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教,孩子才会棒
72194600000004

第4章 教孩子听话的第一种方法:有错必惩

顺从父母并非孩子的天性,尽管通过后天的培养,可以使孩子将对父母的顺从变成一种习惯,并且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本能行为。这一点在我们观察动物时就能发现,母鸡发现食物以后,就会叫小鸡过来吃;当危险降临的时候,一群小鸡会主动跑到母鸡的身旁寻求庇护。但是,小鸡的这些行为是因为渴求食物和害怕危险才产生的,而不是由服从母亲意愿决定的。通过对许多动物的观察,我们都可以去验证这一点。例如,小马与小牛都时刻跟随着母亲,同样也不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顺从母亲意愿的本性,而只是由渴求食物、惧怕危险这一类自然本性所决定的。严格说来,动物这些行为都属于先天形成的,它们一出生便会自发地做出这样的举动,而不需要任何的训练来建立或是维持动物妈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动物与孩子的某些行为还是很相似的,当孩子感到饥饿和恐惧的时候,也会受到本能的驱使而跑到母亲身边。这些行为并不需要母亲的教育和培养便可以形成。不过有一点我们要清楚,孩子因为服从母亲的意愿而主动来到她的身旁并不是自身的本能反应,这与本能完全是两码事。孩子虽然没有主动服从母亲意愿的本能,但他们却具有养成这种习惯的潜力。

可能有人会这样认为,在本能与能力二者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差别,因为二者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而且界限十分模糊,简直到了难以辨别的地步。但是,在一些受人类影响较大的动物身上,二者之间的差异却十分明显。例如,狗就具备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使其能够用舌头舔自己并且紧跟它的主人。因为它并不需要接受任何后天的培训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完全是由它先天的本性所决定的。但是,它却不具备帮主人拉车子的本能,只有经过主人不断地对它进行耐心的技能培训后,它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如果一只狗只是在荒山野岭中出没,并且从来都不与人类打交道,那么对人而言,它的用处不大。当它被人驯服以后,还是不能携带任何东西或是用嘴巴把一个篮子从市场衔回家,人们就要把其中的过错归咎于它的主人了。人们会认为狗的主人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去训练它,而且认为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训练它。上面已经说过,狗天生就有跟着主人的本性,主人走到哪它就跟到哪,但它本身并没有帮主人搬东西或是拉车的天性。如果狗对人类本来就没有感情,那是它的问题——天性的错。但如果它不能帮主人搬东西,或是对主人的召唤不予理睬,又或是拉车的技术不够高,那么这些问题就只能归咎于它的主人,因为狗没有受到主人适当的培训。

◎谁该对孩子不听话负责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也是如此吗?如果某个孩子感到饥饿或是受到了伤害、惊吓,却没有跑到母亲的身边,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个孩子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至少在身体或是心理上应该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状况。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不顺从他的母亲,无论他表现得多么桀骜不驯,多么叛逆,人们也会理所当然地把过错推到孩子的母亲身上。因为人们认为是母亲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叛逆的孩子时,就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多么无能的一个母亲啊!”而不会有人说:“多么不乖的一个孩子啊!”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母亲直到现在仍然抱着这样一种观念:她们认为孩子听父母的话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夫妻双方都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培养自己的孩子——除非在此之前,他们已经用某些特殊的方法使孩子养成了顺从自己的习惯。如果父母们在一开始就意识到孩子不会自愿地顺从自己,那么他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孩子真实的天性

当孩子遇到棘手的事情或是对某事感到恐惧时,受天性的驱使,他们就会跑到母亲身边,以寻求保护与安慰。孩子的这种行为让很多母亲都有一种莫大的幸福感。而且,孩子的这些天性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我写这一章的时候,手头上的一张报纸上就有一篇文章——《一个母亲的早晨》。文章记载了一位母亲的经历:

母亲为了专心做家务,便给了两个孩子一些书和一些玩具,让他们自己玩。半个小时以后,从楼下传来一声轻缓的呼唤:

“妈妈,你在吗?”

