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守望美丽家园
7376700000030

第30章 文学篇(6)

◎第九章 新世纪的承诺

在纪念中国环保事业开创30年之际,作为当时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模活动的参与者和厦门版的“执行导演”,我们采访了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局长谢海生。这位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环保领头人,虽然来厦门工作时间不长,但经历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以及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创建活动,在实践中总结环境保护的经验,又在实践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光荣。这位中国科学院的生态学博士后、儒雅而务实的局长在谈到2010年厦门的环境目标时激情难抑:在把厦门建设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及港口风景旅游城市的进程中,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海湾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唯一原则,按照生态规律和市场规律进行城市建设,造就一个生态效益型、经济发达、城乡人居环境优美舒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阶段目标的实施,谢海生局长说,在新的世纪,厦门为实现在高平台上的新跨越,根据厦门市环境保护“十五”规划和2010年初步建成海湾型城市框架的目标,力争用10年的时间,分3个阶段,构筑起海湾型城市的目标,把厦门市基本建成海湾型生态城市。具体地说:到2005年,为启动阶段。这个阶段集中力量构筑本岛生态城市的框架。按照环境优美整洁、生态良性循环的要求,加强对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的整治。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管理体系。再用4年时间为全面实施阶段,在厦门本岛基本符合生态城市要求后,分别向环西海域和环东海域两翼的城市群推动,加快这些城市次中心的生态城市建设。城乡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建设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乡镇。到2012年为提高阶段。这一阶段初步形成由厦门本岛和周边城市群组成的生态城市格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巩固和提高。

在全面启动海湾型生态城市的绿色工程时,新任厦门市市长张昌平的思路极富开拓性和想象力:规划要有超前意识,建设要有精品意识,开发要有经营意识,安排要有重点意识,投资要有效益意识。对存在的困难、对它的长期性要有充分估计,既要尽力而为,力争奋发有为,又要量力而行,抓住要害,纲举目张,一个一个地破解。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并步入良性循环。

社会文明昌盛,经济健康发展,生态良性循环,资源合理利用,环境质量优良,城市优美洁净,生活舒适便捷,居民健康长寿,这是厦门的承诺,是厦门人民对人类的庄重诺言。

在人类21世纪议程开始付诸实践时,厦门正在书写着更新更美的白鹭诗篇,厦门人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和规划潇洒而又辉煌的现在和将来,为子孙后代的未来,留下一座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家园。

这里,天是那样碧蓝,地是那样翠绿,海是那样澄明。这样的城市环境的出现似乎是个奇迹。

说是奇迹,并非夸张。然而,我们更想述说的是奇迹背后这座城市对环境保护所表现出的炽烈热情和神圣责任;他们奋斗过还仍在奋斗,他们付出过又仍在付出,因为这座光荣城市代表的是中国对世界和未来作出的庄严承诺。

我们抑制不住那份仰慕,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追赶着他们创造的绿色太阳的光明,便走进一个光荣的世界……

末章厦门只有一个

人类惊呼:只有一个地球!因为它不可复制;我们想说:厦门也只有一个!因为它在这个星球上的地理坐标也不可能再现。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给这座城市创造了历史的机会,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这里未曾完成工业化的蜕变,却要保证每年有20%左右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在高速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要兑现自然和社会环境同步优化与完善的诺言。他们在接受挑战时,也在挑战世界。

诚如市委书记郑立中所言:发展,不能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增长,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追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既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保持良好的环境质量,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

厦门要在庞杂的矛盾中,创造平衡支点。

这是极有魅力的挑战。这座城市自建城以来,经历了六百年的沧桑,有极厚重的文化与环境的积淀,当它被我们传交给未来时,又会添上一份怎样的光荣?

正是为了今天的责任,为了明天的光荣,才如此坚决地形成了市长的议程:(1)厦门环保要借鉴和学习新加坡;(2)城市环保投入要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3%~5%;(3)各企业要全面推广国际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标准,与世界接轨。

厦门是中国的,中国对它寄予厚望。

1996年10月30日,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在与市领导座谈时表示:厦门基础好,环境质量在全国居第二,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争取尽快把“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光荣匾挂到厦门来。

厦门是我们的,我们会为它赢得光荣。

1997年8月29日至31日,以国家环保局副局长王扬祖为组长,包括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环境工程教授林文涌等专家在内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组,对厦门环保进行了全面而严格的考核。

