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语文教学的趣味歇后语设计(上)
72698700000002

第2章 歇后语的教学指导方针

第一节 歇后语教学的指导

长期以来,在对汉语教学中,比较重视语法教学,而在某种程度上却忽视了俗语教学的重要性,使得很多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汉语中的俗语感到尤为吃力。因为俗语不仅仅是在表现字面上的意思,它富含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与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彻底了解中国宏大的语言宝藏,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好汉语。所以,对俗语的学习则是必不可少的。

歇后语作为俗语中的一部分,在基本词汇中有着很特殊的地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它没有确定的“官方定义”,主要来源于民间口语,属于“大众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作为汉语的一个特色,透过歇后语就能折射出许多有关汉民族的文化常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的学习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对歇后语及其类似俗语的学习也会相应提高,进而加深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人的了解。

歇后语是一种风格独特、民族色彩极浓的语言用法,其特点是幽默诙谐,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且富有人民性,是劳动人民凭着自己的智慧,从眼前熟悉的事物中配搭出一些传神的词句,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耐人寻味而又恰如其分的比喻,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或文化的特色,它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一种生动形象和恰当的比喻,能够引起人们的联想。

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一般是以下几个环节:课堂语言输入,语言表达操练,语言规则吸收内化,语言技能,社会自然语言接触,语言交际能力。为了更好的让学习者掌握歇后语,在“课堂语言输入”这个环节,就需要有意的加入一些歇后语的认识,进而在语言表达操练中使学习者对这一语言想象进行掌握。

歇后语主要有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两种方法构成,没有一定的汉语基础是对它的理解和运用是有挑战性的。故对歇后语的学习,不应该放在汉语学习的前阶段,而应该是中后期。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文化导入,它是对外汉语教学不断循环深入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是提高语言教学水平和语言运用得体性的必由之路。

除了以上提到的在课堂上教授,学习者也在交际中学以致用。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留心日常生活中周围群众所使用的语言,利用起周围的语言资源来。因为歇后语更多的是出现在口语中,口语是学习习语的一个大宝库。言为心声,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它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际。这一说法本身就包含了和语言相关的心理、文化、社会方面的因素。所以,只有在交际中加强对歇后语的不断运用,才能使学习者对汉语这一语言习惯好好地掌握。

针对具体怎样对这一能力进行培养,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要注重训练学生对语言多样性的把握,也就是要训练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其二,要注重训练学生正确的语感和得体性表达,也就是大量的技能训练尤其是听读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语感并形成语言得体表达的能力。

第三,要注重训练学生整体性地理解和表达,也就是要以语篇为教学和操练的组织单位,训练学生自上而下地整体理解和表达意思。

第四,要注重训练学生把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把课堂内外的学习结合起来,也就是训练学生把握限制性的、模拟真实的学习机会,促进学习中的学用平衡。

第五,要注重训练学生对文化因素的兴趣和敏感,训练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即训练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第六,要注重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把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作为专项内容贯穿到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际。

上面几点建议主要是针对课堂学习的,更重要的还要靠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而汉语习语中的歇后语更是汉民族文化独有的表达方式。因此,歇后语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在日常交际中不能很好地传达,就容易产生理解空白。只有掌握更多的词汇,才能填补空白,才能在交际中实现灵活运用。

总之,从歇后语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富的文化思想内容,异彩纷呈的歇后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汉民族文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