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规则
7209200000160

第160章 收起廉价的自尊(15)

然而在官场上学的优与否,是无关紧要的。学而优的人,有时不得不服从学而劣的;如果你不愿意接受这种现实,轻则让你走人,重则让你丢命。这些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在仕途上之所以历经坎坷,原因便在于此。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游说”的风气渐渐散去,出现了“上书”这种新的“跑官”形式,笔墨代替了口舌。所谓“上书”,顾名思义就是将自己对于政事的意见,以书面形式写下来,通过一定的途径,呈送给帝王。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最有名、也最见效的上书,是李斯的《谏逐客书》。

“上书“”这种形式一直到现在还存在,有很多上书,在历史上还很有名,如唐朝的魏征、陆贽,宋朝的王安石、苏轼、辛弃疾,直到清朝的康有为,他们的上书,已经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了。但,那是官员们的特权,一个来自民间的布衣文人,要想使自己的片纸只字,直接送达帝王面前,到后来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了。可是,那些通过正常途径依然不能进入仕途的文人怎么办呢?没有别的办法,依然是一个“跑”字。不过,与老前辈们的“跑”不同的是,他们跑的对象,不再是帝王了,而是公卿豪门;他们跑的本钱,也不再是有关国家大政的“治安策”、“平戎书”,而是显示自己文才的诗赋文章,整个一个等而下之。这种现象,在唐朝特别突出。白居易有一首诗《见尹公亮新诗偶赠》写的就是这种现象:

袖里新诗十余首,吟看句句是琼琚。

如何持此将干谒,不及公卿一纸书?

诗中所谓的“干谒”,就是以诗文求有权位者荐举。在唐朝,绝大部分的文人,包括像李白、杜甫、韩愈这样一些在文学史上地位显赫的大家,都有这种官场耻的干谒之作,白居易那首著名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是干谒之作。

“干谒”就相当于“跑”官,前面就已经说过。“跑”官是小人物最卑微,、最低下的一种进入官场的方式。在“干谒”这条路上即使最有才华的人都会斧正头来。因为在官场上没有清高的自尊,只有没要脸的底线只有不要脸的底线。

杜甫作为一个诗人,他是杰出的,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杜甫在一首干谒诗中的几句话。杜甫这个人,有着强烈的功名欲望,而且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有着出色的政治才干,应该一步登天,立致卿相立至卿相;他为自己制定的目标也非同一般他为自己制订的目标也非同一般,他要直接向皇帝出谋献策,他要使天下的风俗归于醇正。可是,现实一次次粉碎了他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