可以说考核是全面、严格、真实和科学的。那是因为他们不仅认真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作汇报,而且深入基层、企业、社区,对城市基础设施、市容市貌、工业与生活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作了细致的考察;不仅严格审核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各项指标,而且在部分市民中进行了非组织的灵活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考核组综合评议,一致认为:“厦门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成效卓著,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达到国家确定的各项考核指标的要求,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标准。”

结果令人欣慰,也令人振奋。厦门人用自己的热情和努力终于交上了这份满意的答卷。

1997年11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命名与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厦门和大连、深圳、张家港、珠海,赢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给予城市的这种殊荣。

当厦门市领导从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环保委主任宋健的手中接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光灿灿的金匾时,厦门完成了一次光荣的塑造,也完成了一次历史的飞跃。

这时,有着新的负载的责任与奋斗、梦想与承诺、光荣与未来,又一起向他们涌来。

2002年10月8日,德国,斯图加特市,当地时间10月7日10时15分。

“现在我宣布,获得人口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E组第一名的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厦门市。”“国际花园城市”评委会主席盖勃·布切尔博士话音刚落,热烈的掌声在2002年“国际花园城市”颁奖会场响起,当盖勃·布切尔博士将“国际花园城市”证书交到厦门市申报“国际花园城市”代表团团长、厦门市环保局副局长陈宗团的手中时,与会的各国城市代表纷纷起立,再次鼓掌,向厦门祝贺,为中国喝彩。

与时俱进的厦门第一次向国际进军就摘取“国际花园城市”桂冠,这对厦门的意义绝不只是一个国际性荣誉称号,它把厦门进一步推向世界,也让世界进一步认识厦门。它标志着厦门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上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厦门选择了更高的国际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国际的坐标系中确立了城市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每年一度的“国际花园城市”评比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可的“国际公园与康乐协会”举办,其评选内容包括景观改善、遗产管理、环保实践、公众参与、未来规划五个方面,标准十分具体,涵盖了城市的方方面面。它注重自然环境,又强调文化生态;既注重政府行为,又强调公众参与;既注重遗产保护,又强调未来发展;其核心是保护和提升人类舒适居住的环境。国外媒体将其比作“城市的选美”。其理念的超前性、标准的严格性、评委的权威性和竞争的激烈性,堪称“绿色奥斯卡”。厦门市于2001年报名申请,7月通过初选,与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1个国家的42个城市一同入围决赛。评比按人口规模将城市分为5组,每组进入前三名的被授予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厦门与美国芝加哥、美国凤凰城、南非茨瓦纳、中国杭州等城市编在E组,厦门五个标准的最后得分全部为A,以绝对的实力当之无愧夺得桂冠。

大海在注目,大地在注目。

它们一定聆听到了厦门的回答:到2005年,这里将有效控制污染;遏止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总体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并达到功能区质量标准,综合整治进入全国前列;到2010年,实现全面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水质良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国际性海湾型风景城市。

我们给城市绿色的太阳。

新鲜的太阳给我们带来新的世纪。

展望未来,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新世纪,可以看到,全球性环境保护浪潮必将日益高涨。我们应清醒意识到肩上的担子更重,因为历史在审视我们,子孙后代在企盼我们,世界在关注我们。

(刊于2003年第3期《世界环境》杂志叶文建钟祖基)

奋进中的海湾型生态城市

——厦门市巩固和提高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果巡礼

2004年10月4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联合国人居奖颁奖典礼和世界人居日全球纪念大会在这里进行。厦门市市长张昌平和副市长潘世建率代表团前往参加并领奖。由于联合国人居署从本届开始提高了人居奖的评选标准,厦门是全球唯一获“人居奖”的城市。

这是近两年来继“国际花园城市”之后,厦门市获得的又一个重要奖项,这是国际权威机构对厦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强有力的认可。

1997年9月6日,厦门市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1999年10月9日,厦门市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和城市环境功能区达标通过验收。在许多城市看来,“模范城市”和“双达标”以后,环境保护工作似乎已经到了尽头,一时间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再“火”了,最多也只在“巩固”方面做点小文章。但是,厦门没有歇下来,厦门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创造了新的平衡支点。结合2000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把厦门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厦门市委、市政府与时俱进地提出城市发展工作要逐步实现由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生态城市的转变。2002年以来,厦门市环保局新的领导班子为实现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审时度势地对厦门市的环保工作进行新的定位:要在环境管理体制和环境管理机制创新方面继续起到标杆的作用,要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持续改善环境方面上新的台阶,要在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继续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做出表率,要在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上大踏步向前进,同时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建设发展与环保相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前进,用这艘生态旗舰,继续领航着她驶上没有尽头的彼岸。

