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窃唐
7354200000016

第16章 夫妻双双把家还

小事不断,大事没有,大唐帝国安定团结的局面依旧。

如果把大唐帝国看作一个人的一生,这时候的大唐帝国经过贞观、永徽年的生长发育,进入了盛年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人口不断递增,当时唐都长安人口更是突破了百万之众,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会。

估计那时候想搞个长安户口,托人找关系,关系不硬都搞不定。

这一年,新皇后武媚娘三十五岁,李治三十一岁。

唐高宗李治改元显庆。李治和武则天这两口子最爱在年号上搞噱头,大玩文字游戏。这两位尊神的年号加起来,几乎占去了大唐诸年号的将近一半。

唐高宗在立武则天当皇后之前也只用了一个年号,叫永徽。可自从大唐第一创业女能手武则天同志参政以后,年号变动一下子就频繁起来了。武则天当了二十八年皇后,一共用了十四个年号,平均一个年号用两年;当太后五年,用了四个年号;当皇帝十五年,用了十四个年号,平均一个年号只用一年多一点,甚至有的时候一年就改三次年号。比方说696年,本来叫天册万岁,但是因为武则天登嵩山封禅,又改名叫万岁登封,刚叫了三个月,因为修建通天宫,又改名叫万岁通天。

真是让人不服不行,有才就是强。武则天改年号就像我们的网友更新微博改QQ签名似的,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她在想什么,做什么。

但也由此可见,从登上皇后之位的那一天起,武则天就陷入了自己内心的不安和焦虑之中。作为一个女同志,她不知道该用怎样的年代符号,去让天下人认可一个女人当国的合法性。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废太子李忠为梁王,赶出长安贬为梁州刺史,武则天四岁的儿子李弘被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这一年唐高宗和新皇后武则天特地在玄奘法师译经的大慈恩寺举办一场无遮大会,为新太子李弘祈福。

无遮大会是佛教举行的一种广结善缘,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都一律平等对待的大斋会。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谓古印度“五岁一设无遮大会”。五年办一次,可以说是佛学界的奥林匹克,中国的无遮大会始于梁武帝,盛行于南北朝。

在这场佛教盛典的梵音佛乐声中,后贞观时代也随之风流云散。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十月,刚过而立之年的唐高宗和他的大唐帝国第一夫人武媚娘携手在朝堂之上掀起清算狂飙。夫妻同心,其力可断金,何况砍掉个把脑袋。

网早已撒开,该到了最后收网的时刻。

唐高宗再度下诏,命李绩、许敬宗等五人重新审理长孙无忌谋反案。这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政治任务,无论采用何种手段,目的只有一个,将国舅长孙无忌打成不折不扣的现行反革命分子,然后拉出去,砍头、结案。

当年九岁的李治,伏在自己的老娘长孙皇后的灵柩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太宗皇帝由此对他分外怜爱,他也因这个大仁大孝的举动打动了舅父长孙无忌的心。

这孩子的良心总算没被狗掏吃了,孺子可教。

从此长孙无忌力排众议,为李治竞选太子,奔走拉票,力挺不止。

我顶!我顶!直到把他心目中这个仁孝双全的外甥给顶到了皇帝的宝座之上,然后扶上马送一程,送了一程又一程。整整十年,权力这东西拿起来就放不下。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死在翠微宫含风殿。二十二岁的青年李治,面对唐太宗李世民的突然驾崩,无所适从得像个受惊的四脚小兽,惶恐地抱着舅父长孙无忌的肉脖子流泪不止。长孙无忌轻声附在耳边提醒他,傻蛋蛋,你已经是皇帝了,皇帝不应该是这副熊样。

皇帝到底应该是哪副熊样?谁也没规定。但是作为李世民的接班人,一个巨无霸型的榜样矗立在那里,李治跟在屁股后面混,注定是要吃亏的,何况还跟着一个武则天。

我容易吗?我!

