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守望美丽家园
7376700000020

第20章 纪实篇

降得“乌龙”天现蓝 斗却“湖妖”水见碧

——厦门十年环保局工作概览

一个外国人曾经预言,到2000年,中国的工业产值翻两番,中国的环境污染会增加25倍。然而,仅以厦门特区十年发展的事实,就足以令这个预言大打折扣。厦门特区十年,全市工业产值翻番,环境污染不但没有加剧,反而,某些方面的环境污染指标还有所下降。

面对建设与发展的挑战,全市人民从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入手,同时开拓荒地,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投资环境。“七五”期间,我市用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达2.26亿元。其中直接用于污染治理的资金就达5600万元,治理项目385个,分别对工厂企业的废水、废气、噪声及废渣进行治理。

“老厦门”都知道,70年代前的筼筜港,是厦门八大景之一。70年代初,围海造田,使筼筜港变成一个基本封闭的死湖。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筼筜湖不但要承受37平方公里的汇水面积,还要接纳18万人和210家工厂企业排放的污水。据统计,每年排入湖内的工业和生活污水3600万吨,有害物质CDD 1万多吨。长年累月,湖水自净能力消失,水变黑发臭,直接影响湖区居民的生活和健康。从1982年起,市环保部门下气力多方进行整治,收到较为明显成效。如今筼筜湖的水质已达到国家四类水体标准,湖水水质改善及湖岸修整后,湖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提高了。筼筜湖综合整治的成功,为我省环境综合整治树立了典范,该工程今年还被国家评为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项目。

十年来,我市抓紧对水污染的集中控制,各工业企业积极治理废水,使我市水处理率从0提高到35.5%,在全国460多个城市中名列前茅。

有人说:厦门的空气可以瓶装出口。这话不无道理。尽管厦门特区发展十年,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厦门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仍基本保持在国家级水平。1984年,鉴于我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一部整治大气环境、创建烟尘控制区计划的“蓝皮书”出台了。1988年,作为我市第一部地方环境法规的《厦门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在广大市民的拥护下诞生了,几年来,我市治理220多台锅炉、20多台窑炉、80多台手烧炉,使全市烟尘控制覆盖率达90%。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积极开辟“气化工程”,仅“七五”期间,投资0.6亿元,建成日产煤气10万立方米的煤气厂和2000立方米的石油液化气储备工程,全市近4万户居民用上了液化气。这两项工程建成投资后,我市气化率由1990年的41%提高到60%,每年减少烟尘排放5000吨,SO?3700吨。采取了这些措施,基本制服了“乌龙”,使我市大气环境维持在“本底”水平。

我市在控制市区烟尘排放的同时,还注意加强城市绿化工程。十年来,建成嘉美花园等11座公园;扩建、修建万石岩等6个公园。全民义务植树14万株,新增公共绿地面积4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发展到27.3%。人均公共绿地从4.4平方米提高到5.45平方米,被全国和省绿化委员会评为先进城市。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1年11月19日)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扬起风帆

厦门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十年来的经济特区建设,使这座“海上花园”城市更加壮美,她已由昔日封闭的、经济发展缓慢的沿海城市,发展成为各项设施比较齐全,经济昌盛,市场繁荣,内外经济交流活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特区。

十年来,厦门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达12亿元,建成交通、能源、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为厦门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

十年来,厦门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到今年11月,全市直接利用外资签约批准数累计1170项,合同投资额34.86亿美元,其中外资26.17亿美元;随着海峡两岸交往的进一步扩大,厦门台商投资形成热潮,十年累计批准台商合同500余项,合同金额达11亿美元。

十年来,厦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些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市政府还十分关注城镇居民的生活问题,如解决城镇居民用水、用电短缺问题;改善了民用燃料供应,全市居民使用液化气和管道煤气的户数已占总数的30%;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0年的4.35平方米增加到1991年的7.71平方米。1990年,厦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4535元,提前十年达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小康水平的要求。

