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校长学校岗位与师生的管理(下)
72702400000003

第3章 学校的师生管理(2)

(3)健全和完善学生管理组织系统,主要是健全和完善班级管理组织,明确班级管理的任务和目标,选派好班级管理的领导者——班主任,健全班委会,挑选与培训班干部;规模较大的学校要建立与健全年级管理组织,统一本年级管理力量和管理活动;健全以政教处或教导处为主体的学生管理指挥系统,统筹安排,统一指挥。

(4)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经营、服务、管理的一体化,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教育及管理工作,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也是被管理的对象。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是并行而交织着的。学生管理的工作内容可分为学生常规管理和学生组织管理两大方面。学生常规管理的任务包括学习常规管理、生活常规管理、学生安全管理、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组织管理的任务包括班级管理、学生社团管理、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等。

4.学生管理的特点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最宝贵的社会资源。想知道一个国家的明天就去看他今天的在校学生的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忘记学生管理等于一年四季中忘记了春天。

学生及必要特性

(1)学生——一个终身性荣誉。

学生一般指在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中学习的人(如儿童、青少年,也有老中年人)。学生是在学校读书的人。在传统的观念里把人的年龄分为三个阶段:学习的年龄为第一阶段,工作的年龄是第二阶段,生活的年龄是第三阶段。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成为必要。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教育“期限”、人生阶段的划分将不复存在。教育将不间断地分布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贯彻、推广到人的一生。高等教育不再是终止性教育(terminaleducation),而是基础性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端,而是教育的中节。学生不是阶段性角色,而是终身性荣誉,学生作为学习的人可以简称为学者。显然,这是形式上的审查了。但是,要成为真正的学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你是不是学生?如果你是,你是不是合格的学生?我们还要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理论标识。

(2)学生的必要特性——一种教育人类学的解读。

第一,可教育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是与人类的产生同步产生。人是可教育的动物、能教育的动物、需要教育的动物。17世纪初,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所谓“可教育性”(educability)指学生接受教育的能力或适应性品质,使教育开展和完成成为可能。

学生的可教育性表现在:

学生的可要求性。指人能被激发出理性和非理性的可能,并达到某种要求,能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在不同教育阶段可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而对于高等教育则达到了专业化要求。巴尔劳夫认为,人能否被教育激发起来是可教育的前提。

学生的价值受容性。指人接受一定文化熏染的能力,达成内外沟通相容,身心和谐。教育家列布希认为,人的开放型价值受容性能使人有效地把握尽可能多的教育作用,而封闭型的则对大多教育作用呈排拒态度。价值受容性使教育通道更加畅通、便利。这就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可能性。当然,价值受容性可能会由于“教育”的强迫介入而收缩。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能就是这个原因。

学生的学习能力。指人有健全的功能,具备分析、记忆和抽象、批判、遗忘等功能,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形成相应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品质;人的人格和道德形态、意志品质。指人的人格类型和道德状态是否倾向于学习,形成渴望教育、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势能、意志力。斯普朗格认为,要使陶冶顺利进行,促进青年良心的取向、规范和价值判断的发展是必要的。

学生的身体状况。指良好的身体状况,达到接受正常教育的身体素质。这是教育的生命制约性。同时,身体状况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映而对教育产生影响。特殊教育实施机构的特殊学校,所持有的不同看法,实际上没有很好的照顾到学生的身体差异带来的可教育性的巨大差异。

学生的生存环境。指有利于教育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与文化气氛,中国古代孟母三迁、陶母三迁就是明证。主要是学校的校风、师生间性以及社会风尚、学校声誉。

教育作为一般服务或者是一种商品,与一般物质是不一样的(有钱就是爷),就是要求需求者一定要有可教育性。因为,教育需要受教育者亲身投入(钱多也是孙子,也要做后面。班级座位)。美国已经取消了学校中的种族隔离制度。1896年最高法院规定了在使用公共铁路设施时,黑人与白人“分离却平等”的条例。该条例成为公立学校分离黑人和白人的基础在很多州执行了九十多年(双轨平行)。这里的前提假设有两个:种族优劣思想;黑人智力和接受教育能力的判断。因此,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分离实际体现了公平。

第二,对教育的需要性

教育以何存在。接受教育是人的基本标志和发展尺度。教育产生、发展和专业化的内在推动力量是人对教育的需要性。在现代社会里,教育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必要条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康德曾经说过:“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一个具有生命力、成熟而完整的人必须经历过教育才能达到。人生存发展必须掌握有力可靠的手段,那就是教育。因此,人应该学习,也必须学习、学会学习。自然主义者洛克先生在其“白版说”认识论基础上指出:“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即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在现代,在正常社会里,教育以及人类教育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方式很灵巧而明显地把人有效地区别开来。

教育引领着人类的理想和志趣,是人类幸福的源泉。爱尔维修在《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中强调:“我曾经把人身上的精神、美德和天才看成是教育的产物。这种看法曾在《论精神》一书中提出,我认为永远真实……教育对于天才、对于个人的性格和民族的性格有意想不到的影响”,“要是我证明了人果然是他的教育的产物,那就毫无疑问是向各国昭示了一项重大的真理。它们将会知道,自己手里掌握着强大和幸福的工具,要使自己幸福和强大,问题只在于改善教育的科学”。人,之于教育从不会逃避,而总是趋之若鹜。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忘记区分教育需要和教育需求的根本差异。在阶级社会教育因此而更具有阶级性差异。

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伴随人们对教育正外向功能的认识而得到加强。事物往往具有性质不同的外向功能。教育也是这样。