海湾型生态城市的实践

厦门在新世纪的新情况下,用全新的理念,在全市范围内实践科学发展,为城市环境保护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路子。

——在纲举目张的机制下运行

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工作的落实,市委书记、市长严格履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要求,把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和自觉行动,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为了有效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市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了以张昌平市长亲自任主任,由主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潘世建为常务副主任的环境保护委员会,副市长詹沧州、郭振家副市长为副主任,环境保护委员由厦门市各委、办、局和各区政府“一把手”组成,市环委会办公室设在环保局,由谢海生局长兼任主任。环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由市各委、办、局和各区政府分管领导兼任;市环委会坚持每个季度至少由副市长潘世建亲自主持召开一次会议,就厦门市当前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市环委会办公室还就市环委会研究确定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项细化,形成了有计划、有重点、有分工、有协作的环委会工作机制,有效发挥了环委会组织、协调、监督环保工作的重要作用。近两年来环委会开展了厦门市环境容量测算核定工作,制定并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按属地管理原则,依法制定区长(部门主管领导)环保目标责任书,将环境保护目标分解到各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确保环保工作领导、责任、措施、投入到位。如:餐饮娱乐业油烟噪声污染整治,市及各区成立了餐饮娱乐业油烟噪声专项整治工作办公室,制定了整治工作方案、规则和技术规范,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鼓励规划建设餐饮业集中区,另一方面对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重点集中处理。组织完成了《厦门市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思路》调研报告,对全市污水处理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污水处理的目标、对策和行动计划。组织起草了《厦门市固体废物管理现状及发展思路》调研报告,对全市固体废物管理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制定了规划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行动计划。

由于环委会各成员单位积极发挥相互协调的作用,促进和推动了政府环保职能的有效履行,建立和完善了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计划、责任、检查和考核管理体系,做到了领导、责任、投入、效果、监管“五到位”,确保了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建立起了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长效管理的环境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管理机制。2004年8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郑立中在副市长、市环委会常务副主任潘世建等的陪同下,检查和视察该市环境保护工作,郑立中指出,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要强化环境保护,在全面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加快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要更加重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各级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来谋划和落实环保工作,把环保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规划制定、工作部署和督促检查,确保责任、措施和投入到位。

——在环境管理模式上的创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回避或拒绝世界性的交流,那么,任何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的孤独存在,都会窒息它的创造力,从而破碎它的强国富民之梦。

发展是新世纪中国的主题,而可持续发展又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刻注释。在全国性的招商引资热潮中,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各种已变了形的地方性“优惠政策”,厦门市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在项目审批中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而环保审批制度的改革,是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是提升城市素质的需要。根据这一需要,厦门利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的方式,提高政务公开的透明度和信息获取的方便性,在简化审批手续同时,缩短审批时限,提高了办事效率;对重点建设项目提前介入,跟踪管理和服务;在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中,其施工期间拒不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拒不履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整治恢复责任的,将由环保分局组织行政代执行,所需费用由施工单位或开发利用单位承担;对有关责任单位逾期不履行法定义务、不缴纳行政代执行费用的,由环保分局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鼓励排污者自觉治理污染,减少排污总量,改善环境质量,对排污者符合规定条件的,环保部门出具意见后,由企业向市政部门申请核退污水处理费。

如果说厦门所做的一切是对工业化传统的挑战,那么其后对厦门的城市定位,则把环境保护与建设推向一个更高也更深的层面,并跨时空地将生存和发展空间从今天延伸到无限的明天。

由传统的国有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变,厦门实行城市污水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政府监管的管理模式,对新建区域的污水处理,采取分散和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提出“能散不集、就近回用、动态建设、由下转上”的城市污水处理新思路管理模式。

城市医疗垃圾收集处理是城市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管理,堵住病毒可能的扩散渠道,厦门市改革了福建省乃至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习惯做法,由一家市场化运作的医疗废物处理机构,受委托处理厦门市各大、中医疗机构及大多数诊所的医疗废物,处理量占厦门市产生总量的90%以上。同时,督促各医疗机构严格按照处置规范对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在循环经济发展路上实践

