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总在情不自禁地想,为什么每当“两兰”处于历史的紧要关口,总会有人站出来,挺立着脊梁,执著地把责任扛在自己的肩上,使企业披荆斩棘、渡过难关,继续一路凯歌呢?
徐今强、龙显烈、林华、李超伯等一个个引领者在探索的路上百折不挠地前行;尼世经、罗学信、徐应铨、董松江等数以万计的兰州石化建设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孜孜以求地奉献。这些都已经化作一种超强的营养,注入强健的兰州石化的肌体,最终形成了一种精神效应。
兰州石化是中国国有企业的象征。作为新中国的一面旗帜,它在三年困难时期没有倒,在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也没有倒,在将来的风雨征程中更不会倒!
这就是“共和国长子”的风采。
在新形势面前,兰炼、兰化因为“161”工程的确立,他们又开始迈上了资产重组、做大做强之路。
兰炼、兰化几经磨合终于变成“一兰”,成为一艘大型的“西部石化航母”,其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达到了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的目的。
从1997年起,“两兰”围绕“161”在发生着嬗变。“两兰”人在嬗变中凝聚、和谐、发展。
1997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正式计划纳入“161”工程,兰炼、兰化着手企业内部改革。同期,兰州—成都输油管线加紧建设。
1998年,国家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公司进行重大战略性重组。兰炼、兰化也由中国石化总公司管理划转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统一管理。“161”工程被正式列入中石油集团公司2001—2005年业务发展计划。
兰炼、兰化开始实施重大改革。
1999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围绕“161”工程实行战略性重组改制,按照主辅分离的原则,形成了兰炼、兰化、兰州炼化公司和兰州石化公司,使“两兰”变成“四兰”。
远谋近施,抓实见效。
“两兰”的改制同样也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改制进行的第二个月,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风尘仆仆来企业视察;是年次月,已经就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的盛华仁也来企业视察。
尽管实施了重组改制,但困难仍在继续。这一年,兰州炼化公司和兰州石化公司两个主业分别亏损5.9亿和6.8亿,兰州石化公司被列为特困企业。
2000年3月,中石油集团公司再次派出副总经理阎三忠为组长的专家组,对“四兰”进行把脉、诊断。
病症:资源没有得到进一步合理优化。
处方:需要进一步整体合并。
2000年6月18日,江泽民总书记再次视察兰州炼化公司,这使得正处于全面发展、转轨变型、重组改制进入关键时期的“两兰”改革进程得到了极大的提速。
同年9月28日,中石油集团高层会议决定:兰州炼化公司和兰州石化公司合并重组,成立兰州石化公司。“四兰”变成“三兰”。
10月,中石油集团高层又一次决定,总投资27.69亿元,在兰州石化开工建设年产30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和年产500万吨常减压、年产24万吨乙烯改造、年产6000吨超稳分子筛等四项重点工程。
人类进入新世纪,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面前,国企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国家相继制定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排富余人员、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政策措施。按照这些政策,中石油集团公司党组深入调研,推进改革,对非上市资产进行改制分流、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清理整顿对外投资和多种经营等战略性重组,使国有资本从非主业规范退出,集中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主营业务。
2002年,甘肃省委、省政府也做出了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实施“工业强省”的战略决策,再一次明确了以工业引领全省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
工业强省,就必须先强工业。
2003年8月,仅仅三年的时间,兰州石化人就建成了“四项重点工程”,并一次性开车成功。此时,祖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炼油基地在兰州石化呼啸而出。
在“四项重点工程”建设中,建设工地再现50年代初建时的盛况,空前凝聚的力量,一旦释放出来,使已经憋足了劲的兰州石化人,摩拳擦掌纷纷走上一线,中石油二建、一建、六建、七建、吉林化建、中石化五建及甘肃省属有关施工单位八方汇结,云集现场,数万名建设大军在四项重点工程建设上挥洒汗水,贡献力量。石化基地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石化在决战,希望在升起。建设者们克服突如其来的“非典”魔疫,超前思维,超前工作,一座座油罐拔地而起,一个个装置笑迎朝阳……
正当“四兰”变“三兰”重组改制进入关键时期,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融通职工的思想,是兰州石化领导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领导班子开会,统一思想;基层领导讨论,统一认识。
“‘一兰’好,不算好;‘三兰’都好,才是好。”这是一个在兰州石化重组过程中引起了人们强烈共鸣的口号,是这个口号把“三兰”干部员工的认识统一到了一起。
不仅如此,“给人以利益、给人以前途”;
“把帮助员工增强生存发展能力作为对职工最大的关爱,把培训作为对员工最大的奖励”;
“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全心全意服务员工”……
员工们听着、听着,惊讶得一个个张大了嘴巴,睁圆了眼珠,甚至有人掏着耳朵,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呢。参加会议的人第一次听到竟然有领导这么说话!这给兰州石化人以极大的震动。
这些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使干部群众感到了一种振奋,并极大地引导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接下来,兰州石化的做法更叫员工们惊叹:
——公司为高技能人才设立技能津贴。技师、高级技术师每月享受300元和500元的技能津贴;公司和中石油集团的技能专家每月享受1000元和3000元技能津贴。
