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中国蓝染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
7546500000033

第33章 产业化可操作性模式的探讨(5)

这些论着的产生,从工艺所方面说,当然是该所科研成果的组成部分。但从作者方面说,也显示出作者蓝染研究的治学历程,即马芬妹老师的蓝染研究在她整个“植物染”研究中占有主要部分。大概从1997年开始专注于蓝染,而此前的黄色系、红色系植物染成为她的经验性基础。换句话说,马芬妹老师的蓝染研究具有宽广的染织知识背景,而这一点,正是大陆研究者所欠缺的:首先是大陆工艺美术研究所尚无以蓝染为专业的部门和人员,其次是大多数研究人员都局限于自己个人从事的那一专项内容,其结果是成为操作型的“手工艺师”,而非研究型的“手工艺师”,“研究所”三个字未免有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了。

社区、社团的互动模式

研究所和地方社区、社团的互动关系一旦建立起来,就形成一种松散的“蓝染联盟”。从蓝染产业化方面说,在这种联盟结构中,研究所如“孵化器”,以举办各类项目培训班和展示陈列,起着辅助、引导蓝染业者的作用。经营性社团是联盟主体,它以各种蓝染产品经营市场,同时也会介入当地中小学校的乡土手工艺教育,使蓝染手工艺成为地方文化内容之一。如“蓝色旗迹”工作坊就是旗美地区学校的蓝染创意组织,大略类似大陆中学“课外兴趣小组”。该校蔡秀美老师参加过两期工艺研究所举办的蓝染研习班,回校带领学生成立了这个工坊。以蓝染为计划立项,获得相关主管部门补助。第一年从木蓝育苗做起,并在2005年、2006年相续开办“植物蓝染融入生命教育创意辅导教学活动”研习班,及时总结木蓝栽培、田间管理经验,并向社会有所推广。

第二阶段目标是成立蓝染教窒,学生在这里学习扎染、刮浆染(台湾沿日本业者习惯称型版染色,大陆印染史的“灰缬”,其产品俗称蓝印花布),自己染制班服。每届学生在参与之后,都会给下届学生留下自制的蓝染料,至今已有超过600以上人次参与过手工蓝染体验,参与者不限于本校师生。因此蓝染手工艺在当地已经是独树一帜的“在地产业”雏形,更希望成为未来台湾南部地区蓝染研习中心的基地。台湾北部的二格山自然中心也是在工艺研究所指导和经费资助下,于2004年初举办“重现蓝金岁月-蓝染种子教师培训班”,总课时120个,内容包括“采蓝”、“打蓝”、“建蓝”,和绑、扎、夹、捆、缝、抓等蓝染手法。2005年以同样模式举办“蓝的有创意-蓝染设计师培训班”。二格山自然中心虽然不是一所学校,但举办培训班仍按教学规则进行,他们是“结合学校九年一贯课程,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案,让学生透过实际观察与体验,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培养未来能对环境尽责的公民”。如他们以3-8年级中小学生为对象的户外教学,分三项教程,每教程2至3小时:

1.名称:“魔法蓝染药水制作过程与调配”。

内容:让学生了解过去先民从“采蓝”、“打蓝”到“建蓝”的过程,并且借由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们观察到由绿到蓝的颜色变化。学习目标是:认识蓝草大菁以及其生长的环境;了解蓝液的制作形成过程;观察由绿转蓝的颜色变化。

2.名称:蓝与白的蓝染色彩变化。内容:指导蓝白对比明显的扎染方法,包括了绑、扎、夹、捆等施展魔法的技巧。目标:学习基本染的技法,创作有特色的蓝染方巾作品。

3.名称:蓝魔法染色实务操作。内容:以上述的染布技巧作为基础,试作独一无二的蓝染方巾作品。目标:同上。

台湾蓝染社团成员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带着理想经营,工作严谨、态度认真是普遍的,台中的“天染花园”是由陈景林老师规划,刘俊卿、黄世丰负责经营的又一处植物染研究推广中心,而刘、黄二位都曾两度在工艺研究所蓝染研习班学习结训。他们在积极介入产品经营、技艺培训方面都有很好的收获,他们的理想是“持续加强植物蓝染体验教学与展览活动,同时将天然染色技术与编织工艺结合,研究创新推广编织工艺教育,充实相关设备与工艺染色图书资料,使天染工坊成为规划培训工艺染织人才与提供最佳推广服务的工艺染色团队”。各类蓝染社团组织都不大,但组成人员都是精干实干的,所以有生气。社团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依社团主持人的策划而定。如“天染花园”原址是废弃厂址,经过整体策划,辟出小小庭院空间,以雾化式喷泉营造草坪花木间的氤氲气氛。庭院两侧建筑分别设有蓝染工坊、教学绘图室、销售部,以及快餐厅、茶座。也带有以蓝染学习为“点”的意思,“点”的学习并不定时,依报名人数而决定;但附加的服务设施却是常年开放。这一种经营思考其实在一般社团中是较普遍的,如果能够推行开来,蓝染文化是有可能逐渐成为市民休闲文化的一个部分的。