“我在,亲爱的。”

“那没事了。”孩子继续投入到游戏之中。

没过多久,孩子又问道:“妈妈,你在吗?”

“在啊。”

“那没事了。”孩子又心满意足地开始玩耍了。

正在玩耍的孩子同样也需要一种安全感,所以他们会不时地去确认一下母亲是否在自己身边,或是看她是否在附近。这种感觉并不是他们从母亲那里学来的;母亲也从未告诉他们,无论何时都要待在母亲身边有多么重要;孩子也并没有通过平时的观察而产生这样一种认识:如果母亲不在自己身边,就有可能遇到危险或困难。孩子之所以会这么做,只是因为在他们身上具有一种天性。这种天性能够使小羊和小牛紧紧地跟在母亲身边,能够使嗷嗷待哺的婴儿靠近母亲的乳房。当婴儿独自一人被放在婴儿床或是摇篮里的时候,会用哭声表示自己的恐惧。

2)母亲的职责

作为母亲,首先应该明白一点,孩子对自己的顺从并非源于天性,必须经过教育才能使其形成这种习惯。同时,她也必须清楚,如果孩子不听话,自己无法让孩子放弃那些对他们极具诱惑力的东西,那就是她的错。确切地说,我们不能把责任全推在母亲头上,也许她已经尽力了,但不管怎样,从结果上说,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教育确实是失败了。所以,她不能对孩子发牢骚,更不能数落孩子为自己带来的麻烦与不便。正确的做法是,她应该先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然后以负责的态度去纠正自己的错误。总之,教育小孩顺从自己,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必须定期对自己的教育方法进行回顾和反思,并作出改进。

◎让孩子听话的三种方法

通过运用下面介绍的三种方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能够达到让孩子乖乖听话的目的。当然,如果要想获得最佳效果,就应该将这三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的运用需要父母具备不同级别的能力与技巧。第一种方法对他们的能力要求不高,只要父母能够做到坚定、沉稳与坚持就可以了;第二种方法需要父母下一番苦功才能做到;最后一种方法需要父母具备足够的技巧和创新能力,但并非只有天才才能够做到。第一种方法是最基本的,如果父母能够坚定认真地去执行这种方法,就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标。如果父母能够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能力,那么使用第二种方法可以更加顺利地实现这一目标。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掌握第三种方法,就能培养出一个顺从父母的乖孩子,同时也会使孩子养成乐意服从的习惯。这对双方都是一种最高级的乐趣。所有这些方法都需要父母在心里有充分而清醒的认识,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都不具备这种能力。

1.对孩子要有错必惩

母亲在教育孩子时采取的第一种方法是:不要让孩子通过叛逆的行为来获得好处,反之,当孩子对母亲的命令反抗或是不以为然时,母亲应让其感到麻烦、不便。使用这种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地执行下去,决不可有一丝动摇。母亲必须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种看法:孩子所有的叛逆行为最终只会导致他们受到伤害,这也是这个方法的核心所在。

孩子一旦犯了错,母亲都应该给他一些适当的惩罚,即便这种惩罚的力度很小,也能够取得巨大的成效,而且这种成效会让母亲感到大吃一惊。母亲可以把家里的某个地方当做“监狱”,这个“监狱”可以是客厅里沙发的一角、一张椅子、一个搁脚凳或是其他的什么地方。在处罚孩子的时候,尽量不要让气氛变得那么压抑,同时又要摆出时刻准备惩罚他的姿态,这样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果某位母亲还不知道自己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技巧或是方式来对孩子的心灵施加影响,那么她可以在第一次惩罚孩子的时候说:“孩子啊,你现在越来越不听话了。每次我都要叫上许多次,你才会动身去做。现在,把你放进‘监狱’——一个黑暗的衣柜里。从今以后,你每次再不听话的话,我就会把你关进‘监狱’半个小时。记住了!”