十年经济特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均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为使厦门在今后十年能超越小康,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厦门将根据《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精神,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对筼筜湖进行综合治理和垃圾处理厂、煤气、液化气的治理,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继续扩大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投资软环境的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如提高办事效率和宏观管理水平,同时完善外商投资审批程序,加强地方涉外法规和制度建设,依法治城,使环境保护为特区的腾飞起保驾护航的作用,使环境保护工作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适应。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1年12月14日)

厦门漫漫十年特区路

在我国的东南沿海,有一座驰名中外的鹭岛——厦门。厦门古名鹭屿,古时候有许多白鹭栖息岛上。本世纪20年代以前,厦门山野树上,到处有白鹭栖息。它们朝出暮归,三五成群,翩跹田间,翱翔海上。后来,城市扩展,生态环境起了变化,白鹭在岛上逐渐减少,以至成为罕见的吉祥鸟。如今,改革开放的强风,使这个神秘的岛屿从一个封闭型的海防城市变成全方位的经济特区。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白鹭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历史上的厦门,一个被作为军事前哨的弹丸之地,在跨入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幸与深圳、珠海、汕头一起成为共和国的经济特区。一夜间,跃入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线,但她毕竟在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的旧体制格局下封闭了30年。面临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装备落后,人才、资金匮乏的困境。是党中央、国务院给了这个岛屿以特殊政策,并允许实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一时间,万商云集,信息汇流,厦门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到1991年,厦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多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达12亿元,用于交通、能源、供水、供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全市直接利用外资批准数累计1170项,合计投资34.86亿美元,其中外资26.12亿美元。随着海峡两岸交往的进一步扩大,厦门与台商投资形成热点,已累计批准台商合同500余项,合同金额达11亿美元。到去年底,厦门人已提前10年达到第二步战略目标——小康水平的要求。

尽管厦门经过历史性的高强度的开发建设,城区扩大,人口增多,工业产值成倍增长,但城市的环境质量基本维持在特区建设前的水平,城市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还明显好于从前。以大气质量而言,主要指标普遍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近海水质大部分参数仍符合国家海水一类或二类标准。这与厦门在建设特区中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厦门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中做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是与决策层具有一定的环境意识分不开的。他们意识到,不能走环境与发展失衡的老路,要在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上作出抉择。建设特区,万商云集,但他们不是盲目地抓项目、上工程,而是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安排产业结构,把发展项目、工业布局分成三个层次,即以发展“用水少、占地少、污染少、耗能少”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精、小、轻、新和高科技产业,规划在厦门岛内建设;把轻纺、化工等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安排在岛外的杏林工业区;又把石油化工等原料工业和能源工业安排在九龙江口的海沦镇。符合这些原则的,坚决支持;否则,一律不开绿灯。特区创办初期,有个炼油项目拟建在厦门,该项目占地约需2平方公里,年加工500万吨原油,年产高级汽油146万吨,并能提供5000人的就业机会,有数千万元的收益。市政府经过评估论证后,认为该项目上马后将给环境带来危害,就果断地否决了这个项目。还有一个年产30万吨的炼油厂,要求在厦门岛内的湖里工业区兴建。市政府认为该项目有违“四少”原则,就谢绝了该项目在湖里选址,从而使厦门这个“海上花园”城市没有因为饥不择食盲目引进给环境带来污染。当然,对符合城市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政府则果断拍板,有关职能部门也一路开绿灯。

厦门能有今天,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给这个神奇的城市注入了活力。这几年,厦门在环境与发展这架天平上,是很会掂量轻重的。

位于厦门岛中心地段,有个远近闻名的筼筜湖,这里原是一个狭长的海湾,面积为8平方公里,是厦门的8大风景区之一,也曾是白鹭的主要栖息地。该湖现在不仅要承担市区近37平方公里的汇水面积的蓄洪排水功能,还接纳约18万人和210家工厂企业每天达12万吨的污水排放。1971年开始围海造堤,成为人工湖,面积仅为2.06平方公里。由于大量的污水和污染物质源源不断流入湖中,致使湖水严重富营养化,水体变黑发臭,被监测的水质主要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数倍或数十倍,筼筜湖变成一个飞禽避走、鱼虾绝迹、湖面黑臭、湖旁垃圾成堆、杂草丛生的死湖。当时,位于湖区新建的西堤别墅商品房售出率还不到一半,一些盖在湖区周围的职工宿舍也竞相推托避让,不愿到此居住。

