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财树威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在解散僧侣的同时,为天下人表示以俭治国的决心,断然采取一项惊人的行动。玄宗下令将收缴来的太平公主的玉制宝物以及宫中珍物,在宫中庭院公开销毁。只见一股股烈焰腾空而起,噼叭作响,浓烟蔽空。一些宦官将一匹匹色彩斑斓的绫罗绸缎、一捧捧绝美的珠玉饰物投入火中。卫兵还从库中将宝物不断运来,供人焚烧,玄宗亲自监督。唐玄宗的这把火,烧掉了数以千万的财富,为玄宗树立了以俭治国的形象,警告官僚不要崇尚奢靡之风,为“开元盛世”的出现起了积极作用。
严打典型
唐开元年间,御史大夫李杰与国舅长孙昕等产生了矛盾。一天长孙昕找来妹夫杨仙玉,两人一起在里巷等候李杰。李杰一到,他二人不由分说,上去就是一顿拳打脚踢,然后扬长而去。李杰气得要命,便上表告御状道:“为臣身体发肤受损,只不过疼痛一下罢了。可堂堂朝官被人欺凌,这实在是侮辱国家。”玄宗见状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把长孙昕斩首。散骑常侍马怀素觉得正当春季,不可行刑,就三番五次上表劝玄宗不要开刀问斩。于是,玄宗下诏道:“发号施令,是由近而及远;实行刑罚,则先亲而后疏。长孙昕依仗身为国戚,横行不法,侮辱大臣,情理难容,所以下令将其斩首。现在群臣屡次上表,陈说阳和之节非肃杀之时。群臣言辞恳切,我采纳就是。可于朝堂之上,将二人以乱杖打死,以谢百官!”总算长孙昕运气好,赶上了春季犯法,才没有身首分家,落得个全尸而死。
宽容得人心
郭子仪是唐代朔方军的统帅,他治军宽容。后来太监鱼朝恩与郭子仪不和,借郭子仪攻打安庆绪未胜,对皇上说了郭子仪的坏话。皇上便免去郭子仪的兵权,召还京师,让李光弼出任朔方军代理节度使。李光弼治军崇尚严整。朔方军的军官与士兵都不高兴,都思念带兵宽厚的郭子仪。郭子仪的老部下王元振发动抢劫骚扰事件,迫使皇上又将郭子仪复职,加封汾阳王和兵马副元帅职务,再去统领朔方、河中等军队。
铁腕治国
唐朝后期,宦官的势力极大。皇帝的废立以至生死,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公元846年,唐武宗李炎病死。他没有儿子,宦官看中了李忱。李忱已经36岁了,他是此前三个皇帝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宦官之所以选中他,是因为他既呆且傻,便于控制。李忱小时候,宫里面的人便觉得这孩子不大聪明。等到他的几个侄子先后当上皇帝,他就更显得呆傻。平时深居简出,很少同人来往。有时皇族集会,他一句话也不说。侄子们都不大看得起他,经常拿他开心,甚至当众羞辱他。他从来不急不恼,毫无反应。然而处在这种位置,不可避免地要被卷进权力之争的旋涡。武宗皇帝对他尤为猜忌,曾将他关进宫中的监狱,后来又囚于厕所之中。有宦官将他放出,他才免于一死。这种既呆又傻的主儿,让他上台也就是个傀儡,宦官照样可以为所欲为。哪知他一上台,形象大变。朝见大臣,显示出皇帝的尊严。处理朝政,干练而又很有分寸。而且上台伊始,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将前朝权倾人主的宰相李德裕罢黜、流放,重新任命了一批新人,宦官这才发现李忱的呆傻完全是假装的。
赏功罚恶
后唐末帝李从珂靠兵变拥立即位后,很想有所作为,他抱怨宰相卢文纪等没有好的建议。太常丞史在德上书说:“朝廷用人滥竽充数。号称将领的人没有军事常识,虽身穿军装,手拿武器,可会战时却丢盔卸甲,先行逃走。号称文官的人很少有真正本领,反而品德恶劣,当询问他们意见时,则目瞪口呆,说不出话,写文章也请人代笔。这是虚设官职,浪费国家财力。现在陛下维新中兴,正是改革弊政的时机。我建议所有军官,凡是身穿铠甲的,请下令本军大将,检查他们的武艺,考核他们的兵法谋略。文职官吏,则由皇上亲自出题当面考试。”史在德的奏章,惹恼了宰相和在位的官员,他们一致要求严厉惩罚史在德。李从珂说:“我刚刚登极治理国家,言论应该开放,如果官员中因为提出意见被定罪,以后还有谁再敢说话?过去魏征请求太宗奖赏皇甫德参,现在你们却要我处罚史在德。两件事情相同,建议却不一样。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史在德只是想为国尽忠,怎么可以责罚?”
