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窃唐
7354200000053

第53章 天大的骗局之向左还是向右 (1)

李敬业把造反的旗帜树起来了,往哪里打呀?该不会从南打到北,从白又打到黑。

在这个进军方向上,李敬业和他的部队再次陷入了迷茫。

狗头军师魏思温认为,部队应及早渡过淮河北上,纠集山东河北豪杰,兵锋直指神都洛阳,在都门与政府军决战。

骆宾王也认为这么干,很对路。

这个魏思温是个很有想法和头脑的人,他的依据就是趁着武则天刚刚登基,人心可用,速战速决。打下或者围住东都,逼迫武则天下台。要避免打长期战,免得打到最后后劲不足,被武则天给吃掉。

但是魏军师的那位旧友、裴炎的外甥薛仲璋,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金陵有帝王气象,又有长江天险,足以固守,不如先夺取常(今江苏常州)、润(今江苏镇江)二州,作为奠定霸业的基础,然后再向北以图夺取中原,这样进可以取胜,退有归宿,这是最好的策略。”

他这一策,是谨慎的打法,先占住一块地盘再说,不能胜则可割据。

他的根据是,匡复军兵弱,硬碰硬不合算,先经营好一块地方,待天下形势进一步大乱,再伺机北上问鼎中原。这个想法没问题,但它需要一个基本条件——乱,而且是天下大乱。就像隋末,造反者四处放火,朝廷开着消防车东一头西一头地赶场子,顾脸就顾不上屁股。但是现在的天下是个什么状况呢?造反派只开了徐敬业一家专卖,没有其它连锁店,到时候朝廷征剿大军杀过来,匡复军连个帮手都没有!所以,这个主意放在此时此刻,实际上就是坐等挨打。

魏思温不死心,继续劝说:“崤山以东的豪杰,因为武则天专制,都很愤怒,听说您拉竿子起义,都自动蒸麦饭为干粮,举起锄头为武器,等待匡复军的到来。不乘这种形势建立大功,反而退缩,跑去找一商铺开专卖,远近的人听到了,哪有不人心离散的!”

李敬业不肯接受他的主张,派唐之奇守江都,自己领兵渡过长江,去攻打润州。

让老子干这个狗头军师,又不听老子的,老子炒你鱿鱼。魏思温很失望,私底下向杜求仁抱怨:“兵力合在一起则强大,分散则削弱,李敬业不合力渡过淮河,收集山东的兵众以夺取洛阳,失败就在眼前了!”

算了,算了,现在就业形势这么严峻,而且入了造反这个行,就回不了头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瞎混吧。他指哪,咱就跟着打哪,生那个闲气干什么。

向左还是向右?这不光是个问题还是块试金石。

历史往往会在前进的路口出现这样一个问题。王者往往有着超常的眼光,他能越过路标看见远处的风景;而那些目光短浅的流寇却只管埋头看路,回避一下路上的坑坑洼洼和小石块。

这块试金石检验出了李敬业,这个想法不坚定、目的不纯粹的流寇眼睛里塞满了“金陵王气”,他选择了薛仲璋的意见。

他令左长史唐之奇守扬州,又令弟弟李敬猷屯兵淮阴、韦超屯兵都梁山(今江苏盱眙县),自己亲率主力渡江,猛扑润州。

既想立匡复的牌坊,又想干称王的勾当。徐敬业刚开始就偏离了方向,好事怎么可能让你一人独占。当时已经有人给予定性为:“是真为叛逆!”(《资治通鉴》)

匡复有路,叛逆无门。

徐敬业第一个进攻的城池是润州,也赶巧了,担任刺史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叔叔李思文。如果李思文站在侄子这边反武,那徐敬业就可以轻松拿下。

家门不幸,出此逆贼!李思文根本不赞成叛乱,估计还念叨一番李绩(徐敬业的爷爷)临终那一番慷慨激昂的家训,史书上没有记载李思文与李绩是不是父子。

但无论怎样,李绩(徐茂公)作为李家最长脸的人物,他的话既然史书都有记载,那么他的那些后人也应当铭记。“我这些不肖儿孙,现在都交付给你,应细加防察,如有操行不伦、结交非类,马上打杀,然后奏之,以免倾覆家族……”(这是李绩临终前交代他弟弟的话)。

李思文看着大侄子领着叛军来攻,就和司马刘延嗣一起发动百姓修城墙,训练士卒。

此时润州的唐军只有五千人马,城池也是自唐开国以来就没修过。

难道大唐根本就没有地方防务吗?原来,唐代实行的是府兵制,征来的兵都集中在约三百八十个“折冲府”中,这些折冲府主要分布在三个道,即关内道(拱卫京师)、河东道(防守太原)和河南道(拱卫神都)。其他地方的兵,非常之少。

这就是唐朝所谓“强干弱枝”的军事部署,即只要能保住朝廷的中枢和北边就好,其他地方等出了问题再临时修补。以扬州都督府为例,举全府七个州的兵力,还不及关内道兵力的三十分之一。