面对筼筜湖严重的污染状况,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人大、市政府十分重视对该湖的治理工作。市政府把筼筜湖综合治理工程列入市长任期环境目标责任制内容,并上报国家环保局作为国家第二批限期治理项目。于是,一场综合治理筼筜湖的战役打响了。从控制主要厂家的污染源入手,建成了日处理能力一级13.4万立方米和二级3.7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一座;清挖了十几年沉积在湖底的污泥230万立方米;修建导流堤,利用潮汐水位差将西海域的新鲜海水引入湖内交换湖水,恢复其自净功能;修建护岸,植树绿化,投入资金1.1亿,使严重污染的筼筜湖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水质和沿岸景观大为改善。湖水还清,黑臭消失,绝迹多年的鱼虾重新在湖中出现,成群的白鹭和其他飞禽也相继回到自己的故乡。这项工程受到市民和外商的赞许。原来在湖区周围的别墅和商品房,也因湖区环境的改善被抢购一空,在建的每平方米售价提高到650~700美元,尚供不应求,沿湖的地价也由每平方米1000多元提高到近4000元,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厦门办特区,需要大量引进外资,但他们时刻不忘维护环保法规的尊严。1990年11月10日,中国新闻社就厦门四家“三资”企业违反环保法被市环保局责令停产发出电讯稿。次日,香港、澳门、台湾及新加坡等地的报纸,以醒目的标题予以报道。原来,这4家外资(合资)企业在兴建时没有执行“三同时”,造成严重的污染,被群众举报而被勒令停产治理。法规的尊严,舆论的尊严,使这几家企业有的停产搬迁,有的及时补上污染防治设施,有的砍掉污染生产线,从而保护了特区的环境不受污染。

当然,厦门市环保部门深知,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严格进行环境管理,与为经济建设服务是统一的。前几年,有家中外合资企业,引进当今国际上的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味精,生产中其工业有机废水超过国家标准400多倍,由于国情不同,不能集中利用于灌溉,分散利用成本又太高,只好排放,污染了正在加紧治理的筼筜湖。

面对这一全市第一污染大户,厦门市环保局一面依法对该公司实行限期治理,并加倍征收排污费,对公司和法人代表处以经济罚款,同时要求公司以污水处理能力确定生产产量,直至责令停产治理;另一方面,市环保局积极会同有关部门为其预留出一块供工业处理污水的场地,帮助公司多方寻找科研设计部门和治理单位,协同公司派员考察国内同行业味精污水处理情况,寻求治理方案。历史上的厦门,曾是我国5个通商口岸之一,本世纪30年代,城市已初具规模,以后历经世事沧桑而衰弱。只是1980年以后,改革开放的大潮,厦门才有了有史以来城市建设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但厦门毕竟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而是在老城市的基础上办特区,更不能甩开老城市所拥有的一大批老企业自身存在的先天不足去建特区。这就是厦门特区的独特之处。因此,靠吸引外资改造老企业,靠吸收外资改造旧城市,靠发展经济治理环境污染,这是厦门的自身特色。

有家生产锦纶丝的中外合资企业,建厂于1958年,合资前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所排出的“三废”污染十分严重,不时引发厂群冲突。1985年工厂合资后,结合扩建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纺丝设备,大胆改革工艺,使含油废水排放量从过去每年3600吨降到目前的91吨。1986年工厂利用杏林电厂的余热供气,砍掉3台锅炉,拔掉所有烟囱,成为名副其实的无黑烟工厂。同时,厂里还结合扩建,拨出绿化专款,建成草坪、景观树、花廊和水池、凉亭、汉白玉雕塑等颇具风格的建筑小品,使人置身这里有一种不是花园胜似花园的感觉。优美舒适的环境,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凝聚力,激发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工厂连续3年被福建省评为先进企业,1987年和1989年还分别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工厂”和“全国环境保护先进企业”。像这种闯出利用外资改造老企业路子的厂家远不止于此。近几年,厦门特区通过旧城改造,调整工业布局,利用外资改造老企业等途径,治理了119个污染工厂,同时,还根据实际情况关、停、并、转、迁46家规划布局不合理、污染环境的工厂,使目前旧城区的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厦门,一座素负盛誉的海港风景城市,通过10年的开发建设,更以旖旎秀丽的海湾风光,宜人的南亚热带气候,独具一格的历史文化和艳丽明媚的侨乡风情而蕴含着强烈的魅力。此时,人们注意到:开放前来这座小城旅游的人数仅为2.5万人。到1990年,旅游观光人数竟达21万人次,同年跻身全国旅游城市前10名。这正是厦门这块沸腾的热土为白鹭栖息和繁衍的魅力所在。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2年8月8日)