以贼治贼
崔安潜被唐僖宗任命为西川节度使。他上任后,除了处理政务以外,没有提及盗贼扰民问题。蜀中人感到奇怪,私下纷纷议论。崔安潜听后一笑,让手下人按自己的吩咐去准备。初五这天,崔安潜拨出节度使府库钱1500缗,分别放置在成都蚕市、药市、宝市三处闹市。又在市上张榜称:有能告发并逮捕一个盗贼者,赏钱五百文。若同伙告发可以释免告发者罪,和平常人一样领赏。希望大家奋勇缉盗,绝此祸患。告示贴出不久,就有人捕获了盗贼。盗贼不服,对抓他的人说:“你与我同伙为盗已17年,赃物都是平分,你怎么敢逮捕我?即使到官府,你与我一样,也要被处死。”崔安潜对盗贼说:“你既然知道我有榜,为何不将你的同伙逮捕送官府?如果你这样做,他就该处死,你就该受到奖赏。现在你既然被他先告发,还有什么话好说!”捕贼的人立即得到了赏钱,赏金当面兑现。盗贼被押到市上剐死,并诛灭其一家。此事传出以后,诸盗贼与同伙互相猜疑,在成都无容身之地,纷纷逃离四川。有的洗心革面,弃暗投明。从此,四川境内盗患大减。
三人同醉
一天,宋太宗在北园宴请臣下,殿前都虞侯孔守正和王荣等都在其中。几经推杯换盏,不知不觉竟喝得酩酊大醉,孔守正夸起自己守边疆的功劳来了。王荣醉醺醺,听他如此说,心中大为不快,就插话说:“论起边疆的功劳你哪里比我大。”二人由此争吵起来,也不顾太宗在场,吵得面红耳赤,不可收拾,全然失去了君臣之间的礼仪。侍臣看到如此情况,奏请太宗把二人抓起来押到吏部治罪。太宗不同意,派人把他们送回家。第二天两人酒醒之后,后悔不已,知道自己乱了君臣之仪,闯下了欺君的灭门之罪,连忙穿上朝服到金銮殿向皇帝请罪。二人见了皇帝急忙叩头跪拜,解释自己昨天是酒醉,在皇上面前有失检点,情愿受罚领罪。没想到太宗只是淡然说:“昨日朕也喝醉了,不记得发生了这样的事。”这样,太宗简单的一句话就把问题解决了。二人再跪拜谢恩,心中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文武并重
耶律楚材是契丹族人,后为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所用,官至中书令。成吉思汗打天下之初,只重武功,不重文治,对被征服地的人民实行野蛮的屠杀政策。耶律楚材建议成吉思汗多吸收汉文化,注意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有人对成吉思汗说:“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耶律楚材反驳说:“治弓尚需用弓匠,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太宗窝阔台即位后,耶律楚材辅佐制定礼仪。他建议军民分治,地方州郡长官专理民事,反对以汉地为牧场。他向窝阔台建议18件当务之急的大事,还奏陈时务10策,都与文治有关。他还向窝阔台阐明自己的治国应重“文治”的思想。蒙古族的汉化以及元朝建立后由重武功转向重文治,都与耶律楚材的“文治”政策分不开。
防患于未然
明孝宗非常信赖刘大夏,一天,他对刘大夏说:“我遇到不好处理的事,每次都想叫你来商量,但又因为不是你部里的事不便叫你。今后如果你发现了有应当实行或应当取消的事情,可以写个揭帖秘密地给我送来。”刘大夏说:“我不敢这样做。”孝宗问:“为什么?”刘大夏说:“陛下行事,远法前代圣主,近效本期祖宗,是非公开,使群臣都能知道。外事交付各部处理,内政向阁臣咨询,这样很好。如果使用揭帖,时间久了,成为一种常规。万一不良之辈窃居要职,也以此行事,祸害就大了。这种方法不可作为后世的准则,所以我不敢答应这样做。”孝宗听后深为赞许。
以理服人
陆陇其是清朝初年的学者,当过知县、御史一类的小官。他在当嘉定县令时,每当缴粮纳赋的日子临近时,通常把乡民召集起来,讲一番按时赋税的道理。他说:“向大家收缴的钱粮,全是朝廷的国课,并非县官的私蓄。如果百姓能急朝廷之所急,按时上缴钱粮。不仅自家心安理得,而且给当官的减去许多麻烦,以便有更多的工夫为民办事。我与大家没有任何宿怨,不想为收钱粮而杖责任何人。何况一旦受到杖责不仅要花许多冤枉钱,还要落得欠粮受责的名声。倒不如及早凑齐应纳之款,让大家都相安无事地办完这件事。”乡民觉得陆陇其的话说得实在、透彻,乐于接受,很少发生欠粮受责的事。1692年,陆陇其逝世。当康熙得知陆陇其已故的消息时,深感惋惜,他慨叹道:“陆陇其是本朝不可多得的人才。”
借威解难
清朝道光年间,广东混乱。从福州去广州贩卖药材的包老板,因卖药材的钱要不回来,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有人告诉他,去林则徐的衙门告状讨公平。几经周折,包老板见到了林则徐。但因这事不在林则徐的管辖范围内,他也不便多过问。林则徐沉吟片刻后,俯在包老板的耳朵上嘱咐了几句,包老板高兴地走了。第二天,包老板到赖账的药店里讨债,店主百般推脱,表示钱不够,无法还钱。正闹得不可开交,只听锣声大震,两广总督林则徐巡视到此。包老板急步走出店门,来到近前的轿子施礼。坐在轿中的林则徐立即探身向包老板微笑着点点头,轿子就过去了。药店主人看到眼前的情景大吃一惊,他一反常态,恭恭敬敬地把包老板重新迎进店里,又送茶又递烟,并再三请包老板赏脸留下用饭。饭后药店老板把欠款双手奉还,包老板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