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经典(下)
73433800000009

第9章 《长城随想》

长城,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力量的结晶;

长城,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长盛不衰的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画家吟诗作画;有多少音乐家、舞蹈家咏歌起舞……歌颂它、赞美它的作品难以数计。

中央民族乐团作曲家刘文金,以他满腔的爱国之情和作曲功力,经过三四年的努力,把我国民族音乐的音调、传统的表现手法,有机地融合在西洋传统的曲式结构中,于1982创作出了一部崭新的具有鲜明中国风格和民族气派的音乐作品:二胡独奏曲《长城随想》。

这是一部表现雄伟长城的壮丽姿态,并借此讴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光明前程的音乐作品。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关山行”。慢板,行板。在低音提琴、大提琴浑厚音响的陪衬下,主题音乐的动机由富有“金声玉振”古老音色的方响、钟管、云锣时断时续地奏出,犹如雄伟屹立的长城在云雾弥漫的气氛中若隐若现。这段音乐以音型的层层推进,表现出长城的雄伟壮观。接着又运用了一连串的附点节奏,把情绪转为抒情。在两种情绪的感染下,激发起人们对长城的无限赞美之情,同时,为独奏二胡的进入作了很好的铺垫。独奏二胡的主题音乐真挚、朴实、庄重而富于歌唱性,仿佛是一位诗人或歌手的深情咏叹……这一主题在不断展开的过程中糅进的某些古琴和京剧的因素,更加强了这一作品的民族气质和韵味。

第二乐章,“烽火操”。急促的快板。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独奏二胡奏出了短小的号角式音型,似三军进发的号令。在运用传统戏曲“紧拉慢唱”的拖腔手法和半音阶上行旋法的基础上,吸收了京胡的某些技法和滑音、快弓跳跃等技巧,描绘刀枪剑戟、拼搏刺杀的战斗场面,表现中华儿女勇敢善战、乐观自豪的情绪,赞颂中华儿女前仆后继、精忠报国的精神。

第三乐章,“忠魂祭”。柔板、散板、中板。音乐一开始就沉浸在肃穆深沉的气氛中:在箜篌、扬琴沉缓的固定音型的背景下,由笙、大提琴、新笛等交替奏出的哀乐性旋律造成一种余音缭绕、哀思连绵的氛围。这段旋律,委婉中带有深情、缠绵中带有悲愤。为了使乐曲更有感染力,作曲家又别出心裁地让乐队模仿人声合唱的“哼鸣”效果,在音乐律动不断向高音区的迂回推进中,展示出了一个慷慨悲壮、气魄雄浑的“一人寄托哀思,万人悲痛呼应”,“青山处处埋忠骨,长城内外祭英魂”的大场面。

第四乐章,“遥望篇”。行板、小快板、慢板。这段音乐表现人们登上长城,高瞻远瞩,一种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油然而生。接着,乐曲的中段采用戏曲中的垛板形式,由慢渐快,粗犷热烈,把情绪推向高峰。最后进入的慢板是宽大、歌颂性的,再现第一乐章的主题,更加宏伟、更加辉煌,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幅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向着胜利挺进的壮阔场面,激励着我们为了灿烂美好的明天而前赴后继、努力奋斗!

关于《长城随想》的创作动机,刘文金曾有过这样一段谈话:“1978年夏末,我随中国艺术团访问演出之际,在纽约联合国大厦的一个休息厅里,一幅巨大的万里长城彩色壁毯,几乎覆盖了大厅正面的整个墙壁。它气势雄伟,光彩夺目,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似乎注入了我的每一根血管。当时,我和闵惠芬不谋而合地想到:要用我国民族器乐形式来抒发人们对于古老长城的感受,讴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明的前程……整个创作过程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自我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