国际大循环的经济热流已经轻而易举地漫过森严壁垒的国界,越来越强烈的地球村意识也改变了以往地域和时空的概念,而使人类获得一种明智的共识。中国没有理由不加入创世纪的大循环。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特区更应该参与大循环。专家测算过,每头生猪的排污量相当于5个人的排污量,厦门市目前拥有生猪存栏数近56万头,全市生猪养殖总排污量相当于2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的总排污量,这些污染物直接或间接排入江河湖海,污染水体,已经成为“农村包围城市”的一大面源污染源。2002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将其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厦门市环保局会同农业等部门,采取“赶猪出岛、赶猪上山、生态治理、绿化荒山”等措施,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拆除养殖场建筑设施面积23万平方米,恢复了已拆除的养殖场的原貌,同时推行猪—沼—草—猪(果、林、菜竹)等生态型种养模式,大大改善了市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地表水质水质也有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大力推行生态型生猪养殖示范点,使之达到污染物资源化和生态型零排放目标,实现了畜禽养殖业环保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思明区的狐尾山,开展引污上山工程;在同安区大嶝镇和集美区明达工业园进行生态示范工程;在海沧开展创建森林式工厂活动,利用无害化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直接渗灌绿地(林木、花草),从而避免了山体土地过于贫瘠,水体过于富营养化,为城乡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或中水回用探索了一条既经济实惠又效果明显的新路子。翔鹭涤纶纺纤公司耗资2000多万元治理污染,通过兴建一套废水深化处理和回收装置,达到废水零排放和剩余污泥全部回用,污水处理后全部回用,厂区一片绿色;厦门陆海环保产业开发公司的感光行业废胶片及废相纸中所含银、纸和塑料的回收利用;嵩屿电厂绿地超过了建筑面积,利用生产中回收的大量粉煤灰用于水泥生产,做到废物利用,不污染环境;积极开展用蚯蚓和微生物处理垃圾试验、推行膜技术处理污水,并鼓励、支持电镀污水零排放等取得显著成效,使循环经济在厦门市开始了真正的循环。

——在生态城市的概念中运行

随着新经济的崛起,生态经济迈上世界舞台,生态城市建设成为潮流。

在高速经济发展的今天,厦门兑现了自然和社会环境同步优化与完善的诺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厦门市提出了加快实现由海岛城市向海湾城市转变以及“生态优先”的战略思想,并寻求一种既能应对发展挑战又可解决环境问题的城市发展路子,根据“开发未动、规划先导、生态先行”的原则,厦门市完成了《厦门市生态城市概念规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规划编制,将“生态城市”理念纳入政府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城市总体规划之中。推行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为基础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嶝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为厦门海湾型生态城市建设打下基础。加快现代化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全面开展重点农田保护区环境背景调查和土壤环境监测。引导、扶持和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发展和认证,配合有关部门将“环保专柜”或“绿色食品”专柜引入市场,提高市民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认可度,增强了高品质农产品的竞争力。

在大屿岛利用圈养的50余只白鹭,成功地招引了约6000只白鹭前来筑巢繁殖,该项研究成果为我国鹭类废弃营巢地的恢复以及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生态经济在厦门呈“愈演愈烈”之态势!

——在“以人为本”的行动上服务

良好的投资环境必然产生良好的投资效益,我们摘录一组数字,这是对“筑巢引凤”的最好释解:2004年9月8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团签约总额达到27.6亿美元,合同项目利用外资达到2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3倍,这是投资者对厦门投资的回报,也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证明。

2004年8月,厦门市政府就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又提出实施意见,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的发展观,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提升和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致力于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

2002年,为采取有力措施抗击“非典”,确保全市环境安全,厦门环保局全局人员不畏“非典”,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科学认真的态度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投入到抗“非典”的战役中,为取得抗击“非典”的胜利尽了最大的努力。对所有医院、隔离场所、机场、港口垃圾全部按医疗垃圾进行严格处理,污水达标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的检查监督,编制发生大疫情时的紧急预案。针对“非典”疫病可能存在的传播途径,加强对全市污水处理系统进行监督检查,对机场、港口等口岸单位废水、废物进行监督检查。

针对影响厦门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施工工地、道路扬尘、工业粉(烟)尘、汽车尾气等问题,市长张昌平专门召开解决空气污染控制的专题会议,并成立了领导工作小组,发布了《厦门市控制扬尘污染通告》,制定了对各行业、各区域、各时段空气污染控制的考核指标、考评标准及考评办法,对工地、物料堆场、道路清扫、施工运输车辆等开展全日制、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有效地控制空气污染,厦门污染指数继续名列各环保模范城市之首,使老百姓呼吸到干净的空气。