厦门海滩大劫难

美丽富饶的厦门岛,拥有131公里的海岸,其中有11平方公里的白璧沙滩,人们称这是厦门的“黄金海岸”。其海洋环境质量均优于国际标准,海水温度一年有半年处在20℃以上,而我国的北戴河、大连和青岛等著名海滨浴场每年可浴时间仅有3个月。而且,厦门岛东部浴场周围有海豚巡航保护,无恶劣威胁。

同时,这里离市区近,交通便捷,适用建海滨浴场的岸线长达8.5公里,浴场总面积达84公顷,多于北戴河海水浴场近一倍。整个“黄金海岸”的沙粒适中,并以中细为主,脚感好。这里除1—2月份为多阴天气外,长年阳光普照,也由于这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常青,每年有数十万海内外游泳爱好者在这里流连忘返。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当年倾资兴办厦门大学并选址于此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基于这里依山傍海的自然环境。

然而,厦门岛目前已开放供人们进行水上运动的却只有厦门大学海滨浴场,这里不仅是厦大人的天下,同时也是大部分市区游泳者神往的地方。但是,近年来,这个浴场的沙越来越少,面积越来越小,水质越来越差,游泳者也越来越少。

厦大浴场怎么啦?一位厦大学生说,他在校度过3个夏季,发现沙滩足足下降1米,沙量比他刚进校时少多了,有的地方露出建筑时残留下来的石块等杂物。厦大化学系一位教授说,他从1951年开始在这里生活,到70年代,这里还是成片沙滩,但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一位多年从事厦门岛东部沙滩研究的厦大海洋系教授向笔者介绍说,50年代初厦大浴场是一个沙滩宽平,沙层厚,水质优良的天然海滩浴场,由于毗邻市区,几十年来的市政建设,民房建筑需大量用沙,卖沙专业户应运而生,他们就地取材,人工挖沙远远超过大海本身补充的数量,再者,占滩建筑和不合理的工程设计,也是导致沙滩消亡的主要原因。厦门东边的沙滩,特别是厦门大学医院以东的沙滩被一些人占据并围滩建筑,不仅“吃”掉了大片沙滩,而且修建了直坡岸堤,直坡堤加强了波浪的侵蚀作用,直堤下发生强烈的下切侵蚀作用,海浪冲走了滩面上的沙。

笔者在现场见到,厦大浴场岸边已被服务网点、工厂和马路护岸所挤占,这加剧了沙滩的退化。特别要指出的是,拥有2万余名师生员工的厦门大学,每年将所产生的各种污水直接排入浴场海域,使水体恶化。现在,整个厦大浴场已经达到无法人浴的地步。

毗连厦大浴场往东的海岸线,是当年被称为“前线”的所在地,与国民党占领地——金门岛遥遥相对。20年前,这里的海岸沙滩肩宽达20~30米,滨面坡度为12~13度,沙层厚达25厘米以上,这些沙滩的自然形成得益于沙生植物和沙生植被的保护。但近年来,据资料显示,沙滩地段的植被率下降了35%,沙土植物种类减少33.3%。一定的植物消退后,在海浪的冲击下,沿岸一些大树纷纷倒下。一些昨日还是掠沙者,今日却以“管理者”自居,他们公开在沙滩上“临时”搭盖建筑物,并且堂而皇之地公开收费。笔者在现场看到,一些舍近求远的游泳爱好者和旅游观光者所遗下的废弃物及“管理者”累积的弃物,用满目疮痍加以形容并不过分。青岛、大连等城市率先对沙滩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并已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北戴河、湛江等海滨也陆续开始开发利用沙滩,就连一些无沙的沿海城市如广州、福州等,也纷纷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之外的地方开辟海滨浴场。在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夏威夷、迈阿密等都是以优质沙滩和令人陶醉的海滨娱乐场而吸引世界各地无数的游客,新西兰、澳大利亚、西班牙等海滨城市都十分珍视和保护海滨沙滩,并利用沙滩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我们却把从后代人那里借来的宝贵财产尽情地挥霍,这不是对后代人的犯罪吗?!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4年2月6日)

