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狄仁杰、娄师德等宰相的相继离世,武则天发出了“朝堂空亦”的感叹。只要武周朝这个大公司不垮台,还有长期饭票可以领,就会有员工愿意留下来继续打工,就会有人忠于自己。
对于这一点,武则天从来没有怀疑过,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而在这些依然健在的大臣们中间,魏元忠应该算得上是当仁不让的一哥,当红炸子鸡。
魏元忠算是武则天晚年的能臣,可以用文武兼备、敢说敢为来形容这个人。在武则天使用过的所有宰相中,此人应属上品。
这时候文臣集团与二张的矛盾越来越明朗化,如果二张能够有所收敛,肯安安生生地专门服侍武则天,那也没什么,最多只能算是生活作风问题。可他们偏生也喜欢搞搞政治,试问又有几个生在权力场上的男人在权力面前能够淡定如处子?
武则天非常信任这两个散发着脂粉气的“纯爷们”,经常授意让他们处理政务。私底下的唾沫非但没有淹死他们,反而成为激发他们斗志的原动力。
不要说大臣们拿二张没有办法,就是那些皇亲国戚在这两个妖人面前也是黯然失色。记性好的读者也许还记得,前一时期,邵王李重润和他妹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就不服气,几个人私底下议论武则天与二张的床笫之事。
这事就传到二张那里,最后被武则天知晓。
武则天下令让李重润、永泰郡主、武延基三人自杀谢罪,就连二张也没有料到武则天会下此重手。要知道李重润和永泰郡主那可是李显的子女,武延基是武承嗣的儿子。为了二张,武则天不惜逼杀自己的孙子、孙女,由此可见武则天这时候是铁了心要力挺二张到底。如此一来,谁都知道张氏兄弟是得罪不起的了。
既然有人在这件事上吃亏,那就吸取教训。于是李显、李旦、太平公主这三个武则天的亲生骨肉都想方设法地哄张氏兄弟开心。张氏兄弟开心,武则天就会幸福;武则天幸福了,他们这些做儿女的日子也就好过了。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八月,李显兄妹三人上疏请武则天封张宗昌为王。武则天没有同意,虽然说自己宠幸二张,但并不代表就要给他们官做。
武则天在这一点上,还没有老糊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可兄妹几个却认为,这是老母亲在考验他们。为人子女要想母亲之所想,急母亲之所急。过了几天,李显兄妹再次上疏。二张这么优秀的人才不当官,不足以彰显我武周王朝的气度。
武则天一看这几个孩子没完没了,只好顺坡下驴封了张宗昌邺国公的爵位。
连太子和公主都上杆子拍张氏兄弟的马屁,何况那些屁股指挥脑袋的朝臣们了。为了屁股下面的那个位置,一定要跟上形势,不然早晚会被踢出局。试看今日之朝堂,谁最红最闪亮!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虽然说大部分人都在琢磨着怎么和二张拉关系的时候,但也有人在找机会将二张拉下马。魏元忠就是其中一个。
这个人在前面,我也提到过,官场之路极为坎坷,为了叙述的方便,在这里我们先来温故而知新。
魏元忠是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县南)人,在太学当学生的时候,就是一个性格刚直之人,从来不去做跑关系走后门,跑官要官的事,也就因为这个多年未得征用。当时有左史江融,写了一本《九州设险图》,备述古今用兵成败之事。魏元忠从其学,由于学习刻苦,天赋又好,终于成就了一位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文人,当时与娄师德、裴行俭相类,走的都是文武全面发展之路。
仪凤年间,吐蕃侵扰,他向朝廷投密信言事,长篇数千言表现其雄才大略。他历数前朝治乱与君主用人的关系,也大胆地指出本朝用人和赏罚得失,尤其论述了对吐蕃作战的应有方略。其论宏阔,大气磅礴,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他的表现很快就得到高宗和武则天的赏识,授秘书省正字之职,入值中书省。不久,又迁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人才都要放在领导眼皮底下,平时不用先养着,用的时候召唤一声就到了。
在平徐敬业叛乱中,武则天让他担任李孝逸军的监军。武则天对他认识极准,魏元忠果然极具军事才能,给李孝逸献计无不成功。平乱之军所以能不失时机地进军,能迅速取得胜利,和魏元忠的监军献策关系极大。
平叛中魏元忠立下汗马功劳,也表现了他非凡的军事天才和果勇的作风。
平乱后因功授司业正,不久迁洛阳令。当时酷吏横行,他先后数度受害,首次入狱因平叛有功,被武则天救下,流放岭南。一年多后又被召回任御史中丞,又为来俊臣拘陷,面对屠刀依然神色自若,毫无畏惧之色,这次又被武则天在刀头救下,流放费州。
