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规则
7209200000042

第42章 “得罪”潜规则(1)

小人物的官场政术之一就是:得罪草民,得罪朝廷都可,绝不能得罪上司。在封建官场的人看来,得罪小民,小民不敢问罪;得罪朝廷,山高皇帝远。况且,小人物是没有能力得罪朝廷的。但绝对不能得罪上司,“县官不如现管”是也。

官大一级压死人

有人早就说过,任何一个官场人物头上都压着五、六重监视他的上官,他的性格、语言、动作,都可能导致升官或罢官甚至杀头。古代文人最终也是唯一的路子就是学而优则仕,可是这些文人总是仗着自己优秀的才华不把自己上面的上司放在眼里。后果就是古时中国文人在官场弄得浑身是伤或是毫无建树甚至是被贬被杀害。

屈原可以说是贬官文化的鼻祖,他忠君爱国,眷恋故土,可是两代君主危难时便重用他,稍微安定之后在一些庸众的小人的密语下君主又将其放流。然而他有文人的特有的清高,拒绝同流合污,正因为他的抱负不凡,与现实的冲突将其折磨的颜色憔悴与现实的冲突将其折磨得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他选择了一种干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完结也奠定了中国文人的正直、忧国忧民的宿命。

诗仙李白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矛盾体,一方面他在文学领域可谓是到达了巅峰,另一方面在仕途领域渴望能够如其作品般有所建树。然而事实是他文学上是成功的,但是在仕途上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踏上远游的征途,希望广交朋友,谒见社会名流,一举登上高位、;二十七岁,与故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定居于安陆,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终是拒绝、;三十岁往长安,渴宰相荐,与其子结识。也谒见了其他的王公大臣,均无果、;三十四岁,游襄樊,希望荆州长史韩朝忠引荐,也无果;四十三岁,招入翰林院,唐玄宗的御用文人、;四十四岁,上书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

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个优秀的文人,却没怀上政治才能,在圆滑的官场当然是没有他的一席之地。李白性格、气质、见识,决定了他在仕途上的失败命运和悲剧角色。他具有典型的诗人气质,情绪冲动,耽于幻想,放纵不羁,凭借直觉的观察区把握客观世界,因而在分析形势、知人论事、运筹决策方面,常常流于一厢情愿,脱离实际。

苏轼被贬入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站在另一个文豪、优秀的政治家王安石所主持变法的对立面。王安石是一个磊落的人,当然没有陷害过苏轼,而是那些为了迎合他的人为他铲除了苏轼这个异己。苏轼是树大招风,也就成了庸众小人表现的炮灰。

作为一名官场小人物,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自比上司聪明,比上司能干,特别是不能做出比上司更好的成绩。一旦让上司觉得你聪明能干或是干出比上司还好的成绩,那就离危险不远了,尽管你很有才,上司也不会容忍你对他素质能力的否定,尤其是对他地位和权威的威胁。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汉朝开国后,张良被封为留侯后就辞了官职,“隐居”起来了。而韩信就不一样了,老想着自己是功臣,对刘邦和吕后始终抱着侥幸心理,还想继续在官场混一混,其结果众所周知;战国时期的文种,在和大臣范蠡共同辅佐越王勾践成功后,范蠡激流勇退,乘舟而去,并遗书文种,文种却没有引起重视,也抱着侥幸心理,到最后被越王赐死。“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是历代朝庭屡试不爽的。作为我们今天当下级的,也要从中吸取教训,那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维护上司的权威,绝不能比上司还聪明,尤其不能干得比上司好,;否则,趁早出局,不然虽杀不了头,其结果也相当的狼狈其结果也相当地狼狈。

这样不入上司放在眼里这样不把上司放在眼里,功高盖主惹火烧身的官场斗争,纵使一个高级官员也保不住自己的性命。魏延是跟随刘备多年,从一名普通的下级军官,一步步的晋升上来的一步步地晋升上来的。在蜀国的大将中,他能征善战,战功卓著。在为建立蜀国立下不朽功勋,对刘备忠心耿耿,并得到刘备的器重。刘备在用人方面也确有过人之处。

刘备在起事之初,魏延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刘备夺得汉中,蜀国初定。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的时候,魏延不过是个“牙门将军”;但追随刘备多年,在屡次的征战中,刘备慧眼识珠,认为魏延是可勘大任之人。在取得汉中后破格提拔魏延做“督汉中镇远将,领汉中太守”。汉中不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是蜀国的重地,包括张飞都认为非他莫属。军政一把抓,有勇无谋不行,有谋无勇同样不可担此重任。刘备力排重议,但是军中议论纷纷,都没有想到名不见经传的魏延,不服气者有之,说风凉话者有之。