2.决不要出于爱心原谅孩子的错误

如果母亲只是在口头上对孩子进行吓唬,却不采取实际行动,这种教育方法很可能就会失去成效。如果母亲讲完与上面类似的话以后,孩子又犯了错——尤其是所犯的错误没有给母亲造成太大的麻烦,母亲出于爱心便原谅了孩子;那么,当孩子再一次犯下稍微严重的错误时,母亲可能就会想,如果我真的把孩子关在衣柜里,这样做是不是太严厉了?接着,当孩子所犯的错误变得更为严重,但此时母亲的心情不错,便会对孩子网开一面,不想把她的“可怜的小家伙”关进黑黑的衣柜里;也许当时周围有很多人,母亲想给孩子留点面子。但是所有这些最后只能导致一个结果——她一再强调的话变成了一纸空文!

3.让惩罚变得既柔和又具实效

不过,如果母亲能够掌握一定的技巧,运用灵活的手段来处理这种情况,就会得到与前面不同的结果。假设在某一天,母亲正在忙着做一些针线活儿或其他的家务活儿,孩子在一旁玩耍。母亲一边干活儿,一边告诉孩子:在一些欧洲学校,当孩子不服从教育或是违反纪律时,就会受到与被关进监狱类似的惩罚。同时,母亲还编造了一些善意的谎言,如那些不愿意接受惩罚的孩子会被强行关进去;如果有人顽固不化,拒不认错,那么就会被关得更久。而那些道德高尚的男孩,他们长得既高大又英俊,有的还是运动好手,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就会自愿接受处罚,像男子汉那样敢作敢当。即使他们受到惩罚,也会因为态度良好而提前获得自由。说完之后,母亲顺势提议在家里也采取这种惩罚方法,她会要求孩子自己找个适合的地方作为“监狱”——可以是沙发的一端、长椅的一角或是当做小猫咪房子的纸箱。曾经有人将楼梯的一个阶梯作为惩罚的“监狱”。即使在那里坐上一两分钟,这种惩罚也足以让孩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遵守纪律、服从父母的命令。可见,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父母要求孩子遵守某些规矩,或是对孩子做事的方法提出要求,而孩子对此却置若罔闻。例如,在寒冷的冬日,孩子从门口进出时,总是不习惯随手关门;在母亲专心致志地读书时,孩子会突然打断她,而不是在旁边静静地等着母亲的注意力从书本转移到他的身上;有的时候,孩子为了争夺某件玩具而相互推搡、拉扯,母亲发出命令以后,他们没有立即来到母亲身旁,或是没有立即执行母亲的命令……以上这些情况一旦出现,母亲应该简单地说上一句“玛丽(或詹姆斯),监狱”,而且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一定要柔和,不要带有一丝不悦,脸上要洋溢着微笑,就好像是在玩一种“监狱”的游戏。孩子受罚几分钟以后,母亲再说:“你自由了。”这样,他们又重获“自由”了。

◎一旦开始就要执行

很多母亲看到此处,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这种教育方法不过是小打小闹而已,孩子身上存在着叛逆的因子,而且他们具有好动的天性,用这些小把戏很难有效地驯服他们。”事实上,这种方法是否会沦落成为一种小打小闹的把戏,完全取决于母亲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否具有坚定、沉稳与坚毅的品质。其实,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方法,都需要母亲具有坚定、沉稳与坚毅的品质才能取得成功。如果这些所谓的“小打小闹”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母亲就会惊讶地发现,其实只要对孩子施以很轻微的惩罚,就足够建立起自己对孩子的绝对权威了。我认识这样一位母亲,她为了培养孩子对自己绝对服从的习惯,把单脚站立作为一种惩罚方法,根据孩子犯错程度的不同,时间分别是五秒、十秒或二十秒。当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这位母亲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方法了,其目的就是树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绝对权威。

