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7316700000048

第48章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3)

第四,重新分化整合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从1992年至今。

进入80年代后期之后,另一种大众传媒的普及对中国广播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就是电视。电视的出现,导致人们的娱乐方式进一步多元,尤其是电视剧,基本占据了人们晚间的休闲时间。这对广播剧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冲击。90年代中期以后,互联网技术又异军突起,继续分流传统大众传媒的受众群。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广播剧来满足自己听故事需求的人越来越少。同时,9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的年代,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媒介商业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广播剧由于收听率下降,导致了广告商对其时段购买兴趣的丧失,很多电台甚至停播了广播剧。市场的不景气导致广播剧创作也日渐低迷,剧本创作稿费低,制作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这些都导致了中国广播剧一度陷入低迷状态。

不过,作为一种曾经颇具生命力的艺术形态和媒介形式,广播剧还是拥有大量的潜在听众,关键在于广播媒体是否有能力开掘。随着广播改革的持续深化,广播剧领域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更新。比如,在广播普遍发展自己夜间谈话节目的背景下,广播剧也成为该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配合夜间谈话节目的传播情境,情感故事、灵异故事成为广播剧题材的新宠。上海电台开发出直播广播剧,听众可以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等方式参与广播剧的演播进程,吸引了很多人的参与。可以预见,广播剧节目更新的变革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广播剧发展的低迷也引起了我国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近年来,广播剧被列入国家级政府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评奖范围,这些政策也将有力地推动广播剧的发展。

2.广播剧的创作要旨

广播剧是声音的叙事艺术,即创作者要调动语言、音乐和音响把一个故事描述完整,同时赋予其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这一过程中,语言的作用最为突出,它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元素,谈广播剧的创作,我们先从语言谈起。

(1)用语言结构叙事

广播剧中的语言包括两大类别,一是阐释性的语言,二是对话性的语言。

阐释性的语言是在广播剧中使用第三者的叙事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它尤其会使用在背景交代、转场叙事、现场情境解说方面。由于广播剧缺乏视觉形象,只能通过声音激发听众对故事的视觉场景产生联想,由此才能形成广播剧情节发展的外部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剧的解说不宜写得过于详细,而要“留白”,即给听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形象化,以激发听众的想象。比如广播剧《樱花与梅花》的开头:(鸟叫、音乐)

解说:这是樱花盛开的春天,日本人民正在尽情地欢度这一年一次的佳节,啊,满园的樱花竞相开放。一眼望去,如团团彩云点染碧蓝的天际,走近一看,盛开的花朵团团簇簇押满枝头,那娇艳的、淡淡的、近似透明的粉红告诉人们,这就是可爱的充满生机的春天。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位二十七八岁的青年搀扶着一位清瘦的老人在樱花林中漫步。这就是从京都迁到东京来的老画工钱田和他的徒弟志和一郎。这段解说就非常能够调动听者的形象思维(通过声音在脑子里想象出相应的画面):樱花如何开放,它是怎样的粉红,透明感是怎样的,这样的樱花映衬在蓝天下是个什么感觉,它们如何花团锦簇,簇拥着一老一少从远处漫步走来。这样的想象力的产生则会将听者尽快带入到广播剧的故事中去,同时,这种想象本身由于意象优美亦能给听者带来审美享受。

阐释性的语言中还有一种类型叫“独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直抒胸臆,自己解读自己的语言,它是广播剧塑造人物性格、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也是剧中人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比如苏联的广播剧《埋伏》中就大量运用“独白”的方式来展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请看下面这两段独白:耶里谢耶夫:外面下着雪,白茫茫的一片。情况很不妙,十分糟糕。我现在好比那钓钩上的诱饵,房子肯定被包围了,门厅里还有两个盖世太保……林子里还有一部电台,看来,他们不久前开始注意了。可在城里,我只和报务员联系,他们的情报到此也就断了线了。……难道彻底失败了,多么可怕的失败呀,几个月的辛苦将要毁于一旦。……只要窗帘拉上,就是不能进屋的暗号,可是怎么才能拉上呢?怎么才能做到呢?唉,束手无策,真烦人哪。