——在接轨国际的道路上创新

为了使厦门市的环境保护工作逐步朝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厦门用新世纪战略的眼光,接过中国第一块“国家实施ISO14000标准试点城市”的牌匾,全面推广ISO14000认证,加速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厦门市积极开展环境标志绿色产品的检验和认证,推行清洁生产,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近年来已经先后在鼓浪屿国家风景名胜区、集美北部工业区等建立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同时还有40多家工业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为打造一个新的海湾型生态城市奠定了基础。

随着城市环境竞争力的提升,厦门市政府又决定在厦门岛内134平方公里的思明、湖里两个行政区全面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同时推行清洁生产工作,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降低物耗能耗,促进污染控制方式根本性转变,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改善和提升厦门市的环境质量,从而使环境保护管理提升到一个新台阶。经过几年的努力,厦门先后投入近400亿元建成交通、能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煤气、集中供热、垃圾无害化处理、园林绿化等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污水处理率由1992年的26.13%提高到2004年的50.78%,城市气化率由1992年的72.7%提高到2003年的96.63%,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3.95%,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87%,工业废水处理率达97.57%,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83.06%,城区绿化覆盖率36.74%,自然保护区覆盖率11.79%,环境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考核指标》的要求。

数字是很有说服力的,这时,你会明白厦门为什么值得骄傲。

合力打造出一片新环境

也许,大自然过于偏爱,赋予了这里蓝天碧海、绿树奇石的自然风光和带有浓郁海洋文化的人文景观,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优势基调。许多年都这样,几乎所有知道或向往厦门的人,诱惑他们的又几乎是“海上花园”那份美丽。

在人文价值上,水是极富灵性的。厦门城外依海,城内藏湖,使这座城市充满了飘逸浪漫的灵气和独具一格的个性。

长期以来,西海域航道畅通,海面洁净,生态环境良好,滩涂上石蛎、蛏等贝类自然生长,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目前仍是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红树林、白鹭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和繁殖地。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个海域的水产养殖呈现无序、快速发展态势。据调查,西海域内有浅海网箱养殖55154箱,浅海吊养4595亩,滩涂围网养殖23145亩。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和规范,过量的投饵养殖导致海域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个面积达71平方公里的海域,被那大规模、高密度、杂乱无章的海面和滩涂养殖不断地折磨得不堪重负。针对厦门岛西部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每况愈下,海域海运航道被侵占以及如何整治西海域、清除水产养殖、解决海湾生态平衡等问题,近年来,厦门市政协委员不断呼吁,持续推动,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引起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果断做出综合整治西海域的决定,成立了西海域水产养殖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厦门市西海域禁止水产养殖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发布《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西海域禁止水产养殖综合整治的通告》,组织了海域所辖的杏林、集美、湖里三个行政区和海沧投资区领导与市政府签订责任状,同时,投入资金达2亿多元,拆除了网箱养殖和滩涂围网养殖。西海域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为厦门早日实现建设海湾型生态城市的目标迈出了有力的一步。

厦门市的污水治理事业是伴着整治筼筜湖污染而起步,随着改革开放后厦门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日趋完善。至今已投入资金10多亿元,共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城市污水干管376公里(厦门岛内约275公里),污水提升泵站3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7座,处理能力已达55.9万吨/日,2003年处理污水11478万吨,污水处理率达72.08%。

向“尾气”宣战,而且是进行持久战。市环保局和公安交警支队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的通告》:凡超过排放标准的机动车,一律不准上路行驶;未取得尾气排放达标合格证者,公安车管部门不予办理年检签章。

厦门市执行污染者付费措施,严格环境监理,加大现场执法力度。采用白天和夜间正常的检查、日常巡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分散排查与部门联动相结合的执法方式,有效进行环境管理,同时,积极探索用高科技环境管理模式加快污染源自动化监控系统建设,将重点污染源牢牢掌握在执法部门手中,把污染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厦门家底不厚,但对环保的投入却显出一片慷慨,“八五”期间这一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1.85%,“九五”期间GDP占2.33%,“十五”期间又将此项投入提高到2.43%。

向“五大”环保工程要质量

当年,厦门当之无愧地站在中国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前列,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展望更加辉煌的未来时,我们仿佛听到了来年的回音。

