江》便创下了530万港元的票房纪录。第四部《龙争虎斗》也成为该年度的中国香港票房亚军。
只有区区4部半电影,却开启了一个时代和传奇,英国百货公司曾举办过一个投票活动,选出了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十大功夫电影,李小龙主演的《猛龙过江》、《精武门》和《龙争虎斗》全部入选。
而这一切,不仅因为李小龙是个“功夫高手”,更因为他是一个“微杀手”!
一家航空公司背后的5000万“微小”
乘坐飞机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不准时起飞!
20世纪80年代,一家名为北欧航空的公司,遇到了非常糟糕的情况,该公司已连续两年亏损,金额相当庞大,更糟糕的是,这是一个官僚作风严重的公司,创新乏力。
1981年,卡尔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上任北欧航空公司总裁的。卡尔森并没有采取什么革命性的大举动,而是采取了很多“微小”的动作。比如,让北欧航空的飞机准时起飞。
当时,北欧航空飞机误点的情况正在迅速恶化。在经过一些调查后,卡尔森发现,真正的问题在于没有人对按时起飞负全责。于是,他开始在公司里寻找适当的突破点,以确定相关责任。
卡尔森找到操作控制中心的经理约翰·西尔维斯特,问他是否有决心在6个月内,把北欧航空公司变成全欧洲最准时的航空公司,西尔维斯特愿意接受这一挑战。
西尔维斯特交出了自己的计划,“180万美元。只要给我这个数目,我保证在6个月内达成目标”。
可当时北欧航空正在承受巨额亏损,卡尔森说“如果花180万美元,就能使我们成为全欧洲最准时的航空公司,那么这笔开销实在微不足道”。卡尔森连详细报告都没看,就批准了他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