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7316700000042

第42章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3)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篇广播特写,它在关键时刻运用“音响”和“同期声”来渲染情绪,并对叙述对象进行细致的描绘。各位听众,国内第一例胸骨裂畸形整复手术昨天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顺利完成……以上由广东记者江小青报道。这是广播新闻专题《爱心创奇迹》中的最后一段,在这一段中,手术已经成功完成,这段特写着重描述了手术的过程,同期声和音响成功地将当时的现场情境表达出来。在手术完成以后,“掌声”渲染了当时欢乐的气氛;在看望术后的孩子的时候,“哭声”造就了逼真的现场气氛;吴青父母发自肺腑的同期声——“在家里讲要找个活神仙,这次来上海找到张医生这个活神仙,把她的病治好了”,既描述了当时的新闻事实,推进了叙事的进程,同时又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可见,是“同期声”和“现场音响”使得这篇广播特写在讲清事实的同时更为精彩。

3.广播评论

广播评论是要用声音来说理,而且理要说得透彻,要“以理服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广播媒介传播评论性的信息要比电视更有优势。因为电视是声画并茂的,观众看电视的心理预期是要能看到画面,所以,纯粹和电视观众讲道理,他们是不会喜欢的。广播没有画面传播的任务,用声音说理也符合人们接受道理的习惯。所以,除了对写作上的要求以外,广播评论还要注意现场同期声和音响的使用,将它们也加入到广播评论的逻辑论证当中去。这才是广播评论独一无二的策略。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村民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听众朋友,欢迎收听《时代之声》。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今年11月4号,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发了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了主席令:这部法律自公布之日起实行。至此,村民自治经过10年的实验示范,终于拉开了全面实施的伟大序幕。

为了帮助大家对村民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发展情况和推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及意义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加深理解,我们在今天的《理论与实践》栏目里,播送《村民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欢迎收听。

(间奏)

听众朋友,如今你要是到农村,遇到村民在直选村干部,或村里谈起村民自治来,许多情景真是令人振奋不已。

(出录音)

根据计票结果,选举结果,小岗村村民委员会主任,严宏昌当选!

(掌声、欢呼声)

严宏昌:这次我被选举当了这个村主任,我就是豁出去了,就这么100多斤,决不辜负父老乡亲对我的厚望,不辜负江总书记对我们小岗村的希望!

(录音止)

说话的这位就是“大包干”的带头人之一严宏昌。11月26号这一天,“大包干”的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第一次通过村民直选,严宏昌在激烈的竞选中获胜。

村民自治,不仅当选的人拥护,村民们也都齐声称赞。今年3月,来安县邵集乡八个村,全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干部。选举结束的第二天,记者到这里采访,刚到这个乡石桥村的村头,得知消息的村民,从各家各户一下涌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六七十人,盛赞由他们自己直选村干部的做法。

(出录音实况)

(1)记者:老大爷您叫什么名字?群众:我叫(一片笑声)王叶文。记者:您给谈谈这次选举的体会。群众:选举是很好的,心情是愉快的,在我们农村讲,这是大喜事,从来没有这样的。

(2)这项工作是深得民心的。老百姓选自己的带头人,根据他们的口才,平时的工作实力,有没有文化,有没有水平。

(3)我对这次选举感到十分高兴,选老老实实的人,能替老百姓干点好事。

(4)记者:您多大了?群众:60了。记者:您觉得这样选怎么样?群众:很好,通过群众,毛主席不是讲吗,群众的眼睛是亮的。

(5)(一片笑声)这个方式很好,从各方面看都好,能办好事。

(录音止)

……限于篇幅,这里只截取了一小段。画外音和音响是这篇广播评论中最重要的因素,非常难得。总结起来,音响在这篇评论中具有如下特色:

第一,注意画外音和音响材料在使用上的内在逻辑联系。这档节目是一个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的理论节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小岗村直选村民干部的实况;村民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目前在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仔细分析,这三个内容之间是由逻辑上的因果联系的。节目开始播出小岗村直选的录音实况,然后播出安徽省民政厅相关官员的讲话,这是从政府角度、宏观角度介绍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在为什么要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方面,节目分别选取了专家、政府工作人员、农民的录音讲话,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予以了阐释。

第二,注意采集有典型性的语言、音响材料。这样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使得枯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听众理解。如严宏昌当选后一段讲话铿锵有力,表现了实施村民自治后,广大干部治理村务的信心。

第三,注重语言和音响的权威性。节目主要选取了专家、学者、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谈话,他们的谈话大多简明扼要,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善于从理论高度上把握、理解村民自治制度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增强了节目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如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后左学金将小岗村村民自治和美国总统大选进行对比,“参选率很高,说明大家非常关心村民委员会的选举”,这对论证“实行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的观点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三、广播新闻编排的原则:冗余度的控制

广播新闻以声音为媒介,作用于人耳。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诉于耳的方法,和诉于目的时候是全然两样的。所谓听众者,凡事都没有读者似的留心。简洁的文字,有着穿透读者心胸的力量,然而在听众的心里,却毫不相干地过去了。听众者,是从赘辩之中,拾取兴趣和理解的”。实验表明,视觉信息的残留率为70%~80%,听觉信息的残留率只有30%~40%。声音稍纵即逝,所以广播新闻必须保持一定的信息冗余度。

信息冗余度,指不携带信息的符号量与总符号量的比率。全部是信息,冗余度为零,但信息接收者根本无法译码。所以,不携带信息的符号对理解主要信息是必要的。为了让听众一听就懂,听后留下深刻印象,广播新闻的冗余度应高于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

