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上网任务明确,控制在网时间
很多时候,青少年确实只是想到网上查找有用的资料,但是,一到网上,马上就被五花八门的信息、网友的留言、问候吸引了注意力,“先玩一会,再找资料也不迟”,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游戏和聊天上,真正做“正事儿”的时间就少之又少,甚至根本无法完成原本要做的那件事。可以先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列在纸上,尽量避免上网后不听使唤地沉迷其中。而且上网前给自己限定时间也是必要的,在既定时间内,有效率地完成计划,不给自己留下过久富余的时间,避免了在网上的过久逗留。养成这样良好的上网习惯,就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战胜网络的各种诱惑,避免形成网瘾。
尤其是青少年,业余的时间并不多,合理安排自己的可掌控时间,不仅是一种能力,同时更是意志力的体现,能够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愉快、丰富多彩,自然也就不会总想着到网上去寻找快乐了。
④慎重交友
很多时候,自己本来不想去上网,可同学约好了,自己不去,就耽误了大家的网络协作游戏,又不好意思拒绝,一次又一次,逐渐难以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依恋了。这也是很大一部分网瘾少年最初走进网络的原因之一。
所以,尽量不要和经常上网、迷恋网络,甚至有网瘾的人过多交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和积极上进、乐观向上、善良宽厚的人交朋友,对自己的身心成长是有利的。
⑤尽量在家中上网
如果家里有电脑,查找资料、玩游戏等,尽量在家中进行,父母的约束是有效帮助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减少对网络的依恋的外在力量。因为青少年自控力不强,需要外力的约束,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使用网络的观念。
(3)寻求专业机构和人员的帮助
对于难以通过家庭、学校、自身力量戒除网瘾的青少年,要及时寻求专业机构和人员的帮助,避免方法不当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五、消除恐惧
恐惧症是患者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特殊情境产生的十分强烈的恐怖感受,而实际上这些事物对患者并无伤害或威胁,完全是患者心理上的一种荒唐、不合理的恐怖理解,使其深受恐吓而不能摆脱。恐惧症多发生在青少年或成年初期,一般女生多于男生。其一般症状是患者遇到或想到自己所恐惧的事物,就会产生焦虑紧张、害怕恐惧、躲避逃跑等令人不可思议的行为,严重的甚至长期闭门不出。而恐惧性情绪反应是一种自我防护、躲避外界危害、保证生命安全的心理防卫功能,人皆有之。因此,日常生活中出现恐惧心理是正常现象。例如对黑暗、僻静处、高空环境、蛇虫毒兽等的恐惧。
恐惧症的主要特点是对某一特定事物、活动或场景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恐惧,并不得不采取回避的态度。患者虽然认识到这种恐惧是过分的和不必要的,但却不能控制。
这样的症状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较多,中学生中比较常见的是社交恐惧症,女生发生的较男生多一些。有该症状的学生,其人格特征一般表现为胆小、害羞、依赖、内向、不合群。恐惧时,还可能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症状,如心悸、脸色苍白、出汗、瞳孔扩大、毛发竖立等。多数人在之前有一定的精神刺激因素。首次受惊吓造成心理应激反应具有致病意义,即俗语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下面是青少年中几种常见的恐惧症:
1.聚会恐惧症。有这样症状的人害怕到各种公共场所去。
2.赤面恐惧症。这种恐惧症病人在别人面前自感羞愧、愚蠢或笨拙,尤其当众讲话、写字、饮食时,表现更严重。
3.动物恐惧症。许多人惧怕猫、狗、鼠、昆虫等动物,并往往只害怕一种动物。
4.境遇恐惧症。害怕登高、临渊、黑暗、暴风、雷电等,而且对所害怕的对象目标恒定,从不改变。
5.异性恐惧症。这种病多发生在青春期,其表现是对异性感到惧怕,不敢与异性交往,常采取竭力回避的态度。
6.对人恐惧症。这种恐惧症通常起病于青春期,起初与某些人在一对一的社交处境下产生强烈的恐惧,恐惧发作时可伴有头晕、恶心等,慢慢地这种恐惧泛化到所有的陌生人,甚至熟人身上。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与世隔绝开来。
7.学校恐惧症。学校恐惧症的主要表现,一是害怕去学校,害怕参加考试,害怕当众出丑;二是如果强迫患者去学校,他们会产生焦虑情绪和焦虑性躯体不适。三是倘若同意患者暂时休息不去学校,焦虑情绪和躯体症状很快得到缓解;四是患者多数是好学生、优秀学生,甚至是三好学生。
在病因中,精神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往往成为发病的诱因。很多人在以往的经历中,尤其在儿童时期,有过强烈的创伤性体验,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已被遗忘,但在后来遇到类似事件时,受到了条件性刺激,这种创伤又被重现出来,重新唤起了恐惧反应,从而患上了恐惧症。
研究表明,恐惧症除与精神因素有关外,还与遗传因素有关。调查表明,恐惧症患者的性格常偏于胆小、内向、羞怯、依赖性强等等。
对恐惧症的治疗,一般应以心理治疗为主,适当辅以药物治疗。对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恐惧症。此外,在恐惧症的治疗中还要强调认知领悟,即引导患者把经历中已经被遗忘的精神创伤体验引入到意识或理智中来加以重新认识。但是,对青少年患者来说,主要的不是治疗方法而是调节方法。调节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来进行自我调节。它具体的操作方法分四个步骤:(1)了解引起恐怖的具体刺激情景;(2)将恐惧的反应症状由弱到强排成等级;(3)学习一种或数种与恐惧反应相对立的松弛技术;(4)使松弛反应逐步地随着由弱到强的焦虑刺激而出现,使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发生对抗,从而抑制恐惧反应。
2.运用建设性发泄法进行调节。这种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场景训练,增强患者应对困难和危险的适应力。在训练中,要让患者从理论上先适应危险,在不知不觉中宣泄一部分恐惧情绪,并学习他人一些有益的经验。应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主要目的是排除部分恐怖情绪、训练日常心理承受能力,一般多作为先导疗法或同伴疗法。
3.通过心理分析法进行调节。这种方法在部分恐惧症患者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它的主要手段是让患者倾诉和回忆,帮助患者自己找出早年重大挫折和创伤性的生活事件,分析出患者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使之上升到意识层次,让患者“领悟”。
对恐惧症的预防也很重要,家长和老师要注意从小不要吓唬孩子,不要乱惩罚孩子。提倡科学教育,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创造艰苦磨炼的环境,培养孩子勇敢、坚强、乐观开朗的个性。六、摆脱抑郁
1.抑郁心理的概念