采取惩罚措施的目的,原本就不是给孩子造成身体上的疼痛或是使其感到不舒服,而是引起孩子的注意,使他们每次犯错以后,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确做错了。尽管这些惩罚并不严厉,但只要当孩子每次犯错以后母亲都能坚持对其进行惩罚,并且不让任何一次惩罚发生例外,那么它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产生这样一种认识:尽管自己每次受到的惩罚不见得很严厉,但母亲却能坚持做到有错必惩。

上面所谈到的,都是母亲在教育孩子之初时应该做的,但那仅仅是一个开始。作为母亲,如果一开始就不能坚定持久地执行,那么她就永远无法开始教育孩子的工作。一旦孩子进入青春期,母亲就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对他进行教育的难度也会骤然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方法虽然一样,但与之前不同的是,母亲们再也不能采用那些过于柔和的手段了。这时,就可能需要更加真实的“监狱”,并且延长惩罚他的时间,有的孩子甚至还需要父母采取强制性措施进行惩罚。

有的时候,由于孩子教育者的改变,孩子会从一种教育模式进入另外一种模式。过不了多久,新的教育者也许会发现,由于之前所受到的错误教育,孩子现在已经变得难以驯服。因为孩子所受到的错误教育使他们习惯于通过某些特殊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相当于之前的教育者鼓励他们使用这些手段。这种纵容只会使孩子变得更加叛逆与反抗。尤其是面对父母时,他们总会运用一些自以为最有效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孩子身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时,不管这种教育模式是长期性的还是暂时性的,教育者要想改变孩子的性格,比起刚开始的时候,难度要大得多,所以必须小心谨慎。对孩子而言,新的教育者并没有那种从小就已经形成的权威,再加上很多实际存在的问题,就会使新的教育者认为,自己有必要放弃一些做法,从而避免与孩子发生矛盾冲突或是引起孩子的抱怨。这几种情况,无疑都为教育孩子增加了难度。其实,对那些不服从教育的孩子而言,他们也习惯于用这种把戏来达到他们的目的。也许,因为母亲的心肠太软,不忍看到孩子因为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大哭大闹;又或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太过虚弱,对她来说,这些琐事会让她劳神费力,太不值得。

【家教实例】——乔治与埃格伯特

下面举一个乔治如何教育弟弟的例子。乔治是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外出两年后,他回家里居住了一段时间。这期间,他发现自己的母亲身体虚弱,而弟弟埃格伯特却是一个叛逆的小家伙。

认清了这一现状,乔治自言自语地说:“我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好好教育一下埃格伯特。”因此他给弟弟上了一堂效果很好的教育课。这个例子可以清楚地表明,采取柔和的教育方法多么有效。现在,大家就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埃格伯特今年十岁,他很喜欢钓鱼。但是母亲从不让他独自一人去。虽然母亲身体羸弱,性格优柔寡断,但在这一点上却无比坚定,所以埃格伯特只能乖乖听从母亲的要求。试想,如果母亲能够在其他方面也这样坚决的话,埃格伯特就会是个很乖的孩子了。

乔治回来的第二天早上,埃格伯特醒来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哥哥带自己去钓鱼。

“我不知道啊,”乔治用有点犹豫和疑惑的语气回答道,“我不知道要不要跟你一起去钓鱼,因为我不知道你在路上是否肯听我的话。”

埃格伯特马上给了哥哥一个肯定的答复。于是,他俩出发了,一路上,乔治跟埃格伯特兴致勃勃地谈了一些关于钓鱼的技巧,在其他方面,他也尽量和弟弟建立一种友好的关系。他们穿过林间的一条道路,又走了不远,便来到了两条分岔路。这两条路中的一条要穿过小河,而另一条则有一座小桥可以通过。乔治说,他们要走第一条路。但埃格伯特却并不理睬乔治,冷冷地说:“不,我要走另外一条路。”说完,他就朝着第二条路前进了。