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临终托孤的重臣,注定了要走上一条不归路。

永徽初年的李治,对长孙无忌是绝对信任,那时候只要听到有人来告舅父谋反,很多时候是问也不问便将写黑材料告黑状的人打个半残或直接拖出去咔嚓,以示对舅父大人的绝对信任。

曾经的舅甥一家亲,如今的冰火两重天。

李治先生从长孙无忌案件开始就没打算找长孙无忌当面问问情况,只是在背后叽叽咕咕说:“就算舅舅造反,我也不忍心杀他。”

不忍心的事,不代表没人去做。

唐高宗只想借李绩、许敬宗的手送亲爱的舅舅大人最后一程,然后抹去手上的血迹,轻松上路。而作为李世民托孤重臣之一的李绩,对这件事的态度是中立的,他想看看事态的发展,再做出决定。

让他始料未及的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么禁不起折腾,挣扎两下就没顶了。

武则天上位夺权,长孙一派被抽筋拔骨。李绩这个戎马一生的老将军看在眼里,寒在心里。

唐高宗将最后一个宝押给了李绩,李绩说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这是领导的家务事,我们属下不方便插嘴。言下之意,按你的意思办吧,我不反对。

这话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这人真是阴得彻彻底底。

四百多年后,北宋史学家范祖禹,在自己那本号称是总结唐朝经验教训的著作《唐鉴》中说:“高宗欲废立而犹难于顾命大臣,取决于李绩之一言;绩若以为不可,则武氏必不立矣。绩非惟不谏又劝成之。孽后之立,无忌、遂良之死,唐室中绝,皆绩之由,其祸岂不博哉!太宗以绩为忠,托以幼孤,而其大节如此。”

这话没别的意思,就是说李绩毁了大唐。唐高宗李治打算废掉王皇后而立武氏为后,取决于李绩的一句话;如果李绩认为不行,那么武氏一定当不成皇后。李绩非但不竭力劝阻反而帮助促成了这件事。妖后武氏的被立,长孙无忌、褚遂良的死,大唐江山的中途断绝,都是由于李绩的缘故。

这话上纲上线得有些过了,但李绩在这件事上还是表现出了一个江湖老阴人的一贯水准。

如果你真以为范祖禹是史学家就认为他说的都是真理,真理现在都在天上飞。有人问:天上怎么有牛在飞,因为有无数的人在下面吹。

真实的情况是:立武氏为皇后,完全是唐高宗李治“下定决心”要达到的目的,谁反对谁就要倒大霉。连二愣子褚遂良都说得很明白,“上(李治)意既决,逆之必死”。一把手决定的事,想推翻只有死路一条。

唐高宗钦点的这个专案组里除李绩之外其他人都是许敬宗的属下和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的一些新贵。看上去是部门协作,联合执法。实际上玩来玩去无非就是许敬宗一个人在那里自编自导自演。

李绩已经不是当年秀场上那个走路有风,砍人如麻的徐茂公或徐世绩,当年的老伙计们就剩下他还在这里晒晒太阳喝着早茶打打太极。活着真好,哪怕像只蝼蚁。

结局早就注定,要结案必须要审案,所谓审案不过就是在既定罪名之下,折腾得犯罪分子身心皆崩溃。

唯有一死,方能逃出升天。

许敬宗派袁公瑜快马至黔州提审长孙无忌。

袁公瑜,便是主张立武氏为后的六位翊赞功臣之一,告密致使裴行俭被贬出京的那一位。我很想了解这个人,尤其想了解他和长孙无忌之间有什么渊源。但很遗憾,翻遍史料,不光两唐书中没有他的传记,就连一些野史也懒得搭理这位仁兄。

估计活着的时候没有多少光荣事迹值得我们的史学家大书特书。

历史上很多人,就是因为傍名人才得以留名,傍名人有很多种傍法。一种是做名人的亲密战友,做他成功的阶梯;一种是将名人踩在脚底下,比如用某种莫须有的罪名干掉名人、把自己的名声搞臭一万年。

既然活着没文章做,死了多少得留下一些资料吧,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然死得也就太没面子了。

为了了解袁公瑜这个人,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居然只找到袁先生的墓志铭,而且这个墓志铭还是由大名鼎鼎的狄仁杰友情撰写的。