克留柯夫:他不说话,他在磨时间。他磨时间干吗?可也是啊,报务员说的没准是胡话,……要是这样,布洛赫上校是饶不了我的。不对,报务员说的不是胡话。哼哼,不能怀疑,所以耶里谢耶夫政委才这么镇静。哼,他镇静得过分了,他正在思索。在这两段独白中,正面人物耶里谢耶夫内心的焦虑和煎熬通过独白的节奏和语气表露无遗,但语调坚定沉稳,同时这愈发能表现出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与之相反的是法西斯走狗克留柯夫,他语言中的节奏和语气都显得卑琐,同时也不乏狡猾。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两段独白,听众听到了他们二人内心所想,拟采取的下一步行动,为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换言之,“独白”作为叙事的手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对话性的语言是广播剧中的核心元素。同解说一样,人物对话也可以激发听者的想象,进入广播剧的叙事情境中,尤其是它能够通过刺激想象塑造人物形象。比如《樱花与梅花》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一郎:师傅,春都代小姐来游园了。

钱田:去看看。

一郎:未来,对不起,对不起,谢谢。

姑娘:啊,多漂亮的衣裳啊!

一郎:春都代小姐的舞姿优美极了。

女客:雅致的和服,配上洁白的羽毛扇,真好看。

男客:是啊,看那水墨一色的樱花,不浓不淡,和那一笔笔点上去的金色花蕊,显得富丽堂皇,画得真不错。

女客:是啊。

男客:不知是哪位名家的手笔啊?

女客:是啊,画得不错。

一郎:师傅,您的杰作得到了好评。

钱田:这是因为优美舞姿,服装也跟着沾光了。

在此,一郎、男客、女客们的对话其实是在替代听众的眼睛,帮助他们看广播剧中所展示的现场的场景。不过,这种“看”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春都代小姐的舞姿究竟如何优美、和服和白色的羽毛扇究竟是什么形象,对话都能一一引导听众作出相应的想象。

好的对话还能够塑造人物性格并推动剧情发展,即听众可以通过理解对话判断说话人的性格特征以及剧情的发展方向,这些都需要在创作和欣赏中予以细心品味。

(2)用音乐和音响抒发情感和推进叙事

音乐和音响是广播声音中的两种类型,但在广播剧传播的功能方面却有重合之处,即它们都能够抒发情感和推进叙事。

在广播剧《牧神2》中有这样一段音乐表现,它的功能是既抒情,又有叙事的暗示。这段音乐表现的是在拉萨的一个酒吧中,于捷和齐歌一起纵情演奏。前面的剧情已经交代,于捷喜欢齐歌,但齐歌对这段感情一直有点游离。但此时,二人在音乐的感染下感情日益热烈,享受着合奏时无比的契合所带来的快感。这暗示着两人的关系也从暧昧不清,开始明朗起来。西藏之行令他们终于看清楚真正渴望着的甜蜜而苦涩的爱情,而午夜的提琴表演就是将要揭开谜底的转折点。但让他们激情澎湃的这首乐曲却是圣·桑的《骷髅之歌》,这首乐曲中所谓欢快的节奏恰恰是万圣节中鬼魂的群魔乱舞,并且伴随着黎明到来,舞蹈必然终止。这其实就暗示着两个人的甜蜜生活也快到尽头了。剧中两人默契无比的小提琴表演把整个故事推向了最高潮。

音响同样可以抒情,因为不同的音响给予人们的情感激发是不一样的。曹禺在解释话剧《北京人》时说了类似的意思,在这部话剧中,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烘托出无聊的氛围,表征着生活的乏味;鸽子在天空飞翔时嘹亮的鸽哨声烘托的是青春的欢乐的情绪;乌鸦呱呱的叫声让人感觉焦躁;水车吱扭吱扭地响让人觉得烦闷;在男女主人公要离婚的时候,响起了瞎子算命时敲起的铜锣声,这让人倍觉凄凉,用曹禺的话来说就是“这时候天是凉了,人心也凉了”。所以,和音乐一样,音响用得好,它可以直接将听众的情绪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有利于情节的进一步展开。