后来又被重新起用为中丞,不到一年被酷吏侯思止陷害,结果又一次被扔进大狱,在狱中大骂侯思止不停。
武则天爱惜人才,这一次仍然没有杀害他,把他流放到外地。酷吏垮台后,武则天再一次恢复了他的原官。武则天对他累被牵进重案而不解,问他原因。他委婉地回答女皇,身为头鹿,酷吏欲烹为美羹,故受害。
一个人在官场上过山车似的这么来回折腾,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按说应该能够做到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可所有的人生经历对魏元忠来说,都没有转化为城府。要将一个性格刚猛之人修炼为彻头彻尾的阴人,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
圣历二年(公元698年),武则天提升他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并命他检校并州长史,任天兵行军大总管,让他防御突厥。同时再迁升为左肃政台御史大夫,检校各州长史、同凤阁鸾台三品,已成为出将入相的权要。
看来武则天对这个人还是极为倚重的,不然一个官场之上屡教不改的惯犯能够成为首辅之臣,不是一般肚量的当权者能够做到的。
魏元忠与他的前任狄仁杰、娄师德等相比较,缺乏后者的机智和通融,因此治理政务军务、对上对下,可以说刚猛有余,而柔韧不足。如果他能够像狄仁杰那样懂得一些官场的变通之术,四两拨千斤地去处理一下矛盾,他应该可以走得更远。
可惜他没有选择走别人的路,而是选择了走他魏元忠自己的路。
我们就拿武则天宠“二张”这件事来说,狄仁杰和魏元忠都劝谏过,但却收到了不一样的效果,结果成全了狄仁杰一世良相的美名,魏元忠只捞了个一根筋的称呼。
执政后期的武则天以“二张”为近侍,整天宴饮笑闹,游山玩水,其行为自然为那些正派大臣们所不容。作为天子应该有一套行为和道德准则,亲贤臣而远小人,为天下臣民立德,这是正直官员所期望的好皇帝。
狄仁杰等虽劝谏女皇,但他们也清楚地看到武则天并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虽然在某些方面宠幸二张,但她也亲和、尊重手下这帮大臣,朝中政务都是交给宰相处理,诸官任事也不许含糊。她丝毫没有放权给那些近宠们,更没有让他们干预朝政,也就是说大权没有旁落,武周朝政仍然风正气清,并无多少邪侫之气。
狄仁杰等人还看到,女皇还是能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的,并未因宠“二张”而耽误了工作(政务),当然也不会因为工作而放弃自己的生活。
尤其能让狄仁杰等可以接受的是,这时候的武皇已经是高龄老人,守寡已经十几年(高宗离世十几年),身为万乘之君,却又是孤寡老人,养几个男宠,打发一下晚年的寂寞时光,能算个什么大事呢?不要说七八十岁的老人已难有男女欢爱,就是有又能说明什么?
作为一个帝王,三宫六院,佳丽三千也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想一想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大臣们哪个不是妻妾成群。女皇也是皇帝,作为皇帝就不能有几个男宠?总而言之,作为女皇的股肱大臣,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应该相互理解才对。所以,狄仁杰等劝谏女皇,让她别玩得太出格,武则天也理解这些大臣们心中所想,所以能分清现实的重点,他们君臣之间许多年相处融洽。所以狄仁杰去世时,武则天当着众官员的面,大哭不止。一代铁血女皇,也是血肉之躯。
尤其让大臣们高兴的是,晚景的女皇帝性格变得温柔而有趣,有点儿老小孩的意思。大小事任你劝谏,不再动气发火。即使是关于“二张”的劝谏,只要不是当面冲撞让她下不了台,她也都不发火。如宰相韦安石,当着武则天的面,逐走了“二张”的友人四川宋霸子等商人,武皇不仅没有加罪,还表扬韦安石是个好同志,能够直言劝谏,这种风度让在场的官员无不叹服。
这时候,狄仁杰等首辅大臣相继离世,宰相班子很少再有比魏元忠更有威信的了,但对于武则天宠幸“二张”这件事,魏元忠却表现得更为激烈,哥们儿是眼里揉不得沙子,天生一个暴脾气。
这件事再度引爆他与武则天之间的正面冲突,几乎让九死一生的自己又死了一回。
在一次人事安排会议上,武则天内定张易之的兄弟、岐州刺史张昌期为雍州长史。既然内定,就不要拿到会上来民主集中了,可武则天还是把这件事拿到朝堂上征求宰相们意见,这等于把球又踢给了宰相们。
一把手都定下来的事,拿出来讨论不过是走走过场。宰相们也明白官场潜规则,都举手表示同意。可魏元忠却不买账,既然是民主决议,那有话就不能憋着,有炮就要放,炸不炸是另一回事。他当时就说:“张昌期不配当长史!”