沿海观潮涌

看罢八闽不言潮——从福建看环境管理

沿海邻省争先崛起,携山面海的福建如何耐得住!拓展南(厦门)北(福州),中部(湄洲湾)开花,连片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起时虽晚,声势不凡,福建果以全方位开放、大跨度发展之势引来世人瞩目。

一组组数据昭然眼前:1993年,福建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53亿元,提前7年翻两番;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比上一年翻了番;“三资”企业增长六成,协议和实际利用外资均比上年增长一倍。

外商投资热潮起潮高,土地成片开发片片是金,乡镇企业、个体经济飞速发展,顺应改革开放潮流已成环保工作必然。既要转变职能,加强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又要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把关,保护环境。何以平衡?如何协调?对福建省同样也是难题。

光说不行是不行的,要能说怎么能行——指导思想必须变发展才是硬道理。

福建沉寂了许多年,工业薄弱,交通滞后,即使这两年放开了,社会发展指数仍居全国第11位。得天顺时,放开手脚大发展也是福建省的必然。

当过市委书记、任过石化公司总经理的省环保局局长杨明奕如此解释福建:福建有“三八”,“八山一水一分田”有“一八”;有800万华侨,这是“二八”;在台湾的福建籍人800万,这是“三八”。

是自然条件,也是社会背景,这就是省情,经济的增长点也就在这些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为求发展,改革开放的力度、吸引外资的强度前所未有,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土地成片开发形成热潮,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据统计,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已逾万家,乡镇企业55万家,土地成片开发立项已达100多片,全省去年经济增长高达48%。侨乡石狮由三镇建市,工业总产值、乡镇企业产值、引进外资分别增长8倍、3.4倍和86.5倍。晋江市90多万人,在港、澳、台的人却有200多万,乡镇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九成。去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12个亿,财政收入3.5亿。南安市前年财政1.2亿,去年2.4亿,今年打算3.2亿,决心3年赶晋江。

泉州的三个市里你追我赶之势,泉州全市又当如何?当地流传一句顺口溜:三闲(闲劳力、资金、房)起步,“三来一补”过渡,“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土地开发迈大步。步子迈得也确实不小,1987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1992年第二次翻番,去年实现第三次翻番。而且,原市区40多家国营企业都合资了,工厂已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国营企业了。实际上,这种非国有经济发达、经济超高速发展又如何不是闽南乃至整个福建的缩影呢?经济超高速发展及新的经济发展特点不仅造成污染排放总量增加,加重环境负荷,而且给环境管理带来许多新的课题。

漳州市环保局局长刘世民说,光讲是不行的,不顺应发展就会被淘汰,没有发展也就没有保护;当然,需要控制,需要管理。从事环保工作15年的厦门市环保局局长吴子琳更是快人快语:“不要怕发展经济,关键在把关,把好关,利大于弊。”

退却、放任自流不行,抱残守缺、死顶硬扛也不行。市场的手在调节经济,也在拉着你适应它,并由此确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制度。杨明奕局长在动,处长们也在动,走地市,拜厅局委办,听取经济大发展于环保有何要求。对策不断酝酿成熟了:规划先行,提前介入,加强监督,主动服务。杨明奕局长对此解释是,指导思想必须转过来,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超前赢得主动,服务中体现管理,基本国策也必须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超前——赢得管理主动权

