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级财务会计学
7543700000052

第52章 成本与费用(1)

恰当地配比收入和成本的问题就是寻找令人满意的联系基础的问题——该联系基础是将收入抵减项和收入统一起来的线索。

——Paton和Littleton

学习目标

1.了解费用的概念和特征;

2.了解费用的分类;

3.了解费用、支出和成本的区别和联系;

4.熟悉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5.熟悉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6.掌握费用的确认原则和标准;

7.掌握费用的计量;

8.掌握期间费用的核算。

引言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形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市场竞争说到底是成本的竞争。近几年,由于企业扩张过猛,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导致市场无序竞争,企业经营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产品销路不.、大量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出现了新的亏损,企业效益的下滑与企业成本费用的升高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成本费用的上升,使企业产品价格缺乏市场竞争力,剔除燃料、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一成本上升因素,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仍有不小的降低费用的空间。

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为了赚取现在和未来的收入都会发生费用。在理想世界里,费用等于期初与期末预期现金流出量现值之差。但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费用不能这样简单地计算出来。为了能够配比费用和取得收入,估计和调整是必要的。费用是和收入相对应而存在的,它代表企业为取得一定收入或进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资源的耗费,具体表现为资产的流出或负债的增加。

费用和成本是两个并行使用的概念,有区别也有联系。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它与一定会计期间联系,而与生产哪一种产品无关;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与一定产品相联系,是对象化的费用。它与一定种类或数量的产品相关,而不论其发生在哪一会计期间。

12.1 费用概述

1.费用的定义和特征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①费用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费用应当是企业在其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这些日常活动的界定与收入定义中涉及的日常活动一致。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费用通常包括销售成本、职工薪酬、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等。将费用界定为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与损失相区分,因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应当计入损失。

②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最终也会导致资产的减少)。其表现形式包括: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流出、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的流出或者消耗等。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而该经济利益的流出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抵减项目,因而不应确认为费用,应当将其排除在费用之外。

③费用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最终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例如,某企业用银行存款100万元购买工程用物资,该购买行为尽管使企业的经济利益流出了100万元,但并不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减少,所以,不应当将该经济利益的流出确认为费用。

2.费用与支出、成本的关系

(1)费用与支出

支出也称流出,是指企业的资源因耗用或偿付等原因流出企业,从而导致可使用资源总量减少。就某一会计期间而言,支出可以是现金支出,也可以是非现金支出。前者比较直观,如以现金支付材料价款等,后者则是对材料或机器设备等的耗用。但如不考虑支出所属的会计期间,而是放眼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那么,所有支出或追溯既往,或展望未来,都是曾经或期望用现金来实现的,或者说,都属于现金支出。

除偿付性支出外,其余支出或迟或早都会转化为费用。所谓偿付性支出,是指企业出于偿债目的而将包括现金在内的资源交付给其他主体。这一行为与费用核算没有直接关系(当然负债的发生可能也是一项费用所致)。而其余支出又可分为两大类: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的特点是它的效益长于一个会计期间,因此,在发生时并不能全部作为费用。只有使当前会计期间受益的部分才是费用。收益性支出则不同,它是在一个会计期间发生的,其未来的经济利益可以在一个会计期间内耗费,因而可以全额作为费用。所以,费用既包括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收益性支出,又包括在该会计期间内受益的资本性支出。

(2)费用与成本

在我国会计实务中,费用和成本是两个平行使用的概念。其中,费用是一定期间所发生的耗费,包括收益性支出中本期消耗部分和资本性支出在本期耗用的部分。而成本是按一定对象所归集的支出,它既包括收益性支出,也包括资本性支出,前者形成产品成本(如果严格分析,在产品成本的构成中,也包括了部分来自资本性支出的转化),后者形成资产的成本,如购建固定资产所形成的成本。

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如不特别指明,一般所说的成本就是指与收入相匹配的产品成本。

本章中所指的成本即是产品成本,严格地说,是产品的生产成本。《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耗费,是生产费用对象化所形成的。就制造业而言,生产费用的发生过程同时又是产品制造成本的形成过程。但是,两者也有所区别。生产费用指某一期间内为进行生产而发生的耗费,它与一定的时期相联系,而与哪一种产品的生产无关。产品成本指为生产某一种产品而消耗的费用,它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相联系,而不论发生在哪一时期。

3.费用的分类

所谓分类,就是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分别归类。选择不同事物的特点,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方式。对费用的分类也是这样,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导致不同的类别。恰当地对费用进行分类,将有助于方便、合理地确认和计量费用。