“我想你开始不听话了。”乔治说完以后,便转过身跟随弟弟。但是,他并没有更多的抱怨。于是埃格伯特认为,乔治像其他人一样,很容易对付。

当他们来到小河边时,乔治看到一根体积很小的木头横在河面上,这块木头就是所谓的“小桥”。他告诉走在前面的埃格伯特,在他赶来之前,不要从那根木头上通过。但埃格伯特却说,前面并没有什么危险,自己一个人就可以过去。就这样,他继续大胆前行。当乔治到达这块木头的时候,发现这块木头确实既坚固又结实。于是,他就跟随着埃格伯特走了过去。“我不是跟你说了吗,这木头是可以过的。”埃格伯特得意地说。“是的,你说得对,木头很坚固,我想这也算是一座很好的桥。”乔治回答说。

埃格伯特说他一步便可以跳过去,乔治说他可以试一下,他为弟弟拿着钓鱼竿,然后,乔治也跟着跳了过去。过河以后,乔治突然跟弟弟说自己感到很抱歉,因为他不能和弟弟一起去钓鱼了。埃格伯特十分惊讶,急忙向哥哥询问原因。乔治说这只是自己一个人的原因,现在不能告诉他,等到晚上睡觉时,才可以告诉他,乔治说自己还有一个故事要给他讲。埃格伯特急于知道哥哥突然改变计划的理由,而且也想听故事。但此时此刻,他对哥哥的决定感到无比失望,并对哥哥大发牢骚。尽管乔治对弟弟说自己今天不去钓鱼有一个很充分的理由,但埃格伯特对哥哥不加解释的做法还是十分愤慨。乔治却坚持说只能晚上睡觉的时候把原因告诉他。然后,乔治转过身,慢慢地朝家的方向往回走。

埃格伯特表示,即使不能去钓鱼,自己也不会回家,他宁愿在树林里一直待着。乔治马上接着说:“这里环境不错啊,我的口袋里装着一本书,正好可以坐在树下那块平滑的石头上看书。你可以在树林里尽情地玩耍,而且你可能会看到可爱的松鼠,如果你真的看到,记得叫我,我会帮你捉。”说完之后,他就掏出一本书,坐在树下的石头上看书。埃格伯特在树林里闲逛了几分钟,闷闷不乐地说自己要回家,然后便开始往回走。

回家的路上,乔治与弟弟进行了友好的交谈,而且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悦,并与弟弟尽情地玩耍。整个下午,他刻意地与埃格伯特建立起一种友好的关系,尽量在其他方面上多给他一些帮助,逗他开心。而且,乔治没有对弟弟发任何的牢骚,脸上也没有任何不满的神色。

到了晚上,埃格伯特要睡觉了,乔治来到他的床边。与弟弟玩耍了一会儿之后,弟弟的心情处于一种舒畅的状态,然后他开始向弟弟解释今天所发生的事。

“我今天之所以不跟你一起去钓鱼,是因为我发现你并没有听话。”埃格伯特沉默了一下,说自己没有不听话啊。当乔治提到自己叫他不要走那条路、不要擅自跨越木桥而他却不予理睬这两件事情时,埃格伯特辩解说要想过河,那条路才是最短的,而且他知道河上的木桥很坚固、很结实,根本不会掉下去。“这么说,你认为自己的理由很充分了?”乔治问道。“是的。”埃格伯特神气地说。“这就是我不去钓鱼的原因。自以为有了可以不听话的理由,然后就可以随心所欲,这是很多男孩都曾经犯过的错误。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士兵的故事。”