抑郁心理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们经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但因他们对挫折的忍耐力差,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有严重抑郁心理的中学生,还会出现躯体化症状,如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昏等。中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抑郁心理,既受他们个性、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家庭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2.形成抑郁心理的原因
(1)达不到既定目标。中学生达不到既定目标所产生的失败感是他们陷入抑郁的重要原因。理想是中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但中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自己期望过高,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加上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上还不成熟,正确的人生观还没形成,因此他们在学习中很容易因失败而感到苦闷和彷徨,产生自我无能感,陷入自轻、自贱的抑郁情绪中。
(2)不客观的自我归因。对自己行为的归因是中学生平衡心理的重要方法。按照归因理论,人们一般会对自己行为结果从两个维度进行归因,即稳定性和内外因。许多中学生,尤其是差生,他们往往将自己的挫折归因为稳定的内因,即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因此,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
(3)自尊心的丧失。所谓自尊心,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尊重,相信自己能力和自己从事工作和学习的价值。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能与同伴很好相处,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独立性较强。而自尊心丧失的学生,在大部分时间内忧愁伤感,害怕参加活动,害怕遭到别人拒绝,他们感到没有人爱他们,孤独、无助、压抑。
(4)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青春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还很不完善,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往往是片面的。在学习上一方面盲目自信,另一方面遇到挫折却又盲目自卑。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得中学生因感到无法控制自己而产生焦虑和恐惧,产生自我封闭的抑郁心理。
(5)人际交往贫乏。正常的人际交往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目前,一些中学生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被迫用在学习上,而无暇顾及朋友间的情感沟通。这种紧张的学习状态,往往使他们感到生活单调乏味,产生孤独和寂寞的情绪。
(6)“应试教育”的压力。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在一些中学还相当普遍。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常常取消各种课外活动,迫使学生“苦读升学书”。另外,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变成了“应试活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发展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的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中。
(7)父母行为方式的影响。在家庭中,父母是子女的表率。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孩子。然而有许多父母为了自己孩子的前途,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走极端。一方面,在生活上他们是孩子的“保姆”,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另一方面,在学习上他们又成为孩子的“监督官”,不时“关心”孩子的成绩。这种专制的家庭教育方式,常使他们的孩子在生活上成为无能者,在学习上则总是害怕失败。
另外,中学生的抑郁性心理障碍,还受中学生的内向型性格特征、社会的压力、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以上种种原因,在引发中学生抑郁心理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使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产生无助、无望、自我无能的心理,并且使他们长期处于焦虑和恐惧心理状态之中,对前途丧失信心。了解这些原因,可以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有效地帮助他们摆脱抑郁的困扰提供有益的依据。
3.如何预防抑郁心理
(1)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中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热情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还要客观地评价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失败。在学习中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各种兴趣爱好,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2)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考试中,教师应取消排名次的做法,让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明确考试的目的。同时,教师对考得差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及时消除他们对考试的恐惧心理和考试失败后的自卑心理。
(3)在中学适当开设心理辅导课,请有经验的教师和心理专家进行中学生心理辅导,这对于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有效地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4)加强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帮助有抑郁心理的中学生走出“牢笼”。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看法。它包括三个因素,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