这一石破天惊的话,不但让其他人都震了,连武则天都差点蹦起来。
武则天问他原因,他回答:“张昌期不懂政事,以前任职歧州,当地农户都跑完了。雍州是京畿地区,事务重大,薛季昶精明强干,应当由他来担任。”魏元忠话虽不中听,但说的是事实情况,句句在理。武则天只得中止对张昌期的任命,放薛季昶为雍州长史。
武则天给足了魏元忠面子,她还重用了他推荐的薛季昶,让薛季昶做右御史台谏议大夫,充山东道防御大使,节制幽、沧、瀛、定、桓等州诸军,以防突厥。
这让魏元忠产生了错觉,他认为自己在武则天心目中是光,是电,是唯一的神话。
他一不做二不休又继续向武则天面奏:“我魏元忠蒙皇上和先帝看得起,屡受皇恩。今天武皇您又让我位极人臣,干上了宰相。我压力很大,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让我惭愧的是没有尽到一个宰相的责任(尽忠死节),让一些小人亲近皇上,这是我的罪过啊!”
武则天和大臣们心里也都清楚,魏元忠这句话的矛头直指武则天身边的那两个跳梁小丑。这已经不是魏元忠第一次这么干。
当初魏元忠还是洛阳长史的时候,就没把张氏兄弟当盘菜。当时洛阳县令张昌仪仗着是张易之、张宗昌的弟弟,每次到都督府都直接往长史的办公室闯。
魏元忠当了洛州长史后,张昌仪还想这么嚣张,结果被魏元忠当面呵叱出去,让他规规矩矩地到院子站着听候指示去了。
有一次,张易之的奴仆在街头行凶,被魏元忠抓到,直接就给乱棍打死。当年尚且无惧二人,如今当了宰相之后,就更没必要怕了。
张易之兄弟见魏元忠疯狗似地咬住他们不放,更拿出了“尽忠死节”的架势要和他们死磕到底,别看兄弟二人活得潇潇洒洒,让人妒忌,可谁又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感受,在无限风光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危机感。他们的风光来之于武皇,这时候的武皇已经八十岁,说不准哪天两脚一蹬,就把两个人撂在这里了。如今武皇还健在,魏元忠这个老儿就有生吃他们的心。可以想象,一旦皇权易手,他们会死得很难看。他们心里也清楚,不光大臣们有生吃他们的心,就连李唐皇室和武家人也不会放过他们。
魏元忠一方面是宰相,另外一方面还是太子左庶子,也就是东宫的官僚,跟太子关系不错。二张兄弟在前面通过武则天的手间接杀死了太子的一双儿女,把太子已经算得罪透了,那么太子一旦当了皇帝,魏元忠是他东宫的官僚,肯定接着还得当宰相,到那时候君臣两个都看不上我们哥俩,我们这日子还怎么过啊。所以呢,干脆制造一个案子,把魏元忠给拖进来,顺便也把太子拖下水,一箭双雕。
张易之兄弟决定先出手,不然到时候就只有被别人干掉的份儿了,他们决定借武则天之手先除掉魏元忠。魏元忠并不是那么好除的,有智慧、有功劳、有资历,还有两次在鬼门关前打转的经历。
既然台面上除不掉他,那就在台面下阴他。作为女皇的枕边人,想阴掉个把人也不算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