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党政公文写作要领与范例
7228400000056

第56章 公文标准范例讲析(24)

中国,以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推动着经济与社会的重大转型。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凝聚了亿万人民智慧的《政府工作报告》,绘就了一幅通向未来的美好蓝图。只要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夺取更大胜利,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华社记者万武义赵承齐中熙雷敏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讲析】

这是一篇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纪实报告,它极其生动的纪录了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背后故事。

标题多么温馨动人——“让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个正标题用来显示主旨,副标题用来交代具体事项。

开头写得鲜明生动,既点出了全文的中心主旨,用语又很精彩。例如“热烈的掌声,在万人大礼堂回荡。这掌声,是赞许,是期待,是对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祝愿。”“2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字里行间渗透着‘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铮铮誓言。”开头告诉我们《政府工作报告》,经过了十多次大的修改。

主体采用“横式”写法,第一部分讲述了《政府工作报告》在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下的起草经历,其主题是“‘要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讲清楚,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要把过去一年严峻复杂的形势讲清楚;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政府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及成效讲清楚;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讲清楚,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要坚持实事求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不讲空话、套话,努力做到文风朴实、文风简洁、语言生动,使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能管用。”第二部分,告诉我们“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所以,《政府工作报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反复过程,时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多方面进行改写补充。第三部分,讲述了在提出2010年任务时的三个立足点,即“这是一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报告”、“这是一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报告”、“这是一篇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报告”。

“纪实报告”是就公务活动中某一典型人物、事情所作的忠实性的记录。下面这篇材料也是这种报告。

【例文109】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记鞠躬尽瘁一心为民的安徽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2009年11月6日凌晨,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悄然离世。

得知这位名叫沈浩的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去世的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

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什么得到总书记如此的关注?

在沈浩去世20多天后,记者走进小岗村。倾听了一名共产党员、村干部殚精竭虑为人民的感人故事,体悟到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忠实践行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感受到三份“请愿书”上那几百个红手印的真诚与滚烫……

2009年隆冬。江淮大地朔风凛冽。

一场隆重的葬礼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举行。几天前,一封在一夜之间落满67位小岗村农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上级组织和家属手中——请回沈浩同志骨灰。此刻,上百户人家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聚集在这片旷野上。

一块高大的黑色墓碑被一双双粗黑的手立了起来,上书:“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之墓”。

方方正正的墓室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

红手印,中国农民意志最真实、最朴素、最坚决的表达。

1978年初冬,小岗村十八条好汉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按下的红手印,掀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如今,那张“生死契约”已经平静地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整整31年后,朴实的小岗村人为请回一位普通村干部的忠魂,再次庄重地按下红手印。

一步一个脚印,沈浩带领小岗人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2006年秋天,98个红手印把沈浩留在了村里

……

村里的路平了、灯亮了;小岗人心中的灯,也亮了。

然而,三年任期一瞬即至。2006年秋天,小岗人的心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起来。

“当年我们杀头、坐牢都不怕,可沈浩要走,我们真怕了。”“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

“小岗村人最讲事实,好干部就是好干部,不好也不会有人说好……小岗村人舍不得他,小岗村需要他,离不开他……”严宏昌等几个人一合计,带着一封按下了98个红手印的信找到省委组织部和财政厅。

走,还是留,沈浩焦灼不安,选择两难;挽留,还是欢送,小岗人的选择也不轻松。

当年率先按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这次却没按下手印,“离开妻子、老母、女儿,在小岗踏踏实实干了3年,都想让他留下,可又不忍心啊!”