——公司对获得中石油股份公司技能大赛奖的选手给予1万元到8万元不等的奖励;给公司科技功臣奖励小轿车,奖励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奖励员工通过自学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如果拿到文凭给予2000~3000元一次性奖励。4年间,仅此一项,兰州石化公司就奖励1850余人次,投入费用1000万元……
创新的理念引导、得力的政策实施,在兰州石化公司内部激起了一江春水。
实事求是地讲,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推动兰州石化人在培训和学习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崭新理念的引导和这种培训学习的结合,引发了员工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使兰州石化人的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正是这种变化加速了“三兰”的融合,为后来真正实现“一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念新鲜,有特色;
企业文化独到,有特点;
职工职业生涯开发,有目标……
2004年4月,总投资62.92亿元的年产6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紧接着开工建设。兰州石化公司成为中国石油四大炼油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兰州石化公司一举扭转亏损困局,实现“不吃补贴不亏损”的奋斗目标。兰炼、兰化两个辅业也在逐步好转。
兰州石化人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在凸现:“一主两辅”协调难度大;主、辅之间关联交易问题多;重复建设、同业竞争比较严重;职工收入、福利待遇矛盾加剧,不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
2005年5月12日,中石油集团高层再做决定:兰炼、兰化两个辅业整体合并,组建兰州石油化工公司。“三兰”变成“两兰”。
仅仅过了一年,兰州石油化工公司资产总额由合并前的33亿元激增到55.2亿元,实现收入44亿元,上缴各类税费2.44亿元。
尽管收效显著,但总体上看,与“161”的设想相比,与中石油发展战略相比,还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
2007年6月12日,中石油集团高层又一次下定决心做出决定:兰州石化公司和兰州石油化工公司重组整合。把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整体委托给兰州石化公司实施全面统一管理,使用一个企业名称:兰州石化公司。
重组整合后的兰州石化公司总资产290亿元,员工4.13万人。“两兰”变为“一兰”。
至此,由“161”带来的“两兰”合并、重组终于完成。
这样成功的实践,还为其他国有老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经验。
“161”工程的上马,使老企业实现了新的辉煌,企业效益好了,当然没有忘记其社会担当。石化人没有忘记,当年建设厂区的时候,那原始积累,便是农村输送的,就好比是在向企业输送血液。由此,兰州石化持续为甘肃省地方上缴着数以百亿计的真金白银。
从1983年开始,兰州石化人主动承担甘肃省解决群众温饱的重任,把甘肃最困难的庄浪县和渭源县作为帮扶对象。他们先后选派了6任科技副县长;派出一拨又一拨的技术骨干,并投资帮助两个县建设县办企业;招收两个县的农民工1000多名,增加其收入;投资帮助两县建设希望学校,设立“希望工程基金”,救助失学儿童;设立“实华扶贫奖学金”和“尊师奖”。1993年,这两个县的中小学校在甘肃率先实现了无危房、无危墙、有桌凳的目标,是甘肃实现这一目标最早的县。二十多年来,兰州石化共向两县资助5000余万元,使其改变了面貌,被全国人大视察组誉为“帮助贫困地区实施教育法的一面旗帜”。
兰州石化现有甘肃地方农民工4000多名,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工资足额领取,月月还有保健津贴,公司为他们修建了9幢农民公寓。
兰州石化连续8年,每年出资100万元,在甘肃11个贫困县对6300名上不起学的农村孩子实施“扶贫助困,共享阳光”奖学金。
兰州石化对甘肃地方企业刘家峡化肥厂、盐锅峡化工厂在班子建设、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无私帮助,使其很快改变了亏损的局面。
兰州石化还有一个活跃着荣玲莉、郭萍等青年志愿者的团队,这里聚集着3000名80后的石化人,他们自发自愿地行动起来,资助上不起学的山区孩子,帮助生活困难的贫穷老乡。他们扛起老一代石化人的责任,传承着石化的光荣传统。
沧海桑田,世纪轮回。当一个崭新的时代出现在中国人面前的时候,我们有太多、太多值得追忆的心理印迹。
上溯到20世纪之初,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使中国几千年的帝制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上溯到20世纪30年代,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使中国被倭寇蹂躏8年的疆土重现明亮的天空;
上溯到20世纪中叶,风卷残云的解放战争,使中国处于水深火热的民众做了国家的主人;
回溯20世纪50年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国家建设,使中国几代人的大国工业化梦想在自己美好的家园开始实现;
回溯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有“文革”的伤痛,有“春天故事”的欢欣,有神州七号的振奋,有杂交水稻的惊喜……
有眼泪,有欢唱,也有自豪。
一个民族的一段历史,犹如一个人一生的岁月,总有无数酸甜苦辣值得我们品味,谁都不愿意有苍白的空间。
穿梭在巍峨耸立的石油炼塔之间,我仿佛又看到了趴在沙子炉上拖着年迈之躯的林华在说着什么;我看到了龙显烈挥动着大手指挥的身影;我看到了毛鹏飞像鸡爪子一样的手在做着记录……回味着将近一年的采访情景,我触摸到了石化先贤们的灵魂,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
骨子里已经融入了奉献细胞的石化人告诉我:那是爱,那是他们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这种爱,必将成为一个民族永恒的记忆,这种记忆承载着新中国石化工业成长的印痕。
石化人彰显的“共和国长子”风范,触动着我的心灵。他们可以牺牲国家需要自己牺牲的一切,他们更是把国家的希望内化为一种使命。
我采访过无数的石化人,我亲眼目睹他们在深情叙述的同时,眼睛里几乎都闪动着晶莹的泪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夜已经很深了,我仍然难以入眠。哼着诗人艾青的诗句,轻轻地推开窗户,仰望满天星斗,我看见了闪闪发亮的星星装饰的夜空是如此的美丽!
星星闪耀在天空,“共和国长子”的风采却永远照亮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