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中国蓝染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
7546500000029

第29章 产业化可操作性模式的探讨(1)

西南地区最流行的蓝蜡染手工业的生存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是有专业工厂、公司招收工人生产蓝蜡花织品;一方面是大量专业商贩,游走村寨收买陈年旧蓝蜡花织品,一方面也收购新完成的蓝蜡花织品,或指名要求供应某种花色品种规格的蓝蜡花织品,然后再到城市转卖。在技艺传承上,绝大部分已不是从童年开始跟从母亲、婆婆手口相承。

这是因为“义务教育”的推行,7岁起就要远离家庭去寄宿,不可能有母亲跟随。其次对于小女生来说,评价优秀的标准是学习成绩,不再是可以展示手巧的蓝蜡花织品。

至少有这些原因,使蓝蜡花织品不再饱含本氏族家庭的历史、文化的信息。成为工厂车间工人的产品也好,还是散布在深山老林村寨中各自加工,等待收货人上门的制作品也好,其图形都是以模仿和抄写为主要来源。工厂企业的蓝蜡花织品的设计师本人往往也是企业老板,他们有“美术创作”的概念,有“创新”的追求,所以其作品纹饰和苗、布依等族的历史、文化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当然谈不上有什么族群历史和人文精神之间的联系了。

推行“义务教育”制度是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原先在家庭“母系”系统学习的蓝蜡花织品应该可以转移到学校的“义务教育”中,但在“义务教育”要求下,现行各地区教材没有“乡土文化艺术”类教材的规定,蓝蜡染织品的技艺传承之路在家庭、学校两端都不复存在,原有技艺传承中蕴涵的一切文化意义势必逐步消亡,代之而起是商品化的不可逆转。因此从这一点说“义务教育”制度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至少要让该族群的蓝蜡花织品历史文化寓意及形式特征能够在本族群的现实生活中代代相续,能在铺天盖地的大众艺术环境中独树一竿民族艺术特色的大旗。

蓝染业的历史走到清末民初,正是西方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人工合成的化学染料,使用方便且价格便宜,可以使业者创收更大利润,于是传统靛青染业迅速萎缩。至今天,只是因为人类环境的快速恶化,才唤醒人们开始重新评估“科技”发展的意义及其文化价值。

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其终极目标本来是为了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提升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但是,在资本利润和地方权益的双重诱导下,这个终极目标被扭曲,人类生活环境品质的两大基本要素-水和空气-污染日益严重。这不能不说是高速发展状态下科技文化自身的“异化”。

包括“阴丹士林蓝”在内的一切化学染是对水资源污染最严重的产业之一。

在这个情况下,首先是先进工业国家提出了治理水环境的呼声。对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借鉴先进工业国家的失误,避免重蹈其覆辙,十分重要。除了在行政法规上对污染产业提出加强相关设置管理之外,目前并没有更好的办法。

与此同时,经贸带来“全球化”的大趋势,又给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带来危机感,于是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出台。蓝染、蓝印花布被视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也成为该项生产地业者和行政部门的积极申报内容,力图使之成为“国家级”项目,借此得到一些合法的经费,补充收入。

尽管如此,蓝染织品仍有一个市场效益的现实问题。综合大陆目前现状对比蓝染织品做得比较有特色的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状况,可以给有意者新的启迪。

历史上的日本文化受中国影响甚深,蓝染文化是其中之一。他们的“庶民之服”,就是中国平民百姓的蓝布衣褂。

1.日本的“阿波蓝”

日本四国德岛县有历史上的阿波藩国,蓼蓝是该处传统经济作物,他们制造蓝靛的方法不是中国普遍的“沉淀”(即以水浸沤蓝叶,使之发酵)法,而是采用“堆积发酵”方法,制造的成品蓝靛染料,在历史上颇具盛名,其产品市场在江户中期到明治年间(1868~1912)覆盖全日本,至今蓝染界皆沿其历史名,称为“阿波蓝”。