刘备召开群臣大会,刘备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称善,魏延气吞山河的一席话,众将折服。在任内,在抗曹北伐的历次战斗中,魏延展现出大将的风范。魏延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先后有曹营大将张郃、郭淮、王双被魏延杀死。

刘备死后,诸葛亮调魏延去南方抵御孟获,魏延和赵云是这次南征大将,七擒孟获,如果没有能征善战的将领,是不可能实现得了的。也就是这个时期,魏延和诸葛亮接触多,魏延与孔明经常意见相左,不太听招呼。关羽、赵云前后死去,魏延成为蜀国首屈一指的大将,晋封南郑侯。到这个时候,诸葛亮感到越来越难驾驭魏延。魏延行事张扬,为人处事招人怀疑,诸葛亮对魏延到了极不信任的地步,认为“功高盖主”。日积月累,魏延正确的作战方案也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魏延在下面也就难免发些牢骚,像说诸葛亮胆小,不敢用奇兵等。这话传到诸葛亮耳朵里,再加上传话的人添醋。诸葛亮由不信任到怀疑他心怀不轨。、处处防着。

到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即公元234年,一病不起,自知来日无多,召见张仪等人召见杨仪等人,背着魏延作了私密的安排。这一次,诸葛亮作出了错误的断言,他认为自己死后,在蜀国没有人能指挥。、管束的了魏延,魏延甚自会犯上作乱。随令魏延断后,如果不从命,“军便自发”。长史杨仪平时和魏延的矛盾就很深,到了水火不相让的地步,魏延从末把杨仪放在眼里魏延从未把杨仪放在眼里。杨仪自认为能力,、威信都不如魏延高,诸葛亮死后,魏延是他向上爬的最大障碍,现天赐良机必会不解余力置魏延于死地现天赐良机必会不遗余力置魏延于死地。

果然在诸葛亮死后,杨仪按着诸葛亮的安排,密不发丧。杨仪假借诸葛亮之名,让魏延断后。魏延不明真像魏延不明真相,拒绝执行,与杨仪动了干戈。杨仪用诸葛亮所设之计,诱杀了魏延。就这样的一生戎马百战多就这样,一生戎马百战多,、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猛将,没有死在强敌剑下,却被本国的奸臣所害,并背着反叛的罪名。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但在处理魏延的问题上却被个人成见、偏见所蒙敝,自毁国家栋梁。诸葛亮的这个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是值得后世之人警醒的。

县官不如现管

古代皇帝身边的人常常自谓自己说:“伴君如伴虎”。皇帝是古代权力金子塔上最高的一位,伴在皇帝身边的官员如果稍有闪失,皇帝只消一句话就能让这些官员掉脑袋,这和随时被老虎吃掉没什么两样。古代官场上的小人物虽然也不能冒犯皇帝,但离皇帝比较远,也就没有朝中高级官员的那种极度的惶恐之心,但是官场小人物有自己的顶头上司,在这些顶头上司面前,小人物照样要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清人笔记《子不语》记载了一则“一咳万金”的典故。有一年,一个山东汶上县县令去拜见山东巡抚,那天县令得了风寒,谈话时忍耐不住,不禁失声大咳,巡抚马上板起脸退到后室去了。汶上县令立即明白自己这一声大咳冒犯了这个顶头上司,这可是得罪不起,连忙躬下身倒退着,叩头离开,并且赶紧托人去打听,果不其然,巡抚大人正在传令师爷起草弹劾自己的公文。这个小县令一下慌得六神无主,知道这公文一下,自己不是免官就是牢狱之灾,忙求教于周围朋友,有人提议送上万两银子上下打点,小县令立即照办,备了足足万两银子送入巡抚大院里,上下打通才算逃过这一劫难。由此官场上传出“一咳万金”。

这个故事中的小县令已经是很机巧圆滑了,看到顶头上司的脸色就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即使那本不是故意的冒犯即使那本不是故意地冒犯,也赶快承担下来,马上用钱打点,弥补自己这看似荒唐的过错。从这里,我们就看出,在官场上的小人物最怕的就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即使自己的上司的官职不大,也不会像皇帝那样让自己掉头,但这个直接管自己的上司会免掉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一官半职。这就叫作县官不如现官这就叫做“县官不如现管”。