第三,未完成性

无论从自然性还是从社会性看,人本身都是一项未峻的工程。

我们知道,生物哲学人类学是哲学人类学的重要派别。在生物学意义上来说,人是未完成、不确定的生物。首先,从体质学角度看,人是未特定化的、尚未定型的。人的器官不倾向于确定的行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其次,从形态学角度看,人是有缺陷的、匮乏的。人的生理缺陷使他容易受到伤害,因而无法封闭自己。第三,从胚胎学角度看,人是发育不健全的、未成熟的。人有较长的婴幼儿期,也就是人类学家莫里斯所说的“幼态持续”。当然,人的未完成性不仅仅是人的生物学特征,还是指人的本质,即究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永远没有定型,因此人总是要为自己的生命寻求一种高于生命本身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的未完成性还表现在:人之初,不仅没有生存的本能,也没有社会的本能。这一点已有的研究已经证明。当人经历了“自然过程”就进入了“社会化过程”。社会过程就是人走进他人、溶入社会的过程,也就是文化的浸入过程。人必须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外在的文化,来填充自己的“缺憾”,完成自我的社会创生。显然,人们发现,人真正成为社会人的最经济、合理的途径是教育,人类的所有能力或知识的积累、素质的提升都是通过学习获得或者通过教育唤醒、筑就的。于是,后来产生了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制度,专司文化、文明的传承和创造。文化造就了完整的人,而人又创造文化。文化源于人类,但文化并非附属于人,而是外在于人的独立存在。教育就成了人与文化的中介和桥梁。因为“人在生产了文化之后必须通过教育使之不再丧失;这并不仅仅是在推动一个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总会发展的自然过程。这是一切教育的人类学基础”。

(3)学生形象的简洁认识。

①学生是生活中的人。

活生生的、具体的个体,处于现实的生活中,学校对他的影响和社会对他的影响同时存在。教育不能完全脱离生活,远离真实。正如杜威要求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我们不可能为学生提供神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是教育的投入者。

教育的展开和完成离不开学生的身心投入。当然,也存在一定意义上的交换或购买关系(教师等知识劳动者流动的问题)

③学生是学习和进步责任承担者。

他是学习的主人,无可替代的行动者和反思者。当我们评价教学时,一定不能忘记学生应承担的责任并为此而付出的代价(成本代价、风险代价、人文代价、补偿性代价等)。

④学生是发展者。

发展社会、发展知识、发展自己,自己处在发展中。前提假设,他是文化无知者。是有缺陷的,需要帮助的。发展是有曲折的,不是线性的,越小越脆弱,越容易矫正。(在校生,还在接受教育)。

⑤学生是一个没有被很好认识的复杂对象。

⑥学生不是职业性角色。

⑦学生不是教育的受害者。

⑧学生不是施舍的对。

⑨学生有充分的权力提出自己的诉求。“教师清楚地知道用于学生身上的时间的金钱价值,学生也知道他们拥有占有教师一定时间和精力的权利,如果学生们认为他们的钱花得不值得,他们就会诉诸法院要求赔偿”。

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是人们为学生成长提供的各种引导和服务,(是主体对影响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因素的控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还要具体分析主体、时空、手段。

(1)学生管理的特点。

学生管理的教育性。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体现的是服务和引导。体现出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敬畏生命》

学生管理的开放性(全员性)。社会、家长、学校、老师、个人等。有整体的视角。

学生管理的持续性。学生管理是系统工程,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要有长效机制和意识。

学生管理的差异性。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都是存在的,因此教育是分阶段完成的。

学生管理的间接性。润物细无声。

(2)学生管理的意义。

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主观性与客观性;历史性与未来性;阶段性与终极性;层次性与关联性)

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学校工作的中心之一,教学工作的保证。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学生成长的基础:社会化(认知、规范、改造)

(3)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

①内、外结合。

学校和课堂内外的结合;家校结合;外在管理和内在自我约束的结合。

②软、硬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多种形式的沟通和协商,这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铺垫。这里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文化中同时也要有硬性的规定,就是我们说的制度建设。制定学生管理及其配套的规定。

③专、兼结合。

学生管理取得全面成效,要建立多种部队。专职的管理人员(学生处、政教处、班主任等),其他管理人员。

④知、情结合。

学生管理的顺利进行,首先是要解决认知问题。要让学生明白道理和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认知基础上,能够得到学生心理的回应,情感的认同。

⑤爱、惩结合。

教师或管理者要热爱工作。具体所指就是爱学习爱学生爱学科。现在我们的学校不让学生爱,那我们怎么建设和谐社会。爱的方式有不同的表现。奖励是,惩罚同样是。

体罚就是教师或其他学校人员为维护学校纪律对学生错误行为的身体疼痛的惩罚。不同的州处理学校体罚问题有所不同。有些州宣布为合法,有些明令禁止,有些州保持缄默认同合法化。纽约、肯塔基等州允许体罚学生。

在美国的最高法院裁决中,不禁止学校中的体罚行为(但该裁决不能与州宪法、成文法或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抵触)。声称,教师可以施加合理的暴力措施以规范学生纪律,但要注意程度,不能过度;学生在受到体罚之前没有发出通告和举行听证会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管理

(1)学习管理的基本阶段。

起点管理

过程管理

终点管理

(2)学习管理的目的。

明确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方法

养成学习习惯

生活管理

(1)做人与交往规则

(2)生活技能和常识

心理辅导

(1)健康标准。

(2)学生心理问题普遍性及原因。

竞争在下移。(扩大招生并不能减轻升学压力,而增大了就业压力)

(3)要解决的问题。

转变观念;成立机构;培训人员

学生的班级管理

学校中的学生管理主要是通过对班级的管理和建设来完成。因此,班级管理是非常地重要。

(1)班级及班级管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