“超前”的文章先自规划做起,以此引导区域开发、工业布局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厦门是我国最早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央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湄洲湾乃是福建省90年代经济开发的重点地区。三个地区带动福建全局,总体规划已完成,但如何保持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福建省环保部门在国家和省政府支持下,投入175万元,组织几百名专家、科研人员,共同努力,完成了于福建经济持续发展功不可没的三大环境规划研究课题,成果既出,思想跟随:对新经济开发区超前做好环境规划,实施规划控制,并形成了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外商投资需要、方便管理部门应用而研制的环境管理决策技术支持系统。有关数据输入,企业项目自动定位,多么高的效率啊!规划成果的充分运用,有效地加强了福建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工业布局、城市建设的宏观把握和微观管理,并为加快外资引进、项目审批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全省又有4个县市完成了城市环境规划的编制工作,工业布局有了依据,环境管理有了目标,企业和有关领导心中也有了准数。

土地成片开发来势凶猛,一段时期以来成为管理难点、热点。福建省对位于环境规划已获准地区的开发,实施环保规划控制,推行集中控制,并规定成片土地开发区必须进行总体评价、总量控制,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据此,环保部门由过去单项建设项目的环评转向研究开发区环境对拟建项目的布局要求,从总量控制来论证环境质量目标的可行性,进行工业布局,并形成快速、可操作的环境管理软件。这种开创性的区域环评不仅确定了开发区的工业结构和布局,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排放总量、污染集中控制措施以及环境管理要求。对在总量控制内的项目实行分类管理,符合产业政策和布局、污染能解决的外资项目,可先立项、后补办手续,将环境影响报告书安排在设计阶段把关。如此,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还加强了新建项目的环境监督和管理。

如果说规划和环评这种超前就是为企业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服务来实现管理的话,那么,依据超前的实践和新问题及时制定的政策、规定则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近年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福建表现得尤为突出,此类企业年产值突破千亿元,并继续快速增长。但有的地方为求快速发展,忽视甚至取消环保审批,一度使乡镇企业污染呈失控状态。福建省工商局、环保局抓住苗头,迅速研究,及时发出《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个体私营企业环境保护的通知》,严申此类企业项目均应严格执行环保法及有关环保政策,先环保审批后发营业执照,有力地扭转了乡镇、个体企业环保失控的状态。

土地成片开发热起来,《福建省成片土地开发环境管理暂行规定》立即起草,《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出台,对成片土地开发规模、环境要求、审批管理提出明确的要求。据统计,福建省目前已审批立项成片土地开发项目111片。超前赢得了主动,管理得以在服务中实现。

区别和统一——管理中有艺术

泉州市环保局副局长李国忠非常直率: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应该分类指导,不要“一刀切”,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晋江是全市生活和生产水源,保护是前提,不仅不建设有污染的企业项目,原有的污染还要逐步拔掉。相反,落后的、偏远的地区环境容量相对大一些,就可实行“发展中的保护”政策,对一些有污染的项目,只要能防治并有设施,就不该卡死。

福建有沿海一条线、山区一条线之说,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仅是人们的呼唤,也已融入了这里群众的实践。原以发展高产农业而闻名的漳州市,最近在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乡镇企业。去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乡镇企业产值达到120亿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严格监督管理,环境状况并没有随之恶化。市环保局局长刘世民深有感触:“发展中的保护”不同于“先污染后治理”,第一要有环境容量,第二要有控制,有管理,有治理。

既讲区别政策,又说统一标准,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厦门市三资企业产值占60%多,台资又占外资的1/3,全市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四位。厦门市在依法行使环境管理权时,执行统一标准,只有新旧之分,没有内外之别。外商在厦门投资,就算中国法人,严格一视同仁,遵纪守法,外商有采用先进技术、使污染物达标排放的责任,不苛求,也不优惠。去年开始,市环保局对外资企业排污费以低息贷款返回企业80%,鼓励外商积极治理污染。

泉州市环保局更为明确地提出,泉州市个体、私营等非国有经济占全市经济九成以上,以市场经济为主。如果漠视实际,按照老条老例,把乡镇企业、“三资”企业打入另册,不仅难以行使环境管理的权力,而且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据此,该市环保局提出“三个统一”、“四个打破”,即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打破国营与非国营、县属以上和县属以下、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个体企业与非个体企业的界限,一视同仁,同等竞争。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不能不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开创之举。