“蓝染彩工坊”对台湾蓝染社团的成员、蓝染技艺学员的性质大致区分为:自我学习型、技艺传承型、产业开发型三大类。

前两类其实就是带动蓝染文化流行,扩大蓝染产品行销通路的隐形者。

后一类是以蓝染技艺作为创业谋生的事业,制作多元化精致化的蓝染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与竞争力。

由是可见,“产、官、学”三者互动,民间社团活跃,对事业创新、产业创意有热情、有能力、有信心,因而表现主动。“官”、“学”两方服务到位、辅助及时,计划科学,合理推动,在这种情况下,台湾蓝染产业化正以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形成基本态势,进一步的发展有可能是各地蓝染社团中会逐渐展现自我“手风”,即自己的独具风格,构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蓝染艺术世界。

3.目前祖国大陆蓝染业操作现状

蓝染手工艺的产业化进程,尽管是“小批量”的规模,还是有一个基本前提:对蓝染手工艺的科学分析和总结,由此得出保持正常工艺的必备参数。具备了这些参数,才能切实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成本。也就是说,为“产业化”的生产提供了工艺的量化指标。

其次,重视操作条件的设计。操作条件包含有必备材料、工具及空间。看起来似乎只是使用工具、材料的罗列,但设计内容多少的不同,也反映出设计者对此工艺的熟悉程度。

而这两者,都是目前大陆蓝染研究者尚待充实的部分。在老一辈艺师那里,也有人用心于此,如张琴《中国蓝夹缬》中披露的浙江老一辈蓝染艺师吴慎因先生,生前撰写《染经》一本。撰写原因是他已意识到以往蓝染工匠都是靠经验制作,因为缺少文化,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时代递进,新的化学染风靡天下,传统蓝染工艺渐趋退出:“现在不作(传统蓝染工艺的)总结记录,以后必至湮没无闻矣”。《染经》共有23节,是:

1.前言;2.蓝谱;3.产地;4.种蓝;5.看样;6.酿缸;7.染法;8.夹花;9.印花;10.花样;11.漂练;12.砑光;13.号草;14.账册;15.土布染价;16.工具;17.洋靛;18.两店;19.染工;20.沿革;21.出蓝;22.据典;23.杂录。

从上述目录看,《染经》内容主要围绕蓝染展开,除了“前言”外,其余22节内容可以这样分类:

第2节、3节、4节、22节叙述“蓝草分类及种植”;

第5节、6节、21节叙述“靛青制取方式与方法”;

第8节、9节叙述“印染花版分类及制作”;

第7节、第11节、12节、20节、23节叙述“印染流程(含砑光)”;

第15节、17节叙述“植物染料、化学染料性价比”;

第13节、14节、16节、18节、19节叙述“染工坊设施及管理”;

第10节叙述“设计”。

《染经》所述都是浙南温岭地区蓝染手工艺的操作经验,文中所用专业词汇如“司务”、“店间”、“缸间”、“打洋花”等等,都是地方性行业用语,不为一般研究者熟悉。也惟因此才使该书独具“地方文化”性质。我们在作者对当地蓝染业从兴到衰的历史感受中,可以看到这些史实,如第2节不无遗憾地指出:连种蓝的山农也搞不清楚所种之“蓝”,属于哪一种“蓝”了:

即产地如乐清之赤水垟、临海北岸之桐峙山,连种蓝(兰)之山人,亦简(佥)云种靛,不曰种蓝,殊不知植于山田之草为蓝,刈茎与叶,经酿而打之(术语制靛曰打靛青),始或状如泥浆之本靛,卖入染坊,添糟加灰,酿于缸,着于布,复名之曰大蓝、毛蓝,因其色乃靛蓝所染,命名为“蓝”,返其本也。

他指出的这个现象,我在赤水垟当地的田野调查中看到实际情况是不但种植山农如此,就是当地农技站农技员对蓝的分类也是不甚了了。吴慎因虽然指出上述不足,但他本人的认知也有问题:

茶蓝,又名菘蓝,不结子,传种以茎。清明时节旁生根、发叶,一如甘蔗(江西山区曾种过结子之蓝,谅即蓼蓝、吴蓝,其靛色虽红于茶蓝,而效力不逮)。故欲广其产地,增其产量,非五年不可。

这一段中,出现“茶蓝”、“菘蓝”、“蓼蓝”、“吴蓝”四种蓝名,对后两种,吴慎因用“谅即”一词,真实反映了他对上述词汇的不确定性。但他指定“茶蓝”即“菘蓝”一种,已有张琴指出不确。如果以文中提到的“赤水垟”为例,当地种蓝皆为“山蓝”,亦非“菘蓝”。