重播是广播保持信息冗余度的方法之一。新闻节目的整点滚动播出是一项符合广播新闻传播规律的措施。如果听众没听清楚,他可以在下次重播时再听一遍。而滚动播出,又体现了广播新闻的迅速性。

广播新闻的冗余度还表现在新闻提要上。在新闻节目开始时,对本次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先打个招呼,以吸引听众收听。节目结束时,再次重播新闻提要,让中途开始收听的听众能了解已经播出的主要内容。

广播新闻稿也要留有适当的冗余度。广播新闻如同日常对话,不是电报,更不是词典,犯不着“惜墨如金”,但是冗余度过高也会使信息量过小。冗余度的控制包含两个相对的方面,提供必要冗余和剔除绝对冗余。绝对冗余是那些不仅不携带信息,还干扰信息的语言。比如叠床架屋的修饰语,“穿靴戴帽”式的语言(“在……会议精神指导下”等)。又比如,不管报道内容如何,都用一堆“万能材料”,哪怕和主题无关。冗余度不是套话、空话,更不是毫无价值的废话。那些陈词滥调,是绝对的“冗余”,是广播新闻写作的大忌,看似体现了形势,有“思想性”,实质上干扰了宣传报道的思想,传播效果适得其反。

必要冗余是本身不携带信息,但却是理解主要信息不可或缺的语言材料。广播新闻中必要的冗余有两种。

一是在新闻中交代背景,加以解释,为听众提供理解新闻事实所必需的有关材料。比如,对关键性的地名、人名作解释,可以使听众加深印象。更可取的方式是在人名出现之前,先交代任务背景,如职务、单位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听众有思想准备。对新词语和专业性较强的术语也要解释。不但需要向听众提供围绕主要新闻事实的材料,还要有相关知识,如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辅助材料。在主要信息出来之前,做好了这些铺垫、烘托、渲染,便能强化听众对主要信息的接受。辅助材料是丰富新闻内涵、提高报道品位、增强传播魅力的关键。

二是适当地重复叙述。广播新闻中的某些内容,特别是人名、地名、单位名,要反复叙述。新闻的主要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在新闻中应反复出现。不允许在导语中出现一次后就用代词代替。中央台的做法,是在导语、中间、结尾各重复一次。少用代词,改成重复几遍名词,看上去啰唆,听上去却要比“简洁”的文章效果好得多。否则,没有从头收听的听众就会搞不清楚“他”、“该厂”等词指代的内容。

广播新闻的冗余度不等于要事事解释,词词重复。冗余要有限度,否则也就成了绝对冗余了。控制冗余度,是一个比提供必要冗余更迫切、也更难的问题。这要求广播新闻写作者了解听众的平均接受能力、信息关注的焦点和认知水平,控制好冗余度,当繁则繁,当简则简。以大多数听众能听明白、理解准确为准。

从广播电视的发展历史来看,自电视诞生以后,广播的新闻阵地被侵蚀和萎缩。在整个大众传媒的竞争领域,广播新闻的地位正慢慢地成为“补缺”,即受众在看不到电视、读不到报纸的时候才收听广播。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广播电台也调整了自己的新闻策略。比如,重视整点新闻的滚动播出:这样的新闻信息量大,且短小精悍,符合受众收听广播“伴随性收听”的特征。同时,在某些专业电台如交通台,强化专业服务类新闻播出等。总之,在电子传媒领域,电视新闻随着电视媒介的普及成为了主流的新闻传播力量。

第三节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是电视节目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报纸、广播相比,电视的突出优势是把新闻现场的信息通过声音和画面全息地呈现给观众,带来了无可争辩的证实性和生动性。从题材上来看,电视新闻包括电视短新闻、电视深度报道和电视评论三个主要类型,不过电视新闻具有自己独特的运作模式和节目编排模式。

一、电视短新闻

电视短新闻是电视新闻节目中最活跃、常见的新闻题材。它的内容是报道某一个具体发生的新闻事件,动态地告诉观众每天世界上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情。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新闻三十分》、《晚间新闻》,江苏卫视的《南京零距离》,东方卫视的《东方夜新闻》,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等都是典型的电视短新闻专栏节目。

掌握电视短新闻要抓住如下要点。

1.制作电视短新闻的关键是要摄制“典型镜头”

电视记者一般不可能将新闻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完整地拍摄下来,只能录制若干最能反映新闻事实发展过程的画面,然后将其串联起来,配上声音解说,由此再现整个新闻事实发生的过程。电视短新闻由于篇幅短,更要选择拍摄最能表现新闻特征的镜头,这就是“典型镜头”。

我们以一个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这是一条获2003年中国电视新闻奖的作品。

河北省辛集郭西烟花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画面:播音员同期声。

解说:今天下午,河北省辛集郭西烟花厂突然发生了爆炸,我们来看记者刚刚从现场发回的报道。

画面:夜幕中烟花爆炸的场景、大火焚烧的场景、在远处围观大火的群众。

解说:下午6点零8分,辛集市王口镇郭西烟花厂响起了第一声爆炸,引起了连锁反应,爆炸接连不断。当记者赶到现场时,郭西烟花厂已是一片火海,一股股热气夹杂着浓烈的焦煳味扑面而来。弥漫的烟雾刺激得人眼睛都难以睁开。大大小小的爆炸声此起彼伏。

画面:武警官兵抬着受伤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