强化——已不仅是呼唤

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说服务中实现管理不是不要管理,讲“怎么行”不是不讲“不行”。

福建省严抓环境管理,不仅提出环境与发展八条意见,使管理有了政策的保证,而且,近几年来,各级人大、政府颁发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76件,环保部门颁发及与有关部门还联合颁发的环保规范性文件达61件,环境管理渐入法制轨道。

依据有了,机构也在摸索中不断加强。泉州市在136个乡镇聘用了兼职环保员;晋江市在5个镇设立了环境监理站作为市环保局派出机构,每站3人,由市财政下拨经费;南安、安溪、永春也已分区建站,惠安正在筹建。省委书记贾庆林强调,环境保护要加强领导,严格管理。不管机构怎么改,环保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要在机构中体现出来。

经济在快速发展,环境管理也在强化,在深入。福建省在简政放权中,环保审批权没有下放,外商投资审批7个程序中保留了环保审批权;泉州外资审批让环保把第一道关;漳州也由“先放开,后完善”的做法转向“环保必须先把关”。在建设项目管理上,厦门市做法更为系统。市环保局作为市外资委员会的成员单位,主动介入,派人参加引进处、工程建设处工作,除参加第二道环评审批外,还参加第一道可行性研究、第五道设计审批和第七道竣工验收审批。

石狮市综合运用各项管理制度的“拳头效应”更是令人称道。在“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体制中,石狮市将政府主要职能归结为“规划、协调、服务、监督”八字,市政府把环境规划、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集中控制、总量控制等环境管理制度配套使用,实行“你投资、我规划,你排污、我监督,你违法,我处理”。引人注目的大堡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区正在建设,被戏称为“世界一大奇观”的小陶瓷烟尘治理也胜利在望。

半月八闽大地旅途中,时刻感受着“翻滚的”经济建设大潮,也不断领略着环保与经济的同歌共舞——大潮起,潮头正立。

但也并非到处“莺歌燕舞”。杨明奕局长说:相对我省经济的高速发展,环保滞后状况仍很严重。要下定决心,三年打基础,五年建框架,十年大发展,十八年与国际接轨。惦着这个战略目标,杨局长及他的同事们、同行们在筹划着环保项目列入政府计划,在加快步子推出《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4年5月14日钟岷源叶文建)

厦门整治黄金海岸见成效

一度因人为破坏使沙滩海岸带遭受严惩破坏的厦门市东部地区,经过近半年时间的不懈努力,如今已基本恢复到原有的自然风貌。

位于厦门岛东部的沙滩岸线长达11公里。这里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天然理想浴场。然而,过去这里的部分风景沙石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一些单位和个人不顾海港风景城市的长远利益,肆意在这海滨岸线砍树木、挖沙土、建工程,造成沙滩中断和减少,岸滩侵蚀,海岸后退,沙滩面积减小,沿岸的污水和垃圾污染严重,特别是厦门大学海滨浴场的环境质量,更是恶化到无法人浴的地步。本报曾以《厦门海滩大劫难》一文曝光,引起了厦门各界的极大关注。今年3月,厦门市人大城建委员会在召开的市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强沙滩岸带自然资源保护的议案》,并组织了省、市人大部分代表和常委会委员进行了3次视察活动,同时对议案的落实情况进行审议,整治沙滩海岸工作初见成效。

厦门市政府成立了一支由市城管、建委、土地、规划、环保和城监支队等组成的执法机构,统一指挥协调海岸资源编制组成的风景资源管理监察大队,负责对海岸带风景资源的管理。通过近半年的打击盗沙专项治理,拆除有碍观瞻的违法建筑和违章搭盖,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以及开展军民共建等工作,有效地控制了沙滩海岸的恶化。为解决厦门大学污水污染海滨浴场水质的问题,市政府拨出专款200万元,采取污水截流、集中抽堤、加氯消毒后排放等措施,使污水基本不再污染浴场,解决了十几年来议而未解的老大难问题。

厦门市政府不遗余力地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处理好保护和利用关系,努力使“黄金海岸”成为全国一流的旅游观光胜地。

(原载《中国环境报》1994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