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窃唐
7354200000098

第98章 不买账的人之张柬之这个人;第一线曙光 (1)

武则天这次病得比任何时候都严重,桑榆暮年,抵抗力越来越衰弱,整个身体仿佛已只剩下一具风干的躯壳。曾经如此眷恋过的权杖,曾经孜孜以求的帝国,现在都已变得不是那么重要,她只想尽情享受剩下不多的时光,而代表着青春与梦幻的二张,是她生命里最后一抹色彩。

武则天也不明白,她只剩下这么一点点快乐了,那些臣子怎么忍心剥夺?她已经无心再去改变什么,只希望能安静愉快地度过余生。

然而上天仿佛有意与她作对,几乎在她病倒的同时,洛阳城遭遇百年罕见的雪灾。接连一百多天里,苍穹晦暗,无月无星,没有车马,没有行人,昔日辉煌灿烂的锦绣神都几乎变成一座死城。就在这日光消逝、万物凝滞的时候,八十岁的张柬之终于入阁拜相。

张柬之生于唐高祖武德年间。所以咱们可以想象他岁数有多大,是进士出身,但是在唐高宗一朝,一直是郁郁不得志。

张柬之真正得志是在六十五岁之后,就是在载初元年,也就是公元690年,武则天为了建立武周王朝,第一次开殿试,开制举。

张柬之以六十六岁的高龄,跟着那些后生晚辈一块儿上了考场,一块儿上了考场之后还一举高中,从此就擢拜监察御史,以后的仕途就比较顺利了。十年之间从八品的监察御史做到了四品的荆州长史——荆州的副市长,当时他已经七十六岁了。那咱们可以说,张柬之的上升之路遇到的第一个贵人就是武则天,武则天开制举给了他一个机会,可是武则天给他机会之后他已经七十六岁了,就在这个年纪,他又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国老狄仁杰。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武则天就找狄仁杰,说国老你给我推荐一个人才吧。

狄仁杰就问武则天,说陛下想要什么样的人才?如果想要文学侍从的话,我看咱们朝廷里多了去了,不用我推荐。那如果陛下想要的是经邦济世之才的话,我推荐荆州长史张柬之,此人虽然年老,但是有宰相之才。

武则天一听狄仁杰推荐,马上把张柬之从荆州长史擢升为洛州司马,从地方进首都,相当于当了北京市的副市长了。

过几天,武则天又找狄仁杰了,说国老啊,你再给我推荐一个人才吧。

狄仁杰说我不是刚刚给你推荐了张柬之吗,你还没有用啊,怎么又来让我推荐人才了呢?武则天说我用了啊,我不是把他提拔为洛州司马了吗。

狄仁杰说,我推荐的可是宰相,不是什么洛州司马。

武则天一听,又把这个张柬之提拔为秋官侍郎了。所谓秋官侍郎,就是刑部侍郎,到中央机关工作去了。

武则天这样做是完全符合用人原则的,宰相是百僚之首,是负责国家全局工作的。所以他必须经验丰富,既要有地方经验,又要有首都经验,还要有中央经验,然后才能总揽全局。所以武则天是想一步一步地来,多考察几年。

就这样,张柬之在八十岁的年纪终于拜相了。可是虽然武则天对张柬之有知遇之恩,但最后张柬之却站到了武则天的对立面上,因为张柬之拜相的时候已经是武周王朝的多事之秋。二张兄弟气焰熏天,国家前途未卜。

对于张柬之这样一个正统的儒家知识分子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除掉这两个小人,所谓的清君侧,确保太子李显能够顺利继位。就这样,这个政治立场特别坚定、深厚有谋,而且又身居相位、手握大权的张柬之就一下子成了大臣之中反二张力量的核心。

离开荆州的前夜,他和好友杨元琰一同泛舟江上。那一夜,他们谈了很多,平生际遇、世事沧桑。讲到动情处二人不觉慨然泪下,相约盟誓,此生定要竭尽全力推翻武周政权,匡复李唐天下。

酒尽,灯残。张柬之辞别挚友,再度回到纸醉金迷的洛阳城,然而那一夜的豪情与江上盟誓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底,念念于心,无时不忘。

一别经年,张柬之的官职仍在原地踏步。

如果不是任性的二张一口气赶走魏元忠、韦安石、唐休璟、姚崇等多位能臣良相,致使朝堂空虚的话,张柬之很可能还是没机会入阁拜相。

然而,如果只是如果,不管武皇政治嗅觉有多高,对张柬之有多么不放心,她毕竟还是让他进入了权力中心。

张柬之站稳脚跟后,立即提拔杨元琰为右羽林将军,掌握部分禁军。

好友相见,没有风花雪月,没有畅述旧情,有的只是彼此莫逆于心的知己情怀。

“元琰可还记得昔日江上之言?”张柬之深深地凝视着杨元琰,沉声道:“今日我授予你这个职务,并非没有理由的。”