日本民族既有相当保守的一面,又有善于、勇于在“温故”基础上“知新”、创新的另一面。因为“保守”,所以对外来的干扰抵制强烈。19世纪中叶日本商界发现印度木蓝靛青染料价廉质优,于是大量进口,造成对“阿波蓝”市场第一波冲击。紧接着德国在20世纪初化学合成染料成功,1902年开始输入日本,从根本上打击了手工操作的“阿波蓝”染料市场。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到1966年德岛的蓝草种植面积仅剩4公顷(约合200亩)。此时,“保守”的力量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1967年德岛县掌握蓼蓝染料技术人员与种植农民成立“阿波蓝生产保存会”,1977年该县工业技术中心出于研究蓝染技术和辅导蓝染工坊、培训人才的目的,成立“德岛县蓝染研究会”,1978年又成立“阿波蓝制造技术保存会”等组织协会。对于保存“阿波蓝”有贡献的工艺技师,日本文部科学省及时通过决议,颁布德岛县“阿波蓝制造技术保存会”的5名艺师为“蓝师技术保存者”,表彰其对日本蓝染传统文化的贡献,并赋予承续发扬的地位。此后,德岛县在“阿波蓝”人文历史基础上,扩展到文化观光及体验参与的文化旅游业界,1989年有“蓝之馆”、1993年有“德岛工艺村”、1998年有“技之馆”等有关“阿波蓝”的历史资料展示和蓝染文化设施,均先后落成,向社会开放。目前德岛县内有十余处蓝染体验设施与蓝染历史文化馆,使“阿波蓝”从原本仅在工业染色、工艺美术染色方面的经济利用,到今天成为一般学校以及文化教室、小区工艺传承方面的“人文”学习内容(DIY),社会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自1985年至今约20年以来,因为这一影响的不断扩大,每年社会需求的蓝染原料数量基本固定,“阿波蓝”染料生产量也保持在一个基本的常态状况中。

目前德岛县蓼蓝染料的加工制造技术仍坚持传统的“蒅”方式,所生产蓝染料供应日本全国各地的专业绀屋、蓝染工艺作家工房的使用,因“环保”理念日益普及,研习蓝染技艺社团不断涌现,文化旅游互动活动普及等原因,使得“阿波蓝”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德岛成为日本各地发展蓝染工艺产业最坚实的蓝染料生产基地。

(1)“阿波蓝”的产业化历程

“阿波蓝”的“阿波”,日本的室町时代(1393~1575),即中国明代的洪武26年到万历3年,当时隶属京都的藩属国中有一个叫“阿波藩”,“阿波蓝”就是这个藩属国生产的蓝靛。到江户时代(1603~1867),即中国明代万历31年至清代同治6年,“阿波蓝”已经成为德岛着名土产品,而且在江户初期蓝靛贸易在市场交易中成为热门商品之一。在市场竞争现实中,德岛“阿波蓝”开始在产量和质量上努力优化加工技术,最终取得全日本第一的赞誉。

1967年德岛县成立了“阿波蓝生产保存会”,1996年改名“阿波蓝生产振兴部会”,隶属于该岛乡里农产物振兴协会;1977年又成立“德岛县蓝染研究会”,1978年成立“阿波蓝制造技术保在会”。从1967年到1978年的11年中相继成立3个重要有关“阿波蓝”的研究组织,一方面可见传统蓝染手工艺在现代化学工业迅速发展下的急剧萎缩,另一方面也可见当地蓝染业者面对严峻市场挑战,积极应对的态度。

以科学认知管理手工经验

“阿波蓝”在历史上和中国蓝染业一样都受到阴丹士林蓝的致命冲击。不同的是日本“阿波蓝”种植业得到科学的及时介入,首先把原先经验性的种植转变为科学的指导,从种植、收获到打靛成“靛泥”的过程明确为蓝染料制造工程;把靛泥在染缸中发酵成能够染色的染液过程称之为“建蓝”。

根据日本德岛县立工业技术中心的川人美洋子主任研究员的介绍,制造工程的工艺有9项顺序:

①播种蓝草之时,要选择三月的一个大吉日进行。首先将苗圃整地,种子撒下后,以细沙轻轻覆盖至种子看不见即可。一般1平方尺面积使用7克量的种子均匀撒落。

②四月上旬,蓝草苗长至2~3厘米高时,拔除较拥挤多余的蓝草苗,同时也进行拔除杂草,使蓝草苗的生长密度为2平方厘米约为2~3株。

③4月下旬至5月上旬之间,进行蓝草插苗定植工作。

首先于蓝草田地耕犁出80厘米间隔的沟床,再从蓝草苗圃拔起幼苗正式定植,以4~5棵小苗为一束插植,其间隔约20~30厘米。

④5月上旬至6月下旬进行施肥。

⑤6月下旬起至7月上旬开始第一次收割,7月下旬起至8月上旬进行第二次收割。

⑥收割的蓼蓝株叶经太阳晒干后,先加以裁段切碎,之后借风扇机的风力吹动选别茎叶,茎支较重掉落于近前,碎叶比较轻飞落于远处。这项工作称为“蓝叶粉碎”,经过处理完成的蓼蓝碎叶,充分干燥后暂时贮存起来。