挽留是爱戴,不挽留是疼爱。

然而,沈浩选择了留下。

2008年金秋,胡锦涛总书记在小岗村考察时讲的一席话,让沈浩感到肩膀上沉甸甸的。2009年秋天,又一纸按有186个红手印的信递到省委组织部

……

怀揣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小岗村的发展蓝图,沈浩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2009年冬天,小岗人用深情的红手印把他们的第一书记永远留下……

然而,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是走,还是留?无尽的牵挂,一样的深情,再一次让沈浩难以抉择。

想走。离家6年,太长了……

想留。小岗村的父老乡亲又让他牵肠挂肚……

为了留下他,小岗村人两次“红手印”个个千斤重。

两厢牵挂,一样深情。

对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来说,没陪沈浩到县城体检,恐怕是今生最大的憾事。

沈浩在去世前的10多天问金乔:“你爱人在县城医院哪个科室工作?”“我说是做B超的,他摸摸胸口说最近这儿总有点不舒服,哪天请弟妹帮着检查检查。”金乔回忆着。

“心力疲倦、口干舌燥、浑身无力、特别累……”这些词在沈浩的日记里频繁出现。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的体力早已严重透支……

2009年11月5日上午,沈浩陪同来小岗考察的三批客人。中午,略饮薄酒。下午三点多,累了几天的沈浩对金乔说:“我回去睡会儿。”然而,这一睡,他就再也没有醒来。

一座上足了发条、从不歇息的钟,停摆了。

沈浩真的走了,永远地走了,小岗人的心也被牵走了。

“让沈书记留下吧!”肝肠寸断的小岗人这次下了决心。

凤阳县城鲜花如海,挽幛如云,数以千计的群众送别沈浩最后一程。一副长长的挽联浓缩了沈浩人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时光: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

在这一头,小岗村的男女老少们在迎候他们的沈浩书记。寒风冻泪,枯草过霜,小岗村在呜咽。

72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坤拖着病躯,让家人搀扶着,要看沈浩最后一眼:“沈书记他人好、干得也好,我要来送送他”“孩子啊,我们接你回家……”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记得曾在一次会上问:“沈浩,你给我们说个实话,到年底,你还愿意留下来吗?”“只要大家欢迎我,我愿意一辈子留在小岗!”一语成谶,却在顷刻间应验。

2009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初一,这是小岗祭奠先人的日子。一场罕见的大雪不期而至,飘飘洒洒,漫天飞舞。

清晨6点多,58岁的殷广勇拖着一个5岁、一个7岁的孩子,借了20元钱买了纸和鞭炮。在雪地上,爷仨几步一个踉跄,扑到墓地,身上还穿着沈浩脱给他的衣服。

……

小岗村的群众,至今还不适应沈浩书记“休假”的日子——

沈浩,你还有好多事情没做,怎么就离开了,离别得这么无声……

修环村路、引进项目、盖敬老院……你布置的年底前要完成的11项重点工作,还等着你带领大家一起完成去验收呢。你想写的那本书《我在小岗工作的日子》。村干部们还盼着自己的名字能印在书上呢。韩巧兰还记得你说过,她家门前的小岔道,一定能在年底前铺上光光的水泥,放炮过年,她盼着你把路铺到家门口呢……

沈浩,你不该走。你做过的一切,小岗村人民记在心底。小岗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见证着,见证着一位农民之子、小岗之子的深情。在入党志愿书上,你写道: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

沈浩,你做到了。

你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信念如山,真情不改,“红手印”印证了你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人民日报记者刘晓鹏钱伟

新华社记者杨维汉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

【讲析】

这篇“纪实报告”,没有华丽的文字,而全篇的感人肺腑的事实与那催人泪下的真真切切的语言却比比皆是。开头文字写得很生动朴实,点明全文主旨,并使一个“设问句”引人入胜,然后用“倾听了……”、“体悟到……”、“感受到……”三句话做了坚定性的回答。主文比较长,编选时做了一些删节,它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沈浩的模范事迹,这类材料基本采用的都是“横式”的写作结构。本文结尾,写了四小段文字,相当精彩,像一首赞美的诗,对主人公予以高度的评价,与开头相映生辉,光照人间。

