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理健康自护手册
7220400000001

第1章 走进心理健康(1)

“健康”一词,我们每天都挂在嘴边,但是,其真正内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近几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不仅更关心身体健康,注重营养和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在不断提升。对于学生而言,正处于成长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之下,更容易产生和“遭遇”心理问题。了解自己,让自己的心灵健康而充满阳光,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大重任。

一、“健康”的含义

在各种节日里,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祝福的话就是“祝你身体健康”,同学们在写给老师和好朋友的短信、贺词里也少不了“祝你健康、快乐”的字样,可见“健康地生存是人生的第一需要”。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那么,你知道怎样算健康吗?你对健康的知识了解多少呢?

对于健康,人们有不同的说法和理解。有人说又白又胖是健康;还有人说瘦就是健康;有人说能吃能睡能喝是健康;有人说身体好没有病就是健康,这些说法好像有道理,实际都不科学。没病就等于健康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的观念在深入和发展,认为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的观念已过时了。在现代社会里,健康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健康,不仅仅是不得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即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过去,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主要限于生理方面,只要没有生病就算是健康了。如今关于健康的概念是:健康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不单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躯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没有躯体和心理疾患,对社会适应良好。这个新的健康概念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身体健康: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体魄健壮,功能正常,精力充沛,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并通常能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生化指标来加以衡量。属于人们躯体的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完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完好”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这里合在一起介绍一下。中外学者、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有不完全相同的表述。例如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的4个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等等。

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对健康的定义提出全面的10条标准:

1.精力充沛;

2.处事乐观;

3.睡眠良好;

4.保持标准体重;

5.适应能力强;

6.能抵抗一般性疾病;

7.眼睛明亮;

8.牙齿完坚;

9.头发有光泽;

10.肌肉皮肤弹性好。

该组织又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性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除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以外,还有一条道德健康,这才是全面的健康,概括地讲就是: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有具体的标准,但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标准,总的来说,身体健康是指各个器官的功能,各项生活活动指标正常,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能有效地抵制各种疾病的侵袭。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和人群以及生活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协调和均衡,能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社会。

所以,不仅要重视身体健康,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才是真正健康的人。

知道了这些有关健康的知识,同学们对健康就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了。有的同学总结的身体健康就是“五快”,即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心理健康就是“五有”,即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健全稳定的个性,有自知之明。别看这5条简单,真正做到很不容易。相比之下,想要心理健康更重要,要求就更高。

根据以上总结,得出了一些结论。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下“健康十大准则”,对照一下自己是不是一个健康的人: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前面提到: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健康心理的标准,应该说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标准都有了新的定义,以前是躯体健康,现在要求既要躯体健康,又要心理健康,还要社会适应良好,还有道德健康,这四个方面都健全,才能叫一个健康的人。对于中学生来讲,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但是有一些特征,比如说整个学生时代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应该是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的,而且应该是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要看他与大多数人,特别是与同龄人、同性别的人是否一致。综合各家之言,一个有健康心理的人,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智力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注意力、记忆力等五种因素。智力发育正常的人,思维敏捷,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能够保持较高的工作、学习效率。

2.情绪稳定,有安全感。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与这一条相对立的是喜怒无常。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是说他们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而且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可以自觉地加以控制和调节,可以接纳自己的一切方面,可以承受挫折、恐惧和不幸,努力适应环境。

3.意志健全。有决心、信心、恒心,意志坚强,有一定耐受力,对生活中出现的刺激和打击,能够正确对待,能把困难变成奋斗的动力,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取得优异成绩。

4.自我意识强,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作出恰当评价。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自傲,不自卑。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有正确的自我观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去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不因为有优点而骄傲自大,也不因为有不足而自卑,总是知不足而进取不懈、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愉快乐观。

5.适应能力强,能够面对现实,正视现实,不怕到新环境去学习、工作、生活,能主动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6.人际关系和谐。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人生活在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离开他人的帮助,人将无法生存。有心理学家统计,人生80%左右的烦恼都与自己的人际环境有关。对别人吹毛求疵,动辄向他人发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际交往的分寸,都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心理健康的人,善于与人相处,乐于助人,关心人,也得到别人的帮助、关心。能信任和尊重别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别人理解自己。因而无论他或她在哪个学校,和本校、本班的同学、老师关系都很融洽;对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很亲近;其自身心胸开阔,尊重别人,能与别人和睦相处。

7.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与别人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发生矛盾时能积极地、有效地去解决矛盾,重新让别人理解自己。

8.人格完整和谐,心情愉快,有幸福感。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符合社会进步潮流。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的行为。

9.睡眠正常,生活习惯好。

10.行动自觉果断。这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便果断地作出决定,不盲目、不犹豫、把自己的决定贯彻如一,绝不是说一样而做又是一样。这并不是说不能改变决定,而是说不能轻易地改变决定。

11.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热爱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爱学习,如爱学外语、计算机、其他相关知识,把学习看做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事。

上述标准是互相联系的。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现在所有方面,而往往表现在几个方面。对照上面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你觉得你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专家分析,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心理学界认为,完全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人是不存在的,但心理健康却永远是人们努力的方向。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通过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言行,那你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三、正确认识自我

有一个人永远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自我。孔老夫子说过:“知己者明,知人者智。”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你了解你自己吗?很多同学可能认为,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了,事实上并非如此。俗语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世界上最难的就是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中学生正处于由青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时期,存在着青春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遇到的心理冲突和矛盾,要保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就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我,树立自尊、自信心理,克服自卑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古希腊人曾把“能认识自己”看做是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罗神殿大门上写着这样一句箴言:“要认识你自己。”我们也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然而,生活中却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却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有些人看到自己的很多问题,但却看不到自己的主要的问题,等等。事实上,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正常的。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和人对客体世界的认识一样,需要有一个了解和学习的过程,并不像照镜子那样简单。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处于各种不同的评判和议论之中,有人赞许、称颂你,有人批评、责怪你,甚至歧视你。在这各种各样的议论中,你能正确地分清哪个是真正的“你”吗?你是从这些评价和议论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丰富自己、改造自己呢,还是丧失了自主精神与独立人格而淹没在他人的评议中呢?可见,客观地、透彻地、准确地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呢?

首先,要愉快地接纳自己。

你要比别人更爱你自己,应当了解没有你的允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使你觉得你低下。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常有情感态度,伴有自我评价的感情,即对自己是好感还是恶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这取决于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是排斥还是接纳。要正确认识自己必须对自己采取接纳的态度。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确地认识,而且还要坦然地承认、欣然地接受,不能欺骗自己、排斥自己、拒绝自己,更不能愤恨自己。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君子能自我悦纳,心情开朗,而小人则不能接纳自己,故常自苦、自危、自惭、自卑、自惑乃至自毁。悦纳自己是一种心理状态,与客观环境并不完全相关。有些人虽有生理缺陷,但很乐观;有些人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但却不喜欢自己;有些人并不富裕,却知足常乐;有些人有钱有势,却并不深感快意。

据说,古代有位皇帝,他有无数的美女和珍宝,无穷的权力与财富,但却自觉不快乐,不幸福。一次,他问一位哲学家,究竟谁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哲学家回答说:“只要自己认为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他就是一个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弱点。但有的人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后,就当作包袱背起来,老是挂在心头上,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看不到了。于是,自己的精神优势被自身的弱点与缺陷所压垮;自身的潜在能力与智慧被自身的虚张与拒绝所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