然后,乔治就给弟弟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故事的大概内容是,一位上校派一位上尉带着一队人马,去完成一项特别的秘密任务。临行前,上校指示上尉不要跨过河流,但是当他们走到河岸的时候,上尉认为必须要跨越这条河流,当部下劝他留在河边时,他还是一意孤行。结果,上尉与他的部下成了敌人的俘虏,因为敌人早就埋伏在附近。这些情况上校已经知道了,可是上尉却并不知道。乔治在讲故事的时候,语气铿锵有力,不过整个故事的逻辑却始终与弟弟心理的发展程度相适应,使他能够很清楚地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个故事表明,无论多么优秀的士兵都要无条件地遵守上级的命令,这一点很重要,而且千万不能因为有一些好的理由就违背上级的命令。接着,乔治又讲了另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说,一位军官受将军的派遣去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将军的命令,军官虽然并不清楚这么做有什么目的,但他却无条件地立即执行,最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乔治把这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埃格伯特听得也津津有味。最后,乔治向弟弟阐述了这两个故事所蕴涵的教育意义。

读到这里,一些缺乏教育孩子的技巧的人就会想,乔治一定会告诉弟弟:作为一个孩子,应该听从长辈的话。但乔治所要说的寓意,与这些读者的猜想有很大的不同。在结束的时候,乔治对弟弟说:“我想给你一个建议,如果你长大以后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或是一名将军,如果下属对你不够忠心,就绝对不要把重任交给他们。”埃格伯特使劲地点点头,并说自己绝对不会那样做。

过了一会儿,乔治就跟埃格伯特道晚安,回屋睡觉去了。第二天,乔治又跟埃格伯特说:“虽然你还没有养成听话的习惯,但不要因此感到气馁。很多年龄比你大的孩子都不知道这个道理。现在,你已经及时地知道了这个道理,等到有一天,我发现你已经变得完全听话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去钓鱼,或者一起做其他的事情。我觉得过不了多久,你就能够养成听话的习惯,到那时,我们可以做许多现在还不能做的事情。”乔治说。

读者可以看到,乔治在了解孩子心理运行轨迹的基础上,使用了一些柔和的手段,便在短时间内树立起了对埃格伯特的绝对权威。在与母亲打交道的时候,埃格伯特可能仍会像往常一样叛逆和不听话,但是犯错之后就必然会受罚,这种观念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孩子的脑海中。只要教育者用冷静、耐心且不可动摇的态度不断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使孩子养成服从命令的习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切忌表现出恼怒、指责或是不悦的脸色。同时,对孩子的一些无心之失要以一颗宽大的心去理解。这样一来,必然能够使父母或是其他监护人在一个牢固、稳定的基础上,树立起对孩子的绝对权威。

很多已经习惯了不听话的孩子,一旦受到新的教育,就会逐渐变得顺从。这样的例子很多,有时,甚至在父母与孩子之间,都能出现这样的情形。如果经过几年松散而低效的教育后,母亲开始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产生怀疑,并且确信如不马上改弦易辙的话,很可能就会在日后让自己尝到苦涩的果子。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父母的工作已变得十分艰难,但是,通过改变教育模式,还是能够成功地使孩子服从自己。改变的方法大致也是相同的——母亲从始至终都要坚持冷静、耐心且不可动摇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一些极端的情况之外,要切忌恼怒、责备、指责或是不悦的脸色。以上的做法构成了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如果能够按照上面所说的要求去实施的话,成功离每位父母都不是很遥远。

看过这个例子之后,父母们可能会觉得太简单了,成功对他们而言,似乎是唾手可得。事实上,事情远非父母们所想的那样简单。表面看来,我们只需要父母的坚定、沉静与坚毅的品质就足够了。但遗憾的是,对父母而言,即使具备了这些最基本的态度,他们在执行的过程中仍会感到困难重重。如果他们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又如何来教育孩子呢?

如果母亲能够多少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坚定的、从容淡定的方式,使孩子养成一种绝对服从权威的习惯。当孩子违背自己时,适当地给他一些小小的惩罚,那么是很容易取得成功的。

而且,这并不需要母亲有多高的天赋、多聪明的手段和多深沉的心思——只要把这种简单方法长期坚持下去即可。

对于惩罚的性质及其实行的有效模式等内容,我们将在下一章进行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