【例文110】

震不垮的意志压不弯的脊梁

大地痉挛了,大山撼动了,房屋倒塌了,家园摧毁了……但震不垮的是灾区各级党组织带领群众抗击灾难的坚强意志,压不弯的是灾区广大党员、干部的脊梁。

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的一线,似曾相识的一幕幕再一次触动着亿万各族人民。一天天过去了,救灾仍在夜以继日地继续着,力量在感动中凝聚和传递着。

“坚持、坚持、再坚持……”

拄着拐杖,一只脚穿着旅游鞋,一只脚包扎着穿着凉鞋……

在不断的余震中,玉树县结古镇党委书记尼玛扎西就这样始终坚守在现场救援、物资分发的指挥一线。……

地震发生后的56个多小时里,尼玛扎西仅仅休息了不足4个小时,因为过度劳累和走路太多,脚上的伤口化脓,但他却默默对自己说着:“坚持、坚持、再坚持……”

肝肠寸断之时,他没忘记重任

突然而至的大地震,瞬间将玉树县结古镇甘达村总支部书记叶青一家7口深埋在倒塌的房屋下面。

伴随着震惊和剧痛,叶青挣扎着从废墟中爬了出来。而此时,陪伴他十几年的妻子已经停止了呼吸。

“全村还有900多村民,自己还是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就在叶青肝肠寸断之时,他没有忘记自己身上的重任,应该马上组织救援。

叶青强忍悲痛和伤痛,艰难地从废墟中站了起来,立即向外界求援联络。

……

几天下来,尽管身体已极度疲惫、疼痛难忍,但叶青仍坚持让人搀扶着到救灾物资分发点,主持为受灾群众分发救灾物资。因为他深知:群众信赖他、支持他,村里的事情有他去处理,群众才会放心。

我不能扔下他们不管!

才哇是结古镇扎西大同村党支部书记。无情的大地震顷刻间将全村263户村民的房屋变成一片废墟。

时间就是生命!没有任何工具,才哇带人不停地用手扒着、刨着,群众一个个从废墟中被救了出来。

……

一名年轻党员的生死考验

4月14日清晨,玉树藏族自治州公安局政治处29岁的年轻党员拉巴东周准备起身穿衣。

突然,房屋剧烈震颤。“地震了!”他拉起妻子向屋外跑去。此刻,另一栋房屋的外婆也匆匆跑出门外,却又迅即返回屋中,因为拉巴东周2岁的孩子还在床上热睡。

“轰隆”一声,房屋坍塌了。拉巴东周瞬间心碎,外婆和孩子永远地离开了。就在这时,拉巴东周听到不远处废墟里传出呼救声,是隔壁的楼房坍塌了,那里还有人。拉巴东周强忍悲痛放下抱在怀里的孩子遗体,向隔壁奔去。……

“为了孩子们,我没有选择……”

一名党员的责任是什么?玉树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共产党员李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4月14日地震发生后,李艳和丈夫在惊慌中跑到楼下。很快,李艳作出了一个决定——向丈夫打了个招呼,赶到学校。

女生宿舍楼已经扭曲变形,三楼和四楼发生了严重的塌陷,楼板的夹缝中,传来了孩子们的哭喊声……

李艳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她立即组织在场的几名学生,奋不顾身地向那栋岌岌可危的楼房冲去。没有任何工具,李艳便带着孩子们用手扒、用肩扛,一块块地搬去压在孩子身上的砖瓦。手指划破了、指甲掰断了,终于,听到一块预制板下传来了学生的哭喊声,4名女生得救了……组织学生、继续救人、搭建帐篷、分发物资、筹备复课,连日来,李艳始终忙碌在救援抢险第一线,到现在也没有和丈夫见上一面。

她说:“为了孩子们,我没有选择……”

是啊,李艳想家,但更担心那些身处困境的学生。灾难面前,和李艳一样,广大党员干部就是用这样一点一滴、一言一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党旗的承诺。

新华社记者谭浩人民日报记者董宏君

(据新华社北京2010年4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