润州被困,还要靠本州军民的力量先扛上一阵儿,等候朝廷发兵来救。

匡复军来到润州城下,先是李敬业跑到城下劝叔叔投降。废了半天口舌仍然不能说服李思文投降。老爷子年已过六旬,扛起大刀,披挂上马,冲上一线和自己的侄子死磕。

李敬业见老爷子如此顽固,只好令旗一挥发起猛攻。

但遭到五千士兵的顽强抵抗,城内死守了几十天,最后还是破城,我估计城里的那些士兵都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他们以为是李思文的亲友团来了,应该早早的开城来一家亲。

可谁知道李思文和侄子真的开战了。战到最后,已有人在暗中帮助匡复军。

李思文、刘延嗣和领兵前来支援的曲阿(今江苏丹阳)县令尹元贞战到力竭,都当了俘虏。

李敬业看着绑上来的三个人,一个个挺胸叠肚,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比他这个打了胜仗的人还牛掰。

敬业兄很生气,先是把县令尹元贞拉出去咔嚓了,然后他又跟自己叔叔开了句玩笑:“李思文啊,打我爷爷李绩开始,我们老徐家就被赐了国姓,你今天却为了那个姓武的老太婆卖命,我看你还是别叫李思文了,改叫武思文吧。”

魏思温请求杀了李思文,以警告那些在今后前进的路上敢于顽抗的州官,减轻今后攻城的难度,但李敬业没答应。

李敬业还非常诚恳地劝润州司马刘审礼的堂弟刘延嗣入伙,刘延嗣不干,说:“延嗣世蒙国恩,当思效命,州城不守,多负朝廷。终不能苟免偷生,以累宗族。岂以一身之故,为千载之辱?今日之事,得死为幸。”我老刘家世代受皇恩,不能当叛徒,要杀要剐随便。

李敬业非常生气,要把他拖出去斩了。

魏思温同志这时候又站出来了说,刚才那个可以杀,这个不可以杀,这是我朋友啊。

李敬业心道,刚才我叔叔,你说要杀;现在你朋友,你又说不杀。有你的啊,小子。最后两个人都没杀,李思文和刘延嗣一起被关进了监狱。

李敬业正沉浸在开业大吉的喜悦之中,专卖店生意兴隆,这样下去全国连锁指日可待。

李老板正在点钱,咧开的大嘴还没有合拢,政府军已经杀到眼前。

武则天挑选李唐宗室淮安王李神通之子李孝逸为统帅,论辈分算是皇叔。武则天临朝称制后,提拔他为左卫将军,现在终于派上了用场。

武则天派一个皇叔来平叛,自有她的想法,不管李孝逸有没有军事才能,她要的是李唐宗室这个金字招牌。

李敬业这边弄了个冒牌的章怀太子,玩匡复游戏。

武则天这边也顺势推出正牌皇叔,正牌对冒牌,有好戏看了。

新近升为侍御史的魏元忠为监军。请大家记住这个人,魏元忠,他将是后面李唐复国的重要人物。高宗仪凤年间,吐蕃多次侵扰边塞,魏元忠向朝廷上书,言“命将用兵”的得失,被授官秘书省正字,成了一个不入流的九品小官。

官虽小,却是他步入仕途的开始。因此,可以说魏元忠是以军事起家的。

抗蕃名将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他的军事才华不用过多啰嗦,身为百济降将,朝中关系也很单纯。

三人都是一色的身家清白,背景简单,以魏元忠的谋略,黑齿常之的武功,再加上李孝逸的名号,兵发三十万,直逼楚州。

楚州是李敬业的战略重镇,丢了楚州,匡复军将陷入与政府军的正面交锋。

当初没有听魏思温的话,犯了方向性的错误。这边金陵城的王者之梦还没有醒来,那边噩梦却已经袭来。

三十万对十万——额滴神啊!我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骆宾王,你的满腹才情是否将要被马蹄碾碎,兵锋夺命?

历史的镜头在这时候没有对着这位绝代才子,我只能想象他在那样一个场景里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那个渐行渐远的“江南神童”,他人生的最后绝唱难道就是那篇《为徐敬业讨武瞾檄》。

李敬业看情势不妙,收编了润州的兵马,留下一万人马守润州,自己慌忙率军回江都去布防,同时把李思文和刘延嗣也押回了江都。

李敬业不杀叔叔,魏思温看出他的优柔寡断,便又叹息:“不顾大义,专徇私图,恐败亡即在目前,我辈无死所了。”不顾大局,妇人之仁,早晚让我们都死翘翘。

伴随着魏思温的一声叹息接一声叹息,李敬业起兵就像小男孩掏裤裆——扯淡(蛋)。

翻看这段史料,李敬业起兵给我的所有感觉,没有铿锵的锣鼓,没有响亮的口号,没有清晰的目标。“三无产品”太坑人,十几万人上当受骗,没地方找索赔,跟着一路黑到底。

李敬业任命李宗臣为润州刺史,自己则亲自赶赴前线,屯兵在高邮的阿溪(在盱眙和江都之间)。

这时候,李孝逸的大军已经开到临淮,与盱眙隔河相望。两雄对决,必有一场恶战了!其实李敬业同志真应该感激李孝逸,为什么这么说呢?正牌皇叔李孝逸军事才干有一些,但有一个习惯,就是打仗之前,气壮山河,真有人拎板砖要和自己玩命,跑得比兔子还快。

武则天让他来,不在乎他是不是能打。皇叔,你这次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质量监督局局长的活,好好查处查处市场上出现冒牌太子的事,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