——继续实施“蓝天”工程

加大空气污染控制力度,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对全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开展综合治理,进一步规范油品市场,提高油品质量,积极推进混合动力发动机的研究开发,并在全市新公交车推行欧Ⅲ标准发动机;加大扬尘污染控制力度,继续加强对裸露山体的整治,严格控制施工工地粉尘和道路扬尘的污染。加大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促进嵩屿电厂等企业的增产减污。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大餐饮业污染整治力度,完成餐饮业污染整治示范点建设。在全市建成区禁止加工、销售、使用燃煤和限制工业企业使用高污染燃料。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继续实施“碧水”工程

加大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改善和提升水环境质量。继续推进九龙江流域综合整治工作。积极开展研究、试验水浮莲治理工作,为治理九龙江流域水浮莲污染提供依据和经验。积极推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水接纳量,加快全市污水截流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扩建改造进程,污水处理厂要采取除磷、脱氮、消毒措施,稳定达标排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要申领排污许可证,安装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继续试验、推广污水上山和污水综合利用生态工程。

——继续实施“绿色”工程

加大生态破坏的综合整治力度,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先导、生态先行,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加快《厦门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完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加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力度。强化矿山环境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取缔关闭不符合最小开采规模规定的矿点。严格执行有关自然保护区内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管理规定,清理整顿现有自然保护区内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把大屿和鸡屿的滩涂逐步建成我市的红树林标本园和种子资源库,扩大白鹭觅食和栖息的空间;在各区白鹭觅食和栖息集中区建立白鹭保护小区;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建立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综合示范区。引导、扶持和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发展和认证,将“环保专柜”或“绿色食品”专柜引入市场,提高市民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认可度,增强高品质农产品的竞争力。

——继续实施“宁静”工程

加大噪声达标区建设力度,实现环境噪声按功能区全面达标。2005年厦门在岛外部分建成区内实施禁鸣喇叭、禁放鞭炮的措施,以降低区域和交通干线噪声污染。加大岛外各行政区噪声达标区和安静小区建设力度,道路两侧建立体绿化带,重点区域建设防噪降噪设施,做到以“绿”降“噪”,以“控”防“噪”,实现环境噪声按功能区全面达标。

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在集美、湖里区再创建一片噪声达标区,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尤其要加大对建筑施工噪声、餐饮业及娱乐业噪声扰民的整治力度。

——继续实施“洁净”工程

通过对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和合理规划布局,实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对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开展有效的防治管理工作。按市场化方式,建立固废交换和处理处置技术信息中心。积极推进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确保稳定运行。加快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置,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并按规划要求全面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置。抓好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管理工作。规范电镀污泥、污水处理厂污泥及其他污泥的综合利用和管理工作,加强餐饮业泔水和地沟油的治理,采取分散和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推进餐饮业泔水和地沟油的收集、处理、综合利用体系的建设,开展放射性废源专项清查,做好放射性废源收贮工作。

向清新厦门问早安

当美丽的鹭岛由海防重镇变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际,厦门才刚刚驶出港湾,在悠长而雄浑的汽笛声中,开始了一次全新意义的漫长航行。在把厦门建设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及港口风景旅游城市的进程中,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海湾型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唯一原则,按照生态规律和市场规律进行城市建设,造就一个生态效益型、经济发达、城乡人居环境优美舒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阶段目标的实施,厦门市环境保护局谢海生局长说:在新的世纪,厦门为实现在高平台上的新跨越,根据厦门市环境保护“十五”规划和2010年初步建成海湾型城市框架的目标,力争用10年的时间,分3个阶段,构筑起海湾型城市的目标,把厦门市基本建成海湾型生态城市。具体地说:2005年为启动阶段。这个阶段集中力量构筑本岛生态城市的框架。按照环境优美整洁、生态良性循环的要求,加强对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的整治。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管理体系。再用4年时间为全面实施阶段,在厦门本岛基本符合生态城市要求后,分别向环西海域和环东海域两翼的城市群推动,加快这些城市次中心的生态城市建设。城乡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建设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乡镇。到2012年为提高阶段。这一阶段初步形成由厦门本岛和周边城市群组成的生态城市格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巩固和提高。

奋进中的海湾型生态城市——厦门,她是中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缩影,因为在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先行先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厦门人民站在新起点上展望未来,将在奋进中铸造新的辉煌。

与时俱进的厦门市必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向上不断扬帆前进。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9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