(1)按照费用的经济内容(或性质)分类

费用按经济内容(或性质)进行分类,可分为劳动对象方面的费用、劳动手段方面的费用和活劳动方面的费用三大类。就制造业企业来说,这在会计上称为生产费用要素,一般由以下九个项目组成。

①外购材料: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从外部购入的原材料及主要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包装物、修理用备件和低值易耗品等。

②外购燃料: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从外部购入的各种燃料,包括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

③外购动力: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从外部购入的各种动力,包括热力、电力和蒸汽等。

④工资:指企业所有应计入生产费用的职工工资。

⑤提取的职工福利费:指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并计入费用的职工福利费。

⑥折旧费: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固定资产按照使用情况计提的折旧费。

⑦利息支出:指企业计入期间费用等的负债利息净支出(即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后的余额)。

⑧税金:指计入企业成本费用的各种税金,如印花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和土地使用税等。

⑨其他费用:指不属于以上各种费用要素的费用。

费用按照经济内容进行分类,可以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了哪些生产费用,金额各是多少,以便于分析企业各个时期各种费用占整个费用的比重,进而分析企业各个时期各种要素费用支出的水平,有利于考核费用计划的执行情况。

(2)按照费用的经济用途分类

费用的经济用途是费用最终为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从目前会计实务的应用来看,以制造业为例,费用可分为两大类: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和期间费用。

①所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即本期销货成本。

直接材料:指企业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用的备件、包装物、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及其他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指企业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过程中,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及按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和规定的比例计算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其他直接费用:指企业发生的除直接材料费用和直接人工费用以外的,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有直接关系的费用。

制造费用,又称间接费用,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工资和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季节性大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但不包括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

②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指企业当期发生的必须从当期收入中得到补偿的费用。由于它仅与当期实现的收入相关,必须计入当期损益,因此,称其为期间费用。期间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销售费用:指在产品销售环节所发生的支出,这种支出旨在促进或扩大企业产品的销售,占领市场,最终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管理费用: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一切必要支出。

管理费用的一个特征是:此类费用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全部经营活动相联系,一般不具体地由某一经营活动或某一种产品负担。

财务费用:指企业经营过程中为取得、使用资金而发生的全部必要支出。财务费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借款利息和手续费。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企业所有的借款利息都形成当期的财务费用。有些长期借款利息需要资本化,构成相应资产的成本。

费用按经济用途进行分类,能够明确地反映出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费用、职工工资、耗用于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上的各项支出水平,从而有助于企业了解费用计划、定额、预算等的执行情况,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加强成本管理和成本分析。

中外费用要素概念比较

(1)FASB的费用概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权益或净资产、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全面收益。其中,费用是指由于在一个会计期间从事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活动而流出或耗用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

(2)IASC的费用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发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产权、收入和费用等5个,其中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其形式表现为因资产流出、资产消耗或者发生负债而引起的权益减少,但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有关的权益减少。

(3)我国的费用概念

①《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费用概念。我国2001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第九十九条规定:“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②新会计准则中的费用概念。财政部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三条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4)费用概念比较

①FASB和我国均采用狭义的费用概念。FASB使用的是狭义概念的“费用”要素,费用仅指正常经营费用或支出,依据的是配比性和应计制会计原则,强调费用产生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FASB强调产生费用交易的重要性,认为能列入费用要素的是指企业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发生的费用。我国费用要素采用的是狭义概念,在新会计准则中,将费用限定在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支出范围内。而IASC则采用了广义的费用要素概念,既包括企业日常活动发生的费用,也包括非正常损失,并且,由于损失是指“经济利益的减少”、“和其他费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因而也不把损失视作独立的会计要素。

②对于发生的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我国通常计入营业外支出),FASB、IASC和我国的处理有明显差别。FASB单独设立了“损失”要素,我国直接将其纳入单独的“利润”要素,IASC却将其作为“费用”要素的内容。国际会计准则不设“利润”要素,而我国在《财务会计报表列报》中列明利润要素,并受到国际认可。

③我国的费用概念从外延上来说,等于IASC的费用减去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我国把企业的经济活动明显区分为日常活动与非日常活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符合费用概念的,作为费用;非日常活动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作为损失,严格定义了费用和损失的概念。通过区分日常活动与非日常活动发生金额大小的比较,更能反映出企业管理的水平与质量。

④新准则下的费用概念与《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费用概念相比,新准则对费用概念进行了创新,比较符合国际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