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科龙电器(000921)发布未审计的半年报称:关于2004年本公司人民币5.76亿元的货物销售事项的跟踪前任审计师在其2004年度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中提出本公司对两家国内客户销售人民币5.76亿元的货物,但未能从客户取得直接的回函确认,而且截至2004年12月31日该笔货款尚未收回。本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当局对此事作了积极的跟踪,该事项的跟踪处理情况如下:经查证,前任审计意见中所提及的人民币5.76亿元的销售,是依据本公司2004年向两家客户实际开销售发票金额人民币2.03亿元,加上本公司2004年年底向两家客户已出库未开票货物补记收入人民币4.27亿元,再减去本公司2004年对两家客户确认的退货人民币0.54亿元后计算得来的。而实际上本公司2004年向两家客户实际开销售发票金额人民币2.03亿元中有人民币1.21亿元属于本公司对2003年度的已出库未开票货物补开发票,该笔销售本公司在2003年已经确认了销售收入,所以当中只有人民币0.82亿元包含在本公司2004年度的收入中,本公司2004年度实际上向该两家客户销售了人民币4.27亿元加上人民币0.82亿元总共人民币5.09亿元的货物,其中已经收到货款的销售为人民币0.78亿元,另外人民币4.31亿元的货物由于该两家客户到期未能付款,在本公司要求下已将货物陆续退回本公司,该批退回的货物大部分已经在2005年上半年销售给其他客户。对于该笔人民币4.31亿元的退货,由于占2004年度对该客户的销售比例不正常,并且前任审计师对该笔销售的真实性作出怀疑,本公司管理层认为该笔人民币4.31亿元的销售在2004年确认收入不适当,所以本公司按追溯调整法进行了处理,此项追溯调整调减了本公司2005年年初未分配利润人民币1.12亿元。
这个解释表明,科龙电器2004年度确实虚增巨额的收入和利润,而实际上,从该解释可以发现,计入2003年度的1.2亿元收入的确认也是有疑问的,计入2004年度更恰当。
13.2 利润的形成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对企业的利润进行核算,可以及时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反映企业的投入产出的效果。
1.利润的组成
1)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中,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确定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成本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投资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
2)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其中,营业外收入(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或损失)。营业外收入(或支出)虽然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多大的关系,但从企业主体来考虑,同样带来收入或形成企业的支出,也是增加或减少利润的因素,对企业的利润总额及净利润产生一定的影响。
(1)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营业外收入不是由企业经营资金耗费所产生的,并不需要企业付出什么代价,实际上是一种纯收入,不可能也不需要与有关费用进行配比。因此,在会计核算上,应当严格区分营业外收入和营业收入的界限。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
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包括固定资产处置利得和无形资产出售利得。固定资产处置利得,指企业出售固定资产所取得价款或报废固定资产的材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扣除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清理费用、处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无形资产出售利得,指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所取得价款扣除出售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出售相关税费的净收益。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指在非货币资产交换中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大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相关税费后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
债务重组利得,指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清偿债务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政府补助,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形成的利得。
盘盈利得,指企业对于现金等清查盘点中盘盈的现金等,报经批准后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
捐赠利得,指企业接受捐赠产生的利得。
期末,应将该“营业外收入”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该科目无余额。
(2)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营业外支出主要包括: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包括固定资产处置损失和无形资产出售损失。固定资产处置损失指企业出售固定资产所取得价款或报废固定资产的材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不足抵补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清理费用、处置相关税费后的净损失;无形资产出售损失,指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所取得价款,不足抵补出售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出售相关税费的净损失。
非货币资产交换损失,指在非货币资产交换中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小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相关费用后计入营业外支出的金额。
债务重组损失,指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公益性捐赠支出,指企业对外进行公益性捐赠发生的支出。
非常损失,指企业对于因客观因素(如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损失,在扣除保险公司赔偿后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净损失。
企业应通过“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营业外支出的发生及结转情况。该科目可按营业外支出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应将该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该科目无余额。
需要注意的是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应当分别核算。在具体核算时,不得以营业外支出直接冲减营业外收入;也不得以营业外收入直接冲减营业外支出。即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对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分别进行核算。
3)净利润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其中,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的具体内容见相关章节。
2.利润形成的账务处理
企业在进行利润核算时,除了考虑营业收入和成本费用之外,还应设置“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本年利润”等科目。
形成利润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成本、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期间费用等在其他章节已有介绍,此处只就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等内容加以说明。
(1)营业外收入的账务处理
“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该科目贷方登记本期发生的营业外收入,借方登记企业本期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金额,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企业在财产清查过程中,盘盈固定资产,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批准后,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盘盈利得”科目。
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固定资产清理所取得的收益,确认后,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科目。
企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过程中的交换利得和重组利得,应借记有关科目,同时贷记“营业外收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或“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科目。
政府补助利得,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利得”科目。
【例13-21】紫金公司出售和报废的固定资产净收益10000元,转入营业外收入。
借:固定资产清理10000
贷:营业外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理利得10000
【例13-22】紫金公司盘盈原材料一批,价值8000元,按规定结转。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8000
贷:营业外收入——盘盈利得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