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中国蓝染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
7546500000001

第1章 前言

蓝染织品指植物蓝染的青蓝大布和蓝色“四缬”-蓝灰缬、蓝夹缬、蓝蜡缬(蓝蜡染)和蓝绞缬(蓝扎染)。灰缬有“防染”和“拔染”两种,“拔染”灰缬的织品未必一定是蓝色,而蓝灰缬就是“防染”的蓝印花布。本书主要研究对象是蓝灰缬即蓝印花布、蓝蜡缬和蓝夹缬的“蓝三缬”。

本书的研究内容和历来相关“民间染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研究着述不同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一、本书把蓝染织品花版的原创者视作蓝染织品市场的关键点,不局限在图案本身的构图、造型等单纯技艺性分析,提出花版“原创地”和受其影响仿制的“次生地”的市场概念,力图厘清“民间文化经济圈”的相互存在轮廓。第一次披露长江中上游蓝印花布历史上的原创者家族的迁徙事实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奈的选择。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为政府工作内容,我也希望本书披露的原创者个案能够因此被相关政府人士关注,切实改善其生活状态,使“非物质文化”的个体和技艺传承形式能够维持下去,而不仅仅是成为博物馆的摆设。

二、历来对“蓝三缬”的研究基本上是分门别类视作“图案”进行的,故“编”多于“着”。从单一门类来看,如蓝印花布的图案似乎丰富多彩,其实稍稍深入一点就会发现,所有蓝印花布的“图案”,无非是“多子多福”、“百年和合”、“招财进宝”、“必定高中”、“龙凤呈祥”、“长寿如意”等一系列宗法伦理价值观的反映。本书通过田野调查,把相关图像及语言文字资料“读回到历史原点”,认为蓝印花布、蓝夹缬的“图案”都是以宗法伦理价值观为核心,不同的是蓝夹缬“图案”反映出被主流宗法思想“边缘化”的社会基层另有“宗法伦理价值”核心的转移。具体说是蓝夹缬“图案”最突出的不是上述具有主流宗法伦理价值观的普适性,而是强调以“义”代“仁”的“草根”阶层的宗法伦理价值中心。西南地区大多数蓝蜡缬则是迁徙族群的人文历史内容的简要记载,有些内容甚至与中国上古神话片断相契合,含有更多历史人类学、生态学的研究空间。

三、本书第一次总结了中国“蓝三缬”从经验性生产到科学认识的过程,明确指出中国蓝染织品只有种植和打靛等基础性生产环节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过科学认识的快速转变,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又迅速没落,而印染工艺阶段则始终停顿在经验层面,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际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

四、蓝染手工艺在今天受到普遍重视,是因为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已经在客观上不断降低着人类的生活品质,人们意识到科技事业由于受到商业资本的强力介入正在不断异化,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价手工艺的现实价值。本书最后一章以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蓝染手工艺的“产业化”进程对比大陆地区蓝染业的现存状态,相信蓝染业者、研究者能从中得出适度评价,选择“如何往前走下去”的方式与方法。

刘道广

于南京江宁百家湖畔寓所

其时寒潮将至、冬雨淅淅

2009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