杨元琰微笑:“明公放心,元琰没有一天忘记过。”

四目相对,眼里都有掩饰不住的兴奋之情,那是天下风云尽在我辈指掌间的万丈豪情。

此时张柬之已经八十岁了,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展望前景,他踌躇满志,信心坚强,只要梦想的种子不曾死去,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作为征程的起点。这就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唐人精神。

当今二三十岁就开始为退休生涯计划攒钱的现代人应当感觉惭愧,健康状况改善,物质生活丰富,却已渐渐淡忘理想为何物。

从张柬之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正处于上升时期的中华帝国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昂扬意态。

武周晚年,局势已趋缓和,但李唐复辟仍然困难重重。武皇余威犹在,二张势力扩张极快,跟张柬之几乎同时提拔起来的宰相韦承庆、房融等都倒向二张。

张柬之沉着以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物,挑动起人们心底的波澜,有不满武周政权的,有虽然安于现状但更怀念李唐的,有对武李无所偏好但憎恨二张的……

在张柬之的组织安排下,宰相崔玄暐、御史中丞宋璟、司刑少卿桓彦范、御史中丞袁恕已等,逐渐成为倒张的核心人物,先以二张为靶子展开攻击,并将事态逐步升级,最终演变成针对武皇本人的逼宫行动。

武则天的病越来越重了。这场百年难遇的雪灾,接连肆虐了数月之久,遮蔽了日月,也带走了武则天的健康。

本来已经衰老枯朽的身躯还在继续衰弱下去,很久不上早朝了,渐渐地连床也下不了了。

每日僵卧在迎仙宫长生殿,听沙漏一点一滴不停地流泻,那是时光残酷的脚步声,曾经如斯强悍的生命,如许充沛的元气,经过日复一日的侵蚀,已消耗得接近枯竭。

宽大袍袖下的手枯瘦得可怜,因为长久卧病而呈现出异样惨淡的苍白,可以清晰地看到叶脉般淡青色的血管。她正在死去。

但她仍旧着紧地掌控着帝国的最高权力,一如攥紧最后的生命。

或是不欲他人窥见自身的老病,或是年纪越大能信任的人越少,连宰相也几个月难以能见她一面。

非紧急政务尽可能压下,案上累计的公文渐渐堆积如山,但武则天并没有任何让太子监国帮忙处理政务的意思。而太子李显经过十几年的折磨,已非昔日轻狂莽撞的青年皇帝,深知在母亲面前韬光养晦的必要,根本不敢有所非议。常年随侍在武则天身边的只有张氏兄弟。

忠于李唐的朝臣们对此深感不安。平常皇帝人影都见不到,一旦有驾崩消息也不能立刻传出来,无法掌握先机,局势必然不利。于是待武则天病情稍有好转,宰相崔玄祎(即日后发动神龙宫变的五位主谋之一)即谏言,要求禁止二张入宫禁侍疾,并以孝道为名推出李唐两位皇子:“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侍汤药。宫禁事重,伏愿不令异姓出入。”这是有心让李唐皇族代替二张,随时监视武则天的动静了。

武则天自然不理,但也不想跟大臣们闹翻,温言慰勉一番,二张照旧留在身边。作为让步,皇太子也可留驻玄武门,准许时常谒见天子,侍候晨昏。

这个结果并不能让他们满意,张氏兄弟内可近侍皇帝,抢得先机,外可接交朝臣及武氏族人,势力不容轻视,已然成为李唐复国的最大障碍,也是忠于李唐的朝臣们要铲除的首要

目标。

二张不是木头,朝中局势的变化他们又怎能不知?两次牢狱之灾让他们乖觉了许多,昔日的张扬跋扈都收敛了起来,谨言慎行得不敢轻出宫门一步,活像在外面耀武扬威一不留神吃了亏的宠物猫,吓得再不敢出门,只乖乖地蜷伏在老妇人脚下,生怕被李家的恶狗狗捉去剥皮炖汤。

其实张氏兄弟虽为幸臣,但出身名门,上有天子宠爱,下面也有不少趋炎附势的文臣武将甘为所用,手里的牌并不算差,如果有一定的政治智慧,也不是完全没有生路。但二张本是纨绔子弟,一遇风浪便吓得三魂不见七魄,只知躲在武皇身边避祸。

张氏兄弟修身养性安分守己,朝臣们要捉他们的痛脚一时倒也不易,但对于这些久经考验的政坛老狐狸来说,也不是什么不可完成的任务。

沉寂数月之后,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十二月,洛阳城的大街小巷突然出现了一批神秘的榜文和传单,说张易之兄弟要谋反。榜文里并没有二张谋反的确切证据(有确切证据就不用发匿名贴了),只说他们结交党羽,意图谋逆,今天一批,明天一批,贴得满天飞,却完全无法追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