有关县官不如现官还有一则故事有关县官不如现管,还有一则故事,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有一天,县衙门口帖出了告示县衙门口贴出了告示,说是三月进行乡试,金秋进行大考。消息一出,文人墨客个个磨拳擦掌,想试试自己的运气。

这时,县太爷恰病了,只好把这个美差委托给心腹主簿单淦。单淦得到这个发财的美差,乐得一夜笑醒三次,紧锣密鼓地准备了一下,第二天就开始招贤纳士了。

再说那些寒士,有的是初生牛犊,不知天高地厚,一心想凭自己的才学独占鳌头;有的破囊捐银,倾财加码,忙着给主簿送钱送礼,一时忙得不亦乐乎,、焦头烂额。

时光飞逝,不觉期限已到,单淦看着堆得小山似的财物礼品,喜在心头。正要关门时,一个衙役报告说来了一个后生,要来应试,单淦心想,老天有眼,又送来一个财神,赶忙命人请进来人。只见人身穿绸缎,挺胸凸肚,一看就是个富家子弟。单淦见状,喜笑颜开,不料,那人却是一磁公鸡,半天也未见献上半两银子,单淦不由脸色一沉,合上花名册,再也不答理那个人了再也不搭理那个人了。

那人也不示弱,问道:“老爷,今天为什么不报名了?”单淦冷笑一声,说:“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进庙不烧香!时限过了!“那人说:“我是--”……”单淦一下子火冒三丈,吼道:“滚!枉读诗书不知礼,哪配应试?”说罢,转身就走。

原来那个富家子弟是县太爷的小舅子,他冲到县太爷家,号啕大哭,县太爷感到愕然,问明情况后,唉声叹气说:“真是县官不如现管呀!”

一个还不到九品的主簿小官就能把县太爷的小舅子压制下去,只能说明这个县太爷的小舅子不识实务,只要有实权,那怕是芝麻大的官哪怕是芝麻大的官,又管着你要管着你,你就别想自己来头有多大,、背景有多深。如果心高气傲冒犯了这样有实权的小官,自己得不到官,还会丢掉小命。唐朝深受武皇喜欢的陈子昂就栽倒在一个上县官的手里唐朝深受武皇喜欢的陈子昂就栽倒在一个小县官的手里,死在了监狱。

唐高宗年间,21岁的陈子昂到东都洛阳参加赶考,但是初入京都的陈子昂不这人知但是初入京都的陈子昂不为人知,当时正好有人在东市卖胡琴,那人手捧胡琴,要价百万,观者中达官贵人不少,无人敢买。陈子昂灵机一动,二话没说,买下琴,众人大惊,问他为何肯出如此高价。他说:“我最擅弹此琴,请明天到我住处来,我将为大家演奏”。次日,陈子昂的住所围满了人,陈子昂手捧胡琴,忽地站起,激愤而言:“我虽无二谢之才,但也有屈原、贾谊之志,自蜀入京,携诗文百轴,四处求告,竟无人赏识,此种乐器本低贱乐工所用,吾辈岂能弹之!”说罢,用力一摔,千金之琴顿时粉碎。还未等众人回过神,他已拿出诗文,分赠众人。众人为其举动所惊,再见其诗作工巧,争相传看,一日之内,便名满京城。

不久,陈子昂就中了进士,官至从从九品的将仕郞。陈子昂当上官后,为了仕途顺畅,马上取悦武皇为武皇作《周受命颂》。受了武皇的很欣赏,把陈子昂提升到正九品的秘书省里的正字。但这是个没有实权的官职,陈子昂也知道,为了升迁获得实权,他主动投笔从戎,加入了武攸宜的幕府,随军前去镇压北方契丹叛军。然而在军事谋划上得罪了武攸宜,他把陈子昂从参谋贬为军曹,陈子昂终于辞官回家。

陈子昂离开朝廷后回到故乡射洪县不久就得罪了地方官,射洪的县令段简见陈子昂家富裕,想从其中谋得钱财,可是陈子昂不吃县令贪财的那一套,县令段简就借故把陈子昂抓起来关进县牢,还用各种苦刑折磨他。陈子昂最后在狱中被段简折磨死了。

想必回到家乡的陈子昂依旧没有明白官场上那些道儿,与自己顶头上司作对是为官的最下策,也是活命的最下策。但聪明的陈子昂却不懂,不仅丢掉了官职,也丢掉了性命。

古代官场上官名很多,特别是在互相牵制的同一官位上,到底谁官谁到底谁管谁,谁有实权,下面的小人物一定不要胡涂下面的小人物一定不要糊涂,分不清方向,握有实权的那一个上司也是万万得罪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