该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为大唐转手倒卖给武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根据墓志铭的记载,袁公瑜是陈郡扶乐(今河南省太康市西北)人,父亲袁弘是国家干部,干过雍州万年县令,舒州刺史。

据说,袁公瑜小的时候,非常好学有才气,是个三好学生。在学习之余,也喜欢骑马打猎之类当时富家公子哥喜欢的文体活动,可以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一次他出去打猎,遇上一位很妖孽的老头,老头盯着袁同学半天冒出一句:“童子有奇表,必为帝王之佐。”长成什么样才能称之为“奇表”,我们可以想象袁同学少年时期长得应该是很有创意的。

袁公瑜牢牢记住了这个预言,并将其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十九岁的时候,他就进入了官场,一直在刑部当差,历任大理司直、大理寺丞等等官员。从墓志中看不出袁公瑜有什么理由要恨长孙无忌,他生在干部家庭,根正苗红,官也当得风生水起。

我估计可能是袁公瑜不满现状,认为自己的官与本人的才干完全不匹配,长孙无忌这个死老头把持朝政多年也不提拔提拔自己,也可能他忌恨长孙无忌独揽大权,排斥异己的行为。

三个月后,唐高宗派袁公瑜复核此案,长孙无忌在“暴讯”下自缢。作为三朝元老,皇亲国戚,却落得如此下场,让人唏嘘的同时也让人难解其中之谜。

李治能当上皇帝,全靠长孙无忌从中周旋。对于这位亲舅舅,把自己推向权力巅峰的第一位功臣,唐高宗怎会痛下杀手?

一向处事并不果决的唐高宗在立武则天为后的问题上却相当果决。与其说长孙无忌开罪了武则天,不如说他的不近人情深深伤害了唐高宗。随着年龄的增长,唐高宗不愿处处掣肘于长孙无忌,那种朝纲独断的念头像火一样燃烧着唐高宗李治的心。

除掉长孙无忌,成为唐高宗揽权路上必须完成的使命。估计连他本人都没有想到,虽然逼死了长孙无忌这股旧势力,但是以武则天为首的新政治势力将会来得更高,更快,更强。

既然人都死了,案子自然没有重审的必要——除了畏罪自杀,难道还有别的解释吗?袁公瑜这次出京,还担负着另一项使命,就是用同样的手段干掉韩瑗。

还没等到他亲自动手,有人来报韩瑗已经含冤而死。死了,真的?假的?开棺验尸!

袁公瑜工作相当敬业,他在没有任何防腐措施的情况下,捏着鼻子打开韩瑗的棺材,验明正身。不错,尸体都腐烂了,不会是装的。袁公瑜这才放心地返回京城。

韩瑗和长孙无忌两家都流配岭南,成为奴隶。时为显庆四年(659年)秋,正西风渭水,落叶长安,好一派凄凉。

这场惊天动地逼杀五位宰相的大案,就这样干净利落地了结了。我们再来清点一下曾经拉风一时的永徽年间的七位宰相:

头号人物: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长孙无忌,畏罪自杀。

二号人物: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绩,虽未消失,但夹着尾巴度余生,已过时。

三号人物:尚书省长官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于志宁,被贬出京,得以终老。

四号人物:尚书省长官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褚遂良,被贬爱州,死于任上。

五号人物: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来济,贬为庭州刺史,突厥入寇,冲入敌阵战死(好过郁闷而死)。

六号人物: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崔敦礼,平平淡淡才是真。

七号人物:门下省长官侍中韩瑗,被处死。

如今除李绩与早逝的崔敦礼外已经全部或贬或杀,收拾殆尽,中书省换上李义府,门下省换上许敬宗,执政班子的大换血便以这样血淋淋的极端方式而告终。这些都是在武则天为后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就搞定了。

事情办到这个地步,应该算得上是功德圆满了。武则天可以全心全意与唐高宗过他们正常的夫妻生活了。

通过这件事,武则天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掌控唐高宗一个人,就可以掌控整个朝堂,乃至整个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