除了抒情以外,音响有一个特殊功能,它可以表征相应的空间和时间。比如公鸡叫的声音表征的是早晨,轮船汽笛声表征的是码头,雷声和雨声表征的是下雨的环境。所以,音响可以在广播剧中代表相应的时间和空间。

音响运用得好,会表征出极为恰当的象征意蕴,即音响可以营造出一种理想意义上的象征空间。比如,反映著名的声学专家汪德昭院士生平的立体声广播剧《世纪钟声》,开头就是一段颇具象征意味的音响蒙太奇,这段蒙太奇由海浪、钟、音乐等等的声音构成。张贻力后来如此分析这组音响的意蕴:大海汹涌澎湃的浪涛声(代表现实)、凝重深沉悠远的古老钟声(代表历史)、不为常人所闻的自然界高频区的声纳声(反映主人公从事的特殊事业,这是在声学所采录的)和主题歌的音乐(表现剧本的主题)。如果肢解来听:海便是海,钟声便是钟声,声纳便是声纳;它们仅仅是单纯的声响,不会使人将海、钟声和声纳之间做什么内在的联系,而当我们共同策划、设计、磨合与实践使这三者有机结合构成音响语汇后便不同了,它营造了能揭示剧本主题与内涵的新的“声音织体”,给人一种气势,一种冲击,具有艺术的震撼力。而在全剧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所使用的声纳声是不同的,但全剧又是和谐、统一的。正如上述的分析,这段音响的含义极为丰富,既在抒发一种崇高而浑厚的感情,又在展示一个理想化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由钟声、大海的浪涛声等等混合形成的,它是一个人类因为自己的努力充分利用科学的发展而能达到的理想化的未来。

第二节电视文艺节目

和广播文艺类节目一样,电视文艺节目是电视技术兼容人类既有的文艺形式的产物。相对于电视新闻来说,电视文艺出现得更早,成熟得更快,原因是电视技术兼容现有的文艺节目要比自己独立地做新闻更方便和快捷。以我国电视发展史为例,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从1958年开播起,率先播出的就有文艺节目。从类别上看,电视文艺节目主要分为电视音乐节目、电视综艺节目、电视游戏类节目(真人秀节目)和电视剧及电影节目,这些节目分别是电视技术兼容音乐、曲艺杂耍、游戏和小说、电影的产物。

一、电视音乐节目

电视诞生之后,对音乐形成了巨大冲击,它在音乐这种纯听觉的艺术中加入了视觉的元素,甚至在一些条件下直接将音乐变成了视觉艺术。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音乐电视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北美电视界。1981年,美国华纳公司开发了一个24小时播放流行歌曲的频道——音乐电视频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Music Television,即MTV。而中国早期的音乐电视创作者则赋予这个名词以一种新的含义——电视艺术片的一种体裁,或者用电视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事实上,音乐电视更为准确的英文表达是Music Video,即MV,翻译成中文就是“音乐视频”的意思。正如著名词作家乔羽的定义:“音乐电视就是将一首歌的演唱用电视的手段制作出来,使之有声有色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整体。”

音乐电视是电视音乐节目构成的基本单元,对音乐电视不同的整合策略则能形成不同题材和体裁的电视音乐栏目。

1.音乐电视的创作:声画关系的把握

电视传播的“声画关系”是把握音乐电视的关键因素。因为在一首音乐电视录制之前,通常是音乐创作已经完成,如此“声画关系”中的“声”已经确定,下面对于创作者来说考虑的问题就是制作或从其他资源采撷哪些画面来配合音乐即声音,如此就能完成一部电视音乐作品。

如前所述,电视传播的“声画关系”有两种: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音乐电视的制作要采取哪一种声画方式将取决于这部音乐电视的制作目的。音乐电视的制作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推广歌手,二是推广歌曲,在此基础上电视台也能获得相应的收视率。因此它的画面创意将遵循如下两个原则:一是一定要出现歌手的画面(展示歌手的风采),且这些画面能吸引观众注意,并引发他们的好感;二是一定要出现能够诠释音乐的画面,至于如何诠释,则视音乐的风格和内容而定。我们举两个例子,分别从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的角度来说明音乐电视的这一创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