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菁华
7294200000090

第90章 后 记

在中国传统史学著作中,如果想挑选出最出类拔萃的两部著作,无疑是《史记》和《资治通鉴》。两者风格迥异,各具特色,高下难分。相较之下,《史记》的艺术色彩浓烈,更富于传奇色彩;《资治通鉴》则更具纪实性,语言朴实沉着,不发挥,不渲染,更坚实厚重。《史记》可以当小说读,而《资治通鉴》是扎扎实实的历史。

从作者的角度来比较,可以说,司马迁与李白类似,浪漫而充满激情,其文字瑰丽而令人遐想;司马光与杜甫类似,文字扎实而老练,所记史实准确而细密,读者所能感受到的,多是具体的人际纷争、权谋机诈,令人不得不感叹现实的沉重。

《资治通鉴》的特色,与司马光的经历有关。司马光治政,特点是务实、稳健,这已经成为史学界的共识。写作这本书时,司马光已经年近五十,沉浮官场三十年。现实中的成败得失,让他写出来的东西极具政治智慧。他并不重视情节的离奇,而是希望把现实中的谋略显现出来,即所谓“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正因为这种实用的功能,《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清代学者王鸣盛赞誉道:“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毛泽东曾通读此书十七次。而金庸则认为此书道出了中国人的处世规律:“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

《资治通鉴》全书约300万字,横跨16个朝代,涵盖1362年的历史。对于当代普通读者而言,阅读原著以及全译本都有相当大的难度。

所以我们对《资治通鉴》进行了选译。省略了帝室仪礼、奏表文书、君臣琐事等等,留下了最能体现谋略智慧的部分。所选故事,也许并不离奇,但平实、细致,更具历史感。看似随意的断章中,潜藏着古今如一的世道人心。

译文忠实于原文,务求清晰简洁,可以让读者轻松愉快地进入历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