⑦至9月上旬选一大吉之日,将第一次收割干燥贮存的蓼蓝碎叶,堆积在特殊的发酵台床(寝床)上。这种台床就是制造蓼蓝靛染料(すくも)的场地。台床先铺设细石、细沙、稻壳等,最后上方再覆以一层黏土,此种台床不仅利于蓼蓝碎叶发酵保温的目的,也有适度排水作用。台床上的蓼蓝碎叶堆积一层好之后,一边洒水一边充分搅拌,再堆积一层。之后同样洒水再搅拌,最后堆上第二次收割的蓼蓝碎叶,并重复上述相同作业,全部堆好最后盖上稻草袋垫等待发酵。

⑧至10月下旬时,蓼蓝碎叶因升温发酵开始分解叶脉纤维,为了避免结成团块状的蓼蓝靛染料发酵不均匀,此时使用“竹筛”进行摇散过筛的作业。之后仍需重复合计20~22回的翻搅过筛作业,此时整个蓼蓝的发酵加工才算完成。

⑨加工完成的蓼蓝靛染料(すくも),以一裱重量56.25公斤进行装入稻草袋,运销至日本全国各地。

从6月第一次收割,到10月下旬才能制造完成蓼蓝靛染料,比我国的从收割沤泡7天左右即可制靛的时间要长得多。他们是用播种方式种植蓼蓝,也是和大陆普遍扦插山蓝有别。

打靛制取的篮靛不能直接染色,把篮靛放入染缸中使之成还原染液,这一过程的命名及概念在中国蓝染业界尚无定义,日本业界则定名为“建蓝”,意思是建立可染蓝的还原染液。日本还把这一过程根据方法分为“化学建”、“发酵建”

两类,前者叫“化学建蓝”,后者叫“发酵建蓝”。这两种方法,大陆的城镇业者两法皆用,以前者居多,乡村则全为后者。

日本德岛的建蓝也有基本数据的整理,如川人主任研究员的介绍:

①木灰过筛后以90。C的沸水淋下,加以搅拌。放置10分钟后取上方清澄灰水作为碱剂(第1次灰水)。之后再淋下90°C的沸水,搅拌后另以别的容器装取上方清澄灰水(第2次灰水)。然后再倒入温水,同样取第3次灰水、第4次灰水。陆续加水再取第5次、第6次灰水。

②准备容量纷250公升的蓝染用陶缸,放进28公斤的蓼蓝靛染料,倒入第5次灰水60公升与第6次灰水60公升、消石灰300克,以及清酒900cc后加以搅拌,这又称为“调制”。

③以棉布浸入蓝缸内试染,取出水洗,显出染得青色时,再追加100克消石灰,加以搅拌,此过程又叫“中石”。

然后再倒入第2次、第3次灰水计120公升加以搅拌,此过程叫“满口”。通常“中石”作业是在“调制”之后约2~3日进行,但是因各种条件不一时,多少或有延后的情形。

④同③一样进行试染,若染得青色时,再加入100克消石灰,加以搅拌,此过程叫“止石”。

“止石”阶段完成就表示“建篮”成功,可以正式染篮生产作业。

以上是传统发酵的程序,另一种化学建蓝应用氢氧化钠,整个过程依然有“调制”、“中石”、“满口”和“止石”4个部分:

①准备容量约250公升的蓝陶缸,放进28公斤的蓼蓝染料、消石灰500克、120公升热水,然后加入300克以水溶解的氢氧化钠液,再加搅拌,此即“调制”。

②调制后隔日加入300克葡萄糖,加以搅拌。

③每日持续搅拌,pH值如果降至10.5以下时追加200克消石灰,此即“中石”阶段。再加入120公升温水后搅拌,即“满口”阶段。

④之后每日持续搅拌,pH值如果降至10.5以下时,再加200克消石灰,即“止石”阶段完成。

从上述内容中可知日本对传统建蓝方法中也有用“显出染得青色时”、“若染得青色时”等靠经验的方式,这些在大陆业界则是完全、唯一的方式。不同的是川人主任研究员的总结则指出不论何种方法建蓝,最主要的也是最可靠的是用石蕊试纸测其酸碱值pH在10.5至11.5之间,温度控制在25°C左右的数据。就此而言,在我国业界对25°C左右的染液温度是了解的,只是在使用试剂、试笔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推广这些极普通的知识一点也不困难。其次,他们在“播种”、“贮存”时都要选一个“吉日”,也反映了在保存传统生产方式时,也保存了相关的意识行为习俗。

(2)“阿波蓝”产业模式的操作流程

“阿波蓝”的产业从目前说,主要包含种植、打靛的原材料生产,打散制造成“靛泥”,织品染蓝和经营旅游DIY手工活动。其中靛泥也供应外地蓝染业的需要,其余则主要供用本地织品业和旅游业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