此外,在文中对“着于布”还有“大蓝”、“毛蓝”的词汇,是指蓝染业中对不同色阶“蓝”色的称谓,这一点在江苏、湖北、湖南、四川的蓝染业界都是同样的,可见是通识的行业标准。至于文中所谓“添糟加灰,酿于缸”,是指“建蓝”工艺:“糟”,是酒糟,“灰”指蛎灰,或消石灰。

吴慎因对传统蓝染手工艺加以总结,但缺少相应的科学方法,经验的叙述往往同时带有相对局限性,特别是用温州地方特色的文言文形式,令非温州人难以卒读,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染经》本旨的圆满实现。以此比照台湾蓝染工艺研究所,如马芬妹老师相关“菘蓝”、“蓼蓝”、“山蓝”的分类内容,就能了解双方差距:

菘蓝,十字花科(油菜科)菘蓝生长于温带地区,外形类似油麻菜,以种子栽植,大叶类似莴苣,呈青绿与粉绿色两种。

中国的菘蓝又名“大青”,主产于华北地区,分布河北、天津、山东、辽东半岛等。欧洲菘蓝产于法国西北部及英国等地……在欧洲菘蓝的加工方法,传统方法是将生叶碾碎,揉成团状放置自然发酵,逐渐分解其中纤维制成浓度较高的菘蓝染料。

蓼蓝,蓼科

“蓼蓝”分布于温带至亚热带,原产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江南地区,适合生长于高温多湿沃土淤积的河川新生地。为一年生草本蓝染植物。

有数种类:小上粉、赤茎小干本、青茎小干本、百贯等,花色分有红、白等色。中国大陆江南地区古称“吴蓝”即是蓼蓝。蓼蓝初春播种,生长快速,腋芽分株茂盛,高约60~80厘米,叶尖卵形,叶成熟时微带红色,一年可以两获,采割日晒干燥后的叶面转呈蓝色。

山蓝(大菁),爵床科

“山蓝”属于亚热带植物,适合生长低海拔温暖潮湿的背阳山谷,故名“山蓝”。产地包括中国华东的浙江、福建,华南的云贵地区,以及中南半岛、(中国)台湾、琉球群岛等,都是山蓝重要产地。山蓝以插条法栽植,易繁殖丛生于潮湿丘陵地杂树林下,或山沟溪旁的腐植土,花期秋季,花呈吊钟形浅粉紫色。叶片干燥时呈黑褐色,茎株多年生转成蔓藤化植物,一般生产制靛以2~3年生更新较宜。在台湾山蓝每年夏初6月与秋初10月,可采收茎叶两次,往昔北部山区采收制靛者,直接利用山谷坡地挖穴垒砌石坑,称为“青礐”,引水浸泡生叶,以沉淀法加工制造染料。

爵床科山蓝因需栽种于山区,台湾早期又称“山菁”。又,山蓝叶片大如手掌,被称作“大菁”。

制造山蓝染料的地区称为“菁礐”、“菁山里”。在冲绳山蓝古称“唐蓝”,表示自中国大陆华东引进,现称“琉球蓝”,冠上地名表示与日本内地生产的蓼蓝不同。惟在中国大陆山蓝多称“马蓝”,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蓝染服饰,亦使用“马蓝”靛料染制。山蓝同时亦是中药材,福建曾以生产“马蓝”着称,但目前所生产的山蓝靛主要系供精制中药“青黛”;此外山蓝的根茎是中药“板蓝根”的原料,又称“南板蓝根”。

再如,“建蓝”是蓝染工艺的关键,《染经》则称之为“酿缸”,其文云:用土靛酿缸,染绸、布,年代无由确定,故老相传为晋时葛玄所发明,故染坊奉为祖师爷(下述葛洪传说,不录)。酿缸之法,用靛青十五斤,盛以瓜瓢,倾入竹丝箩内,以竹丝帚洗刷,使溶于半缸水中,加上酒糟、细蛎灰,以转缸竹搅拌,早晚二次,曰洄缸,每日加靛一次。冬天,缸洞中缓焚以锯末粉保温,缸水至摄氏二三十度为宜,曰煨缸。

管缸水老司头晨昏二次,或更多几次看皮浆,以目视、以鼻嗅。酒糟能使靛中之灰性溶解,术语曰烊、曰淡。细蛎灰能使叶绿素凝聚,术语曰拉(懒入声)、曰咸。淡至太烊则皮浆如油,色红;如过度,则缸水生曲蟮路,宜带灰一把。咸则缸面白灰影影如镜,宜添糟。如靛未化而再加靛,易伤靛。